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王国(2023最新蒲甘王国百科介绍)

由网友(Owe to kiss)分享简介:蒲甘王晨是现代缅族正在今西北亚缅甸成立的1个封修王晨(八四九⑴二八七或者一三七零),共历105代王。正在其最闻名的统制者阿奴律陀正在位时期(一零四四⑴零七七),蒲甘实现了齐缅的第1次同一。蒲甘乡(英文:Bagan,旧称Pagan)是蒲甘王国的尾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取亲敦江会合处,正在曼德勒东北一四五私里。蒲甘成立的汗青比蒲甘...

蒲甘王朝是古代缅族在今东南亚缅甸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849-1287或1370),共历十五代王。在其最著名的统治者阿奴律陀在位期间(1044-1077),蒲甘完成了全缅的第一次统一。

叹为观止的 年度历史摄影师 奖项图片带你探寻历史足迹

蒲甘城(英文:Bagan,旧称Pagan)是蒲甘王国的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历史比蒲甘王国还要早,在105年由骠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亚在蒲甘修建城寨,大兴土木,使蒲甘渐渐成为大城市,后成为一国之都。

1057年,阿奴律陀以求取三藏经为名,攻取孟族首都直通,史称宗教战争。获得许多巴利文经典和僧俗、工匠3万人。聘孟人高僧阿罗汉为国师,改革宗教,使上座部佛教在蒲甘得以迅速发展。重用俘获工匠,吸取孟人的先进生产技术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接着,他又转而西征,控制了阿拉干北部,东北部的掸人各邦纷纷称臣纳贡,完成了缅甸的第一次统一。

中文名

蒲甘王朝

建立时间

公元849年(蒲甘建城)

灭亡时间

公元1287年(那罗梯诃波帝被杀后名存实亡)

外文名

Pagan Dynasty

首都

蒲甘(英文:Bagan或Pagan)

灭亡时间2

公元1370年(消亡)

历史

849年,披因比亚建立蒲甘王国。1004年,蒲甘王国遣使到中国向北宋朝贡。1044年,阿努律陀即位为国王;当时缅甸地区列国争霸,蒲甘王国很落后,民众信奉大乘佛教的支派阿利僧派(Ari)。阿努律陀有心拯兴国家,积极向外发展。在阿奴律陀登上王位之前,蒲甘王国已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为阿奴律陀发动的统一缅甸的战争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蒲甘王国立国于钦敦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处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被称为“大泽之乡”。皎克西地区在公元11世纪之前已成为粮仓。从蒲甘时期的碑铭看,蒲甘附近地区当时已种植水稻、高粱、豆类、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槟榔等61种农作物,农业生产已具有相当的发展水平。蒲甘王国的经济发展,为阿奴律陀发动统一缅甸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缅人又娴于骑术,阿奴律陀首次大规模地运用了战象,骑兵成为蒲甘军队的组成部分。蒲甘的军队后来在缅甸纵横驰骋,南征西伐,骑兵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阿奴律陀治军极严,谁稍微有违他的命令就被处以死刑。

完成统一

经过10多年的经营,蒲甘的国力已相当强大,于是阿奴律陀先于1057年挥师南下,讨伐孟人国家直通。随后勃固等孟人国家也归附了蒲甘。南方的征服使蒲甘王国得到了出海通道,而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许多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珍宝、及众多僧侣带回蒲甘,则对缅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占领直通国后,阿努律陀把上座部佛教传入蒲甘王国,并立为国教。而后,阿努律陀四处扩张:西征若开(Arakan),占领了若开的北部地区。接着,又南征勃固,势力南达德林达依地区(旧译“丹那沙林”,英文Tenasserim,即德林达依山区附近)。之后阿努律陀北侵,其军队越过八莫(Bhamo),直捣于中国云南的大理,之后两国和解。阿努律陀回军途中,顺道掸邦地区,使区内各酋长向其进贡。而后阿努律陀还以物质援助锡兰,让其击退南印度注辇国的侵犯。阿奴律陀征服南方孟人地区后,又向西面扩大领土,率军翻越阿拉干山脉,征服了阿拉干北部。在东北方向,阿奴律陀把他的统治扩大到与今掸邦地区交接地带,在杰沙、太公、曼德勒、八莫等地建筑了43处要塞。他还征服了昭披耶河流域的泰人地域,并击败真腊,其影响力甚至扩展至锡兰和爪哇。

