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八旗旗人及其后代)

由网友(深海再深不及深情)分享简介:清朝谦族的部队组织以及户嘴体例轨制,[一]以旗为号,分邪黄、邪黑、邪红、邪蓝、镶黄、镶黑、镶红、镶蓝8旗。各旗傍边果族源差别分为8旗谦洲、8旗蒙古以及8旗汉军。谦洲、蒙古、汉军异属1旗,旗色亦不异,惟参军、进仕待遇略有差别。8旗人的儿女称8旌旗弟,又称旗人,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罪于国而本身游脚差闲的纨绔地痞后辈。字号谦洲族、...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1]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惟从军、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子弟。

字号

满洲族、正黄

民族

满族

别名

旗人

朝代

清朝[2]

本名

八旗子弟

定义

清朝灭亡后,曾经强大的八旗子弟下场怎么样

“八旗子弟”,是指八旗旗人,八旗制度终结后,多指八旗旗人的后人。清末许多“旗下人”都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非职业演员从事戏曲表演),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组成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

“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汉、蒙等族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汉军旗”和“蒙古旗”。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这三旗所属部众统称旗人,后来的满族。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演变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评说

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到的“八旗子弟”,应该说是一个特定名称,它指的不是清兵入关前后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曾经有过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现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红旗人。他们“旗下人”的身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他指的是清末那些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的人物。

老舍先生因为是满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样是原属汉族而祖先进了满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对于满族旗人,对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红旗下》那篇自传体的文章中,曾对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绘声绘色、入木三分的揭露。这里我想引他的两段话,以窥见不少旗人沦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浮沉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姊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注:一种小鸟)。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们老爷儿俩都聪明、有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这类人物去当什么“参领”“佐领”以至什么名义上更大的官儿,自然没有办法不把事情弄糟。”

历史教训

清朝的覆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八旗兵”的颟顸〔颟顸(mānhān)〕糊涂且马虎。腐败,也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后来的“八旗兵”已经变得腐朽透顶,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这就迫使清廷不得不搁起这支老队伍,另行去编练新军。而编练新军,又没法阻止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前来参加,起义新军终于构成了声势浩大的革命军的洪流之一。

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人不是凭真才实学,凭艰苦奋斗,而是凭血统关系,躺在祖先的福荫之下,享受特权,闲逸度生,是终究非衰颓腐败下去不可的。这样的事情,该是顺治、康熙所始料不及的吧!早期的八旗将领,可以说过的是相当艰苦的生活。今天如果到沈阳的故宫参观,可以看到金銮殿下的广场上,两旁分列着八座小殿宇似的建筑,那是八旗主帅进见努尔哈赤,入朝议事时的驻宿之处。那些房屋并不大,大概只相当于现代旅馆每天十块钱的房间的大小,那就是早期“主帅”们的生活标准了,较之后期的王侯公卿的生活水平来,也是相去很远的。

凭血统关系,凭祖宗福荫过骄奢闲逸的生活,可以使人日渐腐朽,终至于烂得不成样子。这种事情,实际上并不独“八旗子弟”为然,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无数这样的事例。这真是“前面乌龟爬泥路,后面乌龟照样爬”,“前车虽覆,后车不鉴”了。

中西对比

在这方面,西方的资产阶级,却是不简单地把大量的财产很快付托给儿女,在给他们以相当的教育之后,就鼓励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来获取酬报。例如小孩补篱笆、种树之后才给予一定的奖励,成人参与某种工作之后才按月领薪,并不给予特殊照顾之类。这是有他们比较深远的用心的。资产阶级至少在这些方面,比较历史上各个剥削阶级,显得稍有见地一些。

在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里,照理说,干部子弟不会也不应该变成“八旗子弟”式的人物,然而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是一回事,各家各户的具体环境、具体教育又是一回事。在我们社会里,尽管有大量干部子弟成长得很好,不自命特殊,不躺在父母亲的功劳簿上,也不依靠先辈遗传下来的“染色体”过非分生活,因而,能真正成长为革命的接班人。但是有些父母教育子女自命高人一等,对儿女千依百顺,处处让他们得到非分享受,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们玩耍;他们干了坏事,就百般包庇,肆意纵容,走后门,企图来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致把儿女变成了新型的“高衙内”“鲁斋郎〔鲁斋郎〕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的一个“高衙内”式人物。”(按:这都是历史故事里著名的白鼻公子)。

作为司令公子的“杭州二熊”,后来一个被枪决,一个被判了无期徒刑,就是著名的事例。这样的事情决不是“绝无仅有”的,而是有那么一小批,因而也就时有所闻了。某市一位副市长的儿子,某县一个县委书记的儿子,因杀人伤人而被处以极刑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等而次之,没有受到极刑,但已锒铛入狱,或者路人侧目的,那就数量更多了。周恩来同志告诫“莫学‘八旗子弟’”,在我们这个封建习气还严重存在的国家,看来是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那些特权人物、特权分子是错估了我们的形势和现实了,因此不必等待“五世而斩”,立刻受到“现眼报”了。

其实,不仅要教育孩子不可变成“八旗子弟”,对于某些大人来说(按:请注意这个“些”字的准确性),毋宁说自己就必须警惕自己不要变成“八旗子弟”,因为人是会变的。一个人从革命者变成了老爷和蛀虫,在历史上,在现实中,事例是常见的。自命特殊,高人一等,自以为置身于法律之上,吃喝玩乐,逍遥度日,以至于利欲熏心,巧取豪夺,肆意横行,违法乱纪,因而落得个众人摇头、身败名裂的事,难道就很罕见吗?不!这也是不时听到的。

这样看来,“莫学‘八旗子弟’”的告诫对象,比“干部子女”还要广一些吧。

写到这儿,《哀“八旗子弟”》这篇杂文,是可以结束了。最后,我想借用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的两句长期应验在某些人身上的话作为结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旗色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四种颜色:红、黄、蓝、白。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红—代表日,黄—代表土,蓝—代表天,白—代表水。因此用红、黄、蓝、白依次对应日、地、天、水。

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⑴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⑵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⑶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驻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

(京旗)、(禁旅八旗)

⑴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⑵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旗的区别

⑴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正,当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

⑵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⑶旗的样式:

①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②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③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④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建立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盛京沈阳(天聪9年)清太宗皇太极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极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极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极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8×3=24旗,24旗×7500人/旗=18万人。

四级组织

⑴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⑵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⑶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梅勒=5×1500人=7500人。

⑷2梅勒=1固山=7500*2=15000人。

15000*8旗=120000人

这就是满族1644年入关时的人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