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

由网友(浮生醉清风)分享简介:上海航天技能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散团私司第8研究院、上海航天局,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主干气力,中国航天科技散团私司3大整体院之1,创立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前身为上海市第2电机工业局。[一]截至二零一五年末,上海航天技能研究院共有从业职员一九四零零余人,领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人;[二]据二零一八年五月上海航天技能研究院官网...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局,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创建于1961年8月,前身为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党委经验

截至2015年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有从业人员194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据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设有3家总体单位、3家总装单位、6家专业所,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家,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3]设置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4]2018年12月9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文名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简称

航天八院

属性

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

现任领导

张宏俊(院长)、孙刚(党委书记)[5]

博士后

科研工作站1个

机构代码

83285

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精细化管理、成本制胜、国家至上和用户至上、依法治企[6]

外文名

Shanghai Academy of Spaceflight Technology

创办时间

1961年8月[1]

主管部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地址

中国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主要业务

防务装备、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空间科学、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1]

历史沿革

1961年7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将原机械局的少数企业划归新成立的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8月1日召开局成立大会。

上海机电二局成立初期,所属各厂继续承担常规军用装备和民用产品生产任务,厂房设施、技术装备、工艺水平、生产管理、技术素质等方面与制造尖端技术产品不相适应,为此,上海机电二局坚持“三个为主”的方针,即整个建局工作,以基本建设为主;全面安排,以新技术为主;试制工作,以技术后方为主。上海机电二局将上海新新机器厂除在浦东、闵行两处改建,利用松江原上海机电设计院实验工厂区新建导弹总装厂房。

据《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显示,研究院在90年代已挂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1983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

据2018年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所属的第八O五研究所于1958年8月创建、第八〇〇研究所于1958年9月创建、第五〇九研究所于1969年11月创建,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7]、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8]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机电二局端正业务指导思想,贯彻“军民结合,以军为主”的方针,进行基地建设。

1980年,七机部、八机部对运载火箭和防空导弹实行分线管理,上海机电二局所属厂、所分别归口七机部、八机部,实行以部为主的部、市双重领导。

1981年9月,八机部与七机部合并,导弹、火箭研制工作统一由七机部管理。

1982年5月,七机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6月,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亦称航天工业部上海航天局,实行以航天工业部为主的部、市双重领导。

1983年9月,航天工业部党组确定上海航天局是以地(舰)空导弹为主的科研、试制和小批生产基地,同时承担部分运载火箭试制生产任务,是军民结合、科研生产结合、内外贸结合的科研、生产、经营型的实体。上海航天局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科研生产中逐步健全了技术和行政两条指挥线,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恢复、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了科研生产管理。1982年以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专业厂、所更新技术设施。“七五”期间共建成28个专业实验室,增强了设计现代化手段。

导弹技术史

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基本建设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柯庆施提出“即使当掉裤子,也要将导弹事业搞上去”。市委书记陈丕显关注总装厂的基建困难问题,下令建筑施工队伍要“钉在总装厂”,加快了建设进度。仅一年多时间,上海机电二局共调整、利用、改建厂房8万余平方米,新建厂房2.8万余平方米,自制了大量专用测试仪器和设备。至1962年底,上海地区除新建的导弹总装厂房尚未竣工外,生产导弹自动驾驶仪的超净、恒温厂房,引信和雷达装备调试厂房,发动机生产厂房和试验设备等均已建成,生产技术准备基本就绪,为仿制生产导弹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1964年12月下旬,3枚红旗一号导弹在上海新江机器厂总装成功,并完成了全部地面测试工作。

1965年,上海导弹试制基地进入发展时期。4月2日,七机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共同商定:上海机电二局划归七机部,与七机部二院合并,既是二院在上海的分部,同时也是上海市的一个工业局,由七机部和上海市实行双重领导,以部为主。二院5个设计所搬到上海与机电二局所属对口厂结合。5月14日,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上海机电二局划归七机部管理的通知》。年底,红旗一号导弹靶场试验一次成功,3发3中。上海基地初步掌握导弹生产工艺和管理技能,并形成生产能力。上海机电二局从同年起,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红旗三号中高空导弹。并先后开展红旗六十一号中低空导弹和红旗四号高空高速远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上海在仿制生产的基础上,开始自行设计地空导弹的历程。同时,为生产红旗二号导弹作准备。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走上正常发展的上海导弹工业受到严重干扰。由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导弹事业仍十分关心、支持,上海机电二局绝大多数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在艰难的局面下艰苦奋斗,导弹研制在曲折中前进,并取得一定成果,首批红旗二号导弹于1968年制造成功,以后按计划继续进行批量生产;红旗三号导弹研制继续进行,红旗四号和红旗六十一号等新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较长时期处于徘徊状态。

