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

由网友(ゝ你永远都不知道我想要的)分享简介:王永志(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一七日-),男,出熟于辽宁省昌图县,航天技能博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1以及科教技能戴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教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教院院士。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低级参谋,清华大教航天航空教院声誉院少。一九四九年,插手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一年,结业于莫斯科航空教院导弹设计业余。一九...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男,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17年6月12日,入选“八一勋章”首批候选人名单。2021年6月28日,党中央决定,授予王永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

中文名

王永志

国籍

中国

主要荣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

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3]

教学职称

院士[4]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2年11月17日(壬申年)

出生地

辽宁省昌图县

毕业院校

莫斯科航空学院

人物经历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7岁那年小学毕业,进入八路军治下的昌北中学。由于学习成绩连年优秀,初中毕业被保送到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就读高中。

1949年,初中毕业前王永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高中毕业,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后因为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三年级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改学火箭导弹设计。

1960年夏,在苏联米申院士的指导下,王永志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同时获得了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投身于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

1977年底,王永志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建议,并获准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小组。

1978年,王永志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

1978年-1980年,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

1980年-1991年,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王永志是200名参加者之一,并任其中一个论证组的组长。中央批准国家高技术(863)研究发展计划后,王永志被聘为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在首席科学家主持下,主要负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参与拟制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经过4年多的论证,专家委员会上报了《概念论证阶段综合报告》。

1987年起,王永志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

1991年,调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92年1月,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了该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同年8-9月,王永志代表论证组先后向中央汇报了工程主要技术方案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均被肯定。[5]

1992年-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94年,调往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现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2018年6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

2018年6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

研究方向

航天技术。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为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增大射程、提高实用性能,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作为总设计师或总指挥,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二代液体远程战略导弹、固体远程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为制定导弹火箭长远发展途径、实现技术更新换代和运载能力重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从1987年参加工程必要性和发展途径论证至今,一直奋战在载人航天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担任总设计师的14年间(1992年-2006年),主持了工程设计、研制、4次无人飞行试验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历史性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王永志参加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该型号总体设计室的工作,王永志参加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加速洲际导弹研制进程的需要,首飞基本成功后,又主持提出了十项修改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的正确性在以后的试验中均得到了验证。此外他还协助总设计师制定出以现有导弹为原型改造成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参与主持研制工作,使中国按时实现了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王永志担任了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体现技术更新换代要求的总体技术方案。采在研制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确立了基本型、系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标准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在深入、系统地总结第一代导弹研制经验的基础上,亲自撰写了《设计守则》,下发至每个工程组。提出并组织制定了《电子元器件选用手册》《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要求》和《可靠性指标分配与评定方法》等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规范该型号的研制工作,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完成了该型号初样阶段的工作,经地面试验考核达到了设计要求。

20世纪80年代,王永志是第二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在新型液体远程和固体远程两种战略火箭以及地地战术火箭的研制中,为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研制时间仅为18个月,首次发射取得成功,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一举由2.5吨提高到9.2吨,实现了火箭技术的巨大突破。

1992年以来,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呕心沥血,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4]

其他成就

1977年底,他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建议,并获准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小组。1978年,他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这个专题研究组一直工作到1992年飞船工程开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止,为载人航天前期准备做了大量工作。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他是200名参加者之一,并任其中一个论证组的组长。中央批准国家高技术(863)研究发展计划后,王永志被聘为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在首席科学家主持下,主要负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参与拟制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经过4年多的论证,专家委员会上报了《概念论证阶段综合报告》。

1992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王永志被指定为论证组组长。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原论证的基础上,由近200人直接参加,经过半年多工作,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他代表论证组向中央专委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所做的汇报都得到了肯定。

荣誉表彰

时间获得荣誉
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
1999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4]
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2014年9月15日获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2017年6月解放军新设立“八一勋章” 首批候选人名单公示,王永志在列[6]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7]
2021年6月28日党中央决定,授予王永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著作作品

著作

序号

人员

作品

时间

1

王永志,王丹阳

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

1997

2

王永志

试论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方向

1987

3

王永志

以飞船技术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

1991

论文

序号

人员

作品

刊物

时间

1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高科技产业的系统工程管理

2003

2

王永志

实施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科学发展

《载人航天》

2011

3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的征程

《今日电子》

2008

4

王永志

世界载人航天全景扫描

《科技潮》

2006

5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践

中俄工程科技研讨会

2005

6

王永志

传播航天知识,促进技术进步

《航天器工程》

2004

7

王永志

载人航天发展走向的思考

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

2004

8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高科技产业的系统工程管理,

2003

9

王永志

载人航天是当代航天技术的前沿

《科学世界》

2003

10

王永志

钱学森在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中的科学成就

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2001

11

王永志

加强工艺工作,保证发展战略的实施

《航天制造技术》

1988

人物语录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王永志[8]

人物评价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共产党网评[4]

几十年来,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试验工作,取得卓著成就,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导弹、运载火箭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参加和主持了多种型号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为主体的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研制工作;他忘我工作,甘于奉献,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以来,长期战斗在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一线,发现和主持解决了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审核载人航天飞行每个环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组织制定具体措施,确保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新华网评[9]

人物纪念

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