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广东省广州市辖区)

由网友(将你归还于人海)分享简介:越秀区,是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东起广州小道中,取河汉区交界;西至国民路、流花路、异德涌,取荔湾区、黑云区相交;南抵珠江前航谈中间线,取海珠区隔江相视;北达棠溪涌、矿泉北街、3元里小道、广园东路,取黑云区为邻。越秀区总面积三三.八平方公里。[一]截至二零二一年,下辖一八个街谈,下设二二二个社区。[二]截至二...

越秀区,是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东起广州大道中,与天河区接壤;西至人民路、流花路、同德涌,与荔湾区、白云区相接;南抵珠江前航道中心线,与海珠区隔江相望;北达棠溪涌、矿泉北街、三元里大道、广园东路,与白云区为邻。越秀区总面积33.8平方千米[1]截至2021年,下辖18个街道,下设222个社区。[2]截至2021年年末,越秀区常住人口为117.45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 3629.48 亿元。[3]在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4]越秀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土地资源丰富。[1]

2021年末,全区辖内中学、小学、幼儿园共 205 所。全区各类卫生机构 406 个(不含军队医院)。全区拥有重点实验室 83 家。[3]

公元前214年秦设南海郡,今越秀区域属南海郡番禺县地;971年(宋开宝四年)北宋平南汉复称广州,此地为广南东路治所,亦为南海县治,而后东属番禺、西属南海两县,时分时合;明代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所,清代为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及广州府治所;1921年广州正式设市;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2005年9月,广州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东山区并入越秀区,白云区矿泉街道、天河区登峰街道及天河南街道杨箕和中山一路2个社区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荔湾区人民路和西华路部分地段划归越秀区管辖。[5]

越秀区的旅游景点,广州人民公园,广州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6]

中文名

越秀区

外文名

Yuexiu District

别名

东山

地区生产总值

3629.48亿元(2021年)[3]

下辖地区

18个街道

电话区号

020

著名景点

五羊石像 镇海楼 千年古道北京路 中山纪念堂 五仙观 六榕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以 粤语- 广府片-广州话为主、亦有少量 客家语分布

行政代码

440104[8]

区委书记

郭昊羽[10]

面积

33.8平方公里(2020年)[7]

人口数量

117.45万人(2021年)[3]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广东省州市

政府驻地

越华路183号

邮政编码

51003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中心

火车站

广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粤A

区长

罗光华(代理)[9]

主要民族

汉族

建制沿革

广东最发达的5个市区 2个在深圳,3个在广州

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塞,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不断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朝西拓其城,宋朝多次扩城(筑子城、东、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朝三城墙跨越秀山而过、建十三门,清朝临江砌新城等等。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越秀公园)而得名。

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1]同年12月,广州划为28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7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

1950年6月广州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

1952年9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个区,今越秀区范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

1960年7月,中区的8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1952年9月24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和东山区西南部)。

1960年7月,中区8个街道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区。东区改称为东山区。[12]次年8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2005年初。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越秀区下辖18个街道。[13]

区划详情

18个街道:洪桥街道、北京街道、六榕街道、流花街道、光塔街道、人民街道、东山街道、农林街道、大东街道、大塘街道、珠光街道、白云街道、建设街道、华乐街道、梅花村街道、黄花岗街道、矿泉街道、登峰街道。[13]

人口

人口

越秀区的光塔街、纸行街、诗书街、解放南街的范围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来,分批从北京、天津调粤驻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围。怀圣寺一带古籍称为“番坊”,居住着不少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来,从北方南下的回、满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东营寺、南胜寺、濠畔寺一带,故此,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越秀区辖10个街道的总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人民街道34394、大新街道44760、诗书街道39090 、光塔街道32665 、六榕街道39785、东风街道36421、洪桥街道36166、广卫街道32265、北京街道26869、流花街道19007。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越秀区有常住人口1157277人,人口密度为34239人/平方公里,属于广州市人口最稠密地区。

2021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7.45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0.77万人,死亡人口0.87万人,户籍迁入人口2.03万人,迁出人口0.40万人(公安口径)。常住出生人口7411人,自然增长率1.33‰(卫生口径)。全区常住人口104.90 万人(统计口径)。[3]

