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所著的编年体史书)

由网友(我寄愁心与明月)分享简介:《续资治通鉴少编》是做者李焘于一一四三年起头汇集编撰,用时410年,于宋孝宗淳熙10年(一一八三年)脱稿。[一]该书是1部记录北宋9晨史事的纪年体史书,其内容以政事、军事为主,并略忘经济、文明等业绩,记录北宋自太祖赵匡胤修隆元年(九六零)到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七)凡9晨一六八年的汗青。[二]该书有两个昭著特色:起首文章遵照...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作者李焘于1143年开始搜集编撰,历时四十年,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完稿。[1]

资治通鉴价格,资治通鉴 比价导购 ,资治通鉴怎么样

该书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并略记经济、文化等事迹,记载北宋自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到钦宗靖康元年(1127)凡九朝168年的历史。[2]

该书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文章遵循“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其次书籍考订严谨。凡是有异同的资料,作为注文列出,并说明自己取舍的理由,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

书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

类别

编年史

特点

史料丰富、内容详实

作者

李焘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内容介绍

概述

《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徵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著“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 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後历时四十年。 这是一部杰出的记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版本一

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 四库全书》时从《 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以及 宋徽宗﹑ 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版本二

南宋 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 秦缃业、 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 治平四年(一○六七》四月,止于钦宗 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一八八三)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作品目录

提要

李燾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

卷一 建隆元年(庚申,960)

卷二 建隆二年(辛酉,961)

卷三 建隆三年(壬戌,962)

卷四 乾德元年(癸亥,963)

卷五 乾德二年(甲子,964)

卷六 乾德三年(乙丑,965)

卷七 乾德四年(丙寅,966)

卷八 乾德五年(丁卯,967)

卷八十六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

卷九 開寶元年(戊辰,968)

卷十 開寶二年(己巳,969)

卷十一 開寶三年(庚午,970)

卷十二 開寶四年(辛巳,971)

卷十三 開寶五年(壬申,972)

卷十四 開寶六年(癸酉,973)

卷十五 開寶七年(甲戌,974)

卷十六 開寶八年(乙亥,974)

卷十七 開寶九年(丙子,976)

卷十八 太平興國二年(丁丑,977)

卷十九 太平興國三年(戊寅,978)

卷二十 太平興國四年(己卯,979)

卷二十一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980)

卷二十二 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

卷二十三 太平興國七年(壬午,982)

卷二十四 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

卷二十五 雍熙元年(甲申,984)

卷二十六 雍熙二年(乙酉,985)

卷二十七 雍熙三年(丙戌,986)

卷二十八 雍熙四年(丁亥,987)

卷二十九 端拱元年(戊子,988)

卷三十 端拱二年(己丑,989)

卷三十一 淳化元年(庚寅,990)

卷三十二 淳化二年(辛卯,991)

卷三十三 淳化三年(壬辰,992)

卷三十四 淳化四年(癸巳,993)

卷三十五 淳化五年(甲午,994)

卷三十六 淳化五年(甲午,994)

卷三十七 至道元年(乙未,995)

卷三十八 至道元年(乙未,995)

卷三十九 至道二年(丙申,996)

卷四十 至道二年(丙申,996)

卷四十一 至道三年(丁酉,997)

卷四十二 至道三年(丁酉,997)

卷四十三 咸平元年(戊戌,998)

卷四十四 咸平二年(己亥,999)

卷四十五 咸平二年(己亥,999)

卷四十六 咸平三年(庚子,1000)

卷四十七 咸平三年(庚子,1000)

卷四十八 咸平四年(辛丑,1001)

卷四十九 咸平四年(辛丑,1001)

卷五十 咸平四年(辛丑,1001)

卷五十一 咸平五年(壬寅,1002)

卷五十二 咸平五年(壬寅,1002)

卷五十三 咸平五年(壬寅,1002)

卷五十四 咸平六年(癸卯,1003)

卷五十五 咸平六年(癸卯,1003)

卷五十六 景德元年(甲辰,1004)

卷五十七 景德元年(甲辰,1004)

卷五十八 景德元年(甲辰,1004)

卷五十九 景德二年(乙巳,1005)

卷六十 景德二年(乙巳,1005)

卷六十一 景德二年(乙巳,1005)

卷六十二 景德三年(丙午,1006)

卷六十三 景德三年(丙午,1006)

卷六十四 景德三年(丙午,1006)

卷六十五 景德四年(丁未,1007)

卷六十六 景德四年(丁未,1007)

卷六十七 景德四年(丁未,1007)

