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伊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综合研究型大学)

由网友(节操嘎嘣脆)分享简介:伊利诺伊大教(University of Illinois),简称UI或者U of I,创立于一八六七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私立大教。伊利诺伊大教的3所分校别离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大教乡厄巴缴-喷鼻槟、第1大都会芝添哥和州府斯普林菲我德。设有文理教院、法教院、教诲教院等教院。[一]伊利诺伊大教厄巴缴-喷鼻槟分校正在二零二三Q...

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简称UI或U of I,创建于1867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公立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的三所分校分别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大学城厄巴纳-香槟、第一大城市芝加哥以及州府斯普林菲尔德。设有文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等学院。[1]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85名,芝加哥分校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317名。[2]

中文名

伊利诺伊大学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ystem

主要院系

医学院、药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等

知名校友

约翰·巴丁、杰克·基尔比、陶行知、竺可桢、华罗庚、姚期智、李安

属性

美国大学协会成员(UIUC) 十大联盟成员(UIUC) NCAA Division I Horizon League成员

现任领导

校长:Timothy L. Killeen

代表色

橙与蓝

校训

Learning and Labor

简称

UI、U of I、Fighting Illini

创办时间

1867年

类别

公立大学系统

主要奖项

诺贝尔奖

分校数量

3(厄巴纳-香槟、芝加哥、春田)

校友捐赠

11.1亿美元

大学历史

201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研究生申请之建筑与艺术学院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以南140英里的地方,有两个风景优美的静谧小城。两城比邻而居,中间只隔着一条莱特(Wright)街,街东为厄巴纳(Urbana),街西为香槟(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就创办于此,现为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所在地。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呼吁举办实用的工业和农业教育。1857年,伊利诺伊学院的乔纳桑·特纳教授联合佛蒙特州的众议员贾斯廷·莫里尔在国会提出由联邦政府赠地开办农业与机械学院的议案,议案在国会得到了通过,但被时任总统布坎南所否决。1861年,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林肯成为美国总统,12月,莫里尔再次提出同样内容的议案,国会通过后,1862年经林肯总统签署,议案正式生效,这就是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莫里尔法案”(也称赠地学院法案)。

学名由来

根据这项法案,1863年2月,伊利诺伊州得到了48万英亩的土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双子城厄巴纳-香槟逐渐成为该州重要的铁路交汇点。1867年,为响应美国政府颁布的赠地学院法案,经州议会决定在厄巴纳-香槟建立了伊利诺伊工业大学。学校于1868年3月11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为约翰·密尔顿·格利高里,当时仅有50名学生,两名教授。1885年,学校改名为“伊利诺伊大学”。得益于所在地区的宁静环境和便捷交通,到20世纪初期,学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快速成为美国的主要公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声誉传遍了全美。至1900年,全校学生人数已有2300名。20世纪是美国,也是该校的大发展时期。

1946年,伊利诺伊大学在芝加哥的旧海军码头设立一所初级学院,学校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到1947年,注册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5500人。出于学校发展的考虑,伊利诺伊大学先后于1896年和1897年将位于芝加哥的独立的药学院和内外科学院收归门下;1901年又合并了芝加哥的哥伦比亚牙医学院。1913年,这三个学院正式成为伊利诺伊大学在芝加哥的卫生科学中心。通过此举使学校的系科设置趋向于完整。后来学校又分别在1953年和1963年建立了护理学院和联合保健学院。这两所学院连同卫生科学中心于1965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医学中心。1961年,旧海军码头的初级学院增设四年制本科课程,1965年搬迁至芝加哥市中心,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的芝加哥环区分校。1982年该分校与医学中心合并成为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1995年7月1日,位于斯普林菲尔德的州立桑格蒙大学(Sangamon State University)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的第三所分校—斯普林菲尔德分校。至此,形成了今天的伊利诺伊大学。

学校规模

经过近150年的发展,伊利诺伊大学已经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位居全国顶尖公立大学的前列。大学三个校区提供上百个本科、研究生和专业课程教育和近5000门课程,其中不少专业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3万多人,其中教师5800多人,他们中许多是在美国及国际上受到尊重的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和麦克阿瑟研究员及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大学在校学生7.8万多人,每年授予学位2万多个,还有数千校外学生参加大学的在线教育获得学位;大学有学生组织1600多个;大学2013~2014年度预算56.4亿美元,其中研究经费7.47亿元,有数百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三个校区总面积2433英亩,加上保留地共计10,520英亩,有超过800幢建筑价值95亿美元。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图书馆拥有2400多万册图书资料,为美国公立大学图书馆藏书之首,居美国所有大学第二位,仅次于哈佛大学图书馆;该分校还拥有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威拉德机场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大型体育场馆和占地1765英亩的阿勒顿公园。

2020年4月2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与南京大学等高校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

办学宗旨

伊利诺伊大学一直秉承“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始终致力于“卓越的教育、研究和公众服务”。伊利诺伊大学声称,“伊利诺伊大学属于全体伊利诺伊人民”,“一所大学,三所分校,一个历史目标,为公众服务”。学校从建校开始延用至今的校徽上铭刻着“学习和劳动”的校训以及耕地的犁与打铁的锤子和铁砧。

