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汗国(2023最新叶尔羌汗国百科介绍)

由网友(百年孤寂)分享简介:叶我羌汗国事由察合台后嗣、东察合台汗国谦速我汗的3弟赛依德,于一五一四年正在本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建的1个国度,支柱至一六八零年为准噶我汗国所灭,用时一六六年。果晚期统制中间正在喀什噶我(简称喀什),是以称为喀什噶我汗国;中亚则果其国事由成吉思汗的后嗣成立,是以称为蒙兀儿斯坦国。叶我羌汗国的尾都正在莎车,壮盛期间的边境包孕咽...

叶尔羌汗国是由察合台后裔、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依德,于1514年在原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立的一个国家,维持至1680年为准噶尔汗国所灭,历时166年。因早期统治中心在喀什噶尔(简称喀什),因此称为喀什噶尔汗国;中亚则因其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因此称为蒙兀儿斯坦国。

一文概览,叶尔羌汗国的前世今生

叶尔羌汗国的首都在莎车,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国版图的东方是嘉峪关、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尔、西方与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为邻,与乌兹别克以费尔干纳谷地为界,北方以天山为界,与东察合台吐鲁番汗国(后被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所消灭)相邻。

中文名称

叶尔羌汗国

外文名称

Yarkand Khanate

所属洲

亚洲

主要民族

维吾尔族、蒙兀儿人、柯尔克孜族

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开国君主

赛依德

国家领袖

察合台后裔

简称

叶尔羌

首都

莎车

主要城市

莎车、喀什、和田、阿克苏、哈密等

官方语言

察合台维吾尔语

存在时间

1514~1680年

亡国君主

伊斯玛业勒

历史

叶尔羌汗国是中国明朝新疆建立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建立者苏丹赛依德汗是察合台后裔、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即蒙兀儿人。史籍称“蒙兀儿汗国”、“喀什噶尔汗国”、“赛依德汗国”等。《明史》对新疆各地政权统称“地面”。因首府为叶尔羌(今莎车),故名。

统治者均系察合台后裔。辖地为“阿尔蒂沙尔”(即六城: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英吉莎、阿克苏、乌什),盛时包括吐鲁番、焉耆和费尔干纳。1514年建国到1680年亡,凡166年,历11代汗的统治。境内居民为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居民从事农、牧业。逊尼派为国教。东察合台汗国的第12任汗阿黑麻在位时,把都城设在吐鲁番。他死前,长子满速儿在吐鲁番即位,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第13任汗。

15世纪初,在乌兹别克人大举南下征服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形势下,帖木儿王朝和东察合台汗国均陷于分崩离析的境地。1514年春,流亡在喀布尔的察合台后王赛依德汗召集旧部5千人马,从费尔干纳进攻南疆,击溃南疆统治者杜格拉特部埃米尔阿巴拜克所率5万军队,乘胜追击至巴达赫尚(巴达克山),杀阿巴拜克,尽据六城,同年6月登上汗位。

叶尔羌汗国建立之后,在原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占据喀什噶尔、阿克苏、和田等南疆大部分地区的叶尔羌汗国,以及占据吐鲁番、哈密的满速儿汗政权。1543年,满速儿汗死,子沙汗继位。后来,沙汗死于一次与瓦剌的战斗中。叶尔羌汗国的第三代汗阿不都克里木(热西德汗的次子) 乘机出兵占领了吐鲁番、哈密等东部地区,结束了自东察合台汗国中期以后向阳地(南疆)分为东西两部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在热西德汗与阿不都克里木汗统治时期,叶尔羌汗国进入了鼎盛阶段。汗国的奠基者赛依德汗采取了一系列宽容措施,使得在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屡遭破坏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他的两位继任者继承了这些政策,使得汗国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喀什噶尔、和田、阿克苏重新拓展成为商贸繁荣的城市,首都叶尔羌的这些地区的绿洲农业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此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维吾尔传统艺术“十二木卡姆”在热西德汗时期由汗妃阿曼尼莎汗主持整理成型,成为一个体系。