在防空导弹除红旗二号导弹继续批量生产同时,红旗三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于1970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随任务终止停产。红旗四号、红旗六十一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均全面展开。1975年,超低空便携式导弹武器系统红缨五号甲的研制工作亦全面开展。1978年,上海机电二局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所正式成立。

1981年9月,红旗四号导弹模型弹试射成功后,停止研制。红旗二号导弹亦于1983年12月撤线停产。此后,上海航天局确保重点型号红旗六十一号和红缨五号甲导弹,集中力量整顿质量、排故攻关,1986年11月,红缨五号甲导弹批准设计定型。同年底,红旗六十一号导弹陆用型、海用型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于1988年批准设计定型。与此同时,上海航天局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导弹新技术的预先研究及新型号的研制,1984年起曾开展改进型中低空导弹红旗六十三号研制工作。1988年全面开展3个新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研制领域从地对空、舰对空扩展到空对空。

火箭技术史

  • 探空火箭初期发展

1962年4月,上海机电设计院终止导弹仿制任务,仍集中精力研制探空火箭。1963年1月,该院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由上海机电二局代管。同年12月,探空七号甲气象火箭在广德试验场发射成功,为高空气象探测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标志中国探空火箭从试验阶段进入应用阶段。1964年7月,探空七号甲生物Ⅰ型试验火箭在广德试验场发射和回收成功,使中国迈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的第一步。

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继续研制气象火箭和生物试验火箭的同时,1965年开始研制电离层探测火箭,并开展中国第二代探空火箭,即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根据七机部一线调整的原则,同年8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迁京,改称七机部第八设计院(今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第五八研究所)。此后,上海新江机器厂等工厂继续完成和平二号气象火箭的生产任务,上海地区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基本结束。

1969年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对上海基地的任务、性质重新作了决定,指示上海要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并负责地(舰)空导弹全武器系统的研制与生产。上海机电二局划归上海市领导,发展规划、型号任务由七机部、三机部归口管理。当年,上海市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组织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统称“七一”工程,成立七一办公室,组织全市大协作,共同完成该任务。其中火箭以上海机电二局为主负责研制,卫星以上海机电一局为主负责研制。

  • 运载火箭卫星发射

上海机电二局凭借研制防空导弹的经验,借鉴和利用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不到一年,完成了试车火箭的研制。1975年7月26日,风暴一号火箭首次将重1107千克的重型卫星长空一号送上太空。以后,风暴一号火箭2次发射长空一号卫星成功。

根据国家远程战略导弹研制的需要,上海机电二局研制的风暴一号火箭(Ⅱ状态)于1977年9月和1978年4月,先后2次进行低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为中国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弹道导弹提供了经验。

1977年底,国家集中北京和上海两地技术力量,研制用于发射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三级液体火箭。上海机电二局承担一、二级火箭,全箭控制系统的大部分设备,以及地测机等研制任务。1978年起,上海机电二局还自行设计研制长征四号三级液体火箭,开始火箭技术的新攀登。

1981年9月,1枚风暴一号(Ⅲ状态)运载火箭把一组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一箭多星的纪录。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以后,先后4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发发成功,使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首枚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新纪录。9月3日,成功地发射第二颗风云一号卫星,及时准确地为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提供气象服务。此外,长征四号乙型火箭和长征二号丁型火箭也于1990年开始研制。

至1990年,上海航天基地基本形成以第八设计部为总体单位、上海新江机器厂为总装厂,各分系统配套研制的防空导弹科研、生产体系;以第八五研究所为总体单位、上海新中华机器厂为总装厂,各分系统配套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科研、生产体系;以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为总体、总装单位,各分系统配套研制的人造卫星科研、生产体系。上海航天局所属企事业单位有32个,包括11个工厂,12个研究所,4个公司,以及建筑设计所、教育中心等单位5个,并代管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沪单位3个;建有供航天产品进行研制试验的各种专业技术试验室、各类环境试验室和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试验场以及专用测试设备;建有职工大学1所,技工学校7所,局党校1所,还建有研究生部。