伊利诺伊大学“为公众服务”的精神来自于赠地学院为劳动阶级服务的初衷。建校伊始,校长格利高里就根据赠地学院的倡导者特纳的意见办学。他认为,伊利诺伊大学应该向劳动阶级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他还提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学、科研和为公众服务三项任务。

根据这种办学思想,格利高里在筹集资金购置图书和教学设备的同时,建立农场和工厂供学生实习之用;还利用假期开办短训班,向全州农民传授农业、园艺和果树栽培技术。1870年,学校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程讨论班和实验站;1876年,又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农业实验站,为美国农业,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做出了贡献。格利高里离校之后,学校仍然保留为公众服务的传统,而且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其服务活动的形式和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1888年,在国会拨款的资助下,伊利诺伊大学将农业实验站办到了全州各地;1914年,农学院又开展农业协作推广服务。学校至今还保留着3000英亩农场和隶属于农学院的2382英亩试验田,以实验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19世纪末期,伊利诺伊大学大力推广教育,培训中学教师,讲授教育学课程,同时还组织以教授为主的学校推广会。到20世纪60年代,继续教育的内容已经扩展到计算机这样的新兴学科,如今每年有数千继续教育的学生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高级学位。上述活动推动了社区教育和建设,今天这仍然是伊利诺伊大学为公众服务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服务

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也利用自己的馆藏为需要的公众服务。图书馆积极地参与伊利诺伊图书馆情报网,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它向周围的城镇居民出借图书、杂志和其他资料,这使之成为了伊利诺伊州图书馆资料的最大出借者。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大学在机构设置和学科的建设上也顺应社会和公众的要求。1973年,大学校本部设立了公众服务办公室(现改名为继续教育和公众服务办公室),1974年,在芝加哥环区分校成立简·阿达姆斯社会工作学院,1978年设立了老年学研究中心。今天,伊利诺伊大学的在线教育“UI在线”(UI-Online),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加强三个分校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每年向数千公众提供网上课程,进行远程教育。

在为公众服务方面,伊利诺伊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这方面的表率,首任校长格利高里首倡为公众服务的精神。20世纪末期,时任校长詹姆斯·斯图克尔曾在两年之中行程数万英里,拜会校友、公司、社区和新闻媒体,征询对学校的意见和看法。

传统校风

校长亲自拜访校友表明学校对校友的重视,这是伊利诺伊大学的一贯传统。校友是特殊的公众,是学校与社区、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伊利诺伊大学不仅让校友进入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评议会,而且在1910年10月18日举行了第一次校友“返校节”。这开创了一个新的传统,以后发展成为美国各大学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逢返校节,校友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母校,表达对母校的忠诚。学校里会举行各种表演和体育比赛,各学生团体也积极参与,招待他们的前辈。返校节促进了校友之间的团结,密切了学校与校友及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使校友关心学校的兴衰荣辱,自愿为学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伊利诺伊大学提供的服务和对校友的关心也给学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仅校友为母校的发展慷慨解囊,一些社会人士也向学校积极捐赠。1946年,罗伯特·阿勒顿将位于厄巴纳西南约26英里处的一座庄园,连同由1500英亩原始森林组成的公园赠送给伊利诺伊大学。1989年校友阿诺德·贝克曼夫妇捐资5000万美元兴建了贝克曼高科技研究中心。数年之前,伊利诺伊大学基金会举办了一次募捐运动,原计划募集1亿美元,由于捐款踊跃,实际筹得2亿美元的款项。这些捐款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使许多贫寒子弟得以进入大学学习,也使伊利诺伊大学的建校先贤的愿望得以实现。如今大学的年度捐赠基金已经从1991年的1.95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4.35亿美元,捐款占到了学校预算总额的7.7%。

精神文化

伊利诺伊大学的服务精神不仅体现在为公众和社会服务上,而且还体现在学校为学生服务方面。学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服务和其他一系列活动也培养着学生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伊利诺伊大学不仅为学生提供宿舍、学生俱乐部,还帮助学生办理医疗保险、提供互联网服务等一些其他服务。经济大萧条时期,学生难以找到工作,1932年学校为此设立了职业介绍局,这一服务一直延续到今天。伊利诺伊大学的教师也以自己的热情帮助学生。20世纪初,学校在全美率先设置男生部主任一职。当时的男生部主任克拉克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深得学生的爱戴,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全体的父亲”。今天伊利诺伊大学的教师仍然具有这种精神。在平常的工作时间里,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学生监督办公室解决;其他时间里,学生还能够拨打电话找值班的“紧急事件学生监督”。什么是“紧急事件”并没有明确定义,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担当此事的教师都是志愿者,当学生考试不及格或者未能挣够毕业要求的学分时,这些教师还会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与之交流谈心,以减轻其痛苦。

