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2023最新上海光源百科介绍)

由网友(连笑都那么勉强)分享简介:上海光源是1台低机能的中能第3代异步辐射光源,它的英文齐名为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它是尔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教装配以及大科教平台,正在科教界以及工业界有着宽泛的使用价值,天天能容缴数百名去自天下或者齐世界差别教科、差别范畴的科教野以及工程师正在那里举行根蒂根基研究...

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的英文全名为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全国或全世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这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中文名

上海光源

英文简写

SSRF

外文名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投资

12亿人民币

工程简介

忙不过来,上海光源将扩容5倍

上海光源,即SSRF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是我国跨世纪最大的科学工程,投资逾12亿人民币,2004年12月开工,坐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作为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的实验平台,上海光源建设内容包括一台能量为15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为180米、能量为3.5GeV的增强器,一台周长为432米、能量为3.5GeV的电子储存环,首批建设的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公用设施以及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其设计性能位居国际前列。

在这个硕大的圆形装置中,全能量注入器提供电子束并使其加速到所需能量,无数电子束以接近光的速度在闭合环形的真空电子储存环中运行,并在拐弯时放出同步辐射光。电子储存环是同步辐射光源的主体与核心,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同步辐射光源性能的优劣。为了保证向用户提供在空间位置上高度稳定的同步辐射光,电子束轨道的稳定需要被控制在微米量级。

光束线沿着电子储存环的外侧分布,它起着用户实验站与电子储存环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这道“光闸”将从电子储存环引出的同步辐射光束“条分缕析”出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等不同波长的同步射光,并按用户要求进行准直、聚焦等再加工,然后输送到用户实验站。

在实验站,同步辐射光被“照射”到各种各样的实验样品上,同时科学仪器记录下实验样品的各种反应信息或变化,经处理后变成一系列反映自然奥秘的曲线或图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仅可以利用强大光速快速测定蛋白质三维晶体结构,还能完成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精雕细刻”。

从2004年12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到2009年4月完成调试后向用户开放,这台投资超过12亿人民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能量仅次于世界上仅有的3台高能光源。

先进性能

储存环的能量3.5GeV,在中能区光源中能量最高,性能优化在用途最广的X射线能区。利用近年来插入件术的新进展,不仅可在光子能量为1-5keV产生最高耀度的同步辐射光,而且在5-20keV光谱区间可产生性能趋近6-8GeV高能量光源所产生的高耀度硬X光;

全波段

波长范围宽,从远红外直到硬X射线,且连续可调。利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可揭示用其他光源无法得知的科学秘密;

高强度

总功率为600千瓦,是X光机的上万倍。光通量大于1015光子/(S.10-3bw)。高强度和高通量为缩短实验数据获取时间、进行条件难以控制的实验以及医学、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高耀度

其耀度是最强的X光机的上亿倍,主要光谱覆盖区的光耀度为1017~1020光子/(S.mm2.mrad2.10-3bw)。高亮度为取得突破性科技成果提供了高空间分辨、高动量分辨和超快时间分辨的条件;

脉冲结构优良

其脉冲宽度仅为几十皮秒,可以单束团或多束团模式运行,相邻脉冲间隔可调为几纳秒至微秒量级,能为研究化学反应动力过程、生命过程、材料结构变化过程和大气环境污染过程等提供正确可信的数据;

高偏振

上海光源中在电子轨道平面上放出的同步光是完全线极化的, 而离开电子轨道平面方向发射的同步光则是椭圆极化的,因而是研究具有旋光性的生物分子、药物分子和表现为双色性的磁性材料的有力工具;

准相干

上海光源从插入件引出的高耀度光具有部分相干性, 为众多前沿学科的显微全息成像分析开辟了道路;

高稳定性

可以提供十几到几十小时的稳定束流,光束位置稳定度仅约光斑的10%;

高效性

总共将建设近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给用户的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年,每天可容纳几百名来自海内外不同学科领域或公司企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

灵活性

光源可运行于单束团、多束团、高通量、高亮度和窄脉冲等多种模式,可依据用户需求快速变换运行模式,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前瞻性

首批光束线站的科学目标先进,能够满足中国多个学科领域对同步辐射应用的迫切需要,并至少具有30年科学寿命。

[1]

