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

由网友(另壹半、已不在)分享简介:39(sanjiucycle)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3个9天,是1年中最热的期间。[一]39天是依据中国的夏历用“99”去计较的,冬至为“19天”的第1天,每一9天为“19”,第1个9天鸣作“19”,第2个9天鸣“29”,依此类拉,过完“99”8101天,冬天就竣事,入进秋天。[二][三]中文名39天所指1年中最热的1段时间...

三九(sanjiu cycle)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1]

三九天到了,你准备好了吗

三九天是依据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的,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2][3]

中文名

三九天

所指

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时段

小寒与大寒之间

计算依据

中国的农历用“九九”

具体时段

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涉及学科

气象学

外文名

sanjiu cycle

释义

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

产生机理

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这个时节达到最大值

气候特点

河面结冰、江河封流

相关谚语

三九四九冰上走

所属季节

冬季

形成原因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当然,并非全国如此,年年如此,具体因地区、因年岁而异)。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一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计算方法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63天,大雁就从南方飞回了北方;冬至之后的63——72天及以后,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地方谚语

许昌地区

河南许昌地区(原三国时许都)上千年流传的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八九过河洗手,九九八十一,老头墙根立,不怕身上冷,就怕肚子饥。”

辽宁地区

辽宁地区老一辈流传的口令: “现在挨冻,将来受病,及时保暖,老了无痛”。

北方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