在学校传统的影响和教师热情的感召下,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的服务活动,同时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为社会作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曾组织一支志愿救护队上前线,也有部分学生退学参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日本军队袭击了珍珠港,迫使美国全面参战,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以几乎全部的力量投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由于大批学生参军,学校男女生比例一夜之间从3:1变为1:4,而留校的女生则为红十字会制作绷带。到了越战时,由于美国进行是一场侵略战争,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也像其他院校一样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

在大学校内,学生还成立了许多志愿者组织,自发地为社区公众服务,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利尼志愿者项目”(Volunteer IlliniProjects)。该组织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学生义务指导贫困的黑人孩子学习,到1965年正式成立时,参加者已经达到350人。今天该团体的活动包括与精神障碍的人交朋友、与青年拘留所的成人建立笔友联系、为公立托儿所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等十几个领域。鉴于该团体的突出贡献,1983年里根总统向其颁发了“志愿者行动奖”。

同时,对社区活动的积极卷入,也给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1997年秋季开始的课程“社会学199”即是一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与社区基层机构的活动15小时,以将所得到的经验与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类似的项目还有社会工作学校项目。厄巴纳-香槟分校工学院建立了一项“合作教育项目”,参加的学生必须是在校学习了一学期的一年级本科学生,不同于普通工学院学生四年毕业,他们是五年毕业。学校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约100家公司,参加的学生必须在其中一家公司工作一年。通过工作,学生学会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时也会更加努力。大约有23的项目参加者被其工作过的公司留用,这说明这一项目是成功的,对公司、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有好处。

伊利诺伊大学提倡的为公众服务的办学宗旨,还培育了大学平等、自由的精神,这使学校在受教育权的男女平等、种族平等上也走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前列。1870年该大学就已经开始招收女生,是全美最早同时招收男女学生的大学。学校于1883年招收外国学生,后来有不少我国的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也曾在这里学习过。该大学还是第一个向有生理残疾的学生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学。这里的大学生对黑人民权运动也持支持态度。早在1873年,黑人约翰·伯尔德被伊利诺伊州长提名为评议会成员,成为进入大学评议会的第一个黑人。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之后,该大学的学生更是其坚定的支持者。1947年,一家理发店拒绝给黑人理发,导致全校性抗议种族歧视。大学在“返校节”期间会选举返校节“皇后”和“公主”,在1950年的返校节上,该校一名黑人女生当选为“皇后”,这在大学的历史上是第一回,也是学生高涨的反种族偏见和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象征之一。

教学科研

为了促进本科教学水平,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也在学校设立“伊利诺伊教授教学进步年度奖”。厄巴纳―香槟分校设有“本科教学优秀奖”,创建有“教学进步委员会”,以加强对校内教学活动的指导,保证所有的本科新生都能在小班中上课;还建立“发明计划”,让部分学生接受著名教授的直接指导。该校的毕业校友中有11人、附属中学有3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有一人从中学到大学都在这里就读)。设立附属中学说明学校对教学的重视,而有多名校友得到了诺贝尔奖则说明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教学质量。

在科研方面,伊利诺伊大学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在1996年以前的12年中,伊利诺伊大学共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30亿美元,私人研究金10亿美元。大学不仅设有数百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而且教员多是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杰出会员,这些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等等。1996年,“费斯克学院指南”给予伊利诺伊大学“五星”的最高学术等级。

建校近150年来,伊利诺伊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19世纪末期,伊利诺伊大学以植物学、微生物和真菌的研究而闻名。进入20世纪以后,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感应加速器在,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伊利埃克一号,开发出第一个网络浏览器Mosaic,发明晶体管,提出低温超导理论。截至2014年,伊利诺伊大学共有24位教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在美国公立大学中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位教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新闻奖;2位校友荣获过图灵奖;1位教授荣获过菲尔兹奖,11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入学要求

雅思:斯普林菲尔德校区6.0,香槟校区6.5, no band below 6.0

研究生

雅思:斯普林菲尔德校区6.5,香槟校区6.5, no band below 6.0

法学院

雅思:香槟校区6.5 (except LLM, no sub-scores below 6.0)

厄巴纳香槟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缩写为UIUC)是伊利诺伊大学系统的旗舰(主校区),创建于1867年,位于伊利诺伊州幽静的双子城:厄巴纳―香槟市,是一所享有世界声望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5年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第41位,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11位,世界大学排名第35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第29位;在《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8位。该校是美国大学协会(AAU)成员,美国“十大联盟(Big Ten)”创始成员,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密歇根大学并称“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该校还是最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学之一,其国际学生人数在全美大学排名第三,位列美国公立大学榜首。该校一直致力于卓越的研究、教学和公众参与,很多学科素负盛名,其工程学院在全美乃至世界堪称至尊级的地位,始终位于美国大学工程院排名前五,几乎所有工程专业均在全美排名前十,电气、计算机、土木、材料、农业、环境、机械等专业排名全美前五。该校的商学院也具有极强的实力,其会计、金融等专业为全美一流水平,会计专业位列全美第二。