1991年,上海航天局共完成三次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上海航天局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联合研制的第六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2月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4月7日,第七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又成功地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此为中国首次承担对外发射任务。9月3日,上海航天局研制的第二发“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精确地把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1992年8月9日,由上海航天局为主研制的中国国内又一种新型二级运载火箭——长征二号J首次发射成功。

1994年两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都获得圆满成功。由上海航天局为主研制的第二发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系统和小型化外弹道测量设备等新技术,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都有显著提高。7月3日,长征二号丁发射中国新一代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准时发射,精确入轨。15天后该卫星安全返回地面。7月21日,第九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太卫星公司的“亚太一号”通信卫星,也获得圆满成功,又一次出色完成对外发射卫星的任务。

1995年,全年投产有长征三号(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长征二号丁和长征四号乙(地面试验火箭)等型号运载火箭,并进入全面总装阶段。

1996年,上海航天局所属单位研制的运载火箭,一共参与3次火箭发射。7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发射入轨。8月1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火箭起飞后,上海航天局承制的一、二级火箭飞行正常,但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点火后提前48秒关机,星箭分离后,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10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一颗科学探测和试验卫星。11月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在四川省遂宁地区返回地面。

1997年6月10日,在中国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成功风云二号卫星。

1998年,上海航天局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双组元液体推进剂490N远地点发动机”,以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风云二号卫星云图高精度同步技术”等项目,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9年5月10日,首发长征四号乙(CZ—4B)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10月14日长四乙又成功地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地球资源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2年2月27日,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是全球首个L波段分布式编队多极化干涉SAR测高卫星系统,地面观测分辨率达到米级,地面高程测量精度满足1:50000比例尺标准。这样的“火眼金睛”离不开“双星组合”的“心灵相通”。陆地探测一号01组包括A星与B星,A星于2022年1月发射。双星在轨干涉测高,需要两星在时间、空间、相位三个维度上保持高度一致。[9]

卫星研制史

上海地区卫星的研制工作与运载火箭同时起步。卫星总体设计队伍主要由上海机电一局、上海机电二局有关厂、所抽调的人员及国防科委选派的部分技术骨干组成;卫星分系统仪器设备则分散利用上海地区各工业局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进行研制,全市共500余个单位,为研制卫星协作配套,其中有上海机电二局所属的上海仪表厂、第二十二设计所、上海长宁蓄电池厂。

长空一号卫星在完成了各种地面试验后,于1975年7月成功地进行第一次轨道飞行试验。

从1974年开始,组织部分技术人员进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对有关关键仪器开展预先研究,于1977年正式开展研制。

科研条件

截至2015年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有从业人员19400余人,其中博士600余名、硕士42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90余名、技师以上技能人员620余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专家、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0余人。[2]

“十二五”期间,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称号,5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等

研究部门

据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家,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家,集团公司专业研发中心4家,省部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及16个院级研发中心;设有3家总体单位、3家总装单位、6家专业所;下辖23家企事业单位,形成了以上海闵行航天城、东川园区、松江园区、浦江园区“一城三区”,和浙江湖州、安徽广德、内蒙古呼和浩特三个型号研制试验和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的发展格局。[1]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磁兼容分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航空航天器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等

集团公司专业研发中心:集团公司精确探测研发中心等

省部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目标识别与环境感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

院级研发中心:八院激光探测研发中心等

总体总装单位:导弹总体设计部(八部)、火箭总体设计所(805所)、卫星总体设计所(509所)、机载武器总体部(挂靠八部)、空间科学总体部(挂靠805所)、导弹总装所(800所)、火箭总装厂(149厂)、卫星总装所(812所)

核心专业所:制导专业所(802所)、控制专业所(803所)、电子专业所(804所)、动力专业所(806所)、基础专业所(808所)、电源专业所(811所)[3]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的多型防空武器装备先后参加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98%,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并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亚洲纪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卫星气象观测系统序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同时研制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成功突破交会对接机构研制、低轨高压电源、月面巡视移动等关键技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突出贡献。

