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战斗机(苏联双发空中优势战斗机)

由网友(→邪恶い小伙ヤ)分享简介:米格⑵九战斗机(英语:Mikoyan MiG⑵九,俄语:МиГ⑵九,北约代号:Fulcrum,译文:支点),是苏联米低垂·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出产的单发空中上风战斗机,。是苏联第1种从设计思惟上便界说为第4代战斗机的型号。米格⑵九降生自上个世纪610年月终[一]。本型机于一九七七年一零月六日尾飞,一九八二年米格-...

米格-29战斗机(英语:Mikoyan MiG-29,俄语:МиГ-29,北约代号:Fulcrum,译文:支点),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生产的双发空中优势战斗机,。是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型号。

俄空军米格 29在亚美尼亚进行飞行表演

米格-29诞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1]。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后来的改型达20余种,包括教练机、战斗轰炸机、海军舰载机等。除苏联外超过30多个国家使用,总生产数量1600余架,是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中文名称

米格-29战斗机

外文名称

MIG-29

所属国家

俄罗斯

首飞时间

1977 年10月6日

北约代号

支点

服役时间

1983 年初

装备类型

多用途战斗机

设计单位

米高扬飞机设计局

服役状况

现役

发展沿革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苏联总参谋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提出了相对应的PFI计划。PFI意即“先进战术战斗机”。1971年,计划分化为两部分,一个是“TPFI”计划,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个是“LPFI”计划,L代表Legkiy(轻)。LPFI计划全称为“轻型前线战斗机计划”促生了米格-29战斗机。1972年苏军向米格设计局提出研制新型战斗机替代苏军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轻型战斗机将承担战术空中任务,及进行护航和地面攻击,设计局内部最初称之为“计划-9”,最终命名为“米格-29”。[2]

设计试飞

当时苏联空军为米格-29战斗机定下的基本设计指标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内,摧毁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标。可见米格-29最初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制的,后期的改进型号逐步具有了空地攻击和反舰能力。具体到空优作战任务方面,苏联空军通过分析其空战经验和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要求米格-29必须既能胜任机动格斗,又能进行超视距空战。正式设计开始于1974年,提出了多个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缩小版。随后生产了约19架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试飞中心,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V·费多托夫驾驶原型机进行了首飞。[2]

生产服役

米格-29的批量生产于1982年开始在莫斯科进行。第一架量产型号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交付。1984年经国家接受检验后,米格-29开始进入前线航空部队。初期生产、试飞和改进工作延续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号也已交付。1985年2月装备了空地攻击电子吊舱的第14架原型机9-14号由托克塔·奥巴基洛夫驾驶首飞,揭开了米格-29多任务改进计划的序幕。苏联/俄罗斯空军共装备了超过800架米格-29,外销也达到500架。据称截至1995年1月,俄罗斯已生产1216架米格-29单座型和197架双座型,合共1413架。[2]

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1991年12月苏联瓦解,其拥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个共和国内。俄空军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2]

设计特点

米格-29在气动设计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设计的翼身融合体。米格-29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机翼内段前端形成边条,后掠角73.5度。机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外段机翼上有液压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宽度的液压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计算机控制与后沿开缝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机动性能。副翼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机身中线外1690mm处。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转角为±25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操纵面上均无调整片。垂尾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平尾和操纵面选用的是金属蜂窝构件。总的来看米格-29的外形和苏-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机身与机翼接缝处的上方,与BVP-30-26M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这一设计相当独特,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从尾旋中摆脱的能力。而通常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机腹或机身两侧的。两个差动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位于机身前端的边条设计类似于F-16,可防止飞机在以最大攻角(也作迎角,angle of attack)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在第100架出厂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积。

