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海南亚种(2023最新棕背伯劳海南亚种百科介绍)

由网友(待我变成土豪娶你可好)分享简介:棕违伯逸海南亚种(教名:Lanius schach hainanus)是棕违伯逸的亚种之1。体少达二四厘米摆布。中、小型叫禽。喙细弱而侧扁,先端具利钩以及齿突,口须发财;翅短圆;首少,圆形或者楔形;跗跖健旺,趾具钩爪。头大,自口基过眼至耳羽区有1严的过眼纹。栖息于坦荡的平本取高山1戴,常正在田园、因园及树丛间勾当。性厉害,口...

棕背伯劳海南亚种(学名:Lanius schach hainanus)是棕背伯劳的亚种之一。体长达24厘米左右。中、小型鸣禽。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

中文学名

棕背伯劳海南亚种

动物界

鸟纲

伯劳科

棕背伯劳

命名者及年代

Birckhead, 1937

拉丁学名

Lanius schach hainanus

脊索动物门

雀形目

伯劳属

亚种

棕背伯劳海南亚种

外形特征

棕背伯劳和西南亚种

棕背伯劳海南亚种是棕背伯劳的亚种之一。中型鸟类,体长23-28厘米。背棕红色。尾长、黑色,外侧尾羽皮黄褐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贯眼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1]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见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性凶猛,不仅善于捕食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和啮齿类。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岛。[1]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8米。巢呈碗状或杯状。营巢材料通常就地取材,主要由细枝、枯草茎、枯草叶、树叶、竹叶以及其他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棕丝和细软的草茎、须根。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淡青色、乳白色、粉红色或淡绿灰色,被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承担警戒任务和觅食喂雌鸟。雏鸟晚成性,雌雄双亲共同育雏,并竭力保护它们的觅食领域。留巢期13-14天,幼鸟离巢后的最初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并一直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之久,然后离开。[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