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片(美食)

由网友(一个人丶习惯了发呆)分享简介:熟鱼片又称鱼熟,古称鱼脍(kuài)、脍或者鲙,因此新颖的鱼贝类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品总称。发源于中国,按照中国现代文籍对于熟鱼片的记录可上溯到私元前八二三年,[一]后传至日原、晨鲜半岛等地,正在日原是很受接待的食品,其建造简略,食用适口,养分富厚。[二]熟鱼片的建造要领是将罗非鱼肉用黑醋浸泡1下,再用净水洗洁醋味,用...

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鱼脍(kuài)、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根据中国古代典籍对生鱼片的记载可上溯到公元前823年,[1]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食物,其制作简单,食用可口,营养丰富。[2]

生鱼片的制作方法是将罗非鱼肉用白醋浸泡一下,再用清水洗净醋味,用消毒干净的刀具和墩板将鱼肉切成薄片,放在盛有冰块的净盘中;生菜洗净切成丝放在盘中,碗中放入酱油、醋、香油、芥末调成味汁,最后以生鱼片蘸调味汁食用即成。[3]

生鱼片有可能使人们患上传染病,比如异尖线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 [2]

中文名

生鱼片

分类

粤菜、日本菜

国家

中国→日本

主要食材

新鲜鱼、贝、调料酱

口味

甜、辣

发展历程

济州岛美食推荐

先秦时代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关于中国南方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虽然《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脍,因为过量食用而得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鱼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代表了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祝阿人这个习俗一直坚持到隋朝,在《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三国魏的曹植也喜欢吃生鱼,他 的 《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著小虾酱吃。南北朝时,出现金齑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称出现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唐五代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炀帝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鱼脍。除了蘸酱佐食外,亦有并用各种生菜拌食的食法,这种食法还很讲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视觉美感。

唐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 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鲙红鲤”;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鲙”;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生鱼片亦是于唐代传至日本。

宋辽金元宋朝 时食用鱼脍依然很普遍,文献 中有名可吃的鱼脍达三十八种,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鲫鱼脍”、“沙鱼脍”、“水母脍”、“三珍脍”等。相传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欧阳修知道后每就常常带鲜鱼找那位女佣为他 做鱼生。此外,苏轼与陆游都喜欢吃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就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苏轼的《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列举了湖州 的美味,其中一句是“吴儿脍缕薄欲飞”,就是指湖州的生鱼片。陆游《秋郊有怀四首》提到“缕飞绿鲫脍,花簇赬鲤鲊”,又有《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写道“野鱼可脍菰可烹”。

金朝女真人亦有食用生鱼片的习惯,据南宋史家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于入主中原前就有以生鱼片作为菜肴:“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金朝 末年的名医张从正在医书《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女真入主中原后的饮食,他说:“又如北方贵人,爱食乳酪、牛酥、羊生、鱼脍、鹿脯、猪腊、海味甘肥之物”就是女真贵族,入主中原后仍然喜爱 生鱼片。

元朝时宫廷也有生鱼片菜肴,蒙古 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聚珍异馔》篇著录了他几代元朝皇帝的菜谱,其中一道菜就是鱼脍,是以生鲤鱼片,加入芥末爆炒过的姜丝、葱丝、萝卜丝和香菜丝,经胭脂著色,用盐、醋提味。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鱼品》诸篇亦论及鱼脍。元曲中亦有关于鱼脍的内容,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就有谭记儿乔扮渔妇,为杨衙内切脍 的情节。刘可久的《南吕。阅金经。湖上书事》有“玉手银丝脍”。

明清明朝刘伯温把鱼生的制作方法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但当时鱼脍流行的程度已经大为降低,虽然不少白话 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等都有描绘食用生鱼片,但都是前朝之事,不能确定是原始话本的遗存,还是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而其他明代长篇小说如《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及短篇小说集如《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里,都没有提及鱼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亦远低于在唐宋诗词。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仍有记载鱼脍:“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姜醋五味食之”。

约在明清之交,禽、兽肉脍已经消 失了,但清代文献仍然有鱼脍的 记载,高士奇的《西苑侍直》诗有:“沾恩馔给银丝脍”,所记的是康熙十八年与十九年(1679和1680年)夏天的事,可知清宫中有生鱼片供应。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名医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随息居饮食谱》里也对鱼脍进行了论述。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载:“粤俗嗜鱼生”。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粤俗嗜鱼生,以鲈以(鱼奥)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龄 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 冰融,至甘旨矣。 而鲥与嘉鱼尤美。”反映鱼生以残余的型态继续流行于江南和岭南地区。

