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二级学院)

由网友(再动我咬你)分享简介:清华大教美术教院(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丽院",位于北京市,是清华大教2级教院,前身为一九五六年景立的中央工艺美术教院。做为新中国的第1所艺术设计高档院校,[一]现任院少为马赛、党委书忘为覃川[二]院训是“连合、求真、敬业、立异”[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美院",位于北京市,清华大学二级学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1]现任院长为马赛、党委书记为覃川[2]院训是“团结、求实、敬业、创新”[3]

据2023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10个专业系,拥有20余个本科专业方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共有158位教学人员[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知名校友有李剑叶[5]、林蓝[6]等。

截至2022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的美术学排名10位[7]

中文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简称

清美、清华美院

主要院系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8]、陶瓷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硕士点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个

博士点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个

主管部门

清华大学

院长

马赛[9]

党委书记

马赛[10]

外文名

Academy of arts&design,Tsinghua University

国家重点学科

1个

创办时间

1956年

知名校友

庞薰琹、吴冠中、张仃、丁绍光、王昱珩

学校类型

二级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

3个

学校主页

https://www.ad.tsinghua.edu.cn/index.htm

前身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学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历史沿革

中国九大美院校园风光,你心动了吗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在北京阜成门外白堆子举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邓洁兼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庞薰琹、雷圭元任副院长。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及若干海外归来的专家共同组成。学院下设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设计三个系和绘画、共同课两个教研室。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同时成立,出版内部刊物《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工艺美术参考》(1957年)。

1957年,学院归属文化部领导。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并入学院,改为研究室。增设室内装饰系。

1958年,装潢设计系改为装饰绘画系,率先设商业美术、书籍装帧、装饰画(后改为壁画)三个专业工作室。9月,学院迁入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4号;当时唯一的工艺美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装饰》杂志创刊。

1960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12所重点艺术院校之一。室内装饰系更名建筑装饰系。

1961年4月,文化部根据学院提出的草案,修改制定《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方案的修订草案》。文化部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转入学院。

1964年,北京艺术学院因调整撤销,卫天霖、吴冠中、阿老、白雪石、俞致贞等教师及学生转到学院。

1975年,成立特种工艺美术系,建筑装饰系更名为工业美术系。[8]

发展期

1977年,恢复高考,陆续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

1980年,创办服装设计专业。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中心”(1985年更名为“环境艺术研究设计中心”)。6月,《装饰》杂志复刊。

1981年10月,出版丛刊《工艺美术论丛》。11月,学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名称为工艺美术历史及研究。

1982年4月,受文化部、轻工业部委托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对全国工艺美术设计的教学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983年,成立工艺美术史系。

1984年,成立服装设计系;在工业美术系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室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

1986年3月,工艺楼落成。学院率先获得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成立基础部。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特种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装饰艺术系。

1991年8月,新教学大楼建成。“团结、求实、敬业、创新”被确定为校训。

1993年,工艺美术史论系更名为工艺美术学系。

1994年,染织服装设计系更名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陶瓷设计系更名为陶瓷艺术设计系,装

潢设计系更名为装潢艺术设计系。11月,受文化部委托学院承办“全国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会”,对全国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995年9月,增设展示设计、金属工艺、漆艺本科专业,于1996年招生。

1997年2月,工艺美术设计(包括染织服装、陶瓷、装潢)、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被确定为中国轻工总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同年,学院受托为教育部拟定本科专业目录,提出“艺术设计”学科名称。

1998年1月,中国轻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院,设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固安学区。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学院的主管部门国家轻工业局并入国家经贸委,9月,学院归属北京市。[8]

新起点

1999年11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撤销基础部和装饰艺术系,成立绘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工艺美术学系更名为艺术设计学系。

2000年,增设交通工具造型设计、景观设计、玻璃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方向。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立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2001年,获得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艺术设计学系更名为艺术史论系。

2002年1月,“设计艺术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5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美术学院。同年,成立基础教学研究室。开始招收工程硕士。

2003年9月,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0月,获批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为主体的清华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2005年,成立信息艺术设计系。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8月,学院从光华路校区整体搬入清华园内新教学楼。11月1日,举行美术学院新教学楼落成典礼。创办《艺术与科学》、《清华美术》丛刊。