学术研究

香槟分校十分注重学术研究,2012年,仅在科学及工程方面的研究经费就达到5.84亿美金。该大学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研究经费量年年在全美名列第一,SCI论文总数在全美名列前5位。位于该大学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在高性能计算、网路和资讯技术的研究和部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学不仅设有逾150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而且教员多是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杰出会员,这些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等。

建校以来,香槟分校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成就了一大批科学巨匠,为社会发展作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1940年唐纳德·克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感应加速器;其后香槟分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伊利埃克一号;教授约翰·巴丁发明晶体管、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教授哈肯与阿佩尔合作在计算机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网络神童马克·安德森在该校设计出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软件Mosaic(莫塞克)及Netscape(导航者),使得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大众化;校友杰克·基尔比首创的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发明;校友姚期智是首位图灵奖华人得主;华罗庚曾任该校教授;敢讲真话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是该校博士;参与研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北大化学系教授邢其毅也是该校博士;竺可桢早年曾在该校攻读农学;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是该校土木工程硕士;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甲骨文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官拉里·埃里森曾在该校读书;AMD创始人兼首席执官杰里·桑德斯是该校电子工程学士;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官杰克·韦尔奇是该校化工博士;两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李安是该校戏剧系学士。

截至2014年,香槟分校共有24位教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其中有11位毕业自该校),在美国公立大学中仅次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位教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新闻奖;2位校友荣获过图灵奖(被视为是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1位教授荣获过菲尔兹奖(被视为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1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2位普利策奖得主、22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8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院系设置

香槟分校有农业环境、应用健康、航空、商学、教育、工程、艺术、劳动与雇佣关系研究、法学、文理、图书馆信息、传媒、普通学科、医学、社会工作、兽医、研究生院等17个学院。工程学院是香槟分校科研的核心,早年学院以约翰·巴丁教授发明的晶体管技术作为出发点,在物理系的蓬勃发展下不断分离出新的工程专业和研究所,现有26个研究中心、10个主要实验室和9个附属项目,还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美国能源署高级火箭模拟中心所在地。该校的商学、农业、兽医等学院也是学校的传统强项,图书馆学院更因为庞大的藏书量而位列全美前列。

专业课程

香槟分校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共有近200个专业学科,其最好的学科是工学和商科。除了提供了高度多元化的教育之外,其杰出的教育品质更是深获赞扬。该校的学术水平不仅获得《Fiske大专院校指南》5颗星的最高水平评价,也获评为全美提供多元化课程的最佳大学之一。该校的工程、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会计学和大众传播学等专业是最强的科系,而教育、商业、人文与艺术以及法学院等学院也十分出色。

在US NEWS 2014年美国大学学科排名中,该校排名全美前10名的研究生专业有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会计学、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大众传播学、图书馆科学、音乐、数论、代数、逻辑学、微生物学。该校工程学院在全美闻名遐迩,排名在第5位,其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核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等系科都排在全美前5位,化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业工程排在全美前10。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香槟分校在工程领域的表现名列全世界第4,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领先于所有的常春藤盟校。

香槟分校在1922年颁发第一个会计专业学士学位,更在1939年颁发了全球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

在社会科学方面,该校的心理学科系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院校的同类科系并列全美第五,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专业公认为全美前三,而图书馆科学则一直以来蝉联全美第一的位置。此外,香槟分校拥有全美最大校友关系最广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精算系,是北美精算协会(Centers of Actuarial Excellence)的最早一批成员。

学校排名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1、美国大学排名

①本科排名

2015 U.S. News

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41位

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11位

工科排名第6位

航空/航天专业排名第7位

生物/农业专业排名第1位

土木专业排名第1位

计算机专业排名第5位

电气/电子/通信专业排名第4位

工程科学/工程物理专业排名第1位

环境/环境健康专业排名第5位

材料专业排名第2位

机械专业排名第6位

会计专业排名第2位

保险专业排名第8位

房地产专业排名第10位

②研究生院排名

2015 U.S. News

商学院排名第35位

教育学院排名第26位

工程学院排名第6位

法学院排名第40名(因受两年前数据造假影响而被惩罚性降低排名)

2、世界大学排名

①综合排名

2015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35位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8位

2013-14 QS世界大学排名第56位

2013-14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29位

②学科排名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科领域):

工科(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世界排名第4位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世界排名第21位

理科(数学与自然科学)世界排名第38位

社会科学世界排名第38位

校园建筑

香槟分校位于密歇根湖以南的平原上,地势平坦,为伊利诺伊州传统农业区。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秋两季干旱,春冬两季受湖区影响降雪较多。学校交通便利,北距芝加哥140英里,有高速公路联通周边芝加哥、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圣路易斯等城市。除了有铁路贯穿小镇,学校还有自己运营的机场(Williard)和航空飞行学院,机场可通航芝加哥、底特律和达拉斯。

