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科(2023最新竹鼠科百科介绍)

由网友(伴我多久@)分享简介:竹鼠科(推丁文名:rhizomyidae)是啮齿目的1科。包孕亚洲的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以及非洲的速掘鼠(tachyoryctes),是顺应地下洞居的啮齿类。竹鼠科为中型啮齿植物。体形细弱,吻短眼小,耳短但有完美而圆的耳壳隐于毛被下首短,长毛或者近于裸露。4肢短,桡骨、尺骨以及胫骨、腓骨别离有...

竹鼠科(拉丁文名:rhizomyidae)是啮齿目的一科。包括亚洲的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和非洲的速掘鼠(tachyoryctes),是适应地下穴居的啮齿类。竹鼠科为中型啮齿动物。体形粗壮,吻短眼小,耳短但有完善而圆的耳壳隐于毛被下尾短,少毛或近于裸露。四肢短,桡骨、尺骨和胫骨、腓骨分别有局部愈合。后足5趾,掌和趾宽长,爪短壮,略扁几成指甲状,善于掘土。适于长期地下生活。

中文学名

竹鼠科

动物界

分布区域

地下居住较多

属性

中型啮齿动物

拉丁学名

rhizomyidae

啮齿目

领域

生命科学

简介

竹鼠 搜狗百科

本科属地下生活型。体形粗壮,眼小,耳短,隐于毛内,尾短于后足长的二倍其上光裸无毛或被以稀疏短毛。四肢短小,爪短而略扁,几呈指甲状。头骨粗大,颧骨粗而向外弯,故整个头骨呈三角形,有显著的矢状脊和人字脊。头骨的后部在人字脊处成斜切面,眶下孔和下缘几呈直线形,其宽度一般均大于高度。听泡扁平。上门齿粗大,上臼齿冠面有明显的凹褶,第一、二臼齿外侧有2个凹褶,内侧有1个凹褶。第三齿内、外侧各有2个凹褶。老年个体,齿质磨损后,齿冠面则成孤立的齿环。栖于竹林、竹与树混交林、灌丛及草坡。以竹及笋为主要食物,也少量摄取其他植物。

外形特征

乳头4-5对颅骨粗壮近三角形。眶下孔极大,不在颧板内侧,全部横于颧板之上,其下缘多平直,宽度远大于高。颧板部分或全部与吻的侧壁融合,并明显向后上方倾斜。颧骨短宽,呈薄片,位置与颅骨纵轴平行,后端与鳞骨颧突连接构成粗而非常外展的颧弓。额骨眶间很窄,背面观不能遮掩两侧的腭骨。眶上脊发达,后到顶骨或颞脊,向中线合成直脊(sagitalcrest)或不愈合,最后与枕骨背缘成发达的人字脊,脊棱明显甚至锋利。上枕骨特化成枕板,极宽大并有乳骨部分嵌入左右;外枕骨的副枕突明显向腹面延伸,加入枕板的腹外角构成完整的枕板。枕板平并向后成斜面以利发达的颈肌附着。枕颗发达,向颅底后延,突出厉害,致使颅基长超过枕鼻长。听泡大而扁,宽大于长。门齿孔小。下颌骨喙状突明显,垂直高举成三角形。在关节突外有大而显著的另一突起,是下门齿根部绕下臼齿齿根而向后的隆起,有些种类的与关节突等齐。下颌内侧有发达的咬肌窝。咬肌伸展过眶下孔着于其内壁。

分布

本科动物多栖于竹林及有竹林的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灌丛及草坡上,吃植物性食物,尤其喜食竹子的根茎。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非,有三属,我国仅有竹鼠属一属,计大竹鼠,中华竹鼠和银星竹鼠等三种。

竹鼠简介

竹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向南可到达马来西亚和苏门达腊,常生活于竹林中,喜食竹子的地下茎和竹笋,体型肥大,体重可达600~800克。小竹鼠体型较小,分布于从缅甸、泰国到尼泊尔、不丹一带,并出现于中缅边境地区。

