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3最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百科介绍)

由网友(从陌路到末路)分享简介:清华大教电子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清华大教上司院系,党委书忘沈渊。[一][二]截至二零二三年三月官网显示,有学员工一三零余人,有“电子科教取技能”、“疑息取通讯工程”两个1级教科,下设六个研究所,涵盖了...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清华大学下属院系,党委书记沈渊[1][2]

截至2023年3月官网显示,有教职工130余人,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下设6个研究所,涵盖了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研究领域。[2]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源于193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1952年建系,始称“无线电工程系”,1958年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89年更现名至今。[2]

中文名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简称

清华电子系

创办时间

1952年

硕士点

6 个

主管部门

清华大学

现任系主任

黄翊东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国家重点学科

6 个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博士点

6 个

专职院士

2 人

全面介绍

与江中两位老校长的一次邂逅

电子工程系位于清华大学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地下3 层,地上11 层,总楼面面积为32,553平方米。它的前身是1932年设立的电机工程系的电讯组,于1952年秋建系,始称无线电工程系,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电讯组合并而成。1956年改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70年系主体南迁四川绵阳,建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9年迁回北京,仍称无线电电子学系,1986年改名电子工程系至今。

师资力量

电子工程系原有二个本科专业,即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从2005年起,为了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宽口径培养的需要,这二个专业被合并为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本系每年招收本科生10个班,约300人。现设有6个博士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约80名,硕士生约170名,另外还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招生。除全日制学生外,从1996年起,在企业、研究所和重点部门中招收工程硕士生。该系在校本科生1020人,硕士研究生477人,博士研究生421人。该系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二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1人。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首要职责。电子工程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放在首位,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扩展专业领域,更新专业内容。开设了100余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涌现出一批教学质量高、深受同学爱戴的优秀教师,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百余部。该系不断组织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着重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倡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设计型、研究型、实践型教学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电子工程系加强了与该校物理系、数学系的合作,与数理基础科学班联合招生一个班约30人,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数理教学水平,探索现代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专业建设

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电子工程系重点抓好系列课程的建设,即:信号与系统系列、电路技术系列、计算机系列、电磁场与微波系列及量子与半导体系列课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2006年起增加了网络系列课程。为加强实验教学,电子系重点建设了现代通信教学实验室(包括高频、微波、通信)、电工电子实验基地和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包括软件、硬件)。这些实验室,除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外,还接收国外著名企业(如安捷伦、泰克等)捐赠的高档仪器,为学生提供了当前国内外最高水平的实验条件。

电子工程系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这些实验室在2002年全国评估时全部名列前茅。电子工程系还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全系现拥有仪器设备4138台,折合固定资产7057万元。

办学成就

学科建设是一个大学、一个系赖以生存的基础。电子工程系始终坚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瞄准国际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工程领域发展的前沿不断调整、建设学科方向。电子工程系有二个一级学科, 即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全部名列第一。在2001-2002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该系五个二级学科中,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路与系统四个二级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 微电子所的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也被评为重点学科。

科研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是研究型大学的特征。电子工程系积极投入各项国家级科技计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2006年,正在进行的国家项目120项,横向项目84项,国际合作项目87项。2006年科研经费为4831万。2006年获国家级奖励0项,获部委省市级奖励1项,专项奖励0项,授权专利44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得到加强,2005年SCI收录论文123篇。

电子工程系现有6个研究所和教研组,分别是:信息光电子研究所、通信与微波研究所、高速信号处理和网络传输研究所、网络和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和电路与系统教研室。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加强科研合作,电子工程系还成立了跨研究所、跨学科的光通信研究所、远程教育研究所等虚体所。以本系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产业迅速发展,产生了清华阳光、清华华环、吉兆、紫光文通等公司及其他合办公司。

教学

电子工程系的发展得益于一支优秀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的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教师队伍,秉承着该系勇于创业、团结协作、默默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形成了电子系的学风和优良传统。电子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36名,其中二院院士2名,教授54名,副教授38名,博士生导师43名。

电子工程系采用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法,在提高青年学术骨干的全面素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创造事业留人的氛围。电子工程系从国外引进20多名优秀人才(其中百名人才1名),相继涌现出1名讲座教授,4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6名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等,还涌现出“光纤通信研究所”、“多媒体通信课题组”和“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等优秀青年教师群体。坚持了十多年的该系青年教师沙龙颇具特色,加强了青年学术骨干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该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96人,占教师总数的70%,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名。

发展目标

为适应学校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电子工程系把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子科学与电子工程学科作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努力改善学术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科研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力争在不久的将来逐步跻身世界著名大学电子工程学科的前列。

发展简史

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1966年;1966年——1978年;1978年至今

第一阶段

1952年——1966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建于1952年9月。其前身是1932年建立的电机工程系电讯组。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讯组合并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孟昭英教授任系主任,常迥教授任副系主任。1953年冬,建立教师党支部,李传信任书记。