米格-29机身结构主要为铝合金组成,部分机身加强隔框使用了钛材料,以适应特定的强度和温度要求,另少量采用了铝锂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条截面为圆形的翼梁,覆以铝锂合金的蒙皮。铝锂部件广泛采用电子束焊或氩弧焊。机身内的第1号主油箱容积2550升,安装在第一条翼梁前面。两块减速板分别安装在两台发动机之间的机身上部和底部。米格-29的机身整体油箱采用氩弧焊、电子束焊制造,该油箱与苏联D16铝合金铆接油箱相比,减重24%。其中,由于1420铝锂合金的密度小,减重12%(若重新设计,可减重15%~16%);另12%是因为焊接结构省掉金属重叠部分、铆钉、螺栓和密封胶。

在此设计下,米格-29的油箱可在机场条件下修理,因为该结构补焊后无需热处理工序。机身有四条纵向主梁,两条位于发动机之间,另两条分别在发动机外侧。靠外的两条主梁向后延伸出机身范围,作为平尾的安装支撑点。米格-29上采用的复合材料约占整机的4%,少于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头部雷达罩为介电质复合材料。

动力系统

米格-29采用的RD-33(PД-33)涡扇发动机由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双轴,低涵道比,采用共11个单元体的单元体结构。单台最大推力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81.4千牛(8300千克力),采用全权限数字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发动机推重比按干质量计算为7.87,按交付状态质量6.62。后机身左侧装有辅助动力装置,并开有相应进气口。该发动机由莫斯科契尔尼舍夫工厂(又称红十月工厂)生产。该发动机工作稳定,可在飞行包线内任一点空中再起动和接通加力,并且设有俄罗斯发动机普遍采用的补氧系统。按苏联战斗机发动机传统,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

米格-29的两台发动机间有较大空间,在机背上形成了一个长条状的凹陷。两个发动机进气口分别安装在两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内倾8度,以配合机翼不同部分的厚度变化。进气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条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进气条件。在起飞和着陆时,挡板与前起落架随动,挡板挡住主进气口,则辅助进气口工作,此时辅助进气口向下打开,空气从辅助进气口的百叶窗形缝隙和887个小孔中进入进气道。在主进气道关闭,发动机只能从辅助进气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米格-29仍能以0.85马赫飞行。使用辅助进气口可避免发动机吸入地面异物,这对于经常要在野战机场起降的米格-29尤为重要。

武器系统

米格-29翼下有七个挂点,机翼每侧3个+机身中轴线下一个。米格-29A以及后续型号使用的标准配置武器包括:

  • BDZ-UMK2B挂架
  • APU-470,APU-73-1D和APU-68-85E发射架
  • R-27R1、R-27E、R-73空对空导弹
  • S-8(80 mm)、S-24B(240 mm)火箭弹及相应类型的发射器、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最大载弹量2500千克
  • 一门30mm口径Gsh-301(ГШ-30-1)机炮,携带350发30*165mm高爆燃烧弹和穿甲曳光弹;重50千克,翻修寿命为2000发

航电系统

米格-29的基础型米格-29A首创性的采用了以雷达、光电和头盔瞄准具三者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早期雷达为NO-193“黑缝”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近似于美国APG-65雷达。该雷达采用倒置式卡塞格伦天线(Twist Cassegrain Antenna),这种天线能够满足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需求,NO-193搜索距离80千米,跟踪距离前半球56千米,后半球24千米。对轰炸机等大目标的作用距离要稍远。具有下视/下射能力,上仰角度45度,下视角度15度,天线直径93cm。NO-193雷达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工作模式,能够与机载Shchel-3UM头盔瞄准具、OEPS29光电系统共同跟踪锁定目标。

