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兀鹫(鹰科兀鹫属动物)

由网友(活泼可爱的女神经)分享简介:印度兀鹫(教名:Gyps indicus):体沉五.五⑹.三公斤,体少八零⑴零零厘米,翼铺二零五⑵三零厘米。它们有1个惨白的黄色鸟喙,惨白的眼圈以及玄色而坚忍头部以及颈项,颈部惨白而下垂,有红色的蓑羽。 上体及违部的羽毛棕色,鄙人体胸腹部会酿成奶油色。 大腿的羽毛取颜色以及下体相婚配。栖息正在耕地相近的乡镇以及村子,和开...

印度兀鹫(学名:Gyps indicus):体重5.5-6.3千克,体长80-100厘米,翼展205-230厘米。它们有一个苍白的黄色鸟喙,苍白的眼圈和黑色而坚固头部和脖子,颈部苍白而下垂,有白色的蓑羽。 上体及背部的羽毛棕色,在下体胸腹部会变成奶油色。 大腿的羽毛与颜色和下体相匹配。

兀鹫属

栖息在耕地附近的城镇和村庄,以及开阔的树木繁茂的地区。组成松散的群落。是一种食腐动物。因用于动物的止痛药双氯芬酸钠的广泛流传,令不少活动于南亚的兀鹫出现肾衰竭,它们均面临灭绝危机。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南部和印度半岛。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外文名

Indian Vulture

中文学名

印度兀鹫

动物界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鹰科

兀鹫属

亚种

无亚种

别名

长喙兀鹫
长嘴兀鹫
长嘴秃鹫
彩绘兀鹫

拉丁学名

Gyps indicus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隼形目

亚科

秃鹫亚科

印度兀鹫

命名者与年代

Scopoli, 1786

形态特征

印度兀鹫一般体重为5.5-6.3千克,体长约80-100厘米,翼展205-230厘米。是一种标准的兀鹫,有一个无毛的秃头,非常阔的翅膀及短尾。与欧亚兀鹫相比,印度兀鹫的体型较轻盈,覆羽也较短身。缺乏欧亚兀鹫常见的白色头部短毛。印度兀鹫有一个苍白的黄色鸟喙,苍白的眼圈和黑色而坚固头部和脖子,颈部苍白而下垂,有白色的蓑羽。 上体及背部的羽毛棕色,在下体胸腹部会变成奶油色。 大腿的羽毛与颜色和下体相匹配。 亚成鸟有一个黑暗的鸟喙,头部和颈部粉红色,脸色苍白,下体有褐色和奶油条纹。[1]

栖息环境

栖息在耕地附近的城镇和村庄,以及开阔的树木繁茂的地区。经常出没在乡村和公园附近。主要在平原和悬崖上筑巢。[1]

生活习性

印度兀鹫组成松散的群落。是一种食腐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死去动物的尸体,透过在热带的稀树大草原上空或人类居所上空游戈巡视以寻找食物。当发现食物后便成群出动。大部分成员均为留鸟。

兀鹫需要高耸的悬崖,并且需要上升的气流与中午的热量或从斜坡或悬崖向上流动,它们借助热空气在天空盘旋或者栖息在树枝上。它们凭借长而宽大的翅膀能够在天空翱翔几个小时,且视力极佳。大面积觅食,清晰地搜寻地面上的动物尸体。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动物。视觉和嗅常都很敏锐,常在高空翱翔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或通过嗅觉闻到腐肉的气味而向尸体集中,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

是大自然的清道夫,通常以中型到大型的哺乳动物尸体的软组织为食。也寻找人类养殖的受伤或体弱的绵羊和牛。它们习惯把头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内,啄食内脏和肌肉。兀鹫没有有力的足和锋利的爪。它们依靠灵敏的嗅觉来找寻腐烂的动物尸体,并常常为抢一块肉而争个不停。主要以山羊、鹿和瞪羚等野生猎物为食。作为一名清道夫,主要以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腐尸为食。它们在垃圾堆和屠宰场与拟兀鹫混群抢食。[1]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游荡:尼泊尔;来源不明确:阿富汗。[2]

繁殖方式

繁殖地区域相对较小,巢通常建在悬崖峭壁和大树上。巢很大,伸展60-100厘米。由树枝棍棒、绿叶和垃圾构成。繁殖期从11月中旬到3月初,雌兀鹫每窝产一枚椭圆形的白卵,由父母共同双方孵育50天。 两性都照顾雏鸟,带来食物和保护它。每年只有50%的巢可以成功的养大幼鸟。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变化。

种群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兀鹫与拟兀鹫等中亚秃鹫的种群数目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均大幅下降了百分之97至99%,而主因是一种兽医常用的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双氯芬酸钠。这种能够治疗动物关节疼痛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以延长牲畜的工作寿命。但这药因在动物生命最后阶段时被大量使用,导致它们的尸体内积聚了大量的双氯芬酸钠。当兀鹫以动物尸体为食时,便会大量吸入这种化学品,并导致严重的肾衰竭而死亡。

2005年3月,印度政府建议禁止双氯芬酸钠再用在动物身上,而建议改用另一种对秃鹫影响较少的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美洛昔康(Meloxicam)。2006年3月双氯芬酸钠仍然在印度广泛使用,截止2015年只能寄望当美洛昔康较双氯芬酸钠便宜时能改变人们的习惯。

数种印度兀鹫均在圈养繁殖的计划内。但由于如印度兀鹫的寿命长,繁殖率低,相信至少要数个世纪才能有成效。这些计划是否有效,取决于当这批圈养的兀鹫野放到自然环境时,双氯芬酸钠是否已在大自然中绝迹。[2]

政府对控制药物使用的承诺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直到它完全从环境中消除之后。鸟类保护组织的合作计划在未来20到30年内将所有印度兀鹫圈禁起来以避免进一步死亡,这将进一步减少成功恢复这种已经很少见的物种的机会。[2]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2]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