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2023最新夏季风百科介绍)

由网友(星河暗恋记)分享简介:夏日风是指季风地域夏日由陆地吹向大陆的衰行风。因为夏日亚洲大陆上为1伟大的冷高压节制,陆地上是低气压,气流由低压区吹向高压区。南海夏日风是东亚季风的沉要构成部门,南海夏日风的发作标记着冬日环流向夏日环流的改变,也预示着东亚夏日风的到临以及中国旱季的起头。[一]它的勾当没有仅会对于亚洲季风体系,并且会对于北半球的环流以及气候孕育发生沉...

夏季风是指季风地区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盛行风。由于夏季亚洲大陆上为一巨大的热低压控制,海洋上是高气压,气流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标志着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的转变,也预示着东亚夏季风的来临和中国雨季的开始。[1]它的活动不仅会对亚洲季风系统,而且会对北半球的环流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成为每年全国/华南“汛期气候趋势会商”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农业的发展,南海夏季风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中文名

夏季风

外文名

Summer Monsoon

定义

明日高考 2021河南最新高考信息发布,这些保障措施助力高考

夏季风是指季风地区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盛行风。由于夏季亚洲大陆上为一巨大的热低压控制,海洋上是高气压,气流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东亚夏季风

位于低压南部的南亚、东南亚及中国西南一带,盛行西南季风;位于低压东部的中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通常夏季风在3月初影响中国华南沿海,然后以渐进和急进两种方式向北推进,7月到达黄河以北,为夏季风极盛期。9月初开始由北向南撤退,10月中完全撤出中国大陆。中国夏季风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含有丰富的水汽,故夏季风往往与降水密切相联;到达各地的日期,基本上是这些地区雨季的开始日期。夏季风使我国东部植物雨热同期。

东亚季风是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夏季雨带位置的变化就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活动。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活动和变化显著,季风的影响强烈,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季风区:除新疆、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地区属大陆性无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由于季风环流的作用,夏季风在高温季节给我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十分发达,最适宜种植水稻等需水量大的作物;而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不是季风的影响,多表现为荒漠或干旱草原,如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大沙漠、南非的纳米比亚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等。同时,由于季风在一年中存在冬夏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

活动强弱的描述

当前用的较多的可归纳为3种[2]

1、以季风区降水量为标准,降水量的对少则表示夏季风的强弱,多用于印度夏季风的活动。

2、以-N纬度范围,-E经度间的海平面气压差表示季风强度,这曾用描述东亚季风活动。

3、Webster等人提出的对流层高低层的纬向风切变。

爆发过程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

此外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的爆发过程,南海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与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3]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监测

李崇银等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环流特征形势,其主要结果可归纳如下几点:(1)控制南海的副热带高压脊(反气旋环流)迅速撤出南海,南海地区迅速为西南气流控制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在850hPa环流形势变化上的最重要特征;(2)东亚大槽的减弱以及北太平洋低压槽的减弱东移;(3)南亚到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有两个涡旋对的活动;(4)南海地区明显增湿,大气垂直上升运动也有明显增强。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取得了大量的可用于基础验证的实验数据以及大量的成果,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特征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何金海等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一般特征概括为:南亚高压移动到了中南半岛北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连续东撤;热带西风向东扩张进入南海,南海海域高层盛行东风,低层盛行西南风,澳大利亚以及索马里的越赤道气流建立,南海季风槽形成,伴随着对流降水的发展和温湿等要素的突变以及南海地区经圈环流的建立。[4]

监测指标

一般来说南海夏季风的监测指标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该指标包含的要素必须能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变化;其次,该指标的计算所包含的资料常规化。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变化的因子有很多,由于季风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层风场的季节转变和降水量的突变,因此利用南海地区低层(如850hPa)风场和(或)降水(对流)的变化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方法被较多地采用。

风场指标:梁建茵等认为南海地区(5°—20°N,110°—120°E)850hPa平均纬向风大于零,西风主要源于热带低纬并持续5d以上即标志着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简茂球等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环流突变特征,指出高层风场的突变最后完成,因此郑彬等认为高层风场完成转变标志着南海夏季风环流形势完全建立;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最近使用了风场垂直切变指标,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对流指标:何有海等将云顶黑体温度(TBB)距平≤-8K出现的时间定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而李崇银等则利用对流层上下层散度差来判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事实上上下层散度差也反映了对流情况,与TBB或OLR的结果基本相同,前后相差不过1d。

风场+温湿风场+对流指标:林建恒等指出某候南海地区(5°—20°N,105°—120°E)的西南风>2m/s和θse>335K的区域的面积占南海总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南海夏季风面积指数)首次>40%时为当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候;国家气候中心采用(10°—20°N,110°—120°E)平均纬向风和假相当位温为监测指标②。当监测区内(10°—20°N,110°—120°E)平均纬向风由东风稳定转为西风以及假相当位温稳定地>340K的时间,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指标,同时参考200,850和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演变。谢安等、张秀芝等都是同时采用对流和风场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

其他指数:姚永红等针对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特征,提出了用区域平均并标准化的850hPa湿位势涡度定义季风指数,当指数从负值变为正值时标志着南海季风的爆发。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海面辐射和感热潜热通量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也有明显变化,但是目前通量的观测难于常规化,不适合作为监测指标。[4]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因子

海陆热力差异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背景,但是季风的爆发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区域的海温异常、陆面过程、对流活动及风场和高度场异常等,而风场和高度场的异常通常都是前3个因素的结果,与季风爆发直接相关。