啮齿目的1科。通称竹鼠,因主要吃竹而得名。多为中小型种类,一般体长在16~23厘米之间,但个别种类,如大竹鼠的体长可达45厘米;头圆眼小,耳隐于皮内;尾与四肢均短,趾强爪尖;全身披长毛,但尾无毛或短而稀;头骨粗状坚实,颧弓外扩,骨脊高起,肌肉发达;上门齿特别粗大,共有16颗牙齿。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全世界计有3属6种:非洲竹鼠属2种,为东非的特有种;竹鼠属3种,小竹鼠属1种,为亚洲特有,见于中国南部。

最常见的为中华竹鼠,主要分布在中国甘肃南部,陕西秦岭、湖北、安徽大别山区及以南各省和自治区,亚洲还见于缅甸北部。体长约25~30厘米,重600~800克;全身被柔软的长毛;颊、背部及体侧毛一色,均棕灰色,带光泽,针毛无白色长毛尖;腹毛稀,比背色淡。栖息于竹林、马尾松林及山地阳坡草丛下,营地下生活。洞道浅,距地面仅20~30厘米,洞道土堆在洞口处,并常用土封住洞口。洞中巢穴常铺以竹枝、竹叶和枯草。喜食竹类的地下茎、竹笋、也吃其他植物。全年可见到幼鼠,繁殖次数不详,每胎生3~8仔。

竹鼠皮毛长绒厚,质量颇佳。

常见病防治

是饲养竹鼠最常见,发生最多的一种疾病。常常由于互相抢吃、受惊吓、争窝室而互相咬伤,或运输时被铁笼勾伤,捉拿方法不当而造成人为误伤。治疗方法:发现外伤要及时涂擦药水蓝天碘酒、锅底灰、万花油等,人用的外伤止血药均可使用。创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时,要撒敷云南白药以止血消炎。创口不能用纱布包扎,也不能涂药膏或胶布,否则竹鼠会将包扎物撕扯掉。

严重外伤或脓肿

竹鼠发生脓肿多由于打架致伤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引起,常见于竹鼠的头部、腹部、四肢及尾根部有黄白色化脓肿块,触压外硬内软。治疗方法:切开脓肿,排除脓液,冲洗消毒创口,用氯霉素片研粉拌花生油涂擦,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消炎,防止创口重新感染。

胃肠炎

主要是由于饲料不洁和发霉变质而引起,病鼠精神沉郁。减食或不吃,肛门周围沾有稀粪,晚间在窝内呻呤,日渐消瘦,最终脱水死亡。治疗方法:停食1-2餐后,将土霉素(如使用人用药物的话,用量为1/4到1/6这样)1片(0.5克)研磨拌精料喂服,每天2次;或肌肉注射土霉素注射液每次0.4-0.5毫升,每天1次,连续用药3天;严重时可在大腿肌肉内侧注射氯霉素,每次0.5-0.6毫升,每天1次,连续注射2天可痊愈;(此病到中后期后比较难治疗,故大家在喂养的过程注意经常性的细致观察,前期可使用一两天的烧木柴的锅底灰掺精料喂食)。

大肠杆菌

多发生于春夏季,病鼠腹大,触摸有波动感,母鼠常被误认为怀孕,剖检可见腹中有大量凉粉状(透明胶状)浸出物。治疗方法:采用新霉素和先锋霉素治疗,每次大鼠注射0.5毫升,幼鼠减半。

感冒

是由于气候突然变化,竹鼠被风吹雨淋受寒而引起。病鼠呼吸加快,畏寒,流清鼻涕,减食或不吃,体温下降,严重时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并发肺炎。治疗方法: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每次0.3-0.5毫升,每天2次,病重者肌肉注射10万-15万单位青霉素,每天3次。并发肺炎时,须用青霉素、链霉素交叉注射,用药技术较复杂,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中暑

夏天运输竹鼠如温度高达32度以上,在车厢里通风不畅,或暴晒20-30分钟后,加上缺乏多汁饲料,体内水份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中暑。急救方法:将病鼠移到荫凉处,用湿沙将其身体埋住,只露出头部,经10-15分钟,竹鼠就会苏醒。如找不到湿沙,可将竹鼠放到冷水里浸泡,让其露出头部,防止大量饮水,否则即使中暑解除,该鼠也难养活。另外也可在竹鼠鼻孔涂擦清凉油。