首获成功

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BL15U1)是上海光源工程首批光束线站中,第一条进行调试的真空波荡光束线站。2009年2月6日下午,科研人员完成了调束前准备工作,晚18:00开始正式调束,随即在光束线荧光靶和丝扫描探测器上分别观测到波荡器辐射光斑和光电流,21:30分在实验站铍窗出口处的电离室上探测到波荡器辐射的5.4 keV单色光(3次谐波),并扫描获得该能量下单色器摇摆曲线,实现了首轮调束目标。随后,科研人员连续奋战,测量了波荡器光源3-11次谐波辐射光谱,完成Cu的近边吸收谱的测量和单色器能量标定,测量了微量元素标准样品SRM610(500ppm)和SRM614(1ppm)的荧光谱。

BL15U1线站使用的真空波荡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和研制,是国内第一台真空波荡器。真空波荡器是决定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能否产生可与高能光源相比的硬X射线的重大关键设备,其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是集高精度磁体技术、超高真空技术、精密机械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多项高技术于一体的光源设备。BL15U1线站使用的这台波荡器共80个磁周期,周期长度25mm,采用混合型磁体结构,最小工作磁间隙7mm,最大峰值磁场强度0.95T;波荡器为真空型结构,全部磁体和支撑梁处于超高真空环境中;机械传动采用磁列锥度可调、双电机驱动方案,通过控制系统操作实现上下磁列平行模式和锥度模式运行。

上海光源首批线站使用的两台真空波荡器原计划整机从美国公司进口,由于该公司制造工期严重延误,为确保进度,上海光源工程经理部于2008年3月决定紧急启动自主研制两台真空波荡器的工作。工程经理部从各相关系统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集中力量研制,经过设备调研、方案设计、工程设计与评审、非标设备制造和标准设备采购、设备总装和调试,仅用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内首台真空波荡器的研制,为最后工程节点的可控提供了保证。2009年1月28日,这台真空波荡器完成磁场、真空、机械与控制等性能测试,顺利安装到储存环上;2月3日完成现场准直、真空安装调试、电气安装和联合调试,2月4日调试出光。根据实测的辐射光谱进行优化后,光束线末端的探测器上已观察到波荡器高强度的11次高次谐波辐射,从实测强度归算出的波荡器相位误差约在4度的水平,达到预期目标。

重要影响

上海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具有建设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的能力,可同时提供从远红外线、紫外线,到硬X射线等不同波长的高亮度光束,每年供光机时将超过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进行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装置,可破解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揭示蛋白质空间结构,为正在到来的“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创造优良条件,使中国生命科学迅速进入结构分子生物学的世界前列,并从“源头”上促进中国医学、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利用上海光源的X光显微成像和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直接获取亚细胞结构图像,给中国科学家提供全新的生命动态视野,这可能成为21世纪初中国生命科学的光辉里程碑。用上海光源中的高亮度X射线光束,可揭示材料中原子的精确构造,以便设计出更多丰富人们生活的新颖材料。用上海光源中的双色减影心血管造影技术,可为心血管疾患作快速清晰的早期诊断。利用上海光源中的X射线深度刻蚀光刻技术, 可制造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型马达、微型齿轮、微型传感器、微型泵阀,以及微型医用器件等。

上海光源装置建成后,还将直接带动中国电子工业、精密机械加工业、超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高稳定建筑技术,以及其它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

目标技术

  上海光源属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其电子束能量为3.5GeV,仅次于日本的SPring-8 (8GeV)、美国的APS(7GeV)和欧洲共同体的ESRF(6GeV),居世界第四。上海光源包括一台10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能在0.5秒内把电子束从100MeV加速到3.5GeV全能量的增强器和一台3.5GeV的高性能电子储存环,以及首批建成的7+1条光束线站。上海光源储存环平均流强300mA,最小发射度4纳米弧度,束流寿命大于10小时。配以先进的插入件后,可在用户需求最集中的光子能区(0.1-40keV)产生高通量、高耀度的同步辐射光,光子亮度大于1019。储存环共有40块弯转二极磁铁、16个6.5米的标准直线节和4个12米的超长直线节,具有安装26条插入件光束线、36条弯铁光束线和若干条红外光束线等共60多条光束线的能力,它可同时为近百个实验站供光。首批建造的5条基于插入件的光束线站,分别是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XAFS线站、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线站、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线站、软X射线扫描显微线站;2条基于弯转磁铁的光束线站分别是高分辨衍射线站和X射线散射线站。此外,还将建造一个基于软X射线光束线的X射线干涉光刻分支线站。

