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

由网友(被温柔宠坏)分享简介:洱源县,隶属于云南省大理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大理黑族自治州北部,东取鹤庆县相连,南取大理市、漾濞县交界,西取云龙县分疆,北取剑川县邻接,截至二零二二年齐县总面积二六一四平方私里,辖六镇三城,[一]截至二零二二年年底齐县户籍总人嘴为二九九四三八人,二零二二年齐县地域出产总值(GDP)八六九七五七万元。[二]二零二一年一...

洱源县,隶属于云南省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截至2022年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辖6镇3乡,[1]截至2022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299438人,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69757万元。[2]2021年1月,入选“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2月,入选“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榜单。

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3]截至2022年11月鱼类品种达10科36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鲫鱼、檀香鱼等;莲根、慈姑、筊瓜、海菜产量大品质优。[4]

截至2022年全县拥有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87所,幼儿园100所。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3个。[2]

洱源,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5]

旅游景区有鸟吊山奇观、梨园村、地热国、凤羽古镇等。[6]

面积

2875平方公里

国家/地区

中国云南

政府驻地

茈碧湖镇

著名景点

西湖、茈碧湖、清源洞、海西海

方言

白族话

邮政区码

671200

中文名

洱源县

所属地区

中国云南省大理州

海拔

2060米

行政区类别

下辖地区

6镇邓川、右所、茈碧湖、三营、乔后、凤羽、3乡炼铁、西山、牛街

电话区号

0872

地理位置

大理北部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

行政代码

532930

人口

275844人(2006年)

外文名

ErYuan County

建制沿革

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大理有19个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 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 南诏时为浪穹州。

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

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

1956年起同属 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

2003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2005年1月, 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 茈碧湖镇。

2006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 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2018年9月29日,云南省政府发出通知,批准洱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7]

行政区划

2010年,洱源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茈碧湖镇13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邓川镇4个村委会,乔后镇11个村委会,三营镇10个村委会,右所镇14个村委会,凤羽镇9个村委会;牛街乡11个村委会,炼铁乡11个村委会,西山乡5个村委会。

自然环境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洱源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县城驻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气候环境

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C/100米左右。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之间。

水文特征

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氵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产水量42万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洱源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地形地貌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自然灾害

2018年4月15日12时37分,在洱源县附近(北纬26.35度,东经99.99度)发生3.0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自然资源

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弥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之为洱海之源。黑潓江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120立方米,境内落差达375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洱源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生物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

人口

人口信息

2006年底,洱源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4人,傈僳族1082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1人。

民族分布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 傣、藏、哈尼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

经济

2010年,洱源县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9996万元,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77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3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00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27万元;财政支出9141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520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5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完成10047万元,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7922万元。

2013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9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38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55878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07万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5.2:35.4:29.4。洱源县人均GDP达到16162元,增长16.0%。洱源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211142万元,增长16.0%,占洱源县GDP比重为48.0%。

第一产业

2013年末,洱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14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农业产值149905万元,增长12.5%;林业产值3935万元,增长-10.1%;畜牧业产值149819万元,增长21.7%;渔业产值8348万元,增长1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37万元,增长13.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44555亩,总产量190052吨,比上年增加7932吨,增长4.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190亩,产量29734百公斤,比上年下降1.2%;烟叶面积50160亩,产量65001百公斤,增长1.4%;蔬菜面积57075亩,产量985340百公斤,增长0.6%。

生猪年末存栏237893头,比上年增长15.0%,年内生猪累计出栏369336头,增长3.0%;牛存栏150320头,增长2.4%,其中奶牛存栏84013头,增长0.3%;山绵羊存栏170377只,增长2.4%。全年肉类总产量41851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猪肉产量30011吨,增长4.2%;牛肉产量4495吨,增长9.9%。牛奶产量203952吨,增长0.2%;禽蛋产量2119吨,增长7.5%。

第二产业

2013年,洱源县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61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39%,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63305万元,增长21.0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150800万元,增长46.2%。