制作方法

近现代现代中国北方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南方某些汉族聚居区亦遗留吃生鱼片的习俗,但是大多数海内外华人的意识里,生鱼片是日本料理,很少人知道它起源于中国。

各地的生鱼片岭南鱼生据《南越游记》载,岭南 人喜以草鱼作鱼生,佐以瓜子、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豆腐干混合而成的调料。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汇而食之,名曰鱼生。”“复有鱼生粥,其中所有诸品,因鱼生 之名而名之”。据说荔湾艇仔粥也是从鱼生发展过来。

顺德鱼生:顺德的传统小食 顺德鱼生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 颌处和 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 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和有甜味。

进食时蘸以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酱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鱼皮则可凉拌。

配料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 粉丝、炸芋丝 、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尖椒丝、朝天椒、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盐、胡椒粉。

传统制法程序繁复,配料繁多,在南庄、广州等地的九江鱼生会把程序简化或减少配料,但用作提味的榄角如果去掉,鱼生就没那么鲜美了。

其它相关

日本刺身:日本生鱼片称为刺身,一般都 是用新鲜海鱼、海贝制作,蘸以酱油、山葵等,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

生鱼片(日语中叫"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食品。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 主要以鲷鱼、鲆鱼、鲽鱼、鲈鱼为材料,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后,肉呈红色的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 片,也叫"刺身"。其中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

切生鱼片的刀是特制的,且不能沾水,烹调师傅能用这刀把鱼肉切得很薄。选择的鱼肉一定要新鲜,不少日本人认为生鱼片真正好吃是在杀了数小时之后。这是因为氨基酸在死鱼僵硬后达到最高点。当然也有日本人 认为用生鱼宰杀后马上做成的 生鱼片好吃是由于僵直前的鱼肉有脆感。

吃生鱼片要以绿色芥末和酱油作佐料。芥末是一种 有特殊的冲鼻辛辣味的调料,既杀菌,又开胃,深得日本人的喜爱。生鱼片盘中还经常点缀着白萝卜丝,海草,紫苏花等,体现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食文化。

日本国菜为生鱼片。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日本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每年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鱼虾,一年人均吃鱼100多斤,超过 大米消耗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国宴或平民请客以招待生鱼片为最高礼节。

日本人称生鱼片为“沙西米”(さしみ 刺身)。一般的生鱼片,以鲣鱼、鲷鱼、鲈鱼配制,最高档的生鱼片是金枪鱼 生鱼片。开宴时,让你看到一缸活鱼,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 美不可言。

下面介绍一下生鱼片的制作 方法。其实,只要掌握了生鱼片的选料、刀工、装盘、佐味等基本工序,制好 生鱼片并不难。

选料

制作生鱼片的原料 较为 广泛,但以深海产的鱼类及其它海产品为主。如鱼类有三文鱼、旗鱼、鲈鱼、鲔鱼等;甲壳类有海胆虾、龙虾等;贝类有鲍鱼、牡蛎、赤贝、北极贝等。生鱼片 的选料 非常严格,应保证原料 的新鲜、洁净、无污染。

刀工

加工生鱼片的刀工颇为 讲究,所采用的刀法应因料制宜,灵活掌握。但无论采用哪种刀法,都必须顶刀切,且刀与原料要呈90°夹角。例如,取一块 无骨刺、无皮的三文鱼肉,平放在砧板上,左手按住鱼肉,右手持刀垂直向下,用推刀法顶刀将鱼肉一片片切下。注意,切鱼片时不可在切到一半时回刀,以保证鱼片的整齐、光洁、美观。标准的生鱼片以厚约3毫米为宜,且每片 的重量在8~10克之间。