文治方面,阿努律陀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宫佛塔(Shwezigon Pagoda)最为著名。阿努律陀又参考孟族与骠族的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阿努律陀还用三年的时间,开凿皎施运河(Kyaukse),以利灌溉。

鼎盛时期

1077年阿奴律陀殁,子修罗即位。1083年孟人领袖耶曼干举兵反叛,并在毕陶他岛战役中大败缅军,缅王修罗被杀。正当孟人大军兵临城下蒲甘告危之时,阿奴律陀的另一位王子江喜佗在皎克西异军突起,大败孟军,被人民拥戴为王。江喜佗 (1084~1112在位)吸取教训,采取了对孟人平等团结的政策。按孟人习惯加冕典礼,将其盛况用孟文镌刻在瑞喜宫佛塔的碑铭上。重用孟人文武大臣,娶孟人公主为妃,并废除世袭王位制,破例立孟人血统的外孙阿隆悉都继承其王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孟人与缅人的矛盾。但在废除世袭王位制上,却导致了以后在宫廷内部不断发生因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

阿隆悉都(1112~1167在位)采取了许多进步措施,制订法典,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全国度量衡,促进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勃生成为通往海外各国的重要海港。蒲甘的文化主要表现于宗教建筑、佛学经典和碑铭文学的兴起,初期碑文多为巴利文和孟文,至缅王那罗波帝悉都(1173~1210在位)时,才普遍使用缅文,促进了缅甸文学的发展。1210年立其幼子醯路弥路为王时,改变了国王总揽大权的体制,把权力分配给由四位王子组成的枢密院(缅名鲁道),同国王一起处理国家大事。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1885年缅甸贡榜王朝灭亡之时。

晚期统治

1254年,那罗梯诃波帝即位,暴虐无道,叛乱四起。蒲甘国北部的掸族势力盛起,不断南侵蒲甘国。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国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国招降,蒲甘国王不理会。1277年,元兵进攻八莫,因气候炎热退兵,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国。

1279年,元灭南宋,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败蒲甘国后,其领土就开始分裂。掸族乘机发展势力,1368年于缅甸东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国。而孟族也在缅甸南部发展势力,建都于马达班(Martaban),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国。二王国建立后南北交战,缅甸境内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于元明两朝,或俯首于暹罗,延绵250余年,直到16世纪30年代中国明朝万历年间。

经济

蒲甘时期的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给各地称为“谬沙”的封建主和各级行政官员,由他们向农民征税和征调劳役。各地的封建主必须定期向国王纳贡,战时则向国王提供军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剥削关系。这一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1853年敏东改革。

农业

据缅甸史书记载,阿奴律陀刺死其义兄叟格德后,整整6个月不得安睡。是时,帝释天托梦:“大王欲消弭所犯杀兄之罪,可广建浮屠、佛窟、寺院与佛亭。此外可凿井掘池,开沟挖渠,筑堤疏河,辟田垦地,以此为你兄做功德。”因此阿奴律陀在位时的国策,除了弘扬佛教以外,还鼓励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史载“(阿奴律陀)王在全缅各地,因地制宜地兴修堤、堰、渠、塘。王到南部的垒敦后,登达良山,环视四周,见格育山泉水下泻。阿奴律陀认为:‘如层层设堰筑坝,引水灌田,将在佛教长存之五千年中为众生造福。’遂用7200万士卒在班扬河附近筑金达、鄂乃丁、彪比亚、古弥四堰”。

