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丘遗址(2023最新贝丘遗址百科介绍)

由网友(五行缺钱)分享简介:贝丘(ShellMound),现代人类栖身遗迹的1种,以包罗少量现代人类食剩馀丢弃的贝壳为特徵。日原称为贝冢。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者稍晚。贝丘遗迹多位于海、湖泊以及河道的沿岸,活着界各地有宽泛的漫衍。正在贝丘的文明层中同化著贝壳、各类食品的残渣和石器、陶器等文明遗物,还往往发明房基、窖穴以及墓葬等遗址。...

贝丘(ShellMound),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徵。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中文名

贝丘遗址

属于

代新石器时

外文名

Shell Mound

荣誉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三月三去哪 ▏只用身份证,带你出境游

人类学上指史前时期的废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与人类栖息的遗址组成。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人们曾考察了许多贝丘,尤其是丹麦东部沿海的贝丘遗址。调查表明,这些贝丘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的埃特博莱(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类、禽类和鱼类,这显然都是史前人类的食物。贝丘还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贝丘年代一般也是从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贝丘堆积继续到铁器的出现。在 太平洋岛屿上,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积著。在美洲,以 巴拿马和北美洲东部的贝丘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 加利福尼亚的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 辽东半岛、 长山群岛、 山东半岛及 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后者则以云南 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

位置

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 蒲庙镇 新新村九碗坡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即 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属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

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6年10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专家复查鉴定,确认为目前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并决定将该遗址的发掘列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

1997年4月7日,组成了顶蛳山贝丘遗址发掘工作队。4月15日,开始首期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已清理挖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墓葬群和灰坑、柱洞等居住遗迹,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和蚌器等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千余件及当时人类遗弃的牛、鹿、象、鸟等多种动物骨骸。

发掘内容

在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肢解葬墓,其中最奇特的是65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为25岁—30岁。其葬式系从颈、腰、髋股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肩胛骨六处肢解后将头颅塞进胸腔内进行埋葬。此葬俗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为罕见。

考古学家考察表明,顶蛳山贝丘遗址是解放以来广西境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通过发掘研究,对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类型、特征和内涵,解决广西和整个南宁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序列问题,探讨广西史前时期的人类种属、体质特征及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种的关系,研究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变迁、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8年2月18日,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评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名列第三。

虎门镇贝丘遗址

位于虎门镇 村头村西的大山园,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因广(州)深(圳)高速公路要通过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组成的发掘队,分两期对遗址中高速公路用地部分进行了发掘、清理。先后费时一年多,发掘面积共3375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目前广东省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遗址堆积层厚1―3米,文化层计有五大层,叠压清楚,除表土外,第二层主要是距今300年前明代晚期的遗存,中间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堆积及东汉晚期的两座墓葬。第一期发掘的属先民的垃圾堆,主要是吃用后的遗弃物。第二期发掘的属先民的居住区,在一千平方米的揭露面积就清理出近三百平方米的居住面,从住屋的地板及有规则的柱洞等遗迹看来,当时是用树干支撑的草棚。象这样大范围居住面的发现,在广东省境内为首次。 出土遗物十分丰富,陶片数量之多为全省之冠,石器、骨器、角器多达一千多件。在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层中的石器有斧、有肩有段石锛、梯形锛、凿、锥、戈、矛、镞、环、璜、戚,还有加工石器用的砺石和捕鱼用的猪腰形网坠等;陶器有釜、盘、豆、罐、环纺轮等;用牛、鹿等动物的骨和角制造的箭头、锥、镖、环、珠、笄等。陶器纹饰有方格纹、曲析纹、叶脉纹、双线方格纹、双线双格凸点纹、梯子格纹、弦纹、绳纹、云雷纹等十多种。另外,在明代,村落遗址中出土了铜镜、青花碗、墨砚、珠饰等珍贵文物。

虎门镇贝丘遗址的发现与清理,对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种类繁多的出土遗物中,陶器以其形制、花纹、陶色构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的典型特点,为今后国内外考古学家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

1989年6月29日, 虎门镇贝丘遗址被列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银梭岛贝丘遗址

大理银梭岛位于大理洱海东南,面积2330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岛的北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

发掘发现,遗址中心区文化堆积保存较好,最厚处达6.8米。遗址的中、上层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和遗物,现场对螺壳的采样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螺壳尾部被人敲打过,以便于食用。出土大量遗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约有30吨,根据颜色和质地,陶器可分为夹砂橙红陶、黄陶、夹砂灰陶等。通过细筛筛选,获取了大量的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七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作精美。另外,还清理出石墙、柱洞、灰坑、火堆、水沟、墓葬等遗迹。

该遗址是我省首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发掘工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洱海区域的早期文明建立了新的视角,并为云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象州县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 是象州县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现联壮公司往河边附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