海洋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El Niño或类El Niño事件的下一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一般偏晚,反之则偏早;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则指出,El Niño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得早。这其中的矛盾可能源于早期资料的不完全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定义。例如陈文玉等采用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在1958,1970,1973,1987和1998年是正常或偏早,但是根据何金海等综合得到的最终爆发日期,这些年份都是偏迟爆发年份,有的年份,如1973和1987年,甚至是爆发最迟的年份。现在普遍认为El Niño年或类El Niño海温分布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La Niña年则相反,它们可能是通过异常Walker环流进而影响到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此外,相应的暖池区的海温异常导致该地区对流异常,进而将抑制或诱发南海地区西南风的爆发;根据Wang等的太平洋—东亚遥相关理论,El Niño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在菲律宾海上空形成一个异常反气旋,而该反气旋可以维持到初夏,因此加强了西北太平洋高压,同样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南海局地的海温异常也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一个因素。有研究表明,当春季南海地区海表温度正异常时,南海夏季风一般早爆发,南海海温负异常同样对应南海夏季风迟爆发。[4]

陆地的作用

陆地主要通过感热及引起的对流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研究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存在持续的地面感热加热,使副热带高压带断裂,并有利于对流发展,而对流产生的凝结潜热进一步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同时,中南半岛对流引起的陆面降温导致了中南半岛和南海的负温度差,有利于孟加拉湾的西南风进入南海,进而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也有很大的影响。到前冬高原积雪偏少,有利于青藏高原从冬季的冷源向夏季的热源转化,高原的暖平流改变了高原东部以南的温度梯度,进而改变了风压场的调整,最终导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4]

对流的活动

前面有些工作强调了局地非绝热加热对中南半岛对流的影响,也有研究指出冬季苏门答腊上空对流中心沿“大陆桥”移动,5月初突然加速将使中南半岛的对流加强,而对流激发的Rossby波波列是西风和对流进入南海北部的直接原因。另外一些研究则强调了来自中纬度系统的影响,大陆的锋面系统南压,在南海北部出现潜热加热;而南海南部洋面由于海温下降、对流区北移等原因而出现非绝热冷却,从而有利于经向闭合环流的形成。江静等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经向环流管低层的偏西风和纬向环流管低层的偏南风共同组成西南风,导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海洋作用、陆地作用和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都有重要影响,这里仅仅是从不同的物理过程来考虑。如果从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时间尺度来考虑,它们又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海洋的作用在月—年际尺度上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有影响,陆地的影响时间尺度为月—季,而对流活动的影响则为短期—中期天气尺度。可见,对于不同的预报时间尺度,各因子的作用有显著的差异。[4]

与海陆风的区别

虽然海陆风和季风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但是如果从其形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过程中来看,还是有差异的。

海陆风是由沿海的陆地与近海的海洋热力差异引起的。白天,沿海的陆地增温快于海面,陆地气温比海面气温高,以致形成一个从海到陆的气压梯度,近地面的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夜间,沿海的陆地冷却比海面迅速,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气温,因而出现从陆到海的气压梯度,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

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最主要是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的,比如我国的季风成因就是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的。其特征是夏季大陆强烈受热,气压变低,致使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气压升高,气流则由大陆吹向海洋。

由此来看,海陆风与季风的成因虽然从大的方面都可以认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其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一个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异,一个是沿海陆地与海面之间的热力差异。

比较差异

1、空间规模不同

海陆风影响的空间规模小。海风深入陆地的距离,一般为20~50公里;陆风水平方向影响的范围更小,近的只吹入海上几公里。

季风影响到的空间规模大。比如我国的季风气候区是从海岸线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空间范围很广。

所以有“海风一条线,季风一大片”之说。

2、时间尺度不同

海陆风的风向变换周期为一天;季风的风向变换周期为一年。

3、分布规律不同

海陆风普遍分布在海陆交界的小范围内。不同纬度的海陆交界处海陆风的强弱程度不同,热带地区的气温日变化比较大,海陆风强烈,全年都可出现。温带地区海陆风较弱,主要出现在夏季。

世界上的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比如东亚(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等地)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

4、势力强弱不同

海陆风势力较弱,海风风力一般仅4~5级,陆风比海风还小仅1~2级。

季风势力较强,就我国而言,冬季风又强于夏季风。[5]

夏季风与冬季风

我国主要受冬季和夏季风影响。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高纬度亚洲大陆北部陆面气温极低,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内形成了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高压。与蒙古高压对峙,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存在着两个低压中心,一个称为阿留申低压,一个称为赤道低压。冬季我国气流总趋势是从蒙古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这种气流流动形成冬季风。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十分广阔,南界可达南海中部,西界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受冬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寒冷干燥,晴朗少雨雪。夏季太阳直射点往返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面温度受太阳直射升高,形成印度低压。相对于陆地,海洋温度较低,形成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吹向大陆,在我国东部地区为东南风,西南边疆为西南风。受夏季风影响地区气候潮湿多雨。

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上空的空气上升。喜马拉雅山地区寒冷、干燥的空气随之南流。夏季,印度次大陆北部的空气变得异常炎热,空气上升,促使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向北流动,为南亚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季风季节来临。[6]

我国冬季风:

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

风向:偏北风;

特点:寒冷干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控制我国时间长;

带来的灾害:大风、降温、沙尘暴、暴雪等。

我国夏季风:

发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还有来自印度洋的;

风向:偏南风;

特点:温暖湿润,控制我国东部地区,控制范围比冬季风小,控制我国时间短;

带来的灾害:夏季风活动异常,会带来水旱灾害;较大的洪涝灾害还可引发地质灾害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