产后脱宫

有的母鼠产第一胎时,由于用力过度,较容易导致产后子宫脱出,如未及时发现,子宫会发黑并发出难闻气味,最终母鼠会将其咬断,从而这只母鼠失去繁殖能力。急救方法:如产后两三天内不断听到仔鼠在叫(无奶吃),这时就应该检查一下母鼠的状况了,确定为脱宫后,有两种方法治疗。第一种,用黄豆炒熟后放到猪胆泡里面让炒过的黄豆吸收猪胆的汁液,半小时后拿出稍晾干便磨成粉掺到食料里喂食,两到三天后子宫会自行纳入体内;第二种,发现脱宫后,用清凉油每天涂抹宫头三到四次,涂抹后母鼠会不断的舔弄,几天后也会慢慢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适合产后三天左右的,如产后四天以上才发现的话,治好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了,基本可以宣布它已经成为两性鼠了。

患病特征

竹鼠如有以下特征时要及时注意了,很有可能是患病了,应及时隔离观察治疗:

(1)精神不振,被毛无光,不吃不动,蜷缩一隅;

(2)行走无力,少吃少动;

(3)发烧时有眼屎、流泪,身体热尾巴冷;

(4)患胃肠炎则拉稀,肛门周围粘有稀粪,有时粪便带血;

(5)患膀胱炎或内伤,可能出现血屎;

(6)有些竹鼠表面上看不出有病,但身体干瘦,皮肤苍白;

(7)身上不见有伤痕,但手摸可触及肿块;

(8)身上遍布黄豆至玉米粒大小的疱疹,甚至化脓。

饲养方法

竹鼠毛绒丰存,皮板厚薄适当,易于鞣制,毛基又为灰色,易于染色,所以竹鼠是一种有价值的毛皮动物。竹鼠的油脂是很好的中药,可解毒排脓,生肌止痛,小涂治烫伤、火伤、无名肿毒,能拨异物。竹鼠人工饲养方法简单,而且生长快,疾病少,成本低、效益高,一对种鼠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可循环繁殖40~50对,其饲养方法如下:

一、笼舍

用红砖砌墙,长1.2米、宽1米、高0.8米,水泥地面,内墙用水泥磨平,以防竹鼠爪抓住粗糙不平的墙外逃。

二、选种

选择身体健壮,无病、无残、皮毛光泽、生殖器健全、活泼、性成熟的青年竹鼠做种,以1公4母为一组较好,注意不能近亲配组,以防品种退化。

三、繁殖

竹鼠繁殖力强,可终年繁殖,母竹鼠一般妊娠期为50~60天。一般年产8窝左右,每胎3~8只,有的达8~12只,繁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产仔不能产惊吓,更不能用手去拿,否则母鼠不哺乳幼竹鼠。幼竹鼠开眼后可喂干饭,但要使竹鼠长得快,必须添加全价饲料。仔鼠一般4月龄可达1.5千克以上,雌鼠体重达1.2千克即可交配繁殖(均是自然交配)。

四、饲料

竹鼠的食性杂,野生竹鼠啮食竹类根茎。属草食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高,主要饲料是竹子根嫩叶、芒草的茎、槐叶、萝卜、青草的梗、各种青菜等都比较爱食。精料如玉米、麦麸、豆类、糖饼等可饲喂。若用饲料水分多导致拉稀时补喂老竹,即可平安无事,最好注意干、湿饲料的搭配程序。

五、四季管理

春夏两季要防病,夏季应避暑,冬季气温保持3℃以上。

竹鼠亚科简介

竹鼠亚科(Rhizomyinae)过去曾被看作独立的竹鼠科(Rhizomyidae),最近的分子学证据证明是鼹形鼠科(Spalacidae)之下的亚科。竹鼠(Bamboo Rats)体形明显地适应地下生活,以竹为生。头骨结实,颧弓粗壮,外倾(接近三角形),矢状脊和人字脊显而易见。听泡变平,鼻骨不越出前颌骨。上齿列间隙远长于齿间间隙。尾短,有稀少的毛,无鳞片(但覆盖有柔软皱纹的皮肤)。耳廓小。齿式:1.0.0.3/1.0.0.3=16。竹鼠亚科分2属,小竹鼠属Cannaomys和竹鼠属Rhizomys,中国均有分布。[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