装盘

美观的造型是生鱼片的 一大 特色,故装盘这道工序尤为重要。生鱼片 多选用半圆形、船形或扇形等精美餐具作盛器,再以新鲜的番芫荽、紫苏叶、薄荷叶、海草、菊花、黄瓜花、生姜片、细萝卜丝、酸橘等作配饰料。这些配饰料既可作装饰和点缀,又可起到去腥 增鲜、增进食欲的作用。例如, 先在盘中铺好紫苏叶?或生菜叶 ,再将切好的三文鱼片以5~7片为一组?一人量 ,摆在紫苏叶上,旁边用细萝 卜丝、番芫荽、黄瓜花等错落有致地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佐味

绿芥末?音“瓦沙比”(わさび) 和日本浓口酱油是生鱼片的主要佐味调料,常用的绿芥末又有粉状和膏状两种。粉状芥末的调制方法是,将粉状芥末与水以1∶2的比例调匀,再密封3分钟,待产生芥末独有的刺激辣味时,即可盛入味碟内。膏状芥末是成品,使用时直接 挤入味碟内即可。

这里顺便谈一下生鱼片的食用 方法:装好盘的生鱼片上桌以后,食者先取一只小的空盘,再取一只装有绿芥末的味碟和一只装有日本浓口酱油的味碟,然后用筷子夹一片生鱼片放 在空盘中,先将 少许绿芥末涂在鱼片上,并将鱼片折叠,再将鱼片蘸上少许浓口酱油,然后送入口中即可。

下面以一款“日式三文鱼生”4人量为例,讲讲生鱼片 的具体制法。

原料:挪威三文鱼净肉300克 生姜2片 日式姜2块 紫苏叶或生菜叶 、黄瓜花、番芫荽、日本绿芥末膏、日本浓口酱油 各适量。

制法:

1.三文鱼净肉切成厚约3毫米的片,呈扇形叠摆在铺有紫苏叶的盘中;生姜切细末;日式姜切成片状,浸泡在冰水中备用。

2.把切好的姜末撒在盘中 生鱼片上,在鱼片旁边摆上沥净水分的日式姜片,并用黄瓜花、番芫荽稍加点缀。

3.将日本绿芥末膏挤在 一个味 碟内,再把日本浓口酱油装入另一个味碟内,然后随装好盘的生鱼片一同上桌,即成。

注意

生鱼片虽然味道鲜美,但防疫 专家提醒,生鱼片中寄生有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性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诱发肝硬化和肝癌。

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 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金祥介绍,食用生鱼片、涮鱼片等很容易感染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进入人体后 就寄生在胆囊内,会引起胆囊发炎和 胆道堵塞,从而使肝细胞坏死,诱发肝硬化和肝癌。食用生鱼片还会感染异形科吸虫、棘口科吸虫、东方次 睾吸虫等寄生虫病。食用生鱼片主要 在广东沿海一带,因食用生鱼片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病例已大幅上升。

据介绍,食用生鱼片和未煮熟 的鱼还会感染 颚口线虫病。颚口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内脏到处移行,引起发烧、局部肿块,钻进脏器则会引起严重 病变。全国感染颚口线虫病例已经增加3倍多。

肺吸虫病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据专家 介绍,肺吸虫病感染主要是食用淡水螃蟹和虫刺蛄引起的。感染肺吸虫病会咳嗽、胸痛,引起胸部积液和胸膜炎。而食用螺蛳,尤其是福寿螺和大蜗牛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据专家介绍,广州管圆线 虫幼虫大量进入脑部后,会引起剧烈的头疼、呕吐、嗜睡,并伴有脖子硬等脑炎、脑膜炎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广州管 圆线虫病在中国大陆过去极为罕见,1996年前只发现3例,但自1997年以来就已猛增至近100例。

专家还特别指出,食用 青蛙、蛇会引起曼氏迭宫绦虫和裂头蚴感染,吃蛙肉、蛇肉,吞蛇胆、喝蛇血的人越来越多,曼氏迭宫绦虫和裂头蚴感染病例 也不断出现。

为了防止 食入寄生虫及病毒,无论 在中国还是日本,都不要吃生的肉类。

文化内涵

鲤鱼是最常用 的鱼脍材料。上面提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鱼脍是生鲤鱼片,而有文字记录的最早进入饮食市场的鱼脍也是生 鲤鱼片。辛延年的《羽林郎》诗,描叙西汉 大将军霍光的家奴调戏在酒店中打工的胡女,受到胡女严拒的故事。这首诗说明,在东汉时期,鱼脍已经在餐馆里出现。到了唐朝,皇帝姓李,“鲤”字和“李”字谐音,唐明皇于715年和731年前后两次下令禁捕鲤鱼,事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全唐诗》里面,就有数以十计的与捕食鲤鱼有关的诗歌。第一道 禁令发布后一年,少年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全不给李家天子 一点面子。唐敬宗宝历二年 秋天,白居易在苏州剌史任上,到辖区内的松江亭观赏打鱼,他不但不阻止渔民捕捉鲤鱼,而且自已还吃了鲤鱼,有他 的《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诗为证:“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白天吃生鲤鱼片,晚间看歌妓跳舞)。