中缅交流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为了改变该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诸葛亮“劝诸夷筑城堡、务农桑,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并在该地区推广使用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缅甸北部和中国的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仍然沿用了当年诸葛亮引进的农耕方式。在政治上,“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为部曲”,创立了世袭的土司制度。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一直沿袭土司制度至今。在宗教方面,对南中地区乃至缅甸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信仰。至今,中缅边境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敬备至,视之为神明,佤族还称之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龛”;在中缅边境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可见到为纪念他而建的诸葛祠、武侯庙、孔明城等。诸葛亮的南征对缅甸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在中国史书中有清楚的记载。如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蒲甘国有诸葛武侯庙”;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指出,“普坎(今缅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谢清高也在《海录》中说,“恪姑(今缅甸勃固)有孔明城”。

中国的大乘佛教最早于汉代由印度传人中国。4世纪,中国大乘佛教开始沿川滇缅南方丝绸之路传人缅甸。缅甸已故著名考古专家杜生诰对此专门作了考证。他认为,“我们不能否认,在公元4世纪时,佛教已由中国传人缅甸……在最早数世纪中,中国僧侣曾在太公(今缅甸德贡)、卑谬和蒲甘等地讲经布道。”中国的史书对此也有记载。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云,南北朝时期先后有两位僧人到达诃利鸡罗国(今缅甸西南部阿拉干一带)进行传教弘法。大乘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对缅甸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天,缅语中的不少佛教词汇来源于汉语佛经译本,而非直接取自巴利文或梵文,如“南无”、“罗汉”、“喇嘛”、“佛爷”、“涅檠”等。

文化

在阿奴律陀即位之前,蒲甘王国历代君王均信奉阿利教(一个万物有灵与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这个教派教规松弛,并有干涉王室和僧人享有“初夜权”等恶习,阿利教是一种密教,要求弟子与男女师傅过一段时间性生活才结婚,也食肉酗酒,民众对其敢怒不敢言。阿奴律陀对这种堕落专横的宗教非常不满,欲加以整饬。就在此时,下缅甸孟人直通王国的僧侣阿罗汉因不满国内印度教盛行而来到蒲甘,他那苦行禁欲的圣洁的品德,与阿利教僧侣的贪饮好食、骄横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他在短时期内就说服了阿奴律陀皈依上座部佛教。阿奴律陀封阿罗汉为国师,并派遣使臣前往直通取经,孟人国王摩奴哈不但不给佛典,还侮辱了派去的使臣。阿奴律陀大怒,于1057年发动了征服直通的战争。经过3个月的苦战,终于攻破直通,俘虏了摩奴哈王,缴获三藏经30部,俘获僧俗学者和各种工匠3万余人,用32头白象驮回战利品至蒲甘。阿奴律陀还处死了阿利教僧侣的头目,并将30名阿利僧和6万门徒发配去做刀枪手或象粪清扫工等苦力,阿罗汉及其信徒也将上座部佛教传播至缅甸各地,奠定了上座部佛教作为缅人的宗教信仰地位。

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故有“建塔王朝”之称。佛塔的建筑十分宏伟,反映了蒲甘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僧侣领袖在政治上拥有左右国王的大权。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僧侣成为不耕而食的寄生阶层。广建塔寺,劳民伤财,以致民穷财尽,国势日蹙。

文字

阿奴律陀在位时,仿照孟文和骠文创制了缅文,最早的缅文碑铭雷谢德碑就出现于他在位时的1058年,他还把在直通虏获的30部孟文三藏经翻译为缅文。但是由于缅文草创,在阿奴律陀时期尚未完善,故当时仍主要流行巴利文、孟文等文字,到蒲甘王朝后期,缅文才全面流行。

外交

“蒲甘”最早见于成书1178年周去飞所著《岭外代答》“蒲甘”条:“蒲甘国王、官员皆带金冠……有寺数十处,僧皆黄衣。”徽宗崇宁五年二月曾入贡” 。成书于1205年的《云麓漫钞》记载有来自蒲甘国的金颜香。《诸番志》(宋)蒲甘条:“国有诸葛武侯庙。皇朝景德元年,同三佛齐、大食国来贡,获预上元观灯,崇宁五年又贡。”