叶尔羌汗国后期,陷入严重的教派斗争之中,最后甚至导致准噶尔入侵而亡国。早在阿布都克里木汗时期(16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伊斯兰教的“和卓”一派即开始进入叶尔羌汗国。阿布都克里木汗之子马黑麻汗继位以后,黑山派和卓受到汗王的大力支持,这一教派在叶尔羌汗国内迅速发展。稍后,白山派也进入该国,要求分享黑山派的权力。两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发生血腥厮杀。1670年(清康熙九年),黑山派拥立伊思玛业勒为叶尔羌汗。伊思玛业勒汗镇压白山派。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经克什米尔逃往西藏。后来他假借达赖五世介绍的名义,前往准噶尔勾结浑台吉噶尔丹。噶尔丹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进军叶尔羌,将伊思玛业勒汗及其家族俘获,带回准噶尔,另立阿帕克和卓为傀儡国王。叶尔羌汗国亡。

建国

叶尔羌汗国(1514-1680) 的奠基者是察合台后裔赛依德,他是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为争夺权利,联合另一兄长赫力烈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发动暴乱反对满速尔汗,并颠覆了亦力把里政权。不久,暴乱被满速尔汗平定,赫力烈被杀,赛依德逃亡到帕米尔高原,并控制了费尔干盆地。由于在塔里木盆地以南扩张的屡次受挫,他逃往阿富汗的喀布尔城,投奔远亲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

1512年,赛依德随巴布尔的军队回到撒马尔罕城。但1512年,乌孜别克军队攻占费尔干盆地,巴布尔军溃败。赛依德再次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

1512年秋,赛依德率兵攻占阿图什,切断了阿克苏与喀什的联系,围困了杜格拉部的统治者阿巴拜克。暴君阿巴拜克被困三个月,突围逃往叶尔羌城。

1513年,喀什、阿克苏、叶尔羌相继被赛依德的军队攻陷。在叶尔羌城城被攻陷前阿巴拜克让位给儿子,自己携大批财宝外逃,他将大批财宝倒入喀浪沽河,企图拖延赛依德军队追击的速度,但他仍旧在昆仑山被俘,在押往叶尔羌的途中被秘密处死。

1514年9月,赛依德正式称汗,定都叶尔羌,建立了叶尔羌汗国。

灭亡

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衰微,叶尔羌汗国的势力渗入伊犁河谷和巴尔喀什湖一带。1516年,满速尔汗向赛依德称臣。之后,赛依德相继征服了巴达克山和帕米尔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区,并一度深入到今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区。随后赛依德领兵进攻克什米尔,突入克什米尔腹地,并逼近克什米尔都城,但不久遭到当地军民的反抗,1533年,赛依德撤军,病死在返回叶尔羌的途中。

汗位的继承权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汗国宰相阴谋篡权未遂,被赛依德汗的长子拉失德处死。1533年,拉失德成为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汗。他是一个对文化活动相当重视的君主,叶尔羌汗国进入了文化繁荣期。他在位期间,其妻子阿玛尼沙罕开始组编《木卡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570年,热西德死后,其子阿不都克里木继位。当东察合台汗国的沙汗战死后,阿不都克里木趁机出兵占领吐鲁番、哈密等东部地区,重新统一西域。东察合台汗国就此消失。此时,叶尔羌汗国达到鼎盛时期疆域包括天山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费尔干盆巴达克山、和瓦罕地区,管辖着祖国西部实际的版图。