当光电系统失掉目标时,雷达自动间歇性工作跟踪目标,同时二者互为替补备份。在近距格斗中,红外跟踪系统和激光测距器协同工作,可准确确定目标方位,从而具有控制R-73近距空空导弹进行离轴瞄准和发射的能力。机上还装有SRIU-2敌我识别器和“警笛”3型(СеренаⅢ)360°雷达告警系统,边条处装有两个SO-69电子对抗天线。OEPS29光电系统重8千克,装在风挡前方,偏向飞行员右侧。对典型战斗机目标尾追搜索距离15千米,跟踪距离12千米。搜索范围正负方向基本上与雷达相同,这是俄制IRST的一大特点。如OEPS29可达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激光测距器的最大测距距离在200米至6000米之间。

米格-29的头盔瞄准具是整个火控系统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配合上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米格-29能在近距格斗中占据有利地位。R-73是一种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新型格斗导弹,尾喷口的四周装有4片舵面,实现了矢量推力控制,主动段的最大机动过载可达60G。该弹与头盔瞄准具交联,最大离轴角达正负60度,可对偏离飞机纵轴正负60度的目标实施有效攻击。但由于米格-29本身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人机工程的缺陷,使得头盔瞄准具与R-73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实战能力要打折扣。座舱的设计使得飞行员实际视野无法达到正负60度。但是机头方向斜向下的视野很好,对飞行员攻击地面目标时非常有利。[3]

基本数据

米格-29“支点”战斗机参考数据
乘员1人
长度17.37米
翼展11.4米
高度4.73米
机翼面积38.0平方米
空重11,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0,000千克
动力系统2 ×RD-33加力涡扇发动机
加力推力2 × 81.4kN(8,300 kg)
最大飞行速度2.3马赫(2,817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8,013米
航程2,100千米
作战半径约600千米
爬升率330米/秒
翼载荷40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83

延伸型号

  • 米格-29 "支点-A" (Product 9.12):预备量产型,1983年服役。
  • 米格-29B-12 "支点-A" (Product 9.12A):华约外销型,配备降配的雷达及电战设备,无核武投放能力。
  • 米格-29UB-12 "支点-B" (Product 9.51):双座转换教练机,无雷达与机炮。
  • 米格-29S-13 "支点-C" (Product 9.13):大致与9.12相同,但换装大型内载油箱并加装Gardeniya雷达干扰器。
  • 米格-29S-13 "支点-C" (Product 9.13S):大体与9.13相同,但可挂载4吨弹药与大型翼下副油箱。换装N019ME雷达,可同时追踪1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两个。
  • 米格-29SM "支点-C" (Product 9.13M):大体与9.13相同,可挂载多种空对地导弹与雷射导引炸弹。
  • 米格-29M /米格-33"支点-E" (Product 9.15):战斗轰炸机,重新设计制造铝材结构机身,以线传飞控置换机械式操纵装置,换装后燃推力86KN的RD-33K引擎。载弹量增为4500公斤,增加机内油箱,最大航程延伸至2000公里。以甲虫雷达取代原先之N-019雷达,驾驶舱加装两具多功能显示器,除支援以RVV-AE导弹进行多目标接战外,亦提供地形追沿模式,武器挂点增加至8个,预计用以取代早期型米格29。
  • 米格-29UBM (Product 9.61):双座型的米格29M。
  • 米格-29SMT (Product 9.17):早期米格29的提升型。加大油箱,航程提升至2100公里,座舱加装两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另有两具小型多功能显示器。配备提升后之N019MP雷达,提供更长探测距离与额外对地扫描功能。换装推力98.1KN的新型RD-43涡轮扇叶引擎,挂载量提升至4.5吨并提供相同于米格-29M之武器选择。此型号服役于俄罗斯、也门、阿尔及利亚与叙利亚空军。
  • 米格-29K (Product 9.31):海军型,除加装折翼、尾勾、与强化之新起落架外,大致与米格-29M同。原计划配备于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后计划取消。
  • 米格-29K "支点-D" (Product 9.41):海军型,印度海军与俄罗斯海军预订服役的机种,以全新线传飞控取代早期机械控制,并提升航电至米格-29SMT的水平,是米格-29延伸型号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机种。
  • 米格-29UBT (Product 9.51T):提升至SMT水平的米格-29UB。
  • 米格-29M2:双座多功能战斗轰炸机,性能大致与9.15相同,但配备液晶屏幕与数位化飞控装置。计划中单座的米格-29M1并未建造,若生产则大致与9.41相同。
  • 米格-29OVT:只有一架,是其中一架预产装上克里莫夫的矢量喷口的米格-29M的代号。
  • 米格-29UPG:印度空军米格-29B和米格-29UB战斗机的升级型,该机型装备最新甲虫-M2E雷达,新型航电设备、采用新式OLS-UEM-IRST传感器、激光、热成像和电视功能的三模吊舱,配备增强型RD-33系列涡扇发动机。基本武器装备与米格-29SMT与米格-29K/KUB相同。[4]
  • 米格-35"支点-F":集成米高扬所有成就的最终生产型。现有改装自米格-29M2的双座预产机一架,计划中还包括单座型号。该战斗机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特别是拥有与西方第四代战斗机看齐的完善航电,因此不再依赖战管协助,成为系列中唯一可执行独立作战的战斗机。

