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经胶质细胞(2023最新小神经胶质细胞百科介绍)

由网友(Agoni、暮念)分享简介:小神经胶量粗胞是中枢神经体系中最小的1种胶量粗胞,胞体小,外形颀长或者椭圆。从胞体收回两个或者数个胞突,分支未几,下面有棘。一般环境下,数目未几,首要漫衍正在大脑、小脑的皮量和脊髓的灰量中。小神经胶量粗胞是中枢神经体系遭到毁伤后最早应对的神经粗胞,它正在脑毁伤历程中可以发熟顺行分解成为其它类型的神经胶量粗胞。中枢神经体系没有是...

小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小的一种胶质细胞,胞体小,形状细长或椭圆。从胞体发出两个或数个胞突,分支不多,上面有棘。正常情况下,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大脑、小脑的皮质以及脊髓的灰质中。小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最先应答的神经细胞,它在脑损伤过程中可以发生逆行分化成为其它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不是没有免疫功能,仅仅是比其它的组织小些。

中文名

小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支持、营养、保护

外文名

(Microglia , MG

形态

细长、椭圆

简介

当我们陷入睡眠时,免疫细胞原来在做这些事

神经系统损伤后,小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并具有不同的免疫活性,影响免疫应答反应的程度和细胞素释放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因此,研究神经系统损伤后MG形态及功能,有助于损伤中枢神经的救治。

形态介绍

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体呈细长或椭圆,从胞体发出细长而有分支的突起,表面有许多小棘突。

常规染色见核细长或三角形,染色较深。电镜下小胶质细胞染色深,核扁平或锯齿状,胞质内溶酶体较多。

大脑分布

此细胞是定居在脑内的吞噬细胞,在炎症刺激下,其抗原性增强,形态伸展,功能活跃。小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少,约占全部胶质细胞的5%。小胶质细胞在脑内各部分均有分布,在灰质中的数量比在白质中的多5倍。海马、嗅叶和基底神经节的小胶质细胞比丘脑和下丘脑的多,而脑干与小脑中最少。

起源争议

对小胶质细胞的起源尚有争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意见:

①起源于中胚层,包括起源于脑膜中胚层,毛细血管壁的周细胞(pericyte)或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

②起源于外胚层,认为脑室室管膜附近有一些幼稚且具有变形运动能力的细胞,称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ameboidmicroglia),是小胶质细胞的前身。

免疫学功能

在免疫学效应方面,小神经胶质细胞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其针对刺激可表达各种抗原、行使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功能;

活化的小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效应细胞(APC)。激活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能够表达复合刺激分子MHC、CD40和B7,成为APC细胞。 CNS内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I(IL-1)、白细胞介素-6(IL-6),它们在CNS内起支持神经元存活的作用。

间接作用

间接作用是指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炎性或抑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CNS)其它细胞,进行细胞间免疫调节。

此外,IL-3、IL-6能刺激小胶质细胞和胆碱能神经元细胞的增生分化。IL-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维持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基本因子。小胶质细胞可以合成对神经元有营养作用的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NGF-R。[1]

医学应用

小神经胶质细胞隶属单核吞噬细胞族,被广泛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主要免疫效应器(Giulian,1987),参与诸如HIV脑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等人神经系统紊乱疾病(Dickson,1991;McGeer,1993)。

小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反应灵敏,能迅速增殖,增加或重新表达MHC抗原,迁移并变化成吞噬细胞样形态(阿米巴样),同时爆发性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Giulian,1992),在损伤所致炎症后期,则以分泌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为主,有利于神经元的营养及修复(Nagamoto-Combs k,2007)。

研究揭示“压力山大”为何引起焦躁

2013年8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利用小鼠实验,证实了该种免疫细胞的作用。在长期压力中,大脑会发出信号到骨髓。此时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会由骨髓处转移,并聚集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它们围在脑血管周围,并渗透到“掌管”情绪的脑组织所在区域,导致焦虑等情绪活动。但是,这些白细胞并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

大脑中有一种小神经胶质细胞,是大脑免疫系统的首道防线。它在压力状态下会被激活,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发出“征召”白细胞的信号。其对于研究压力与情绪的关系有很大帮助。[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