假账(会计学词汇)

由网友(小红书吸引人 小红书四字昵称)分享简介:假账即虚伪财政管帐记载。假,即没有实真,不克不及反应现实状态;从管帐教道理去看,“账”指1种切合特定管帐技能要求的经济主体实真经济勾当的书面记载。假帐便是不实真反应企业的各项生意业务或者事变,不照实地反应企业的各项出产谋划勾当,及不根据管帐原则处置惩罚营业的帐。管帐假账指这些没有切合管帐原则以及管帐轨制划定的管帐处置惩罚,包孕管帐账务处...

假账即虚假财务会计记录。假,即不真实,不能反映实际状况;从会计学原理来看,“账”指一种符合特定会计技术要求的经济主体真实经济活动的书面记录。假帐就是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处理业务的帐。会计假账指那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包括会计账务处理和会计信息披露。

中文名

假账

应用学科

金融

外文名

false accounting

适用领域范围

财务会计

定义

汉英会计词汇

从 会计学原理来看,“账”指一种符合特定会计技术要求的经济主体真实经济活动的书面记录。“账”是报表的基础,有 总账和 明细账之分。 总账来自于 明细账,明细账来自于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来自于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最 原始记录,有来自于经济主体外的原始凭证和来自于企业内部的 自制原始凭证。账务处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从而造成对外公布的报表数据失真。当差错,尤其是重大差错是由财务会计报表决定者主观故意造成,则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就形成了。可见,假账(虚假财务会计记录)是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基础。

原因

(1)逃税需要。一些企业为了逃税避税做假帐,千方百计少做 收入,多列支出,以达到少交税不交税的目的。这种现象表现在 小企业或者说小的私有性质的企业尤为突出。

(2)信贷需要。很多 企业资产状况不佳,为了向银行贷款或评上更高的银行信用等级,需要粉饰报表,将收入、利润、资产等指标虚假夸大,以达到信贷银行的要求。

(3)业绩需要。一些企业为了某种目的( 比如上市需要、直接股权债权融资需要、业绩考核需要等等),对 收入和利润进行人为的调节(包括报销不及时等非刻意因素),以达到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

(4)政策需要。政府部门有时从某种程度上也不反对假帐。比如税务部门某年完成得很好,有时也会出面和企业沟通,让企业少完点税,余下的留在下一年度申报。另外,像银行也不见得就完全需要你的真实报表,特别是在年底贷款任务完成有难度的时候。

(5)项目需要。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投资立项增多,另外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基金种类多、数额大,为了争取上级或国家的什么项目什么基金,每年都有很多企业粉饰报表,虚夸自身的实力和项目的前景,套取国家资源。

(6)违规需要。在一些企业有一些见不得光(比如打点、行贿等等)的支出,事情本身是违法的,直接入帐等于自我坦白,这些支出往往被包装被篡改成合理合法的支出入账。

(7)福利需要。由于制度的约束,有些效益不错的企业想尽办法私设 小金库,满足帐外 职工福利支出的需要。

(8)其他需要。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促使单位做假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给客户的回扣不作为正规的返利支出、抽回应交已交投资款等等还有, 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因素 对帐务的处理不够准备等非刻意行为应该也包含在内。

审计分析

企业不但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还是资金的需求者。社会投资只 有通过企业才能得到升值,企业也同样可以使社会财富减值(经营失败)。在整个社会资金流动中,中介机构居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其中, 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对资金融通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居民成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条件是需要了解企业,而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就是 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报告,尤其是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审计、 验资、盈利审核报告等。企业从居民手中获得资金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和创造财富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维持和扩大经营规模的必要条件。由此,我们看到,假账的产生同融资(含内外源融资)有重要关系。

为使企业稳定和更好的运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必须使社会资金得到有效连续流动。在政府的许可下,根据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社会资金流动,提高社会 资金使用效率为中心,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中介机构。

这些中介机构根据政府的许可或者授权,以资金融通为纽带,在政府、居民、企业之间起经济联系沟通作用,主要包括:直接对资金融通起作用的银行、投资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 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间接性对资金融通起作用的 信息咨询公司、市场化研究机构等 经济信息沟通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资产评估事务所等鉴证类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因市场经济而出现并取得很大发展的。但不管是中介机构,还是政府与一般居民,都介于企业之外,是企业的外部人,不能获得企业内部的 第一手资料。