香槟分校的建筑以橘红色为基准色。建筑群围绕核心区域沿着南北中轴线的三个小广场。中部为主广场,主广场的草坪是学校最引人注目的学生休息和课外活动场所,是学校核心地标。主广场周围是学校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建筑群,是学校最为传统基础的专业所在地。广场北为伊利尼楼(Illini Union),是学校的标志建筑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楼内有娱乐厅、会议厅、阅读室、宾馆、餐厅、保龄球室、小商店、网吧等。广场南为弗令格音乐厅。广场东侧为化学、语言、历史楼,西侧为数学、英语和行政楼。北部为巴丁广场,该广场附近聚集了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土木、工程学院图书馆以及周边的物理系、材料系、力学系都位于格林(Green)街北侧的工程学院区。在斯普林菲尔德路以北,有贝克曼研究所(Beckman Institute)和几个实验中心。南广场则是被农业、动物学和与之相关的专业建筑群所环绕。这些专业是大学最有特色的专业,诸如农学、兽医在全美也是出类拔萃的。主广场与南广场相接的地方,有两处较为特色的地标,一个是校园内的小试验田,种植农业作物;一个是试验田西侧的地下图书馆,即本科生图书馆,该图书馆在地下与主图书馆有走廊连接,是本科生学习的场所。

学校有几个体育馆和一个大型体育场,纪念体育场(Memorial Stadium)完工于1923年,有座位7万余个,可以举办美式足球比赛,是美国十大高校联盟(Big Ten)友谊赛的主要赛场。学校有苹果园住宿区(Orchard Down)和其他几个住宿区。大学有附属高中一所。

校园种植有北美红橡树,红叶似火,秋色迷人。校园南部有一个日本花园(Japan House)和苗圃,春天花开似锦。校园附近还有几个小镇经营的公园、图书馆和博物馆。整个学校安静而美丽,是学习和研究的良好园地。

芝加哥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缩写UIC)位于伊利诺伊州最大、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市,1982年由伊利诺伊大学在芝加哥的医学中心(1965年组建)和芝加哥环区分校(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是伊利诺伊大学系统的第二个成员,是一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一级国家级大学之一。学校致力于创造和传播新知识,在城市事务、医学和健康科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全美最大的医学院。该校有东、西、南3个校区,总面积311英亩(约1.25平方公里),是芝加哥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有教职员近1万名,约28,000名学生分布在15个学院,培养82个领域学士、93个领域硕士和66个领域博士学生。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是一所年轻的大学,2013年被泰晤士高等教育列为世界50所年轻大学第11名。在 2016年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第129位,美国公立大学排名78位。

学术研究-芝加哥分校

芝加哥分校的教学及科研实力为全美所公认,是由卡内基基金会评选的88所研究型一类美国大学之一。学校一直是美国研究经费排名前50的机构之一,2014年度预算为20.8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达3.9亿美元,拥有多个专业研究中心及机构。学校的教育、工程、商学等学院及社会科学、健康科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颇负盛名。

芝加哥分校有美国最大的医学院,在伊利诺伊州的医疗系统中具有领导作用,它拥有该州主要的公共医疗中心,并作为全州医生、牙医、药师、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主要培训基地,其杰出表现获得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人文基金会等多种国家级评鉴优良声誉或奖项。医学院位于学校西校区,其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护理学等都在全美属于顶尖水平,为伊利诺伊州培养了众多的医学专业人士,也承担了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医学健康领域多个大型项目与工程。2014年6月24日中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签署了卫生和医学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

位于学校东校区的奥托(Liautaud)商学院依托芝加哥的金融中心优势,与各个行业的结合交流十分紧密,学生有很多与世界尖端行业企业交流实习工作的机会,特别是在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行业有强大的关系网。

芝加哥分校的知名校友包括前CNN主播Bernard Shaw、蓝调音乐家Billy Branch和著名说客Tony Podesta。

学校排名-芝加哥分校

芝加哥分校在2016 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如下:

①本科综合排名

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29位

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78位

②研究生院排名

商学院排名第92位

教育学院排名第42位

工程学院排名第63位

医学院(初级保健)排名第82位

医学院(研究)排名第52位

斯普林菲尔德分校

斯普林菲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Springfield,缩写UIS) 位于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巿,是伊利诺伊大学系统中的文理科大学。学校创建于1969年,原为伊利诺伊州的州立桑格蒙大学,1995年7月1日加入伊利诺伊大学,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系统三所分校之一。虽然建校历史不长,但学校在发展计划、培养目标方面颇有特色,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知名的公立大学,在US News 2015美国中西部区域大学排名中列第36位,排名升至该地区公立区域大学前列。

申请条件:雅思本科6分、雅思研究生6.5分。

学科优势

斯普林菲尔德分校校园面积746英亩,有5000多名在校生,有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个学科的44个学位计划,其中包括23个学士、20个硕士和1个公共管理博士学位,学校还设有网络教学的学位和证书计划。学校的工程、商科较为出名,计算机、信息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公共卫生、公共事务和生物学等专业深受学生青睐,政治、生物、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也名列前茅,会计学经常被评为全美最佳学科。

学校兼顾公立大学和私立学校的优点,提供给学生亲和的学习环境和人文关怀。学校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科学规范的管理和一流的师资力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充分的互动交流沟通。学校还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学校为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际学生提供密集英语课程,使学生成功入学并且为完成大学的学位课程做好准备。学校还提供网络教学,为学生节省宝贵的时间,满足多种教学需求。