技术难度

上海光源是极其复杂的大科学工程,包含有众多系统,它们分别涉及超导高频及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度数字化电源技术、高性能磁铁及机械准直技术、高性能束流诊断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光束线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部件研制及系统集成难度极高;特别是须在保证各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达到很低的故障率,以实现提供十几到几十小时的稳定束流、年运行5000小时以上供光时间的预定目标。

高耀度要求储存环具有小发射度。上海光源的水平发射度仅约4纳米弧度,光源点水平束斑尺寸约150微米、垂直束斑尺寸仅约10微米。然而,低发射度要求储存环的动力学孔径只能很小,也带来了光束的各种不稳定性、束流寿命短等难题。可见,如何优化光源的动力学性能以提高束流寿命,是一大难题。

为保持束流稳定,其轨道的垂直稳定度须控制在1微米以内,如何实现这指标是建造上海光源的一大难点。严格控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储存环隧道和实验大厅地板的扭曲和变形,严格限定储存环隧道内空气温度的变化和光源设备冷却水温度的变化,监测和控制各种振动源,优化装置的机械结构,采用振动的隔离和阻尼措施,提高电源稳定度和降低纹波,并应用轨道反馈手段等,使光源稳定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国际地位

SSRF能量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日本SPring-8、美国APS、欧洲ESRF),性能超过同能区现有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正在建造或设计中的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

光源建造规模符合中国国情,投资适中,在宽广的光子能区具有好的性能价格比。光子能量范围优化在0.1-40keV。在5-20keV的硬X射线区,其耀度可接近大而昂贵的6-8GeV的第三代光源。在1-5keV能谱范围内的耀度居世界最高之列;

SSRF将在亚洲地区与日本SPring-8 (8GeV)、韩国PLS (2.5GeV)、中国台湾TLS (1.5GeV)和印度Indus-II (2.5GeV) 等高低能量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一起形成可以与美国和欧洲比拟的能量和性能分布合理的光源群,成为面向世界的同步辐射实验平台。科学寿命大于30年。

应用前景

  同步辐射为许多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最先进又不可替代的工具。利用同步辐射实验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之众多,应用的领域之广泛,是其它大科学装置无法比拟的。

生命科学和医药学与人类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同步辐射光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是当前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最有力手段,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过程的利器。英国科学家J. Walker和美国科学家 R. Mackinnon 籍助同步辐射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先后荣获1997年度和20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病毒以及病毒与人体内发生作用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对于弄清病毒的致病机理与过程至关重要,利用这些结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设计、合成与筛选,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物研制的进程。利用这种方法,国外已成功研制出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对于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2003年中国出现SARS疫情后不及,中国科学家就利用同步辐射光成功测定了SARS病毒主蛋白酶的结构,为研制抵御SARS病毒的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在医学诊断方面,同步辐射光也展示出了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心血管疾患常导致突发性死亡,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采用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的造影技术可以实现安全、高清晰的心血管成像,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安全、快速的诊断方法。在肿瘤诊断方面,利用同步辐射光的高分辨特点,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材料科学是支撑高技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未来的技术革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材料的发明,例如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合金、陶瓷、超导材料、复合材料、金属玻璃以及纳米材料等,这些具有异乎寻常性能的新型材料将在计算机、信息、通讯、航空航天、机器人、医药、微机电和能源等新兴产业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上海光源所产生的高亮度同步辐射光束,可以揭示材料中原子的精确构造和得到有价值的电磁结构参数等信息,它们既是理解材料性能的"钥匙",也隐含着发明新颖材料的原理来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脆弱的,资源也是有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地球变暖和自然灾害等,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地球和环境科学面临的许多挑战正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分子环境科学以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技术作为主要分析手段,能在分子水平上描述环境污染物的形态,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复杂化学过程,从而评估污染风险和确定污染治理方案。而基于分子环境科学所建立起来的受环境污染植物的修复技术,以其自然、生态、绿色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欢迎,可望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地球科学研究方面,利用高亮度同步辐射X射线作为微探针,将能够深入地了解地壳深处和地幔中矿物的演变和转化,对于矿床地质、矿物、岩石、探矿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一种高智能度、高集成度的系统。科学家预言,20年后MEMS产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相当于今天微电子技术所产生的。在微细加工技术中,利用同步辐射X光深度光刻技术,已经研制出微型传感器、微型光电部件、微型马达、微型齿轮、微电子开关和微型喷嘴等,同步辐射光将在MEMS制造技术开发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科学界预计,对线度在几十纳米及以下的集成电路,同步辐射光刻技术将有可能成为主要的光刻手段。

