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徐悲鸿的画作)

由网友(揽一夜浊风)分享简介:《傻私移山》是徐悲鸿做于一九四零年的油绘,纸原彩墨,竖一四三cm,纵四二四cm,现匿于徐悲鸿留念馆。做品与材于《列子·汤答》篇中的1个寓言,借以体现中华平易近族连合1心,坚持不懈,挨败日原侵略者的果断疑想。[一]徐悲鸿师长教师曾绘过3幅《傻私移山》,均是正在一九四零年摆布抗战期间创做的。一九四零年二月,甘地拜候尼克坦,泰戈我向甘...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作于1940年的油画,纸本彩墨,横143cm,纵424cm,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1]

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1940年2月,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1]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傒我后》《奔马》《泰戈尔像》等。[1]

中文名

愚公移山

作者

徐悲鸿

材质

纸本、油布

类型

国画(一幅)、油画(二幅)

年代

1939-1941

规格

1.43×4.24米

作者信息

徐悲鸿 愚公移山 21件手稿与画作同展

   [2]《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绘画风格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完成时间

  《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

创作背景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在焚香献花、歌唱祈祷的欢迎仪式上,泰戈尔向甘地引见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

  1941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创作《愚公移山》。此前数月间,徐悲鸿深入喜马拉雅山区,骑马盘旋于万丈悬崖峭壁的山路,作诗咏怀,并作草稿30余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画《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后,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