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增元(2023最新过增元百科介绍)

由网友(以女王的姿態゛傲視全世界)分享简介:过删元,一九三六年熟于江苏无锡。中国科教院院士,工程冷物理教野,现任清华大教工程力教系工程冷物理学研室主任、研究熟院副院少。是《国际冷以及流体科教》、《国际微标准冷物理工程》以及《国际多相流》等教术刊物的编委。持久从事冷科教取技能研究,获国度天然科教3等惩、国度科技前进3等惩、学委科技前进1等惩等多项处分。中文名过删元国籍...

过增元,1936年生于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是《国际热和流体科学》、《国际微尺度热物理工程》和《国际多相流》等学术刊物的编委。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中文名

过增元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36年2月28日

出生地

江苏省无锡市

外文名

ZY Guo

职业

工程热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基本介绍

2023年最新中国外交部,10位主要领导人名单,看看都有谁

过增元,1936年生于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是《国际热和流体科学》、《国际微尺度热物理工程》和《国际多相流》等学术刊物的编委。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人物简介

  过增元,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

  1959-1979 助教、讲师,清华大学数学与力学系。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职务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现任职务

  1984-现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学术兼职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航天863空间站技术 专家组顾问;

  《国际热和流体科学》、《国际微尺度热物理工程》和《国际多相流》等学术刊物编委;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职教授; 

  2003.2-2003.4 ,访问教授,台湾成功大学(Cheng Kung University);

  2001.2-2001.4 ,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大学(University of Kyoto);

  1997.4-1997.6 ,访问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uttgart);

  1995.5-1995.7 ,访问教授,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和索菲亚大学(Sophia Univ.);

  1993.7-1993.12 ,访问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89.8-1989.12 ,访问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uttgart);

  1988.9-1988.10, 访问教授,法国Ecole Centrale de Paris;

  1979-1981, 洪堡学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Munich Technique University);

  1993-现在,兼职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学术成果

  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

  在热流体方面,提出了热可压流体的概念,发现了热绕流等现象,并建立了热阻力和热绕流的定量关系式。

  在热等离子体方面,提出了电弧堵塞的概念,发展了一种热力学非平衡等离子体参数计算的新方法,对热等离子体加工有重要意义。

  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方面,提出了载人舱内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地面模拟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装置,可大量节省实验时间和经费,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方面,提出了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等传热强化新思路,它可使换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带来附加的阻力损失。

  在传热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热的动质二象性说,即热具有能量和质量的双重属性,在热学中引入热质、热质势、热质能(火积)等热学新概念,以建立热量传递的普适定律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普遍原理。通过建立热量传递的动力学控制方程,探讨傅立叶导热定律的物理本质,建立亦适用于极端条件(纳米、超快速、极低温传热等)的普适传热规律;基于变分原理建立传热过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即热质能(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应用于传递过程和热功转换过程的优化,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多年来从事传热学、热流体学和热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电弧和热等离子体》、《热流体学》两本,发表论文140余篇。

研究方向

  微尺度流动和传热、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微光机电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传热强化技术、换热器和热网优化技术、相变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近年来开辟了新概念热学的研究方向,为热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开创新的工作。

过增元院士:建立三维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的原始创新不足已是共识,但在各种科技项目申请或成果验收报告中,类似“重大创新”、“填补空白”、“国际一流”等词汇屡见不鲜。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创新?能否对创新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过增元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一套三维创新评价方法和指标,可半定量地衡量创新程度。

按照目前的主流分析方法,创新主要分为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只通过分类我个人觉得不够,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科技工作的创新程度和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过增元认为在分类之外,还应刻从创新的层次来衡量科技创新的程度。

第一个层次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方向和路线创新,最高层次是整个研究领域的创新。创新的性质分为改进型、填补空白型和颠覆型。由此,可建立一个三维评价方法和指标,来判断研究项目或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

若将这个三维评价系统落实到坐标轴上,类型、层次、性质分别为X、Y、Z轴,每条轴上分为3个档次,最高3分。如在类型(X)轴上,引进创新1分、集成创新2分,原始创新3分,在层次(Y)轴上,问题创新1分、方向创新2分、领域创新3分,在性质(Z)轴上,改进创新1分,填空创新2分,颠覆创新3分。如果对某个项目的创新性很难确定处在某个档次,也可取两个档次的中间值,如1.5分,2.5分等。

根据这个方法,某一创新成果按照分类落在这个坐标系内,其创新分=xx+yy+zz,最高分为27分,可以定义创新指数=创新分/27, 创新指数的最大值为1.0。

通过该方法能基本反映创新水平,创新指数小于0.33的为初等创新,在0.33和0.67之间的为中等创新,在0.67和1之间的属于重大创新。

“当然,一个项目的创新程度很难用分数来定量判断,例如创新指数0.5不一定比0.4好,但肯定比0.2的创新程度高。”过增元表示,该评价方法虽然不能完全定量地评价创新程度,但至少提出了一个半定量的标准,能够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一项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有领域创新的不多,颠覆型创新的也很少,因此按这个方法衡量属于重大创新的并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过增元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