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2023最新天然次生林百科介绍)

由网友(走川)分享简介:自然次熟林是指自然丛林被砍伐后,树根熟进去幼树构成丛林,针对于本熟林,称之为次熟林;也便是最后的本初丛林受到粉碎后,再次天然熟少繁殖所造成的自然动物群落。便是说它没有是人工的,而是大天然熟命体的1种自尔建复。中文名称自然次熟林简称次熟林分类自然过伐林取自然次熟林外文名称natural secondary forest本色大...

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树根生出来幼树组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就是说它不是人工的,而是大自然生命体的一种自我修复。

中文名称

天然次生林

简称

次生林

分类

天然过伐林与天然次生林

外文名称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实质

大自然生命体的一种自我修复

占森林面积

46.2%

天然林分类

看鄂尔多斯的治沙传奇 从 风沙之城 到 人沙和谐

除原始林外,天然林可按其退化程度分为:天然过伐林与天然次生林,可以统称为天然次生林。天然过伐林是原始林经过强度择伐后残余的林分。

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与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1]

相似对比

天然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比较

1)天然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杉木人工林, 与人工杉木林相比, 增幅分别为19.0%–32.6%、0.8%–30.3%、3.8%–54.1%和6.3%–38.6%, 且在0–10和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 < 0.05) (水溶性有机碳仅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

2)杉木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高于天然次生林;

3)两个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 且天然次生林土壤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杉木人工林;

4)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和速效镁)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水平。[2]

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种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划分类型

次生林可按经营的需要划分类型:①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②按发生的地区可分为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③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的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有以生态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④按经营措施可分为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护型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