学校所在的斯普林菲尔德市是伊利诺伊的州府,也是全美最适合居住的中小城市之一,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在培养公职人员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可通过参与当地社区和州政府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在政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广泛知识和领导能力。

斯普林菲尔德分校知名校友包括美国国防部督察长Gordon Heddell、前美国总统乔治 · 布什的白宫新闻秘书Dana Perino。

学校排名-斯普林菲尔德分校

斯普林菲尔德分校在2015 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如下:

①本科综合排名

美国中西部区域大学排名第36位

美国中西部公立区域大学排名第8位

②研究生院排名

公共事务排名第87位

商学院兼职MBA第190位

历任校长

1、John Milton Gregory (任期1867-1880年)

2、Selim Hobart Peabody(任期1880-1891年)

3、Thomas Jonathan Burrill(任期1891-1894年)

4、Andrew Sloan Draper(任期1894-1904年)

5、Edmund Janes James(任期1904-1920年)

6、David Kinley(任期1920-1930年)

7、Harry Woodburn Chase(任期1930-1933年)

8、Arthur Hill Daniels(任期1933-1934年)

9、Arthur Cutts Willard(任期1934-1946年)

10、George Dinsmore Stoddard(任期1946-1953年)

11、Lloyd Morey(任期1954-1955年)

12、David Dodds Henry(任期1955-1971年)

13、John E. Corbally(任期1971-1979年)

14、Stanley O. Ikenberry(任期1979-1995年)

15、James J. Stukel(任期1995-2005年)

16、B. Joseph White(任期2005-2009年)

17、Stanley O. Ikenberry(任期2010年)

18、Michael J. Hogan(任期2010-2012年)

19、Robert A. Easter(任期2012-2015年)

20、Timothy L. Killeen(任期2015-今)

著名校友

  •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物理系教授,与布拉顿(W. H. Brattain)、肖克利(W. Shockley)发明晶体管,共享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利昂·库珀(Leon Cooper)、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 创立低温超导理论(BCS),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巴丁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从1951年直到1991年去世。
  • 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集成电路(IC)的两位发明人之一,共享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集成电路被誉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1947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学士。
  •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 Leggett),物理系教授,因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的开拓性贡献,与Alexei A. Abrikosov及Vitaly L. Ginzburg共获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1983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教员。
  • 保罗·劳特伯(Paul C. Lauterbur),化学系教授,因磁共振可视化不同结构的开创性发现,与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共获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85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教员。
  •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医学物理学家,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共享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个女科学家;获伊利诺伊大学1942年理学硕士、1945年理学博士。
  •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生物化学家,由于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Henrik Dam)共享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伊利诺伊大学1914年文科学士、1916年理学硕士。
  • 文森特·迪维尼奥(Vincent du Vigneaud) ,生物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获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823年理学学士、1924年理学硕士,并于1929-1932年在该校任教。
  • 罗伯特·W·霍利(Dr Robert W. Holley) ,生物化学家,因阐明了连结丙氨酸与DNA的精确结构,获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42年化学学士。
  • 埃德温·克雷布斯(Edwin Gerhard Krebs),生物化学家,1992年与他的合作者埃德蒙·费希尔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是伊利诺伊大学1940年文学士。
  • 波利卡普·库施(Polykarp Kusch),物理学家,因电子磁矩的精确测量而共享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33年理学硕士、1936年理学博士。
  • 利昂·库珀(Leon N Cooper),低温超导理论(BCS)创立者之一,与教授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校友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 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195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任研究员。
  • 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物理学家,低温超导理论(BCS)创立者之一,与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研究员利昂·库珀(Leon Cooper)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54年理学硕士、1957年理学博士,并于1959-1962年在该校物理系任教
  • 菲利普·夏普(Phillip Allen Sharp),遗传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因为发现断裂基因而共享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69年化学博士。
  • 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Smith),生物化学家,因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共享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高中,并于1948-1950年在该大学学习。
  •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化学家,因酶制备和病毒蛋白质纯化的贡献,共享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27年理学硕士、1929年理学博士。
  • 埃利亚斯·科里(Elias Corey),因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获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1951-195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任教。
  •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因在发现有关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类别方面的贡献,获得196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伊利诺伊大学1951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并于1952-1953年在该校任客座研究教授。
  • 列昂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因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与Eric S. Maskin及Roger B. Myerson共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49-1951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系任教。
  • 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磁共振可视化不同结构的开创性发现,与教授保罗·劳特伯(Paul C. Lauterbur)共获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62-196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任研究员。
  • 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因发现病毒遗传复制机制,与Max Delbruck and Alfred Hershey共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50-1959年任伊利诺伊大学细菌学教授。
  • 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 Marcus),因有助于解释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子间电子转移的理论贡献,赢得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1964-197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化学系教员,并在此期间完成他的大部分获奖研究。
  • 弗朗哥·莫蒂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因个人理财和企业融资的两个主要理论,赢得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48-1952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教员。
  • 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磁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与John Van Vleck及Nevill Mott分享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0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高中。
  •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因投资组合选择理论,获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35 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高中。
  • 2007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团队。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授予戈尔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因为他们在建立和大力传播人为气候变化知识并为抵消这种变化采取基础措施方面做出了努力。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大气科学系的八位教员和研究科学家参加IPCC工作,并被该组织公认对获诺贝尔奖作出重要贡献,其中Donald Wuebbles和Michael Schlesinger两教授因他们在工作中的领导角色被IPCC 颁发特别证书。