2006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艺术硕士。

2007年,“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方向)”入选教育部动漫领域“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年,“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北京市重点学科。“艺术设计”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入选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在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艺术学”一级学科连续名列第一。“综合学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创新实验区”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装潢艺术设计系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

2010年,完成设计学科国际诊断式评估工作,国际评估专家组结论“学院已经跨入国际最佳设计院校行列”。“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获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1年,艺术由一级学科升为门类。在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中,获“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与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启动。

2012年,“美术学”、“设计学”一级学科获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设计学”名列第一,“艺术学理论”并列第三,“美术学”名列第四。

2013年,开始招收科普创意与设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最新排名,清华大学的艺术设计学科位列第23名。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学院藏品成为馆藏的主要来源。

2017年2月22日下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的共同见证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米兰理工大学校长费卢奇奥·内斯塔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双方将在意大利米兰合作建设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将依托清华美院与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科,致力于打造中意两国开展设计创新合作的综合性平台,为中意两国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12月,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教育部网站正式发布。清华大学设计学获评A+学科,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获评A-学科。

2018年4月,由中外艺术院校负责人组成的评估专家组一行11人对清华美院设计学等五个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清华美院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艺术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全部通过评估。4月,由清华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合作创建的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暨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挂牌仪式在米兰举行。同年,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清华美院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成立。

2019年,美院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的设计工作。

2020年6月12日下午,清华美院2020届线上毕业作品展正式上线,同时在A区多功能厅举行了开幕式。本次线上展是在非常时期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展览。

2021年6月2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多位教师的雕塑、绘画作品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6月,“七一勋章”是由何洁教授牵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设计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师生组成的团队完成的。

2022年2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召唤,参与和主导完成了十余项重要设计工作。主持冬(残)奥会三大赛区外场火炬台设计,运用简约、凝练的设计语言传递空灵、纯粹之美,彰显冬季运动特点,火炬台将作为奥运文化遗产永久留存;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同心圆”为核心视觉形象,完成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体视效设计;完成北京冬奥会标志性景观建筑“海陀塔”设计,并作为本届冬奥会的重要文化遗产被永久保留;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城市景观布置工作,彰显北京“双奥之城”独特魅力;完成包括国家体育馆、古杨树场馆群、五棵松体育馆等冬奥会场馆形象景观设计工作;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赛中场——光影表演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特许商品“文君瓶”设计,该设计作为本届冬奥会奥林匹克大家庭及国际残奥委会的官方礼品;“冬奥专列”京张高铁全线文化艺术性表达研究及体验设计,从文化理念、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等方面共同构建百年“人文京张”;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美术学院开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概念性创意设计策划工作,为冬奥会技术应用场景提供创意建议和概念设计。作为项目主体单位,联合多所院校和企业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开展工作,其中课题三、课题五由学院担纲完成。美术学院此次能圆满完成冬奥会设计任务,是充分发挥了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4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8]

办学条件

截至2022年5月,学院设有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绘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艺术史论系、基础教研室等11个教学单位,设有25个本科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
中国画广告学产品设计陶瓷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学艺术史论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艺术与科技绘画工艺美术摄影
数字媒体艺术雕塑数字媒体艺术(第二学士学位)--
资料来源:[11]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5月,学院有教师198人,其中正高(教授、研究员)72人,副高(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01人,中级(讲师、助理教授)24人,助教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产品综合造型基础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产品综合造型基础教学团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岸瑛、张敢

教学名师:

类别姓名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砚祖柳冠中------
北京市教学名师李砚祖张夫也尚刚郑曙旸
吴冠英李当岐柳冠中---
资料来源:[12][13]

教学建设

根据2022年5月学院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2001年二等奖3项,2005年二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12项:2001年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2005年一等奖3项。 2008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综合学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国家入选时间北京市入选时间
1.传统染织艺术田青2010年2003年
2.综合造型基础柳冠中2006年2005年
3.传统陶艺郑宁2006年2005年
4.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2007年2006年
5.室内设计郑曙旸2008年2007年
7.动画设计吴冠英2009年2007年
8.纤维艺术林乐成---2008年
9.中国工艺美术史尚刚2009年2009年
10.服装设计李当岐---2009年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完成人时间等级
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柳冠中等2014年国家级二等奖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张绮曼等2001年国家级二等奖
世界陶瓷艺术史陈进海2001年国家级二等奖
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柳冠中2001年国家级二等奖
服装学概论(教材)李当岐2005年国家级二等奖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柳冠中等2009年国家级二等奖