1960年10月19日周总理视察该系

第一任系主任 孟昭英

1952年,蒋南翔校长到校。他一贯十分重视无线电工程系的建设工作,亲自邀请主管电子工业的领导来校座谈,确定了无线电工程系要为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并争取到工业部门对系的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建系初,全系仅15名教师、5名职工和3个年级共百余学生。

师生团结协力,共同创业,陆续开出了“无线电基础”等课程,并及时翻译出版了《无线电基础》、《电子管》两本苏联教材,这是国内首批出版的无线电工程类的苏联教科书。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孟昭英教授被聘任为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6——1957年,系里部分师生参加了我国第一座电视台的建设,开创了该系科研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局面。

第二任系主任 李传信 1958年,李传信同志主持系的工作,后任系主任。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当年,建系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教学计划已执行了全过程。大部分师生下厂,参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电子类工厂的建厂及生产实践,广泛接触了生产实际。

此后,校内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系进入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时期,并同国内科技界、工业界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得到了他们的长期关心和积极支持。

1963年清华大学与四机部第十研究院联合在无线电电子学系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由十院提出研究课题,提供经费并选派青年科技人员组成协作队,参加研究室工作。到60年代初,全系已经形成雷达、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真空技术与半导体器件等学科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从1952年建系至1965年共招收大学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在系学生已达1200人。

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中,完成了雷达数据录取系统,600/ 1200波特数传机, 8路PCM通信终端, 3cm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小功率行波管 ,10cm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当时属国内领先的项目,并在国内率先开始了硅晶体管制造和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

1966年——1978年

1966年,“文革”开始后,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仍在混乱的环境中为各班学生上课,有的科研小组坚持在实验室或到协作单位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1969到1971年分两批将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绝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搬迁至四川绵阳县,成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主体。1970年开始招生。1972年分校主要基建工程结束。

在信息闭塞、物资匮乏、运动频繁、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工仍努力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建设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航空管制雷达、微波数字通信系统、群路数传机、大功率正交场放大管、场效应晶体管和微波晶体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与四川省内的一些重点工厂企业协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们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 1977年5月刘达同志到清华任校长,经过他和老校长蒋南翔的多方努力,于1978年初,报请邓小平同志批准,决定撤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搬迁回京,在本校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搬迁工作1979年5月全部结束。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建工作从1978年决定搬迁回校即已开始。李传信同志任系主任,张绪潭同志任系党委书记。从1978年起恢复在校本部招生。全系在搬迁过程中,保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连续性。经过两年多的恢复与调整,系的工作走上正轨。考虑到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清华大学的整体布局,学校于1980年底决定,以系的半导体器件与物理教研组和试制车间为基础,建立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独立建制。大学生本科生专业仍在无线电电子学系,教学工作由系和所共同负责。研究生专业从1992年起由所单独负责。根据世界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系确定了五个学科发展方向:高速、实时的及多维的信息与信号处理;数字通信与光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信息光电子学与集成光电子学;微细加工及微细检测与分析技术。进行了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大幅度调整,扩展专业领域,更新专业内容。 在吴佑寿教授、张克潜教授两任系主任和刘润生同志、江剑平同志两任系党委书记主持下,按照学校“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个结合”和“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在全系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诸方面都取得可喜的进步。开设了100余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近百部,其中《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激光原理》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电子线路系列课”、“信号与系统”、“激光原理”被评为校级一类课。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以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为代表的300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获部委省市级奖励144项,授权专利48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学、科研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发扬,有的学科和专业与外界企业和公司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并日趋发展成为“学、研、产”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在国际上,也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出国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达200人次,来系访问、讲学的外国专家约有300位。

全系现有仪器设备4200余台,其中大型、精密仪器100余台套。折合固定资产4000万元。有个国家级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校管研究实验室、一个全国电子行业14个厂家集资合建的实验室和10个系管实验室

全系设有3个大学本科生专业;5个研究生专业,均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通信与电子系统和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两个专业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设有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

由于无线电(WIRELESS)含义不够确切,1989年,系名改为电子工程系,内涵不变。

电子工程系力争与世界电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驾齐驱,为祖国电子科技事业培养栋梁之材,为把清华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做出贡献。

电子工程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电子工程系培养的硕士生要求具有信息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求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

电子工程系培养的博士生要求具有信息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科学研究领域能起主导作用,具有创新能力,能独立提出和开展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能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和具有高层管理工作的能力。

历任领导

第一任系主任 孟昭英

第二任系主任 李传信

第三任系主任 吴佑寿

第四任系主任 张克潜

第五任系主任 董在望

第六任系主任 龚克

第七任系主任 冯正和

第八任系主任王希勤

现任系主任 黄翊东

学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上述两个专业均可授予学士学位

研究生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述六个专业全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