政界

  • 拉斐尔·科雷亚(Rafael Vicente Correa Delgado),厄瓜多尔现任总统,是该校经济学硕士、博士。
  • 菲德尔·拉莫斯(Fidel Ramos),菲律宾前总统,是该校土木工程硕士。
  • 阿提夫·穆罕默德·奥贝德(Atef Mohammed Obeid),前埃及总理,是该校哲学博士。
  • 陶行知,教育家、思想家,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4年留学该校。
  • 程天放,五四运动知名领导人,前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是该校政治学硕士。
  • 吕秀莲,台湾政治人物,曾任台湾副领导人,是该校法学硕士。
  • 陈莹,台湾政治人物,立法委员,是该校硕士。
  • 林全,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曾任台湾财政部部长,是该校经济学博士。
  • 赵守博,前台湾省省主席,是该校比较法硕士和法学博士。
  • 管中闵,经济学家,台湾政治人物,现任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是该校经济系副教授。
  • 梁刘柔芬,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该校计算机系学士。
  • 易纲,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是该校经济学博士。
  • 乔恩·科辛(Jon Corzine),美国新泽西州第五十四任州长,前高盛集团主席,是该校学士。
  • 南希·布林克尔(Nancy Brinker),现任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亲善大使,曾任美国礼宾司司长,是该校文学学士。

商界

  •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美国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官,是该校化工博士。
  • 休·海夫纳(Hugh M. Hefner),花花公子杂志的创始人,是该校心理学学士。
  • 劳伦斯·艾利森(Lawrence Joseph "Larry" Ellison),现任美国甲骨文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官,曾在该校就读,大二辍学。
  • 约翰·泽格里斯(John D. Zeglis),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Corporatio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该校经济学学士。
  • 马克斯·列夫琴(Max Rafael Levchin),美国PayPal合作创办人之一,是该校计算机科学学士。
  • 陈士骏(Steve Chen),YouTube合作创办人之一,曾在该校就读计算机科学系,但在最后一个学期辍学加入Paypal。
  • 贾·卡林姆(Jawed Karim),YouTube合作创办人之一,是该校计算机科学学士。
  • 马克·安德生(Mark Anderson),网络神童,在该校设计了网页浏览器软件Mosaic及Netscape,后创办网景公司,是该校计算机科学学士。
  • 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美国AMD超微半导体创始人兼第一任首席执行官,是该校电子工程学士。
  • 吉姆·坎塔卢波(Jim Cantalupo),前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该校会计系学士。
  • 布兰登·艾克(Brendan Eich),JavaScript的发明人,前任Mozilla公司首席执行官,是该校计算机科学硕士。
  • 雷·奥兹(Ray Ozzie),现任微软副总裁,IBM Lotus Notes的创造者之一,是该校计算机科学学士。
  • 鲍勃·达德利(Bob Dudley),英国石油(BP)首席执行官,是该校化工学士。
  • 乔治·费舍尔(George M. C. Fisher),前摩托罗拉和伊士曼柯达公司首席执行官,是该校工程学士。
  • 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L. Johnson),黑人娱乐电视台创办人,是该校历史系学士。
  • 科莱特·伍尔曼(C. E. Woolman),达美航空创办人之一,是该校农业系学士。
  • 约翰·乔菲(John Cioffi),数码用户回路(DSL)之父,是该校电子工程学士。
  • 汤姆林森·霍尔曼(Tomlinson Holman),THX音响系统标准创造者,是该校科学学士。
  • 唐纳德·比泽尔(Donald L. Bitzer),等离子体显示器创造者之一,是该校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
  • 吉恩·斯赖尔(H. Gene Slottow),等离子体显示器创造者之一,是该校电子工程博士。
  • 左小蕾,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是该校经济学博士。
  • 刘兆凯,台湾东元电机董事长,是该校电气工程博士;其妻沈宝岛,是该校历史硕士,曾任职台湾科学工业园区担任电脑中心主任;其大哥刘兆宁,该校计算机工程博士、教授;其二哥刘兆华,是该校经济学博士;其三哥刘兆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曾任该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其四哥刘兆藜,该校地质学博士、教授;其五哥刘兆玄,台湾前任行政院院长。

