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貘(貘科貘属动物)

由网友(廻憶裏菂餘溫)分享简介:马去貘(推丁教名:Tapirus indicus),别号亚洲貘,貘科貘属植物,被誉为世界级国宝植物。[一]马去貘体少为一.八⑵.五米,鼻似象,耳似犀,后腿像犀牛,足似虎,躯似熊,齐身毛色曲直短长相间;身体滚圆而瘦弱,皮肤很厚,颈项细弱,鼻吻部延伸,凸起呈圆筒形,柔硬而下垂,雌性比雄性大1点。马去貘是喜火的植物,栖息于各类...

马来貘(拉丁学名:Tapirus indicus),别名亚洲貘,貘科貘属动物,被誉为世界级国宝动物[1]

马来貘体长为1.8-2.5米,鼻似象,耳似犀,后腿像犀牛,足似虎,躯似熊,全身毛色黑白相间;身体滚圆而肥壮,皮肤很厚,脖子粗壮,鼻吻部延长,突出呈圆筒形,柔软而下垂,雌性比雄性大一点。马来貘是喜水的动物,栖息于各种森林、沼泽地带。全球各地仅存3200只左右。食物基本上以素食为主,爱吃苜蓿、桑叶、柞树叶,还喜欢吃西瓜、木瓜、苹果、胡萝卜等蔬果。[1]

马来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

马来貘

动物界

哺乳纲

貘科

英文名

Malayan Tapir

拉丁学名

Tapirus indicus

脊索动物门

奇蹄目

貘属

别称

亚洲貘[1]

外形特征

情人节蹭热点 动物的奇妙表白方式,比人类有创意太多啦 全球小众旅行攻略

亚洲貘是貘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为1.8-2.5米,肩高90-120厘米,尾长5-10厘米,体重250-540千克。[2]长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有人说它耳朵像马,后腿像犀牛,身躯像猪,鼻子似象。身体滚圆而肥壮,皮肤很厚,头部比猪大得多,脖子粗壮,鼻吻部延长、突出呈圆筒形,柔软而下垂,虽然比不上象鼻,但比猪的鼻吻部要长大得多,并且能够自由伸缩。眼睛很小,位于头侧,看去没有一点神采,仿佛总是要昏昏欲睡醒的样子。耳朵大而竖立,呈长圆形,中间还长着一撮鬃毛,但不太活动。四肢粗壮,前肢具4趾,其中的一趾显著地大于其他各趾,后肢具3趾。雌兽有一对乳头,位于鼠鼷部。尾巴极短。全身由黑白两色、整齐洁净的短毛组成,头部和身体的前部、腹部、四肢和尾巴均为黑色,身体的中、后部为灰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可以在丛林中起到迷彩的作用,特别是在月夜的阴影之下。偶而也能见到通体均为黑色的变种。

物种分类

亚洲貘(2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亚洲貘苏门答腊亚种Tapirus indicus brevetianusKuiper, 1926
2.亚洲貘指名亚种Tapirus indicus indicusDesmarest, 1820

生活习性

栖息地包括各种森林,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和海拔2400-4500米的热带丛林、沼泽地带。其中包括低地和高山森林、高山云雾林、高山灌丛和开阔草地,一般选择接近水源的地区。初级和二级退化的森林都有分布。[2]

生活特点

亚洲貘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

亚洲貘没有坚硬的犄角、尖锐的脚爪、锋利的牙齿等进攻和自卫的武器,是一种非常胆小、羞怯而和善的动物。为了生存,天生具有非凡的游泳和潜水本领,姿态非常优美,也可以在浅水处长久地行走,如履平地。每当遇到天敌追踪,它就低头奔跑,除了利用适于在树丛中穿行的体形,拼命钻进林中把天敌甩掉外,还常常迅速潜逃到水中躲避,使那些不会水或者水性不熟的猛兽徒呼奈何。实在无路可逃时,它也只好挺身应战,吓唬对手,拼命冲撞过去,撞倒对方,然后用嘴咬或用脚踩。它还喜欢在泥潭里打滚,每次滚翻后,浑身都弄得泥渍斑斑,这是因为它的尾巴较短,不能防止和驱除蚊蝇的螫咬,所以才将身体表面涂上泥巴形成的保护层。

分布范围

亚洲貘分布于亚洲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地。

繁养方式

亚洲貘求偶时成对活动一段时间,是一夫一妻制,交配通常在每年的5-6月,通常用气味以及毛色吸引伴侣,一般在陆地上交配,有时也会在浅水区。交配前,雄性会花大量时间求偶,如追逐,团团打转和嗅探的生殖器。此外,也会用类似喘气或吹哨子的声音以及喷洒尿液的方式表达求偶信息。

妊娠期为13-13.5个月,平均每年一胎,每胎1仔,偶产2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8-10千克,全身为深褐色,并且有许多黄色的斑点和条纹,在阳光下的丛林中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以后逐渐腿去,6个月后完全消失。幼仔生下不久便可随雌兽活动,不时地停下来吸奶,每天体重能长0.5千克左右。待雌兽奶水干竭,即出生6-8个月后断奶,幼仔便开始吃树叶和青草,在母亲生育下一胎或更长的时间后独立。雌性2-3岁性成熟,雄性4-5岁,寿命为20-30年。

动物保护

20世纪30年代初广泛分布,在缅甸南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都非常丰富。亚洲貘此后迅速下降,仅生存在偏远地区或保护区。栖息地的破坏是造成种群下降的主要威胁,因为土地被人类居住和农业耕种,河流被筑坝,陆地被水电开发淹没。在苏门答腊岛,不受控制的非法伐木仍然出现。貘数量最强的马来西亚,森林砍伐已使其大幅下降。

亚洲貘作为食物被猎杀。虽然貘的肉以前在穆斯林地区被禁止食用,由于物种与猪相似,在泰国和缅甸的貘肉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一些部落相信杀了貘带会来厄运。然而,繁荣的亚洲动物园贸易已经把貘的价格提升到一个诱人的价位一个单一的动物就高达6000美元。貘也偶尔会陷入命名者及年代类套野猪设置的钢丝圈套。繁殖率低,这种零散分布意味着物种数量难有低反弹之势,这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狩猎。

野生的亚洲貘类已成为濒危物种,有绝灭的危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亚洲貘被列入附录I。因此,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便使这些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动物得以繁衍生息,但人类不断发展的经济活动对其栖息地所造成的蚕食和破坏,对它们的命运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