2013年,洱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9197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洱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862万元,同比增长21.37%。

2013年,洱源县具有资质以内建筑企业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833万元,增长21.2%,实现利润总额为1253万元,增长5.2%。

2013年,洱源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投资)完成273213万元,比上年增长35.14%。其中:房地产投资48274万元,增长1063.51%;非电工业投资41999万元,增长107.4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房地产企业6家。

第三产业

2013年,洱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1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从销售地域看,城镇零售额完成78746万元,增长15.2%;乡村零售额完成42402.6万元,增长15.0%。

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完成1217.2万元,增长14.95%;零售业零售额完成94686.6万元,增长15.0%;住宿业零售额完成1355.3万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3889.5万元,增长15.1%。

2013年,洱源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6166万元,增长26.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82万元,增长26.5%。国税收入2368元,增长18.38%,地税收入14858万元,增长27.52%,非税收入7456万元,增长27.09%。上划税收完成11484万元,同比增长27.8%。洱源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7723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教育支出30783万元,增长18.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526万元,增长95.87%;医疗卫生支出16802万元,增长6.14%;农林水事务支出20580万元,增长0.43%。

2013年末,洱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4413万元,比年初增长24.46%,其中,储蓄存款276842万元,增长19.92%。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16650万元,比年初增长17.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9483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77167万元。

2013年,洱源县共接待旅游者110万人次,增长40.0%,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3.19亿元,增长47.0%。

社会

2013年,洱源县各类学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4600人;小学89所(含63个校点),在校学生22731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092人;幼儿园54所,在校学生6976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91%,初中毛入学率105.25%。

文化事业

2013年,洱源县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5.0%,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为99.5%。

医疗卫生

2013年末,洱源县卫生机构共17个,9个镇乡卫生院和8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7个卫生事业单位总编制662人,现有在职职工5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床位747张。洱源县有村卫生室90个,民营医院5家,个体诊所13所。2013年末,洱源县“新农合”参保人数258744人,参合率达96.86%。

社会保障

2013年末,洱源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70人,参保率达62.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49872人,参保率达95.0%;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710人。洱源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6.23万人,发放保障金1688.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27843人,发放保障金3891.46万元;五保供养人员合计77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161.91万元。

旅游

下山口温泉

山口是洱源坝子三条河(弥苴河、凤羽河、海尾河)的总出水口,也是洱源和邓川两个坝子的主要通道和关口。西边的山属于天马山,东边的山是灵应山余脉,两山之间的峡谷叫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

下山口温泉度假村,占地88亩,总投资2000万元。

洱源东湖

东湖位于洱源县右所乡的东部,湖面积6~10平方公里,与西湖相掩映。东湖龙潭从东山脚下滚滚涌出,水面达1500多平方米,旁有庙宇亭阁,四周苍松翠柏遮盖了近一平方公里的山坳。形成了东湖独具特色的“湖中湖”景观。东川坝子白族人民的最大本主庙地就在这里。每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东川坝子及各地的善男信女,莲池会都来到龙潭本主庙,进行祭祀祈祷活动。

著名人物

丰 时、丰 咩、 施望欠、 赵善政、罗 时、阿 这、杨南金、何邦渐、艾自修、赵时俊、高上桂、侯允钦、王 崧、杨友棠、赵辉壁、施滉、施介、马金墀、马鉁、马锳、马崟、李识韩、罗铁鹰、马 曜、张文勋、杨亮才、杨丽萍、 李映龙

荣誉

2021年1月,入选“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8]

当地特产

: 梅子产量居全省第一。土产有乳 扇、酥油、炖梅、雕梅、弓鱼、天生磺。

茈碧湖镇:梅子、甘汁、梨、乳扇、天生磺、硭硝。

邓川镇:乳扇、蝶泉奶粉。

右所镇:粉丝、乳扇。

牛街乡:乳扇、荷包豆、板栗。

凤羽镇:梅子、松茸、牛肝菌、乳扇、砚台、小白糖。

西山乡:黑木耳、核桃、大麻、白芸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