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政治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代区长罗光华[9]
副区长郭环、肖逢春、江桂洪、陈烯、梁继征、王咏赋[14]
党委领导
职务姓名
区委书记郭昊羽[10]
区委副书记罗光华[9]
人大领导
职务姓名
主任孔祥虎[14]
副主任黄永青、胡仲华、邹春燕、林裔明、叶文辉、许波[14]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主席谢伟光[14]
副主席邵建明、陆伟刚、何庆婷、韩志鸿、邹卫红[14]
秘书长张雅丽[14]

经济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广州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早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唐代的市舶使)合第一个设海关(市舶司)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侨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带,称为番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辖内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先后形成。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流花区域、海印商业区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 、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南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和第一个设海关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连通广州与东西方沿海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国时期,这里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达12万;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纸行街、米市路、高第街、状元坊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例证。

2005年,越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占全市总量17%以上,居各区之首。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居全市各区龙头地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二、三产业比例为3.90:96.10。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5;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两项总量指标均居位全市各区首位。其中,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达192家,实现销售额1242.41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商贸企业达59家,实现销售额930.5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近2/5,占全市总量的一成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纺织品、服装等行业。

在“十一五”期间,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越秀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2010年成功引进香港大昌行、英皇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区认定总部企业339家,实现增加值735.39亿元,比2005年增长72.1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4.85%。

“十一五”期间,区财政共投入科技经费3.6亿元,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30项;实现专利申请10085件、授权量7360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53.15%和83.45%。创意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营业额720.88亿元,比2005年增长83.47%;黄花岗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0.39亿元,比2005年增长98.29%。

综述

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62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47.92亿元,增长1.1%,两年平均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3481.55亿元,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4.7%。第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08:95.92。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76%和99.24%。经济密度107.38亿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1万元,增长5.3%。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05亿元,下降7.8%(可比增长4.8%),两年平均下降3.4%。其中,税务部门实现40.86亿元,增长9.4%;财政部门实现13.19亿元,下降38.0%,分别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的75.6%和24.4%。全年实现税收收入(含省、市三分局征收数,下同)481.33亿元,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9%。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03亿元,下降2.7%。其中,教育支出31.52亿元,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16.05亿元,增长6.9%;分别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23.87%和12.16%。

2021年,全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659.82亿元,占GDP比重45.7%,增长 5.9%,两年平均增长4.9%。其中,创新金融业增加值813.48亿元,占GDP比重22.4%,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7.0%;现代商贸业增加值485.64亿元,占GDP比重13.4%,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1.4%;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360.71亿元,占GDP比重9.9%,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0%。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三大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406.02亿元,占GDP比重 11.2%。其中,规模以上高端专业服务业增加值207.01亿元,占GDP比重5.7%;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102.06亿元,占GDP比重2.8%;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加值96.95亿元,占GDP比重2.7%。

2021年,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366.64亿元,增长37.7%;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速较高,达62.1%。

2021年,网络经济核心行业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9.59亿元,增长15.7%。

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56.98亿元,增长8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43.52亿元,增长22.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

2021年,全年实现民营增加值576.81亿元,增长7.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15.89%。[3]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35.20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3.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84亿元,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2%。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产值增长50.5%、3.8%和16.9%。

202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3.02亿元,下降0.9%,两年平均下降3.8%。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30.03亿元,增长0.2%,两年平均增长0.3%。其中,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建筑总产值658.13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79.3%。[3]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33亿元,增长8.1%,两年平均下降1.3%。其中,生活必需品类产品畅销,日用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等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2%、2.5%、16.6%、 42.6%;消费升级类商品需求较快增长,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烟酒类等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18.0%、21.9%。全年实现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45.48亿元,增长15.4%,两年平均下降 4.7%。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为38.47亿元,增长14.3%;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为90.37亿元,增长14.0%。

2021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572.1亿元,下降15.0%,两年平均下降14.5%,占全市比重5.3%。其中,外贸出口总值268.7亿元,下降34.5%;外贸进出口总值303.4亿元,增长15.4%。

服务业

2021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74.43亿元,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5.0%,占GDP比重68.2%,占服务业比重71.1%,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4.20亿元,同比增长 20.5%。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28.71亿元,增长10.9%;高端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87.38亿元,同比增长24.3%。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增长30.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4.7%。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15.57 万平方米,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54.7%。

