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北征(2023最新明太祖北征百科介绍)

由网友(安于喜歡)分享简介:亮太祖北伐是亮晨成立后针对于北元的9次次军事步履。首要包孕:一三七零年(第1次北伐)、一三七二年(第2次北伐)、一三八零年(第3次北伐)、一三八一年(第4次北伐)、一三八七年(第5次北伐)、一三八七年-一三八八年(第6次北伐)、一三九零年(第7次北伐)、一三九六年(第8次北伐)。元至邪2107年(一三六七年)4月,吴王朱元...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九次次军事行动。主要包括:1370年(第一次北伐)、1372年(第二次北伐)、1380年(第三次北伐)、1381年(第四次北伐)、1387年(第五次北伐)、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1390年(第七次北伐)、1396年(第八次北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之后逐步强大起来。

参战方

明朝、北元

主要指挥官

朱元璋、元惠宗、徐达、李文忠

结果

双方互有胜负

地点

长城沿线

时间

1370年—1396年

名称

明太祖北伐、明太祖北伐

背景

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统一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北征蒙古之路 朱元璋,明朝,统一,蒙古 大明王朝的统一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北征蒙古之路 人物故事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 ,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仍归元朝统治,明朝时刻感到重大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

过程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1369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李文忠副将,中山侯汤和和为冯胜副将,出兵进攻北元。朱元璋根据当时元惠宗在应昌府,扩廓帖木儿在定西的情况,决定『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即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作为佯攻吸引北元兵力。

二月二十五日,佯攻部队金朝兴一军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一军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

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主力攻到定西,并于四月八日在沈儿峪(在定西北),先是由于胡德济指挥不利,于光战死。后来大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四月丙戌,元惠宗因痢疾死于应昌府,终年五十一岁,在位三十六年。其子爱犹识理达腊在和林继位为元昭宗。五月初一日,徐达派邓愈去招抚吐蕃,自己则率主力南攻克陕西略阳、沔州(今勉县)、兴元(今汉中)。五月二十三日,徐达一军回到西安。

另一路李文忠一军出居庸关经野狐岭,在五月初于白海骆驼山击败北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再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北元平章上都罕。五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大败应昌府的北元守军,攻克这个一个月前还是首都的北元重镇。在回师途中,李文忠还攻克了兴州(今河北滦平),北元军民3.69万余人投降;在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北元军民又有6000余人投降。十月初六日,北元已无成建制的抵抗,徐达、李文忠等奉命班师回朝,明军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明军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尽管明太祖的第一次北征已经将东北一方的元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和西北陕甘一方的扩廓帖木儿赶到北元首都和林以北地区,但北元兵力未受致命打击,两年内又开始南侵,骚扰明朝的北部各边塞。明太祖本来倾向于依长城防守为主,但经徐达上奏后采纳了徐达的主攻意见,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出击北元首都和林。朱元璋的作战策略是分三路各5万人,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说是急攻和林,但实际上却缓慢进军,诱使北元军南下作战以便歼灭;东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府攻和林,让北元出乎意料,并可在北元军南下攻中路军时包抄其后方;西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出金兰攻打甘肃一带,作为疑兵诱使北元军分散兵力。

徐达的中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进入山西境内,其先锋都督佥事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胪朐河,即今蒙古的克鲁伦河)击败扩廓帖木儿并一路追击。三月二十日,蓝玉又于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再败扩廓帖木儿。但是这样一来,明中路军孤军深入,没有按照原作战策略行事。五月初六,北元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的联军在岭北。击败徐达的中路军主力,明军死万余人,被迫南逃。七月十一日,偏将军汤和又在断头山(今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被北元军击败,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中路军的两路均败。

西路军则比较顺利,颍川侯傅友德的5000骑兵于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北元失剌罕,又在永昌(今属甘肃)忽剌罕口再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然后傅友德和冯胜的西路军主力部队会师,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大败北元军,斩首400余级,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六月初三日,北元将领上都驴以830余户投降西路军。西路军攻到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北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也举城投降。西路军在别笃山口大败北元岐王朵儿只班,俘虏北元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牲畜十余万头。傅友德追击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再次大胜,俘获岐王的金银大印和牲畜2万头,然后胜利班师。

