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东晋王嘉著小说集)

由网友(这嗰丫头°吥太乖)分享简介:《拾遗忘》是中国现代志怪故事散,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忘》,做者是东晋王嘉,今传原约莫颠末南晨梁宗室萧绮的收拾整顿,现存最先的刻原是亮嘉靖103年(一五三四年)世德堂翻宋原,近古代有全治平校注版原。[一]该书共10卷,前9卷忘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汗青同闻,此中闭于古史部门许多是怪诞的神话,汉魏如下也有很多谈听途...

《拾遗记》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作者是东晋王嘉,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世德堂翻宋本,近现代有齐治平校注版本。[1]

宫闱文献 清白纸精刻 16册全,记述晚明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每卷均为相对独立的短篇,作者是明代宦官刘若愚 是一部明宫廷事迹的重要文献 纸墨俱佳,刊刻精湛

该书共十卷,前九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部分很多是荒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为正史所不载。末一卷则记昆仑等八个仙山。[1]

该书尤着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则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1]

中文名

拾遗记

作者

王嘉(东晋)

文学体裁

小说集

创作年代

东晋[2]

别名

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页数

10卷

类型

志怪小说

语言

汉语[2]

内容简介

《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尤其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作者简介

王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方士。作为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的大师,王嘉是一个“很标准的方士”,他的思想也以道教为主。在《拾遗记》中,王嘉对老子的神化,对燕昭王、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传说故事的记述,以及对道教不同求仙方法的描述等,都表现出了王嘉作为一个道士对神仙道教思想的重视。而在佛教思想盛行的十六国时代,王嘉也有意无意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拾遗记》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一系列的佛教用语,一个个的佛教国度等就是有力的证明。另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在王嘉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佛、道二教非常兴盛,但儒家思想仍为正宗,这也使王嘉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可以说,儒、释、道三家在王嘉的思想中,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3]

作品评价

《拾遗记》具有丰富的内容,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

《拾遗记》既具有杂史杂传的体例,又具有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内容。从整体结构上看,除第十卷外,《拾遗记》上自伏羲,下至晋代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俨然就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每卷而言,《拾遗记》在每一卷内容、每一朝事迹记述的前后顺序上,也体现出“史”的体例:以时间先后为序,先记帝王以及与帝王有关的琐事,最后再记述一些名人逸事。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述一个历史人物时,往往将其生平事迹、历史事件的始末,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这种记述人物的方法,后代学者称之为“互见法”。《拾遗记》中也有这一手法的运用。如对秦始皇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卷四“秦始皇”部分,写了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王享受各国贡品,希求长生之术以及耗巨资建“子午台”等逸闻趣事,反映出秦始皇穷奢极欲追求享乐的一面。而在卷五“前汉上”则记述了秦始皇怕泄露秘密,把为自己修建陵墓的工人活埋在墓中的故事,反映出了秦始皇残暴的一面。只有将两卷中有关秦始皇的记录连在一起,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秦始皇形象。这种记述人物的“互见法”,也是《拾遗记》所具有的“史体特征”的反映。

《拾遗记》独特的史体结构,还表现在萧绮的“录”上。我们知道,正史中每一篇传记之后,大多有撰者的“赞”或“论”,而《拾遗记》中,萧绮在一些人物的杂传之后或者他有感而发之处,都以“录”的形式记下了他对王嘉所述人物或所记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与正史人物传记后的论、赞如出一辙。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如此评论萧绮的录:“萧绮的录或在各条后,或在各篇末,凡三十七则。周中孚云:‘录即论赞之别名也。’内容大抵是就该条或该篇所记事进行发挥或补证。”侯忠义先生也说:“萧绮之‘录’,相当于论、赞,是对书的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由此可见,《拾遗记》中的正文与“录”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就成为把它列入杂史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当代研究小说的学者也把萧绮的“录”看作是《拾遗记》在结构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3](共产党员网)

历史遗留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文字与世德堂本出入较大。今人齐治平有校注《拾遗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