2021年,全区重点建设项目61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124.5%。其中,产业建设项目、城市更新项目、社会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分别占全区完成投资的67.29%、15.06%、9.46%、8.19%。[3]

交通

主干道:中山路、中山大道、先烈路、环市路、沿江路、天河路、白云大道、广州大道、东风路、人民路、解放路等。

桥梁:海珠桥、广州大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解放大桥、人民路高架路、东濠涌高架等。

地铁:越秀区内有广州地铁1号线、2号线和5号线经过。区内1号线的地铁车站有杨箕站、东山口站、烈士陵园站、农讲所站、公园前站、西门口站,2号线的地铁车站有广州火车站、越秀公园站、纪念堂站、公园前站、海珠广场站。5号线的地铁站有小北站、淘金站、区庄站、动物园站、五羊邨站。

社会

2021年,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97元,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 7.1%。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835元,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2.3%。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9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户数 3243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6556.06万元,增长19.6%。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120元。为25万人次各类困难群众发放保障救济金和补贴1.36亿元。

2021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2338人。登记城镇失业人员33324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22858人,就业和再就业率68.59%。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80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26人,困难人员再就业率87.78%。“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培训4.59万人次。

2021年,全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城乡居民养老)领取待遇29.82万人;工伤保险领取待遇0.15万人;失业保险领取待遇人数2.82万人。为3396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待遇3200多万元。

2021年,东山街退役军人服务站获评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51个社区服务站达标全国示范站,占全市1/3。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18个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部达标省星级,其中,7个获评省五星级。[3]

医疗卫生

越秀区具有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至2012年,越秀区拥有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广东省人民医院等20家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市的30.33%,床位数占30.16%,总诊疗人次数占28.82%,总收入占41.71%。同时,拥有3名中科院院士、50多名国家级杰出学者、11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千名博导、硕导,汇聚了华南地区大量高层次医疗人才。而医疗资源又以东山口片区3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域。

2021年,全区各类卫生机构406个(不含军队医院),其中,三甲医院14家,占全市33.33%。全区实有病床26209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24.98张;全区全科医师(不含培训合格)491人,执业(助理)医师15940人,注册护士23282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15.20名。全区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3508.34 万人次。建成8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获批创建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2021年,居民期望寿命上升到84.69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全区养老机构29间,现有养老机构床位5036张,街道颐康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符合市资助要求的家庭养老床位1506张,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个社区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

教育事业

三国时虞翻开堂讲学,魏晋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来华,译经传教皆在光孝寺。唐代开科取仕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如南海学宫、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

小学:盘福路小学、东风西路小学、惠福西路小学、朝天小学、农林下路小学、黄花小学、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前身为广州华侨小学,创办于1955年)、雅荷塘小学、小北路小学、净慧路小学、大南路小学、广中路小学、吉祥路小学、满族小学(建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校名“满族小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是由溥杰所题)、东川路小学、环市路小学、建设大马路小学、建设六马路小学、东川路小学、署前路小学、东山培正小学、红火炬小学、越秀区回民小学、中山三路小学,铁四小学等。

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执信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市第三中学、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前身为广州华侨小学,创办于1955年)、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学校,创立于1888年)、广州市培正中学、广州市沙东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大学实验中学、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广州市第八十二中学、广州市东环中学、广州市知用中学、广州市流花中学、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广州市第四中学、广州市第十中学、广州市育才中学、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原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市铁二中学等。

2021年年末,全区辖内中学、小学、幼儿园共205所。幼儿园12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7所,民办幼儿园76所;规范化幼儿园119所。小学4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其中,公办初中8所,民办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2所。完全中学14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在园幼儿33922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6976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6946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 89.17%。小学在校学生72275人,初中在校学生38108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5865人。全部专任教师12015人,正高级教师44人,省特级教师24人。新缔结5对穗港澳姊妹学校。876名来穗人员通过积分入户,1152名随迁子女获得公办学位。[3]

科技文体

2021年,全区商标申请量33651件,注册量26149件,有效注册量累计146487件。全区专利授权量14112件,同比增长0.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675件,增长51.1%,排名全市前三。全年培育中国专利优秀奖9项,省专利奖5项,专利质押融资超1.63亿元。