名气最大的鱼脍材料是鲈鱼。西晋 未年,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市)人张翰在洛阳的司马冏齐王府中任职。晋惠帝太安元年秋天,正是司马冏权势高涨,独揽朝政的时候,张翰看到满天飞舞的黄叶,忽然想起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生鲈鱼片搭配莼菜羹下茭米饭的滋味何等鲜美,禁不住高歌一曲: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唱罢,随即辞官回乡吃鲈脍解恨去了。不久,司马冏在皇族内斗中被杀,他的许多下属受到株连,张翰侥幸逃过一劫。秋风鲈脍自此成为一个典故,当有人思念故乡时,或憧憬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时,或感觉仕途风波险恶有意急流勇退时,无论老家产不产鲈鱼,都使用这个典故。

但鲈鱼并不是鱼脍的顶级材料。传说孙权曾与术士介象讨论什么鱼做生鱼片最好,介象推荐鲻鱼。鲻鱼俗称子鱼、乌鱼,鱼肉与鱼子都以鲜美闻名,曾是南宋御膳房中的珍肴,但在古代捕获量稀少,平民百姓难得品尝。唐人杨晔对鱼品另有一说。他在《膳夫经》中把适合做生鱼片的鱼分成三个等级:列入头等的只有鲫鱼,次等的有鯾鱼、鲂鱼、鲷鱼和鲈鱼,再次等 的包括鲚鱼、味鱼、魿鱼、黄鱼和竹鱼。杜甫吃过鲂鱼做的生鱼片后,曾赞美“鲂鱼肥美知第一”,北宋诗人刘攽也称道“鲂鱼如玉鲙第一”,而清代名医王士雄主张做生鱼片“青鱼最胜”,“沃以麻油椒料,味甚鲜美,开胃析酲”。

上面提到的鱼类当中,鲻、鲷、魿是海鱼,鲤、鲫、鲂、青、鯾、味、竹是河鱼。黄鱼为咸、淡水两栖鱼类。鲈、鲚也是海鱼。[4]

斫脍与刀艺表演

日本料理中的 刺身,多数是生鱼肉条块,只有河豚剌身等几种,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中国古代的鱼脍,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脍缕”。曹植在《七启》赋中形容切出的生鱼片薄得象蝉翼、縠(音“hu2”,一种有皱纹的丝绸),松散得像雪花,轻得能随风飘扬:“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切生鱼片专用一个术语:“斫脍”。“斫”字音“zhuo2”。斫脍的时候,砧板上面要铺上白纸,以吸收脍刀压出的鱼汁。表面不湿的生鱼片,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子里,无论观感和口感都好。刀功高明的大师傅,不仅生鱼片切得极薄极细,而且白纸上几乎不沾汁水,杜甫为此有诗赞叹道:“落砧何曾白纸湿”。斫脍的刀法很早就有专著出现。明末李晔在《紫桃轩杂缀》里报告,他读过一本“文极奇古”,可能是唐人撰编的《斫脍书》,书中列举的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蚨蝶、千丈线 等名目。《斫脍书》已经失传。

斫脍曾是古代文人创作的 素材。西晋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饔人(厨师)缕切,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杜甫和苏轼也分别有诗句:“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是大师傅从厨房里走出来,在宾客面前表演刀艺,作为进食前的开胃节目。“运肘风生”、“左右挥双刀”,动作夸张,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有时,表演者 还使用挂有小铃铛的刀具-鸾刀,更使斫脍增添音响效果。《西征赋》中“靃靃霏霏”(“靃”音“huo4”)四字一语双关,既描绘切得极薄的生鱼片纷纷飘落的景像,又摸拟鸾刀敲打在砧板(俎)上的节奏和音响。

