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鹬科鹬属动物)

由网友(云醉月微眠)分享简介:红手鹬(推丁教名:Tringa totanus),鸻形目鹬科鸟类。[一]红手鹬中等体型,腿橙白色,口基半部为白色。上体褐灰,下体红色。航行时腰部红色较着,次级飞羽具较着红色外缘。首上具曲直短长色粗斑。红手鹬喜泥岸、海滩、盐田等情况,偶然正在内陆。凡是结小群勾当。繁衍于非洲及古北界,冬日南移遥及苏推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二...

红脚鹬(拉丁学名:Tringa totanus),鸻形目鹬科鸟类。[1]

红脚鹬中等体型,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上体褐灰,下体白色。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红脚鹬喜泥岸、海滩、盐田等环境,偶尔在内陆。通常结小群活动。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2]

中文学名

红脚鹬

拉丁学名

Tringa totanus

鹬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红脚鹬

亚种

6亚种

定名人

Linnaeus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鸻形目

别称

赤足鹬、东方红腿

动物界

鹬属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定名年代

1758年

英文名

Common Redshank

形态特征

43只红脚鹬迁徙过境云南保山青华海

红脚鹬夏羽头及上体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后头沾棕。背和两翅覆羽具黑色斑点和横斑。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也是白色,但具窄的黑褐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色,内侧边缘白色,大覆羽羽端白色,次级飞羽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自上嘴基部至眼上前缘有一白斑。额基、颊、颏、喉、前颈和上胸白色,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下胸、两胁、腹和尾下覆羽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具灰褐色横斑。腋羽和翅下覆羽也是白色。冬羽头与上体灰褐色,黑色羽干纹消失,头侧、颈侧与胸侧具淡褐色羽干纹,下体白色,其余似夏羽。[3]

幼鸟似冬羽,但上体具皮黄色斑或羽缘,胸沾有皮黄褐色。胸、两胁和尾下覆羽微具暗色纵纹。中央尾羽缀桂红色。[3]

红脚鹬体重雄性97-157克,雌性105-145克;体长雄性260-283毫米,雌性250-287毫米;嘴峰雄性38-45毫米;雌性41-46毫米;翅雄性147-160毫米,雌性150-161毫米;尾雄性59-67毫米,雌性58-68毫米;跗跖雄性45-51毫米,雌性45-50毫米。[3]

栖息环境

红脚鹬栖息于沼泽、草地、河流、湖泊、水塘、沿海海滨、河口沙洲等水域或水域附近湿地上。无论是平原、荒漠、半荒漠、高山、丘陵和高原以及泰加林地带等各类生境中的水域和湿地均有栖息。[3]

生活习性

红脚鹬非繁殖期则主要在沿海沙滩和附近盐碱沼泽地带活动。少量在内陆湖泊、河流和沼泽与湿草地上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则成群。性机警,飞翔力强,受惊后立刻冲起,从低至高成弧状飞行,边飞边叫。[3]

主要以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陆栖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浅水处或水边沙地和泥地上觅食,常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有占领和保卫觅食领域行为。[3]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博茨瓦纳、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科科斯群岛、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关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地区灭绝: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游荡:贝宁、不丹、布基纳法索、加拿大、圣诞岛、刚果、直布罗陀、格陵兰、卢旺达、塞舌尔、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

繁殖方式

红脚鹬的繁殖期为5-7月。到达繁殖地的初期常呈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有时也呈数对集中在一处营巢繁殖。雄鸟求偶时两翅上举,在雌鸟周围不断抖动,头上下晃动,且不时细声鸣叫。通常营巢于海岸、湖边、河岸和沼泽地上。巢多置于水边草丛中较为干燥的地上,或沼泽湿地中地势较高的土丘上。一般较为隐蔽。巢多利用地面凹坑,或在地上扒一圆形浅坑,大小为直径15厘米左右,内再垫以枯草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赭包,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1-49×28-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3-25天。[3]

亚种分化

红脚鹬(6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红脚鹬新疆亚种Tringa totanus craggiHale, 1971
2红脚鹬东亚亚种Tringa totanus errignotaeMeinertzhagen, R & Meinertzhagen, A, 1926
3红脚鹬克什米尔亚种Tringa totanuseurhinaOberholser, 1900
4红脚鹬冰岛亚种Tringa totanusrobustaSchioler, 1919
5红脚鹬指名亚种Tringa totanus totanusLinnaeus, 1758
6红脚鹬乌苏里亚种Tringatotanus ussuriensisButurlin, 1934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