2021年,全年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2项。全区拥有重点实验室8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6家,市级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3家,其中新增12家。拥有孵化器23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个,经认定的孵化器面积达30.88万平方米。拥有众创空间17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98家;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9家。获得上级科技立项732项,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393项、合同成交额229.35亿元、技术成交额113.35亿元。

2021年,全年新增站点13个、充电桩142个,累计建成运营充电站点68个、充电设施631个。本年新建5G基站551个,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3877个,实现5G室外信号全覆盖。

2021年,全区建有区图书馆1个、专业性分馆1个、街道图书馆16个、社区分馆9个、新型阅读空间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体育场馆和体育场地设施8个(含省、市体育场馆)。年末区属公共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 154.71万册。区博物馆共征集馆藏实物共4708件(套),新增66件(套)。全区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8家,A级景区15家。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43.22平方米。举办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947场次,邀请 116.8万名老年人、低收入人员、来穗务工人员人免费观看演出。全区体彩公益金收入1222.61万元,增长25.37%。[3]

环境安全

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1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5.2%;PM2.5年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3.67%,超额完成3.67个百分点。全区共拆除违建面积34.97万平方米。新增改造绿地1.18万平方米。全区“三线”下地26.6公里、线路规整38公里。二沙岛环岛碧道建设、沙河涌越秀段(跨区)—西支涌清污分流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东风路周边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均已基本完工。全区全年电梯加装350台。

2021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0起,下降41.18%;死亡5人,下降16.67%;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110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7.7%。打击处理数、破案数、破案率同比分别上升18.3%、7.4%和5.5个百分点,取得“飓风2021”打击专项全市第一的最优成绩。[3]

营商环境

2021年,全年实有商事主体23.21万户,增长12.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3万户;新增商事主体3.96万户,增长29.8%,其中,新增企业3.30万户,增长 35.1%。全年新增“四上”企业421家。9大类145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有标可依”,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六年居全省各区(县)第一。实现依申请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100%在线申办。70项居民事项、56项涉企高频事项通过“越秀人家”“越秀商家”实现“指尖办”,29项社区事项全部实现“零跑动”。

2021年,出台“双统筹38条”助企纾困,累计减税降费超20亿元,为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区属国企、直管房非住宅物业的承租人减免租金约3300万元。累计上市(挂牌)企业70家,其中,境内外上市企业20家,年内新增3家。[3]

旅游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 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97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主要景点

北京路

北京路(Beijing Road)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

镇海楼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建楼一座,楼高5层,俗称五层楼。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砌筑的外墙基本上为明代旧物。

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广州博物院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今称广州博物馆。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广州市教育路南方戏院北侧。又名九曜园。原是一座南汉御苑。南汉乾亨三年(919),南汉王刘岩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罚罪民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区狭长,北至中山五路,南达惠福东路。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瑰奇怪石多块,美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米芾、翁心存、翁方纲、阮元、苏东坡、陈澧等名士曾煮茶景濂堂,泛舟九曜池,为九曜石题诗赋词,刻石立碑,留下了宝贵的石刻。明代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明城墙遗址

明城墙遗址位于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已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此遗址于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井

越王井又名九眼井,井身全部石砌,直径2.1米,九孔。井盖残石及“九眼古井”石碑尚存,但井底已淤积深达7米。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九眼井“相传尉佗(赵佗)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余岁,视听不衰。”丘逢甲有诗咏曰:“凿井秦人老塞烟,抱孙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遗民尽,独坐秋风自品泉。”《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门,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南汉主刘岩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宋番禺县令丁伯桂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初,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并在井四周建围墙,派兵把守,出告示曰“有私汲井水者鞭笞四十”。

中央银行旧址

中央银行旧址在沿江中路193号,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直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属下分支机构先后在广州市内设立3个兑换发行处,在广东省内有11个分行。

199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

2018年6月,越秀区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5]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越秀区排第9名。[16]

2020年9月,越秀区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排名第十三。[17]

2021年3月,入选“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单,排名80位。[18]

2021年6月,越秀区入选“202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榜单,排名第69位。[19]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20]

友好城市

韩国光州广域市东区

泰国曼谷

法国巴黎第八区

德国法兰克福市第三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