阿不都克里木之后拉失德的五子穆罕默德称汗。穆罕默德之后,其子艾合买提有过短时间执政。拉失德的九子阿不杜热依木进军叶尔羌企图称汗,但在阿克苏遭到打击,1594年,阿不杜热依木在吐鲁番建立政权统辖东起哈密西至赛拉米(今拜城)之间的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地区。并一度越过天山,使准噶尔盆地以东的七个小汗国臣服于他。叶尔羌汗国开始分裂。之后,叶尔羌汗国的统治权又回到拉失德汗诸子手中。新可汗是阿不都里提夫。叶尔羌汗国的衰败自此开始。他死后,其婿穆罕默德继位。

1627年,吐鲁番统治者阿不杜热依木之子阿不杜拉继位。乘其兄弟争夺吐鲁番统治权之机,阿不杜拉带领吐鲁番军队出兵叶尔羌,再次统一了东察合台汗国,并使哈密臣服。他任命胞弟苏里唐为吐鲁番阿奇木,直接行政管辖吐鲁番。接着,他出兵伊犁河谷,在巩乃斯草原击败了准噶尔汗国军队,重新控制伊犁河谷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经过一系列战争,叶尔羌汗国再次统一塔什干和费尔干。叶尔羌汗国大体恢复到赛依德时期的疆域。

1655年,阿不杜拉与清朝建立联系。第二年,阿不杜拉向清朝称臣,并遣使入贡。1665年阿不杜拉朝觐归途中在印度德里死去。

1665年,阿不杜拉长子尧勒瓦斯继承汗位,两年后,尧勒瓦斯被谋杀。其弟司马依继位。此时,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范围急剧缩小。塔什干、费尔干等帕米尔以西地区脱离了叶尔羌汗国。

在伊犁河谷和巴尔喀什湖一带准噶尔汗国取代了叶尔羌汗国的统治。司马依的统治勉强维持了十二年。1680年伊善教派的白山派首领和准噶尔可汗推翻了司马依的统治。赛依德家族的叶尔羌汗国结束了。

叶尔羌汗国从1514年建立,历经6代、11位汗主政,到1680年被准噶尔部灭亡,存在了166年。

疆域

叶尔羌汗国最强盛时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伊赛克湖地区、费尔干纳盆地,巴达克山和瓦汗地区,管辖着祖国西部的实际版图。

政治

叶尔羌汗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王朝。汗国的统治阶级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察合台后裔,主要居民则是维吾尔族。汗国的政治体制既带有草原游牧民族的色彩,又吸收借鉴了南疆绿洲政治体系的长处。

汗国信奉伊斯兰教,各和卓的势力很大。速檀赛德曾经想成为一位德尔维希(即托钵僧),投身和卓马黑麻·尤素福的门下,后来及时受劝阻。由此时起,和卓家族兴起。后来分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派互斗不已,直到亡国。

白山派的支持者是哈萨克人,黑山派的支持者是吉尔吉斯人。白山派在喀什噶尔统治,黑山派在叶尔羌统治。因为后来很多大城市由吉尔吉斯人管理,因此叶尔羌汗国有时被称为吉尔吉斯汗国,由于汗国大部制度和成吉思汗时代无异,只是信奉伊斯兰教。

汗国的官员分为军事官员、宫廷官员、中央官员、宗教人士官员。汗由库里尔台推举。法官由宗教官员与世俗官员出任。由案情决定,官教案件由哈的负责,习惯法由伯克负责。亡国后,阿帕克和卓充当噶尔丹的傀儡政权继续在叶尔羌的统治。

经济

叶尔羌汗国经济为园地业,商业,畜牧业。以农业为主,土地分别为国有土地,私人物土地,宗教庄园土地。官地由佃农种植,称为塔里雅齐(塔兰奇taranchi,农奴)。把收成五成交给汗国。私人土地则是一成,这是经教确定的。黑汗王朝已有此制度。

叶尔羌汗国同明朝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主要的是“马一茶贸易”,同清朝也有着密切的政治、贸易往来。