就这一链条中的独立审计制度而言,为维护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完整,保护投资人的投资利益,并向投资人报告经理层领导下企业的真实 财务状况,企业需要聘请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来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理层的经营业绩,并以此判断企业经理层的能力。在聘请程序上,是由企业董事会提出意见,由企业 股东会决定聘请,而由企业经理层具体经办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事宜。如由经理层签定聘书、接受 审计报告、支付审计 费用、负责 审计过程的配合等。会计师事务所受聘审计的范围也是事先确定的经理层领导下的企业或者企业的一部分。因此,在独立审计制度下,企业经理层是整个工作的中心。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的 企业制度中,经理层(或称 企业家)处于企业权力的中心,如果企业出现假账记录,经理层就是必然的责任人。

独立审计制度局限性

根据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是经政府特许可以接触企业账本的外部人 员。但注册会计师不是企业日常雇佣的内部工作人员,不可能对企业的每一笔 账务都能十分清楚的进行鉴证服务。并且,从独立民间审计制度的设计看,实际上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缺陷。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审计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背离。从制度的设计来说。注册会计师的 审计报告是提供给广大股东的,但是广大股东不直接支付审计费用。从正常经济人角度出发,会计师不会为不支付 费用的人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而按制度安排,审计产品的购买合同即审计协议书是会计师事务所同企业经理层代表的企业签定,付费也是企业经理层,这必然要求审计产品符合企业经理层的要求,否则将面临经理层不付费的压力,如果经理层不付费,连会计师对现代企业服务的制度配套都将被取消,会计师将失去生存之本。在这种结构设计下,尽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为股东服务,但是最后为经理层服务是必然的。

显然单靠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来限制和揭示企业经理层的假账是不现实的,而且,只要注册会计师还以向客户收取审计费方式提供审计服务,只要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经理层之间不是对立关系,希望让注册会计师主动完全发现揭示企业经理层假账是很难的。事实上,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史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端阶段,也是比较原始阶段,主要使用 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后来随着企业 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企业 账务繁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逐步采用 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了解和评价企业的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对 企业财务进行鉴证服务;而现在兴起的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在多大程度上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也即多大程度的风险对注册会计师是安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从查错防弊走向 自我保护的结果,必然是在履行审计工作时,出售给客户的审计产品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经理层共同协调的产物,审计产品必须有利于企业经理层,也必须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形式

(1)固定资产增加的业务本身不真实或有其他不正当的行为。根据现行制度规定,除了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外, 新增固定资产必须取得产权证明方可人账。例如有些企业将没有产权证的房屋也记为企业的资产;将本应由 福利费支出的购进分给职工的非产权房也记作企业的资产,这些都会虚增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些企业还会混淆固定资产和 低值易耗品的界限,将应作为低值易耗品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有时企业在增加固定资产时,还会夹带其他不正当的行为。例如某企业向某单位购入设备,在转账付款时的数目高于设备价格,然后当事人拿取其差额作为好处费。

(2) 新增固定资产计价不合理。企业对不同来源的 固定资产应分别作价,价值的构成应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入的 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或售出单位的账面原价(扣除原安装 成本)、支付的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作为原价;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原价;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协议价或 评估确认的价值计价;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租赁价款、运输费、途中的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作为原价;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同类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估计人账,或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入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 费用,也应计人固定资产的价值; 盘盈的固定资产按 重置完全价值计价;在原有的 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按原有的 固定资产的 账面价值,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 收入,加上改建、扩建所增加的支出入账。有些企业不按国家规定任意调整、变动已人账固定资产的 账面价值。

(3) 新增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不正确。例如有些企业将盘盈的 固定资产在借记“固定资产” 账户的时候,却贷记“资本公积”。有些企业将 固定资产的法定重估增值记入“ 营业外收入” 账户。

(4)将购人固定资产的 增值税作为 进项税额抵扣。对一般纳税人来说,购入 固定资产如果取得 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将增值税也计入固定资产的原价,而不能作为抵扣的进项税额。否则不仅少计了 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而且少缴纳了 增值税。