使用国家

20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战斗机出口数量巨大,屡屡与美国战斗机对垒,名声在外,地位显赫。而苏霍伊设计局的产品,尤其是国土防空战斗机,如苏-9/11、苏-15等则受到苏联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国,名气远不如米格机。但是冷战后,俄罗斯取消了对苏霍伊战斗机出口的限制,面对先天条件好的苏-27的强大市场攻势,米格-29无法像其前辈米格-15、米格-21等那样再次在国际战斗机市场独领风骚,外销量少得可怜。米格设计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中。

现拥有国

  • 苏联/俄罗斯——苏联/俄罗斯作为米格-29的原生产国,也是装备米格-29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初期,俄空军只掌握了原有的米格-29部队中的37%,随着经济的一路滑坡,俄空军中的米格-29数量更是下降到300架以下。到了1993年底,约100架生产中的米格-29因空军无法支付费用存放在仓库里。其中48架后来用于作为改进型原型机。但随着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经济复苏,俄罗斯空军开始下达米格-29的新订单及原米格-29改良维护订单,截至2010年俄罗斯空军在役入列的米格-29约230架,库存220余架。2012年2月29日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公司签订合同,采购24架米格-29K/KUB型舰载机。根据协议,俄罗斯国防部将在2012-2015年间接收20架米格-29K和4架米格-29KUB战斗机;
  • 乌兹别克斯坦——截至2014年1月约有60架米格-29S在役;
  • 哈萨克斯坦——截至2011年1月约有40架米格-29S在役;
  • 阿尔及利亚——截至2013年1月约有30架米格-29S和6架米格-29UB在役;
  • 厄立特里亚——截至2014年1月约有7架米格-29在役;
  • 土库曼斯坦——截至2014年1月约有24架米格-29S在役;
  • 塞尔维亚——截至2012年4月约有3架米格-29和1架米格-29UB在役;
  • 阿塞拜疆——截至2014年1月约有13架米格-29在役;
  • 马来西亚——截至2011年1月约有10架米格-29N和1架米格-29NUB在役;
  • 孟加拉国——截至2013年4月约有8架米格-29SE、6架米格-29B和2架米格-29UB在役;
  • 白俄罗斯——截至2014年1月约有41架米格-29S在役,其中一些库存;
  • 斯洛伐克——截至2011年1月约有21架米格-29S在役;
  • 保加利亚——截至2011年1月约有约有14架米格-29A和4架米格-29UB战机在役;
  • 叙利亚——截至2011年1月约有24架米格-29S在役;
  • 乌克兰——截至2014年1月约有80架米格-29S在役;
  • 古巴——截至2014年1月约有4架米格-29S库存;
  • 蒙古——截至2011年7月曾有意购买4至5架米格29
  • 缅甸——截至2011年1月约有10架米格-29S在役,2009年曾有增购意向;
  • 秘鲁——截至2014年1月约有19架米格-29在役;
  • 朝鲜——截至2011年1月约有40架米格-29在役,其中12架从白俄罗斯获得。
  • 波兰——截至2011年1月约有36架米格-29在役;
  • 也门——截至2011年1月约有18架米格-29SMT和1架米格-29UBT在役;
  • 苏丹——截至2011年1月约有23架米格-29在役,但在2011年南苏丹独立战争中有损失;
  • 伊朗——截至2011年1月约有25架米格-29S的库存;
  • 印度——截至2012年1月印度空军有67架米格-29B和米格-29UB在役,且这些米格-29正在被升级为米格-29UPG的标准,截至2013年1月印度海军航空兵有20架米格-29K在役;
  • 美国——截至2011年1月约有20余架米格,主要是曾经购入前摩尔多瓦空军,现下落不明。