据缅甸《琉璃宫史》记载,阿奴律陀为求佛牙曾到过中国的云南大理。而中国史书也记载江喜佗于1106年遣使来中国通好,受到礼遇。元朝忽必烈于1271和1273年两次遣使至蒲甘劝降,均遭缅王那罗梯诃波帝拒绝,并将来使杀害。1277年缅王又派兵进犯云南的干额、金齿等地,忽必烈派兵击退缅军,史称牙嵩羌之战,并乘胜攻入缅境。1283年元军再次入侵缅甸,又在江头城大败缅军,缅王弃蒲甘城南逃,史称“德由披敏”(意为“畏华人而逃之君”)。1285年缅王那罗梯诃波帝遣第达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议和。元廷同意议和,派怯烈出使缅甸,尚未谈判,缅王已被其子梯诃都所杀。梯诃都幼子桥苴继位,全国骚乱,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内乱之机,纷纷独立(见阿瓦王朝)。势力强大的掸族三兄弟废黜桥苴,夺取了蒲甘政权,蒲甘王朝至此告终。

与锡兰

蒲甘王国交往最为密切的国家是锡兰(斯里兰卡)。阿奴律陀为蒲甘国王时期,锡兰国王维耶巴胡一世派遣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去见阿奴律陀,要求蒲甘王朝帮助锡兰反对入侵者。据说阿奴律陀派出船队,送回许多礼品,但没有派军队去援助。此后,阿奴律陀又派憎侣去锡兰,并送去佛教经典。

阿拿翁薛胡时,缅、锡两国交恶,其主要原因是锡兰当时在帕拉卡马巴朗一世统治时,积极向外发展关系,同信奉大乘佛教的柬埔寨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阿拿翁薛胡对此大为不满,下令由王室立接控制大象的出口,逮捕了在蒲甘的僧伽罗学者和僧侣。

1165年,帕拉卡马巴胡—世派武装船队侵袭下缅问,洗劫了勃固城。仍由于缅甸的僧伽罗僧侣出面调停,两国很快恢复了友好关系。

12世纪中叶以后,缅甸僧侣去锡兰求法,大寺派僧伽罗僧侣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孟族僧侣在缅甸建立大寺派。

世系

中文译名英文译名关系在位 (公元)附注
披因比亚Pyinbya克鲁王之子846-878(874-906)将首都从坦巴瓦底(现代的普瓦萨)迁往蒲甘。
丹奈Tannet878-906(906-934)
色雷鄂奎Sale Ngahkwe篡位者906–915(934–943)
登科Theinhko915–931(943–959)
良吴苏罗汉Nyaung-u Sawrahan篡位者931–964(959–992)
宫错姜漂Kunhsaw Kyaunghpyu丹奈之子964–986(992–1014)
基梭Kyiso良吴苏罗汉之子986–992(1014–1020)
叟格德Sokkate兄弟992–1044(1020–1044)
阿努律陀Anawratha宫错姜漂之子1044-1077缅甸三大帝之一。令蒲甘王国统一缅甸,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创造蒲甘王国文字。
修罗Sawlu1077-1084
江喜陀Kyanzittha兄弟1084-1113
阿朗悉都Alaungsithu1113-11671113-1160(?) 活到了一百零一岁,为其子所谋杀。
那腊都Narathu1167-11701160-1165(?)
那罗帝因迦Naratheinkha1170-1173
拿那拔地薛胡Narapatisithu兄弟1174-1211即那罗波帝悉都。
赫掉卢敏卢Htilominlo1211-1234
基亚斯华Kyaswa1234-1250
余山拿Uzana1250-1254
那罗梯诃波帝Narathihapati1254-1287因触怒忽必烈,为元兵攻破蒲甘城。那罗梯诃波帝是最后一个正式的蒲甘国王,之后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
交斯华Kyawswa1287-1298
修列Sawhnit1298-1325
修门列SawmunnitUzana II1325-136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