固定资产减少

(1)固定资产减少的业务本身不真实。有些企业 固定资产的减少是虚假的,例如某企业虚报 固定资产盘亏、毁损等,实质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并将出售 收入私分或记入“ 小金库”。

(2) 固定资产的清理的账务处理不正确。例如某企业将出售 固定资产残值 收入记入有关往来 结算账户中,然后再作非法开支使用等;再如某企业将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用记入 制造费用等生产 经营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

(1) 计提折旧的 固定资产范围不正确。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范围包括 :房屋和建筑物(不论使用与否);在用的机器设备(包括季节性停用和修理中设备);经营性租出的 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 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范围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机器设备;经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以前的固定资产;已 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此外,本月增加的 固定资产从下月起开始 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停止 计提折旧。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范围,达到多提折旧或少提折旧的目的,人为地调节利润。例如,某企业由于非季节性原因停用设备9个月,该设备的原始价值为200万元,年 折旧率为10%,该企业对该设备仍计提了全年的折旧费,则该企业多提了折旧15万元,虚减了利润,也少缴了 所得税。

(2) 计提折旧的年限不合理、不合规。 固定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最短年限表示,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的最短年限为:房屋和建筑物为20年,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电子仪器、车辆为5年;二是用可选用的年限段来表示,如在《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中规定:生产用房30—40年,非生产用房35—45年,机器设备10—14年。如果短于上述折旧年限,必须征得税务部门同意;如果仅仅是根据领导的意愿进行加速折旧,必须将加速折旧的绝对数调整 应纳税所得额。有些企业经常通过调整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方法来调节利润,以完成利润指标或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3) 固定资产的 预计净残值的确定不合理。固定资产的 预计净残值的大小也直接影响折旧的多少。根据现行 财务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 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为 固定资产原价的10%;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 预计净残值为固定资产原价的3%—5%。有些企业人为地缩小 固定资产的 预计净残值,夸大折旧费用,减少 本年利润。

(4)折旧的方法不合规。企业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汽车,大型设备,可采用 工作量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飞机 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 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企业按照上述规定,有权选择具体的 折旧方法,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企业对同类 固定资产应采用相同的 折旧方法,并且前后 会计期间应相互一致,不能通过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来调节企业的利润。企业要变更 折旧方法的,应在变更年度以前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一些企业经常违背上述规定,乱用 折旧方法,随意变更折旧方法。

(5)折旧费的账务处理不正确。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记人相应的 账户;如果是生产用固定资产,应记人 “制造费用”账户;如果是管理用固定资产,应记人“ 管理费用” 账户;如果是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用固定资产,应记人“ 销售费用”账户;如果是经营性 租出固定资产,应记人“其他业务支出”账户。有些企业因技术原因或故意记错 账户,从而歪曲了企业的 成本 费用结构,不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有关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

固定资产修理

(1)固定资产修理业务和支出的数额不真实。有些企业将一些不合理的开支记人 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挤占企业的成本费用;或借固定资产修理之名进行某些不正当的活动。例如,某企业购人一批摩托车分发给职工,却开出一张维修机器设备的假发票,挤占 产品成本。

(2) 固定资产修理的账务处理不恰当。企业固定资产修理费发生不均衡且数额较大的可以采用待摊或预提的方法,按受益原则分期记人各期的 费用。有些企业通过任意改变固定资产修理费的 摊销期限,人为地调节各期的 费用和利润。有些企业将应该列入 制造费用的 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却列入了 期间费用,或者将应该列入期间费用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却列入了制造费用,人为地调节 产品成本和 当期利润。

在建工程

(1)在建工程不合理、不合法。企业有些在建工程没有经过认真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从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有些企业甚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就擅自上马工程项目,违反国家的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政策。

(2)在建工程成本不真实。由于 在建工程金额巨大,内容复杂,期限较长,容易为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将请客送礼、宴请、生产性损失记人 工程成本。企业 在建工程较多的情况下,容易相互混杂。有些企业通过改变各个会计期间费用归集和 成本核算的方法或任意改变费用的分配比例来人为地调节各工程项目的成本。还有些企业将贷款费用不加区分随意 资本化,以调增在建工程成本。