斫脍也是古代画家创作的题材,在中国美术史料中,著录有 三幅有关的古画。第一幅是东晋顾恺之的《吴王斫脍图》,据北宋董逌《广川画跋》的记叙,描绘的是上述介象故事的下半截:介象钓出鲻鱼后,孙权令厨师当场表演斫脍,并把加工好的生鱼片分赐给殿中的大臣。第二幅是 佚名画家的《王右军斫脍图》,从苏轼的题跋可知,画的是王羲之观赏斫脍的情景。根据画面内容,这两幅画的更贴切的标题应当是“吴王观斫脍图”和“王右军观斫脍图”。第三幅是唐人杜庭睦的《明皇斫鲙图》,著录于北宋大内藏画目录《宣和画谱》;北宋灭亡后,一度流落民间,后来又回到南宋宫庭。有关史料光说《明皇斫鲙图》中的人物画得如何神妙,却没有说明谁在斫脍。唐明皇风流倜傥,表演艺术的造诣极高,梨园行业尊之为祖师爷,或许 会亲自秀一秀刀艺也未可知。这三幅画都已经不知所终。其中,以顾恺之的《吴王斫脍图》最为珍贵,其价 值不下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表现斫脍的古代美术作品,仅存两块宋人画像砖,其中之一为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人称《妇女斫脍图》。[4]

金齑玉脍

鱼脍当中最著名的菜肴叫“金齑玉脍”。“齑”有时 也写做“虀”,音“ji1”,原意是细碎的菜末,这里作调料解,金齑就是金黄色的调料。金齑玉脍 的名称,最早出现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贾思勰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金齑 共用七种配料: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其中,需要解说的是白梅。白梅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食物 之一,在醋发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调料,做羹汤时必不可少。东晋梅颐编造的《古文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梅就是白梅。在醋 发明以后,白梅与醋长期共存,后来终于为醋完全取代。白梅的做法,是把没有熟透的青梅果实在盐水里浸泡过夜,次日在阳光下曝晒,如此重复十遍即得。苏州等地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每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盐渍梅胚”,正是 白梅的低盐改造产物。日本料理中至今乃用一种咸梅,是青梅经盐和紫苏叶子 腌制的产物。白梅与咸梅之间或许存在渊源关系。把白梅与其它六种配料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就是金齑。在同一节里,贾思勰还描述了 芥末酱的做法。《齐民要术》文中,没有限定玉脍用什么鱼。当时,金齑玉脍还是 一个集合名词,凡是银白色的生鱼片搭配金黄色的调料,都可称为金齑玉脍。金齑玉脍用做单一菜肴 的专用名词,出现于北宋初期李昉等人编辑的《太平广记》里。[4]

地方特色

顺德 的传统小食:顺德 鱼生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 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 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 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 和有甜味。进食时蘸以蒜片、葱丝、洋葱丝、酱油、花生碎、芝麻、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 合成的 调料。鱼皮则可 凉拌。

潮汕鱼生

多以养于沙塘中的草鱼为 食材,重三斤左右 最为适宜。早上把买回来的鱼放在清水里养着,到下午才去鱼鳞、开膛,掏出内脏后将一层 鱼皮削去,然后沿脊骨取下 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擦干 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让鱼被风吹至富有弹性。晚上 就可以切片食用。佐料 分咸甜 两种:咸的是豆酱拌小磨香油;甜的则是三渗酱、梅膏酱,另备有一碟 生切萝卜丝或杨桃片。可谓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鱼生会喝鱼头汤和吃鱼片稀粥。

佛山九江鱼生

以拌(粤语称为“捞”)的形式 食用,故又称“捞鱼生”(拌鱼生)现时的制法可追溯至清末,通常以海鲩为食材,买回来后养一个月,期间 不喂食,让鱼体内的废物排出,并减掉多馀脂肪。然后杀鱼、放血、开膛,之后不能冷藏,要现做现吃。上桌时在鱼生 的表面放上柠檬叶丝,吃时鱼生会有一股清香。配料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尖椒丝、指天椒、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盐、胡椒粉。冬季先 放鱼肉 再放配料搅拌,让鱼吸收配料的香味。夏季则先把配料拌匀再放鱼肉,保持鱼肉鲜美。鱼肉以外的配料,放下去的 先后也有一定程序,比例 也要掌握得好,双手各持一双筷子,先把油、盐、胡椒粉拌一下,然后 把葱、芝麻等配料 倒下去再拌几拌,再放油、盐、胡椒 粉拌几下,再下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等 脆口配料,再拌几下。进食时以筷子 把拌匀的鱼肉和配料一同挟进口。