卷六十八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卷六十九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卷七十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卷七十一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

卷七十二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

卷七十三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卷七十四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卷七十五 大中祥符四年(庚戌,1011)

卷七十六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

卷七十七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卷七十八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卷七十九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卷八十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

卷八十一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

卷八十二 大中祥符七年(起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甲寅,1014)

卷八十三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

卷八十四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

卷八十五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

卷八十七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

卷八十八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

卷八十九 天禧元年(丁巳,1017)

卷九十 天禧元年(丁巳,1017)

卷九十一 天禧二年(戊午,1018)

卷九十二 天禧二年(戊午,1018)

卷九十三 天禧三年(己未,1019)

卷九十四 天禧三年(戊午,1018)

卷九十五 天禧四年(庚辛,1018)

卷九十六 天禧四年(庚辛,1018)

卷九十七 天禧五年(辛酉,1021)

卷九十八 乾興元年(壬戌,1022)

卷九十九 乾興元年(壬戌,1022)

卷一百 天聖元年(癸亥,1023)

卷一百一 天聖元年(癸亥,1023)

卷一百二 天聖二年(甲子,1024)

卷一百三 天聖三年(乙丑,1025)

卷一百四 天聖四年(丙寅,1026)

卷一百五 天聖五年(丁卯,1027)

卷一百六 天聖六年(戊辰,1028)

卷一百七 天聖七年(己巳,1029)

卷一百八 天聖七年(己巳,1029)

卷一百九 天聖八年(庚午,1030)

卷一百十 天聖九年(辛未,1031)

卷一百十一 明道元年(壬申,1032)

卷一百十二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卷一百十三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卷一百十四 景祐元年(甲戌,1034)

卷一百十五 景祐元年(甲戌,1034)

卷一百十六 景祐二年(乙亥,1035)

卷一百十七 景祐二年(乙亥,1035)

卷一百十八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卷一百十九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卷一百二十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卷一百二十一 寶元元年(戊寅,1038)

卷一百二十二 寶元元年(戊寅,1038)

卷一百二十三 寶元二年(己卯,1039)

卷一百二十四 寶元二年(己卯,1039)

卷一百二十五 寶元二年(己卯,1039)

卷一百二十六 康定元年(庚辰,1040)

卷一百二十七 康定元年(庚辰,1040)

卷一百二十八 康定元年(庚辰,1040)

卷一百二十九 康定元年(庚辰,1040)

卷一百三十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卷一百三十一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卷一百三十二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卷一百三十三慶曆元年(辛巳,1041)

卷一百三十四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卷一百三十五 慶曆二年(壬午,1042)

卷一百三十六 慶曆二年(壬午,1042)

卷一百三十七 慶曆二年(壬午,1042)

卷一百三十八 慶曆二年(壬午,1042)

卷一百三十九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一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二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三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四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五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卷一百四十六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四十七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四十八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四十九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五十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五十一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五十二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五十三 慶曆四年(甲申,1044)

卷一百五十四 慶曆五年(乙酉,1045)

卷一百五十五 慶曆五年(乙酉,1045)

卷一百五十六 慶曆五年(乙酉,1045)

卷一百五十七 慶曆五年(乙酉,1045)

卷一百五十八 慶曆六年(丙申,1046)

卷一百五十九 慶曆六年(丙申,1046)

卷一百六十 慶曆七年(丁亥,1047)

卷一百六十一 慶曆七年(丁亥,1047)

卷一百六十二 慶曆八年(戊子,1048)

卷一百六十三 慶曆八年(戊子,1048)

卷一百六十四 慶曆八年(戊子,1048)

卷一百六十五 慶曆八年(戊子,1048)

卷一百六十六 皇祐元年(己丑,1049)

卷一百六十七 皇祐元年(己丑,1049)

卷一百六十八 皇祐二年(庚寅,1050)

卷一百六十九 皇祐二年(庚寅,1050)

卷一百七十 皇祐三年(辛卯,1051)

卷一百七十一 皇祐三年(辛卯,1051)

卷一百七十二 皇祐四年(壬辰,1052)

卷一百七十三 皇祐四年(壬辰,1052)

卷一百七十四 皇祐五年(癸巳,1053)

卷一百七十五 皇祐五年(癸巳,1053)

卷一百七十六 至和元年(甲午,1054)

卷一百七十七 至和元年(甲午,1054)

卷一百七十八 至和二年(甲午,1055)

卷一百七十九 至和二年(甲午,1055)

卷一百八十 至和二年(甲午,1055)