学科建设

根据2022年5月学院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

  • 学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艺术学、信息艺术设计、美术学、设计学

  • 学科评估

2009年,在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艺术学”一级学科连续名列第一。

2012年,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设计学”名列第一,“艺术学理论”并列第三,“美术学”名列第四。

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最新排名,清华大学的艺术设计学科位列第23名。

学术研究

根据2022年5月学院信息显示,学院有10个校级研究中心/实验室,有31个研究所,1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实验室

校级研究中心/实验室
序号研究中心/实验室名称主任成立时间

1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鲁晓波

2007年3月15日

2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

杜大恺

2010年1月20日

3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刘巨德

2010年1月20日

4

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

韩美林

2014年7月17日

5

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

徐迎庆

2018年4月3日

6

清华大学韩美林艺术研究中心

马赛

2020年1月7日

7

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

方晓风

2020年3月8日

8

清华大学-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

赵超

2021年5月28日

9

清华大学-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智慧场景创新设计联合研究院

鲁晓波

2022年1月5日

10

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

马赛

2022年1月5日

参考资料:[14]
研究所
序号研究所名称所长成立时间

1

展示艺术研究所

洪麦恩

2005.11.08

2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

汪建松

2005.11.25

3

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周艳阳

2006.03.15

4

城市建设艺术设计研究所

吴诗中

2006.03.15

5

茶道艺术研究所

郑宁

2006.09.05

6

室内设计与材料应用研究所

杨冬江

2006.09.05

7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所

宋立民

2007.03.06

8

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

张烈

2009.08.27

9

当代艺术研究所

张敢

2011.01.13

10

游艇及水上环境设计研究所

涂山

2013.01.10

11

家具设计研究所

于历战

2013.11.13

12

书法研究所

杜大恺

2014.01.23

13

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

赵超

2014.05.29

14

现代陶艺研究所

白明

2014.12.29

15

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

陈岸瑛

2016.01.06

16

乡村环境修复研究所

崔笑声

2016.01.06

17

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

王之纲

2016.01.06

18

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

马赛

2017.01.05

19

智能产品设计创新研究所

张雷

2017.01.05

20

社会美育研究所

李睦

2018.01.08

21

生态设计研究所

刘新

2020.01.06

22

手工造纸与纸艺术研究所

原博

2020.01.06

23

国家形象视觉设计研究所

陈磊

2021.01.08

24

薪技艺传统工艺研究所

刘润福

2021.01.08

25

色彩材料创新与应用研究所

千哲

2021.01.08

26

数据与智能创新设计研究所

吴琼

2021.01.08

27

文旅产业创新研究所

方晓风

2021.01.08

28

品牌授权设计研究所

陈楠

2022.01.07

29

出行体验设计研究所

刘强

2022.01.07

30

纪念性公共艺术研究所

宿志鹏

2022.01.07

31

乡村振兴生态链研究所

范寅良

2022.01.07

参考资料:[15]

科研成果

  • 课题承担

2012年,学院获纵向课题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6项;学校资助项目20项;其他1项。

2012年科研项目
负责人课题名称课题类别
林乐成纤维艺术的应用之美全国艺术科学项目一般项目
陈彦姝器用与生活--以宋辽金时代为例全国艺术科学项目一般项目
杨帆宜兴紫砂工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鲁晓波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国家973计划
徐迎庆雕塑、壁画类文化遗产的虚拟修复国家973计划
徐迎庆基于图像和视频的卡通与动画数字化造型理论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牵头单位)
刘新公益风险投资VP模式下的可持续创新产业政策与开放式评价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作单位)
苏丹北京中轴线景观嬗变与北京精神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黄艳北京城市景观文化生态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左恒峰工业设计材料美学的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陈楠设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标识文化部外联局委托
杭间设计学院的历史研究北京市教委
李砚祖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做法总结及第六届评审工作绩效专题研究工信部委托编写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
  • 科研获奖

2012年,学院教师共获得艺术类的国际、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及竞赛奖项等各类奖项150余项,包括作品奖80余项,人物奖近70项。

2012年部分获奖概况
项目或作品完成人获奖名称及类别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周浩明“北京市第十二届哲社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
设计是人类的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会长奖
精神的物化杨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论文奖”金奖
陇西风情系列杜大恺法国美术家协会“科特奖”风景画最高荣誉奖
荷韵洪兴宇、丁剑欣“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金奖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形象设计上采用了篆文的形式,中间的部分类似与“艺术”的“艺”字。