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不真实。由于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一些企业经常弄虚作假,虚报无形资产。例如某企业没有证明商标权的证书而在“无形资产——商标权” 账户中记入560万元的商标权。再如某企业接受外单位以专有技术投资,却不能提供有关专有技术的合同协议。又如某企业账面上记录有一项 商誉,但企业并没有发生兼并或 购买行为。

(2) 无形资产计价不正确。有些企业虽然拥有某项 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却高估或低估其价值,无意或故意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 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因其来源不同而不同。例如企业自创的 无形资产,其 入账价值为自创该项无形资产所花费的必要的支出,一般只包括注册费、律师费、印刷费等;而接受投资转入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为合同或协议价或评估确认的价值;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接受捐助或从境外引进的无形资产按照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无形资产价格经评估计价。有些企业在接受外单位以 无形资产进行的投资时,其投资的金额却超出了国家所规定的比例(不超过注册资本的20%)。

(3) 无形资产转让账务处理不正确,转让价格不合理。 转让无形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转让 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必须在转让时注销无形资产的 账面价值;转让 无形资产使用权,在转让时不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是在无形资产存续期间内分期进行 摊销, 摊销时按所摊销的金额一方面借记“其他业务支出”,另一方面贷记“无形资产”。有些企业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转让,歪曲了企业的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些企业的不法分子利用无形资产定价难的特点,在转让无形资产时,故意压低售价,以从对方收受“好处费”或回扣。

(4)无形资产的 摊销不合理。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达到人为地调节利润的目的。一般地说,有法定年限的,按法定年限进行分摊;如果受益年限明显小于法定年限的,则按受益年限进行分摊;如果既无法定年限,受益年限也不明确的,可按不少于10年的年限进行分摊。

(5) 无形资产投资转出不合规。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 业务不真实,纯属虚构;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的计价不合理,从中谋取个人利益;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假账形式

(1)开办费常见的假账形式

① 开办费的内容不合规。 开办费是指从企业批准成立起至企业正式营业(包括试营业)止的时间内发生的 费用性支出。在批准成立前发生的差旅费、调研费等应由企业的投资者负担,而不应作为企业的 开办费。营业后的 费用性支出应根据其性质分别作为“ 管理费用”、“财物费用”和“ 销售费用”等。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 资本性支出,如取得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和取得生产性资料的支出应该在有关 资产类账户中分别列示,也不能作为 开办费。对某些支出,例如 利息支出,应根据其是否应该 资本化来确定其归属,只有那些不能资本化的支出,才将其作为 开办费。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 开办费的内容来调节利润,将不属于开办费的支出计人开办费或者将属于开办费的支出计入其他账户。

② 开办费的 摊销不正确。首先企业应将 开办费在不少于5年的时间内进行 摊销,摊销期限一旦确定,就不能任意改变;其次,应采用直线法在事先确定摊销期限内平均摊销;再次,应将摊销的金额记入“ 管理费用”账户。

(2)改良工程支出常见的假账形式

①改良工程支出的 业务本身不真实、内容不合规。改良工程支出是指 企业经营性租人 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有些企业往往将不属于改良工程支出的内容挤入改良工程支出。例如某企业将新建的职工宿舍从“ 在建工程” 账户转人“ 长期待摊费用——改良工程支出”账户。

②改良工程支出 摊销不合理。现行制度规定:如果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长于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的 租赁期,则应在租赁期内平均 摊销;如果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短于经营性 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期,则应在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有些企业通过任意延长或缩短改良工程支出的 摊销期来调节费用和利润。

(3) 固定资产大修理的假账形式

①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不真实、内容不合规。企业有时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修理费支出,以调节成本费用,或进行 舞弊活动。例如某企业将购置小汽车的支出作为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入账。有些企 业混淆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和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界限,将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或者相反。

②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 摊销不正确。作为 长期待摊费用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受益期超过一年的支出,如果 收益期短于一年,应在“待摊费用” 账户核算。因此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超过一年的受益期内平均 摊销,不能人为地改变摊销期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