卷一百八十一 至和二年(乙未,1055)

卷一百八十二 嘉祐元年(丙申,1056)

卷一百八十三 嘉祐元年(丙申,1056)

卷一百八十四 嘉祐元年(丙申,1056)

卷一百八十五 嘉祐二年(丁酉,1057)

卷一百八十六 嘉祐二年(丁酉,1057)

卷一百八十七 嘉祐三年(戊戌,1058)

卷一百八十八 嘉祐三年(戊戌,1058)

卷一百八十九 嘉祐四年(己亥,1059)

卷一百九十 嘉祐四年(己亥,1059)

卷一百九十一 嘉祐五年(庚子,1060)

卷一百九十二 嘉祐五年(庚子,1060)

卷一百九十三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卷一百九十四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卷一百九十五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卷一百九十六 嘉祐七年(壬寅,1062)

卷一百九十七 嘉祐七年(壬寅,1062)

卷一百九十八 嘉祐八年(癸卯,1063)

卷一百九十九 嘉祐八年(癸卯,1063)

卷二百 治平元年(甲辰,1064)

卷二百一 治平元年(甲辰,1064)

卷二百二 治平元年(甲辰,1064)

卷二百三 治平元年(甲辰,1064)

卷二百四 治平二年(乙巳,1065)

卷二百五 治平二年(乙巳,1065)

卷二百六 治平二年(乙巳,1065)

卷二百七 治平三年(丙午,1066)

卷二百八 治平三年(丙午,1066)

卷二百九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卷二百十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一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二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三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四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五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六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七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八 熙寧三年(庚戌,1070)

卷二百十九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一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二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三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四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五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六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七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八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卷二百二十九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一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二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三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四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五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六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七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八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三十九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四十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四十一 熙寧五年(壬子,1072)

卷二百四十二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三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四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五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六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七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八 熙寧六年(癸丑,1073)

卷二百四十九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一 熙寧七年(癸丑,1073)

卷二百五十二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三 熙寧七年(乙卯,1075)

卷二百五十四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五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六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七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八 熙寧七年(甲寅,1074)

卷二百五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二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三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四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五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六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七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八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六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七十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七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卷二百七十二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三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四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六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七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卷二百七十八 熙寧九年(丙申,1076)

卷二百七十九 熙寧九年(丙申,1076)

卷二百八十 熙寧十年(丁酉,1077)

卷二百八十一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二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三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四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五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六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卷二百八十七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八十八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八十九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一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二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三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四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五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卷二百九十六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二百九十七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二百九十八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二百九十九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三百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三百一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卷三百二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三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四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五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六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七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八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九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十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卷三百十一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二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三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四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五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六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七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八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十九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二十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二十一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卷三百二十二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三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四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五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六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七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八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二十九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三十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三十一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卷三百三十二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三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四 元豐六年(癸亥,1038)

卷三百三十五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六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七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八 元豐六年【一】(癸亥,1083)

卷三百三十九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四十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四十一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卷三百四十二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三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四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五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六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七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八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四十九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五十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卷三百五十一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二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三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四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五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六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八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五十九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六十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六十一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六十二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六十三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卷三百六十四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六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六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六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六十八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六十九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一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四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八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七十九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一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四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八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八十九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九十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九十一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九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九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卷三百九十四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三百九十五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三百九十六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三百九十七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三百九十八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三百九十九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一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二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三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四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五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六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七 元祐二年(丁卯,1087)

卷四百八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九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一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二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三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四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五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六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七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八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十九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二十 元祐三年(戊辰,1088)

卷四百二十一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二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三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四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五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六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七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八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二十九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一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二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三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四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五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六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卷四百三十七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三十八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三十九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一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二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三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四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六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七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八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四十九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五十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五十一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五十二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五十三 元祐五年(庚午,1090)

卷四百五十四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五十五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五十六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五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五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五十九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一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二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三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四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五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六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

卷四百六十九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一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二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三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四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五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六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七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八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七十九 元祐七年(壬申,1092)

卷四百八十 元祐八年(癸酉,1093)

卷四百八十一 元祐八年(癸酉,1093)

卷四百八十二 元祐八年(癸酉,1093)

卷四百八十三 元祐八年(癸酉,1093)

卷四百八十四 元祐八年(癸酉,1093)

卷四百八十五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八十六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八十七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八十八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八十九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九十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九十一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九十二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九十三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卷四百九十四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四百九十五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四百九十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四百九十七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四百九十八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四百九十九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一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二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三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四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卷五百五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六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七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八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九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一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二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三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四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五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六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七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八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十九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卷五百二十 元符三年(庚辰,1100)