学界

  •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之一;1948-1950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获科学学士。
  • 钱崇澍,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就读伊利诺伊大学自然科学院。
  • 邹树文(1884-1980),昆虫学家,中国近代昆虫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是伊利诺伊大学科学硕士。
  • 卓以和(Alfred Y. Cho),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技术的鼻祖,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的共同发明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博士。
  • 傅京孙(Kingsun Fu),美籍华裔科学家,模式识别之父,国际智能控制学科的奠基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第一任主席,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机器智能与模式识别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是伊利诺伊大学电气博士。
  •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2000年图灵奖得主,是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华人;是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 黄熙涛(Thomas S Huang),美籍华裔科学家,信息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伊利诺伊大学电气与计算机系教授。
  • 萨支唐(ChihTang Sah),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半导体工业先驱之一,为CMOS主要发明人,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物理学士,并曾在该校任教26年。
  • 刘炯朗,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曾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校长、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 陶为国,美国国家太空总署哥达太空飞行中心资深科学家,中尺度模拟与动力实验室负责人,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降雨与云委员会主席;是伊利诺伊大学大气科学博士。
  • 黄万里,著名水利学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 邢其毅,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参与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 华莱士·卡罗瑟斯(Wallace Hume Carothers),1930年发明氯丁橡胶,1934年发明尼龙,被誉为世界历史上的4大化学家之一;是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
  • 凯尼斯·阿佩尔(Kenneth Appel),数学家,1976年与沃夫冈·哈肯合作在计算机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是伊利诺伊大学数学教授。
  • 沃夫冈·哈肯(Wolfgang Haken),数学家,1976年与凯尼斯·阿佩尔合作在计算机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伊利诺伊大学数学教授。
  • 史蒂芬·桑普尔(Steven Sample),南加州大学第十任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及博士。
  • 大卫·约翰斯顿(David Alexander Johnston),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火山学家;是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学士。
  • 大卫·戈特利布(David Gottlieb),植物病理学学家,真菌生理学及植物抗生素方面的先驱,因将链霉菌属的菌种隔离并且发展出氯霉素而声名大噪;1946年至1982年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植物病理学教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设立了“大卫·戈特利布纪念奖”,颁发予在植物疾病或病原的生物化学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 李·克隆巴赫(Lee J. Cronbach),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心理测验与测量方面有突出贡献;曾任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
  • 理查德·卫斯里·汉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数学家,美国电脑协会(ACM)的创立人之一,曾任该组织的主席;是伊利诺伊大学数学博士。
  • 汤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曁南大学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成员,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是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
  • 华云生,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及伟伦计算机科学教授;曾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气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并曾在新加坡担任伊利诺伊大学设立的由新加坡政府科技研究局资助的先进数码科学中心总监。
  • 程海东,澳门大学学生事务副校长,台湾东海大学前校长;曾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校长。
  • 朱有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天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星际介质和星球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系外行星的观测,其夫婿是该校物理系教授。
  • 萧正平(Michael J. Shaw),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商学院讲座教授。
  • 蔡喜明(Ximing Cai),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水文水资源专家,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的共同主编,美国环境与水资源协会(EWRI)系统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协会理事。
  • 臧启芳,前东北大学校长,前代理天津市市长,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曾入读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系。
  • 何文寿,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教授,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
  • 游本中(PenChung Yew),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所长,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是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
  • 钱思亮,前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70年1983年)及台湾大学校长(1951年1970年);是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
  • 王惠钧(Andrew H.J. Wang),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长、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大学生化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讲座;是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细胞及结构生物学系教授。
  • 杨国枢,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知名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学者;是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
  • 汤明哲(MingJe Tang),台湾大学教授兼财务副校长,台湾大学管理学院EMBA第一任执行长;曾任教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终身教职。
  • 郑克勇(KehYung Cheng),现任台湾清华大学电资学院院长,IEEE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机系教授,曾在该校主持集成电路实验室。
  • 彭作奎,台湾前农委会主委,现任中州技术学院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农学博士。
  • 庄绍勋(Steve S. Chung),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国际长,IEEE美国总会电子元件学会执行委员,IEEE Fellow;是伊利诺伊大学电气工程博士。
  • 李德财,台湾中兴大学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博士。
  • 周景扬,台湾中央大学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博士。
  • 彭宗平,台湾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台湾元智大学前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材料科学博士。
  • 施光训 (Steve KuangHsun Shih),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财金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台湾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校长;是伊利诺伊大学财金研究所硕士、博士。
  • 童美松,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

文化界

  • 李安,台湾导演,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电影《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获学士学位;同属台湾籍的妻子林惠嘉亦为该校微生物学博士,现为纽约医学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病理学研究教授。
  • 张纯如,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闻系,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生前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
  • 庄俊,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学的建筑师,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师的组织“中国建筑师学会”,多次被推举为会长,晚年编纂《英汉工程建筑名词》一书;是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学学士。
  • 沈祖海,知名建筑师,森海国际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与沈祖海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办人,曾任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第一任理事长;是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硕士。
  • 德隆·威廉姆斯(Deron Michael Williams),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现效力于布鲁克林篮网队,司职控球后卫;大学时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篮球队员。
  • 梅耶斯·伦纳德(Meyers Leonard),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中锋,现效力于波特兰开拓者队;大学时效力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