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中国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

由网友(一辈子的男人)分享简介:搁河灯又称搁荷灯,是中人民间祭祀及宗学勾当,用以对于逝来亲人的悼想,对于在世的人们祝愿,常正在每个月月朔、105以及死忌辰举行。玄门、释教等宗学勾当常正在夏历7月105进行。最本初的火灯是把点焚的灯搁入火里沉没的1种,称为火灯头。火灯源自印度,厥后果释教流传,传播至西北亚及东亚地域。中文名搁河灯分类平易近雅文明做用用以对于逝来亲人的悼想地...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是中国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最原始的水灯是把点燃的灯放进水里漂浮的一种,称为水灯头。水灯源自印度,后来因佛教传播,流传至东南亚及东亚地区。

中文名

放河灯

分类

民俗文化

作用

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

地区

中国

内容概述

放河灯放河灯,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如果是在夜晚,那时,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将会让人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现在的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

历史沿革

放河灯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时,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

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

春秋时期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中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

唐肃宗于公元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

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制作方法

以下是所有河灯的制作方法,有容易的也有较为复杂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

建议:使用环保透光性强,且防水的材料,如蜡光纸!不赞成过塑的纸张。

制作河灯的工艺和原材料都特别简单,废旧的彩纸、烟盒、纸杯都可以。

方法是将彩纸剪成正方形,然后将四角折向中心,再将四角打开,几个回合下来,一个漂亮的小“乌篷船”就做成了。

用纸杯制作的方法更简单,只要在四周粘上纸瓣,就是一个简单的“河灯”。

各地河灯

福建放河灯

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放河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安顺放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这天家人团聚,进行多种形式的祭奠活动,放河灯是其中颇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河灯一般用木板做底,灯体为防水纸,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也有茄子灯、南瓜灯,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上亡人的名讳。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济南放河灯

放河灯之俗,古已有之,全国各地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举行一次。而“老济南”都知道,济南却是在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晚上各举办一次河灯会。七月十五放河灯多半是官署寺庙组织的,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记载:“德蕃于孟秋之望,建盂兰大会,燃放河灯,招僧诵经施食,追悼亡魂。”“高僧大会盂兰盆,殿下亲临广智门。”放河灯时,珍珠泉大院里的德王朱见潾还亲自步出德王府,到后宰门(广智门)一带观看这一盛景。与此同时,济南人还认为,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地藏王菩萨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在这天晚上也要燃放河灯。这天在大明湖、护城河、泉池以及北园一带的小溪里放河灯,通常是民间自发组织的。

发展状况

河灯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现在,在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