叶尔羌汗国把同明朝的贸易往来视之为“金路”,一旦谁妨碍其畅通,就会遭到汗国的反对。17世纪中叶,叶尔羌第9任汗阿不都拉恢复了与清朝的贸易往来,并遣使进表,确立了与清朝的关系。1656年,阿布都拉汗派遣三十名贡使到北京,进贡了独峰驼、蒙古马、建玉等方物;清朝回赠大量的绢绸。

叶尔羌汗国境内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统治者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察合台后裔。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支和卓势力,在叶尔羌汗国统治者们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并终于形成为以夺取叶尔羌汗国政权为目的的两个政治派别。

“和卓”是阿拉伯语与波斯语的音译,意为“圣裔”,是对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裔的尊称,因而也成为某些并非圣裔的伊斯兰教中的上层人物自我标榜的称呼。

叶尔羌汗国第三代汗阿不都克里木执政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和卓伊斯哈克·瓦力从中亚地区请到叶尔羌。待到叶尔羌汗国后期,伊斯哈克·瓦力家族已成为左右叶尔羌汗国政局的一大势力。

当伊斯哈克·瓦力家族势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伊斯哈克异母兄长的两个儿子,即尤素甫与阿帕克和卓来到了喀什噶尔,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派别.热西德汗之孙阿布杜拉汗统治的后期,将其长子尧勒瓦斯排挤出统治集团核心,派往喀什噶尔出任总督。尧勒瓦斯决意扶植当地这一新的教派,以打击伊斯哈克·瓦力家族的势力,进而削弱其父阿布杜拉的地位。这样,过了不到一年,尤素甫与阿帕克和卓兄弟在喀什噶尔得势,从此在天山南路便形成了两派和卓势力。以伊斯哈克·瓦力家族为代表的一派,称为 “黑山派”;以尤素甫和阿帕克和卓兄弟为代表的一派,称为“白山派” (亦称“黑帽回”、“白帽回”)。

叶尔羌汗国铸币

有关叶尔羌汗国钱币史料记载甚少,其实物传世也极为少见,因此,对汗国钱币的研究和探索比较滞后,近些年来才引起新疆钱币收藏爱好者及钱币学术界较多的关注。

该币制作工艺系采用传统打压法制成,红铜材质,圆形无孔极不规范,厚薄、大小、重量不等。钱币正面铭文为察合台文“真主安拉”之类的清真言,或有图纹或有汗王的名字。背面注明铸造地“扎尔普雅尔看特”,即叶尔羌打造。从我所藏这些钱币况概来看,包浆自然,锈斑根深,形体多异,图纹粗犷俗雅,具有浓郁的西域部落民族气息。经过观察、研究和多方检验,确认应属叶尔羌汗国流通货币无疑。现精选品相上乘的钱币实物,按形制分为三类简述如下:

第一类厚饼型。饼块状大、厚、重,直径在15~18.5毫米,厚度3.3毫米左右,重量在4.9~5.8克之间,是较重的一类钱。

由于印模比打制的铜坯大或压力不够均匀,致使钱币上铭文不完整,难以完整识读,只有综合多枚钱币相互拼凑才能解读。多数正面中心为石榴图纹,石榴图内五个圆点,围绕石榴图的铭文“达钱五普尔”,维吾尔语“普尔”指的是铜币,也可能与汗国货币计量单位有关。也有的钱币铭文仅为汗王的名字(图10~15)。背面铭文基本是一样,由下向上读为“扎尔普雅尔看特”,即叶尔羌打造,另如图13、14背面出现的纹饰,显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花押,其含义待解。

第二类薄饼型。饼块状小、轻薄,直径最大为4.5毫米,最小为10.8毫米,平均厚度2.4毫米,平均重量2.4克。正背面铭文、图案普遍存在不完整或模糊不清,但有的能识读出打造地名的字母和图案纹饰。这类钱币较第一类更少。