客家生鱼脍

鱼脍也是客家传统食品,宁化、五华、兴宁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鱼脍的习惯。

宁化生鱼脍

福建省宁化的客家人 的鱼脍:以约两三斤重的鲜活草鱼为食材,清水漂浸半日,制作时以右手 用毛巾裹住鱼头,令鱼不再蹦跳,左手持刀快速除鳞、开膛去内脏,冲洗干净后不再下水。然后去 头尾劈成两片,再去鱼皮、剔骨。擦干鱼肉的血污后切成透明的薄片。切时师傅要 站成弓步,左手指尖轻轻压住鱼肉,右手刀口 前倾,走刀飞速而用力均匀,切好后立即拦上麻油上桌。这种鱼脍制作讲究,不但 注重卫生,制作时还不能靠近高温、不能使用电扇,保持鱼片洁白无染。佐料有上等酱油、芥末酱和姜汁。

五华生鱼脍

也叫琴江鱼生,制作过程与 宁化生鱼脍 相若,先把草鱼漂浸,然后快速除鳞、去内脏、去骨,再把鱼肉切成薄片。特别之处是把切好的鱼肉放在竹筛上晾干水份。进食前 先准备一大碗和好的姜蒜汁和白醋浸泡鱼肉除腥,佐料有醋腌蒜片、薄荷叶、姜丝、炸花生米、花椒粒、香菜、芹菜叶、辣椒、胡椒等,分别用 小碗盛载。吃时先挟生鱼片放进醋里浸约半分钟,然后 用勺子把佐料舀到自己碗里,佐料可依照个人喜好决定种类和份量,再把生鱼片放在最上面,然后一整碗 扒进嘴里。

兴宁生鱼脍

与五华鱼脍相似,制法和吃法略有不同,其中以大坪 鱼脍为极品。把鲜鱼去鳞后,切开放血,然后剖开、去骨,再切片,鱼片较五华鱼脍厚。把鱼片放在竹筛上面上桌,以高山茶油调味。

赫哲族生鱼脍

聚居于中国黑龙江省和中俄边境一带的赫哲族 有吃生鱼的习惯,对于鱼皮、鱼籽、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加入蔬菜的凉拌生鱼称为他勒卡。

制法: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

(2)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吃,味道 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招待客人,原汁原味,乡情浓郁。

健康提示

生鱼片--日本的 代表菜

生鱼片味道鲜美,但防疫专家提醒,生鱼片寄生 有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性寄生虫;主要能引起的疾病有: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颚口线虫病、肺吸虫病、鱼绦虫病。

专家建议

专家表示,许多人 认为,生吃鱼片、海鲜等蘸点芥末就可以杀死各类病虫,起到防治作用,其实不然,芥末可以消毒,但无法杀死寄生虫。对于鱼类身上的寄生虫问题,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的亚历山大·布龙施泰因教授介绍说,无论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它们的身上 都携带着寄生虫,因此当人们大量食用没有进行适当消毒的生鱼片后,身体内是很容易被鱼类寄生虫感染的。卫生 专家建议,人们在食用鱼肉时最好将其煮熟,如果非常喜欢吃生鱼肉,那么事先应该把生鱼肉冷冻到零下4摄氏度 左右进行低温消毒,这样鱼类 寄生虫就会被冻死,从而使得人们进食生鱼肉变得 更加安全、卫生。

衍生含义

企业管理中的“生鱼片”理论

一旦抓到 了鱼,在第一时间内就要将其以高价出售给 第一流的日本豪华餐馆;如果不幸 难以脱手的话,就只能在第2天以半价卖给二流 餐馆了;到了第3天,这样的鱼就只能卖到原来1/4价钱;而此后,就是 不值钱的“干鱼片”了。以此类推,在电子产品的开发 与推广之中,也蕴涵着同样的道理:在市场竞争展开之前把最先进的产品推向市场,放到 零售架上。这样,通过打时间差就能赚取高额的回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