前拥有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80年代,民主德国空军接收了一批为数不多的米格-29G(民德特有型号)。1990年,德国统一。由于机龄还很新,性能也还很好,所以这批米格-29成了少数为联邦国防军留用的前苏联装备。这批飞机在2003年9月自德国空军除役,除一架留做展示外,剩余的22架米格-29全数以1欧元的象征性代价售予波兰。
  • 摩尔多瓦共和国——苏联解体时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拥有21架米格-29,但于上世纪90年代末售予美国;
  • 塞尔维亚和黑山——继承自南斯拉夫6架米格-29,但在战争中均被摧毁;
  • 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时作为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国拥有18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B飞机,其中6架具有核武器投送能力,但根据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捷克斯洛伐克销毁和出售了全部的米格-29。
  • 南斯拉夫——曾拥有14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B ,在战争中均被摧毁;
  • 罗马尼亚——苏联解体时作为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国拥有17架米格-29和5架米格-29UB,但已于2003年全部退役;
  • 伊拉克——曾拥有过一批米格-29,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除部分逃离至伊朗外被盟军悉数摧毁;
  • 以色列——曾拥有过一批未知数量的米格-29;
  • 匈牙利——苏联解体时作为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国拥有28架米格-29,但由于缺少维护和维持能力已在2010年12月悉数退役。

实战表现

  • 苏阿战争(1979)——1979年12月末,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1987年8月,隶属于苏联空军的米格-29击落了四架试图攻击阿富汗总统官邸的阿富汗反对派的苏-22攻击机。
  • 海湾战争(1990)——1991年1月17日美国空军四架F-15C战斗机(№85-0125、№85-0107、№85-0108号机)以AIM-7M空空导弹击落三架伊拉克空军米格-29;1月18日,两架F-15C(№85-0122和№85-0014号机)击落1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9;在此期间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9以R-27R空空导弹也分别击落了一架美国空军的B-52G轰炸机和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旋风式侦察机GR.1A;此外也有一定数量的伊拉克米格-29被击落或被摧毁于机场[5]
  •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冲突(1998)——1999年2月至1999年3月,厄立特里亚空军的4架米格-29被埃塞俄比亚空军的苏-27战斗机击落。[6]
  • 科索沃战争(1999)——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南联盟的米格-29中有11架起飞迎战,但没有任何击落记录,被北约联合部队击落6架,于机场摧毁5架。
  • 卡吉尔战争(1999)——印度空军在卡吉尔战争期间以米格-29护航幻影2000战斗机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打击克什米尔武装分子。
  • 南奥塞梯冲突(2008)——2008年8月俄罗斯空军的米格-29和苏-27击落了一架格鲁吉亚的苏-25;[7]
  • 达尔富尔冲突(2003)——2008年5月10日一架苏丹空军的米格-29被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防空火力击落;[8]
  • 其他——1996年2月24日一架古巴空军的米格-29UB击落了一架塞斯纳337小型客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