东路李文忠一军于六月二十九日攻到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北元守军闻讯逃走,留下很多牛马辎重被明军俘获。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率主力顺著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胪朐河追击元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剌章激战多日。最终北元军被击败逃走,被俘北元人马数以万计,但东路军死伤也很多。李文忠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各路北元军又会聚起来回攻东路军。李文忠见无法取胜,就决定退兵,一路以兵法故布疑阵全身而退,北元军队害怕明军有埋伏,不敢追击,双方脱离接触。东路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完全击败所遇元军。

第二次北征中的三路明军,基本是各自为战,没能按照战前制订的策略配合,因此按所遇对手的强弱,命运各不相同。孤军深入到达北元首都和林一带的中路军和东路军都被北元拼死反击而损失很大。此战,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冒进。

第三次北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三次北征。二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上万人在和林屯扎,怀疑有南侵动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三月二十一日,沐英行军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侦察到脱火赤已经到了乃路(今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于是沐英急行军七昼夜,渡过黄河,经宁夏翻过贺兰山进行突袭;在距离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别从各个方向乘夜合围攻袭。脱火赤、爱足等遭突然袭击,未经激烈抵抗就被明军俘虏南下。

第四次北伐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两路出塞北征。东路以傅友德为先锋,在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大败元军,俘获不少元军人畜;又行军到北黄河(即潢河,今西辽河),遇到的北元部队不战而逃,被明军追击,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军以沐英为先锋出长城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攻取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内)、嵩州(可能是指松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第五次北伐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是指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发动的一场北伐战争,结果是战胜纳哈出,并把辽东纳入明朝势力范围。

北元太尉纳哈出占据松花江以北地区,有部众几十万人,成为明朝在东北的边患。

《明史》(卷125):“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皆从。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第六次北伐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领20万明军北上征讨纳哈出。朱元璋指示各军采取如下战略:『驻师通州(今北京通县),遣人观其出没。彼若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轻骑掩其不备。既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出纳哈出不意,必可擒矣。』同时又派已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上劝降。

二月初三日,冯胜按计划到达通州,侦察到纳哈出有兵在庆州屯守,就派蓝玉以轻骑乘天下大雪突袭,杀北元平章果来,俘虏其子不兰奚。三月初一日,冯胜等率明军出松亭关,修建了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和富峪(今河北平泉北)四座城池,主力驻兵大宁。五月二十一日,冯胜留5万人驻守大宁,再按朱元璋指示攻打金山。六月

十九日,明军到达辽河之东,俘获北元守军300余人,马40余匹,在金山的西面驻扎准备攻打。这时被朱元璋派出劝降的乃刺吾也到达了松花河。纳哈出在明军的软硬兼施下投降。明军俘获纳哈出的军民24万余人,牲畜辎重无数。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成为明朝势力范围,后来成为奴儿干都司的一部分。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诏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第六次北征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军行军到达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脱古思帖木儿毫无准备,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匆忙逃走,蓝玉率明军精骑追击千余里也没有追上,但脱古思帖木儿逃脱后不久即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留在营地的北元太尉蛮子仓卒迎战,失败战死,其余北元贵族投降,其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俘获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动摇。四月,明军胜利班师。

第七次北伐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因为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明边境,诏命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西路由晋王朱㭎率定远侯王弼出山西。东路由燕王朱棣率领,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于三月初二日出长城古北口。燕王朱棣侦察到乃儿不花在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尔省之达里甘戛附近)屯扎,就决定乘大雪天远道突袭。三月三十日,燕王到达迤都围住了乃儿不花的营地,并派乃儿不花的朋友观童入营劝降。乃儿不花在燕王的软硬兼施下投降,其部众数万人、牲畜数十万头都被明军俘获。晋王朱㭎则没碰到北元人马而还。

第八次北伐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获悉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以北有北元军队活动,就命令驻扎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领兵去大宁歼灭之。朱棣行军到彻彻儿山,果然碰到北元军。北元军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虏。明军骑兵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将领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军凯旋班师。

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的数次北伐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边疆的危机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长城沿线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数民族对中原封建统治的威胁,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为促进明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但连续的军事行动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得在此后数十年国家一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北伐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