院庆标识

◎ 标志的主体图形为汉字六十的竖式组合,是建院六十周年最明确的符号。通过巧妙地图形处理手法,六十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汉字的“本”字。美术学院院徽是象形字“艺”字的变形,而“艺”字描绘的是一个植树园艺的人形,这棵六十年前的小苗今天已成参天大树。

◎ 60年一甲子,今年是美术学院的“本命年”。一个“本”字象征了美术学院不忘根本,学术文脉逐本溯源,艺术设计以人为本。

◎ “本”字的四角装饰了“衣食住行”标志,这是与“艺”字标志同等重要的符号,象征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

◎ 在色彩设定上,采取冷暖色叠加的方式。上半部分的“六”采用红色系,分别为大红、品红与桔红;下半部分的“十”采用粉绿与蓝色,粉绿是美术学院院旗色彩,故将其放于“本”字的根部,五行木为蓝色,树干为蓝,木生火,光明的象征。院徽与“本”字形成根与枝干的关系,成为“1956-2016”的连接点,象征了薪火相传。

学术刊物

根据2022年5月学院信息显示,学院学术刊物有《装饰》杂志、《艺术与科学》丛刊、《清华美术》丛刊。

《装饰》

《装饰》杂志始创于1958年,杂志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并被国家图书馆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装饰》杂志成为全国惟一的大型艺术设计综合性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审定,批准《装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称号(“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

2003年1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期刊的最高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装饰》也是全国艺术类期刊中惟一获此国家级大奖的期刊。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至此,《装饰》已连续四届被认定为核心期刊。2005年2月,《装饰》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为一本艺术研究类刊物,以艺术与科学的探讨为宗旨,研究艺术与科学两者的互为关系和影响,探讨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交流、交叉和交融的可能性;研究艺术中的科学,亦研究科学中的艺术;倡导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艺术与科学》的编辑,将围绕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主题作文章。 每期有一至两个主题作为本期的重点,反映如艺术与生物学、艺术与地理学、艺术与生态学、艺术与物理学、艺术与心理学、艺术与政治、 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空间、艺术与考古等等多方面的交叉研究的论文及成果。

《清华美术》

为推动美术学科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手清华大学出版社创办《清华美术》丛刊。杜大恺教授首任主编,创刊首卷于2005年出版。

《清华美术》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开放的人文艺术视野为导向,关注当代美术创作的现象及问题。丛刊以“专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出版了“多元视界中的中国画”、“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消费文化的艺术镜像”、“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文字、书法与相关艺术”、“当代抽象艺术”、“重读现实主义”、“当代版画的语境与转换”、“具象雕塑”、“策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当代工笔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等。丛刊专题涉及当代美术的各门类、艺术批评和理论思潮、艺术市场与资本,并延伸至美术研究的周边门类等。

校园活动

根据2017年1月学院信息显示,学院举办了艺术油画学术邀请展、学生课程作品展、器物的未来——当代生活陶艺展等展览,元旦晚会等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历史与创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概说》、《罗森塔尔的桌上艺术》、古村落保护的生机等讲座。

学院领导

职务姓名
名誉院长冯远
院长、党委书记马赛[9]
副书记吴琼、李鹤
副院长杨冬江、方晓风、赵超、董书兵[10][9]

知名校友

庞薰琹,(1906~1985),字虞铉,笔名鼓轩。祖籍塘桥,庞鸿文之孙。著有《薰琹随笔》。其代表作有《地之子》、《路》、 《贵州山民图卷》 、 《瓶花》等。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张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

白雪石(1915.6.12-2011.4.22),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著名画家。

丁绍光,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外十余所大学名誉和客座教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美国世界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

汪亓,1994年9月—1998年7月,现为故宫博物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馆员。

赵农,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图书馆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放,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研究部环境与空间设计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亚太区事务助理。

李英杰,《设计》杂志社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总后军需工业学院客座教授、奥加美术馆和奥加饭店董事长。

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二级教授、院长。

李游宇,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汉光陶瓷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春华,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郭春宁,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

陈绍华,2008年申奥标志设计者,生肖邮票设计者。

张磊,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者。

学院荣誉

2022年4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奖。[16]

2022年4月,荣获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1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