在承担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同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积极发展上海航天积极推进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形成以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空间技术应用、现代商贸、健康管理等为核心的具有较高集中度的产业集群。

据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十二五”以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119项;申请专利4811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1]

  • 宇航系统

运载火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应用卫星:风云三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风云一号卫星

空间科学: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萤火一号[10]

2014年,现役运载火箭5个月内圆满完成9次发射任务,将1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数量创院历史新高,同时创造了一个月内成功发射4发运载火箭的新纪录。长征四号乙遥三十二火箭圆满完成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新的跨越。新一代运载火箭按计划推进研制工作,其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按计划完成一系列大型试验;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确定了首飞技术状态。

  • 武器系统

FN-6便携式防空导弹、FN-16便携式防空导弹、FB-6A车载轻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FB-6C车载轻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FB-10车载轻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Y-80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Y-80N舰空导弹武器系统。[11]

  • 智慧能源

在新能源光伏产业方面,下属上市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垂直一体化的航天光伏产业链,创建了上海、内蒙古、江苏三大产研基地,形成了生产、开发、建设、运维光伏产业盈利模式,参与了“光明工程”、世博中心项目、国家西部省份送电到乡、国家863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经委项目、中兴CDMA项目、崇明兆瓦级电站、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通信检测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完成电站建设四百余座(包括光伏并网与光伏系统电站)。

在燃气输配产业方面,下属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态能源营运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的跨行业、多元化集团性企业,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产品与服务覆盖天然气的采集、输配、应用全过程;各类产品、设备及信息化系统广泛应用于中国国内外燃气、石油、交通和市政建设领域。

在动力锂电产业方面,下属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上海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致力于新型动力、储能电源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为中国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轨交电力、通信网络等领域提供先进、安全可靠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航天电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吉利新大洋等整车厂开展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配套,与上海申龙、上海万象大宇、南京金龙、江西凯马百路佳等客车企业开展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配套,形成稳定批量供货。在工业储能领域,航天电源基于磷酸铁锂蓄电池技术自主开发的UPS、直流屏、屏蔽门电源成套系统及车载后备牵引电源系统产品应用于上海申通地铁站点和车辆领域,采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电池管理系统(BMS)产品技术的48V系列磷酸铁锂通讯后备电源已经被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华为、艾默生、动力源、科华等知名设备集成商规模应用。

  • 智能装备

在高端汽配产业方面,下属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端汽配领域专业从事车用空调、传感器、电机、控制器等汽车电子系统产品研制,致力于推动汽配产品由机械向电子、单机向系统、中国国内向国际转型。传感器领域主要有ABS传感器系列、霍尔车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热敏开关和冷却风扇控制器等,LYZG离合器液压缸、CS181ABS轮速传感器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下属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由合资变为全资,专业从事HVAC系统总成,管片式、管带式和平行流式冷凝器,层叠式蒸发器、暖风机总成、空调软管和其他热交换零件的研制、生产与销售,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是该行业经国家认证的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有全天候环境模拟试验、CAD工作站、激光扫描、内部腐蚀等设备。

在机电装备产业方面,下属上海航天有线电厂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通讯器材和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该公司建立和完善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以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军用电机、电源、数据通信、地面复杂武器装备生产制造,以及"舒乐牌"家电、OEM代加工等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军民融合型企业。下属上海新力机器厂是中国最早从事研制、开发和生产精密数控型和普通型折弯机和剪板机的少数厂家之一,为中国国内锻压设备生产的骨干型企业之一,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国内名列前茅的锻压设备专业生产厂家。[12]

学术期刊

《上海航天》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主办,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4年版)。[13]

《制导与引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2研究所主办,是战术导弹弹上制导和引信设备的专业刊物,曾获上海航天技术情报成果一等奖。[14]

所获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据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据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累计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167名;各类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接收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

文化传统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统一使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标志。

标志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箭头”为设计主题。箭头象征航天产品冲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征,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三个同心圆象征三个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征,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集团公司中文简称(即“中国航天”)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体为集团公司以大黑字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体。

精神文化

研究院信念:首发必成

研究院精神:大力协同

使命: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

航天三大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1]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代守仑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宗文波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曲雁
副院长华崇志、汪浩平、马佳、毛以金、孟光、姜文正、柯卫钧、张宏俊、陆本清[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