第三类圆柱型,亦称“筷子头币”。其形状不甚规整,长短、粗细不一,直径10~12毫米,长度7~9毫米,重量在5.5克左右。从此类币型看,其系用定制的粗壮红铜筋条,切割后再在剖面上打压而成,图纹或文字极为简单,但也有部分币面可识读出“雅尔看特”地名和王名的字母。有不少人认为该类币可能是叶尔羌汗国流通找零货币,有明显的流通痕迹。因为其形如截断的一小段筷子而得名。这类“筷子头币”为汗国钱之别种,以奇、稀见称。

文化

叶尔羌汗国时期,伊斯兰教渗透到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苏菲派得到迅速发展,教团首领掌握着众多的穆里德(即信徒)和经济特权。拉失德汗(1533~1559)时,中亚赛兰人穆罕默德·谢里夫在叶尔羌创建了亚萨维教团的分支——乌瓦伊西耶,这是新疆重要的苏菲教派之一,他被汗尊为宗教导师。

1540年前后,中亚撒马尔罕纳格什班迪耶教团谢赫麦赫杜姆·阿扎姆走访叶尔羌,其后,他的儿子伊斯哈格·吾里和长子穆罕默德·伊敏(依禅卡朗)之子穆罕默德·优素福等先后到国内传教,逐渐形成以叶尔羌为中心的伊斯哈格系和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伊禅卡朗系,并演化为黑山派、白山派之争。这时期重要的苏菲主义团体除乌瓦伊西耶外,还有伊萨克耶、依乃克耶、米斯克耶和达瓦尼耶,均属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在新疆的分支。这些教派对中国内地的回族门宦产生了一定影响。汗国时期,维吾尔族文化取得成就。“察合台文学”的创作十分活跃,著名音乐《木卡姆》在拉失德汗时代整理定型,重要的历史文献有穆罕默德·海达尔的《中亚蒙兀儿史一拉失德史》、马哈茂德·楚拉斯的《编年史》等。

后期至和卓统治时代,“苏菲文学”统治了文化领域,出现了大量神秘主义著作和圣徒传记。在赛依德汗统治时,曾以“圣战”的名义对周邻非穆斯林的民族发动了多次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532~1533年对西藏拉萨的远征,以失败告终。叶尔羌汗国时期,由于政治、宗教、文化、文字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形成近代维吾尔民族。

君主世系

叶尔羌汗国(公元1514--1680年)

1.赛依德1514--1533

⒉拉失德1533--1559

⒊阿不都克里木 1559--1591 (一译阿不都哈林汗)

⒋马黑麻1591--1609

⒌阿黑麻1609--1618

⒍沙拉夫.丁.速檀 1614--1615

⒎忽来失速檀1619(只在位9天)

⒏阿不都.拉提甫 1619--1630

⒐速檀阿黑麻汗1630--1632

⒑速檀马合木汗1632--1635

⒒速檀阿黑麻汗(复位) 1635--1639

⒓阿布都拉哈汗1638--1667

⒔尤勒巴尔斯汗 1667--1670

⒕阿不都.拉提夫 1670

⒖伊斯玛业勒 1670--1680

叶尔羌汗国在吐鲁番的统治者

⒈马黑麻1571--1574

⒉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1575--1579

⒊阿卜纳西儿呵里麻 1579--?

⒋马黑麻虎答遍迭(虎答遍迭速檀) 1583--1594

⒌阿都剌因1595--1634 (先为吐鲁番总督,后成为叶尔羌汗国东部可汗)

6.阿不伦.穆罕默德 1634--1653

7.巴拜.伊卜喇伊木 1653--1678 (为哈密、吐鲁番的统治者)

傀儡统治者

⒈阿卜都.里什特 1678--1681

⒉马哈麻特额敏1681--1692

⒊雅雅和卓(马哈麻特·雅雅) 1692?--1694?

⒋马哈麻特木明1694--?

⒌速檀马合木 1694--?

⒍米尔咱.阿来木.沙伯克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