作者简介

《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 南宋时期的 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于北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于南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年(1138)李焘考中 进士,任华阳 主簿,调任雅州推官。 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后任 荣州知州,又改任 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 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 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 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 李焘十分欣喜地说:“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 赵匡胤)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 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 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 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 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事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 南宋时期理学名臣张对 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 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了撰写了这部巨著, 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 宋太祖 建隆元年开始至 宋钦宗 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著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宁知府的 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 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颇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 建隆至 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

李焘编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 华阳县 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 李焘在北宋 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 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 李焘至 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 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及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 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 李焘第三资进书,是 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之一就是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 资治通鉴》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前后相接。而《 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 李焘对 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名《资治通鉴》,后来 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 司马光在编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 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是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受到 宋孝宗的高度重视,诏令依《资治通鉴》纸样及字样大小缮写《续通鉴长编》一部,将 李焘衔位于卷首依 司马光衔位书写,取得了与《资治通鉴》同等规格的待遇 。

作品特点

《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 南宋人 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 宝训;而百家小说、 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自 李焘作《续通鉴》(即指《 续资治通鉴长编》)起 建隆、尽 靖康二年,而一代 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 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 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 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 李焘继承和发展了“ 考异”的优良传统。 司马光在著《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 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 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 建隆遗事》、蔡襄《直笔》、 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 王荆公《日记》、 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 吕公著《掌记》、 曾布《日录》、 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 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话》,《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 宋一代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 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 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 李焘对于 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虽然 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癸末对 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 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得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 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

相关记载

《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 永乐大典本)

宋 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著录。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因踵 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但谓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载其《进书状》四篇。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以 建隆迄开宝年事一十七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为礼部郎时,以整齐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 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宁府时,重别写呈,并《举要》、《目录》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上进。故周密《癸辛杂识》称,韩彦古盗写其书,至盈二厨。然《文献通考》所载,仅《长编》一百六十八卷、《举要》六十八卷,与《进状》多寡迥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逾三百,盖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馀云云。则所称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统子卷而计之,故其数较多矣。又据焘《进状》,其书实止於钦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绍兴元年胡彦修疏,在《长编》一百五十九卷注后,则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连属,著其归宿,附於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事之例欤。《癸辛杂识》又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云,则其用力之专且久,可概见矣,其书卷帙最多,当时艰於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本朝康熙初,昆山徐乾学始获其本於泰兴季氏,凡一百七十五卷。尝具疏进之於朝。副帙流传,无不珍为秘乘。然所载仅至英宗治平而止, 神宗以后仍属阙如。检《 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备录斯编,以与徐氏本相较,其前五朝虽大概相合,而分注考异,往往加详。至熙宁迄元符三十馀年事迹,徐氏所阙而 朱彝尊以为失传者,今皆粲然具存,首尾完善,实从来海内所未有。惟徽、钦二纪原本不载,又佚去熙宁、绍圣间七年之事,颇为可惜。然自哲宗以上,年经月纬,遂已详备无遗。以数百年来名儒硕学所欲见而不得者,一旦顿还旧物,视现行诸本增多几四五倍。斯亦艺林之钜观矣。昔明成化中诏商辂等续修《通鉴纲目》,时《 永乐大典》庋藏内府,外庭无自而窥。竟不知焘之旧文全载卷内,乃百方别购,迄不能得。论者以为遗憾。今恭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编摩四库,乃得复见於世。岂非显晦有时,待圣世而发其光哉?焘原目无存,其所分千馀卷之次第,已不可考。谨参互校正,量其文之繁简,别加釐析,定著为五百二十卷。焘作此书,经四十载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未必一一皆衷於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於《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祐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然焘《进状》自称,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盖广蒐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相关书评

后人对《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价颇不一般。清人 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 李焘)免于讥驳。”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则认为为此书“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 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佑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 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尽管如此,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仍认为它“广搜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因为篇幅太大,故成书时就没有全刻,而只是由秘书省按《 续资治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 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 永乐大典》里录出《 续资治通鉴长编》入《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录入的不是全本,缺徽、钦两朝事迹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 张金吾用活字排印 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巡抚 谭钟麟命 黄以周等以《 四库全书》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校 爱日精庐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印成浙江书局本。中华书局出有由上海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整理的标点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

阅读情况

2018年4月,2017年图书借阅情况数据公布,《续资治通鉴长编》排在北京大学阅读榜七位。[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