在石化及化学工业中,催化剂起着核心作用,对产出有重要影响。利用同步辐射光可以研究催化机理和催化剂的特性,这有助于研究发明新型催化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的效率和产出。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开发研究方面,同步辐射光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通讯和便携式电脑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对质轻、价低、续航时间长的可充电电池的需求激增,各国的制造商正在为掌握新的电化学反应以开发高性能的电池而陈兵鏖战,而同步辐射光正是他们手中的新式武器。

在许多其它产业研发与检测方面,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硅晶片中的痕量杂质探测分析、飞机发动机和航天器的疲劳测试、纸浆无氯漂白工艺改进、化妆品效果分析乃至新口味凝胶食品的开发等,同步辐射光都将大显其非凡身手。

社会效益

上海光源能量居世界第四,是世界上同能区正在建造或设计中性能指标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性能被优化在用途最广泛的X射线能区,科学寿命大于30年,并可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等下一代光源的研究。它将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可简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海光源将为中国的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将为提升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上海光源具有几十条可向用户开放的光束线和上百个科学实验站,它们将为中国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境科学、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不可替代的先进实验平台。仅以生命科学为例,生命科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科学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竞相抢占的制高点,因此蛋白质科学技术已成为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注点。而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其中80%以上的工作需要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进行,所以上海光源将成为中国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大科学设施。

上海光源将对有巨大产业前景的微电子、微机械等高新技术的开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在长三角地区存在拥有此类高技术的许多高端用户,故而草拟中的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里,已将应用上海光源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潜在用户中囊括了微电子与光电子工艺平台、先进复合材料、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中的上千名高科技开发商。

上海光源作为先进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本身具有很高的现代高科技的融合度和集成度,因此它将成为中国显示综合科技实力的标志性重大科学装置,并为提升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二)上海光源将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创造优良条件,为组建综合性国家大型科研基地奠定基础。

上海光源首批建设的光束线和实验站居国际先进水平,可同时容纳几百名来自不同学科和高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开展科学实验。几十条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全部建成后,同时容纳的研究人员可达上千名。如此之多的研究人员同时使用上海光源,就创造了特有的科研氛围,为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使上海光源自然而然成为综合性的大型前沿研究中心,为萌发新思想、创造新方法和开辟新学科提供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中国科学院正计划筹建以上海光源等大型设施为依托的上海应用物理国家实验室。该国家实验室在发展光源物理与技术的同时,还将大力开展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研究,如空间技术向小型化和微型化发展中所需要的新型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研制、健康领域中疾病的新型诊断技术和新药的设计与遴选技术研究、结构与功能材料研究、强光技术研究、有机化学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等。这个计划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将成为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综合性高科技研发中心。

(三)上海光源将直接带动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

上海光源的建设将直接带动中国现代高性能加速器、先进电工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密机械加工、X射线光学、快电子学、超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高稳定建筑等先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大科学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带动作用的间接效应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大的。

上海光源对于中国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及早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成果,将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在某些催化剂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有着相当好的基础和科技积累,但加入WTO之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催化剂的研发就是竞争的一个焦点。上海光源将是新型催化剂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放眼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均已在同步辐射光源上建有专用的光束线站,假如没有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先进技术的支持,中国企业将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因为一种催化剂的成败,会导致进口货和国产品每年的销售差价超过10亿元人民币之多。此外,基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微细加工技术已成为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微细加工将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随着业界对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界估计,对线度在几十纳米及以下的集成电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刻技术有可能将成为主要的光刻手段。在医疗诊断和新药研究方面,上海光源也将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双光子高清晰度心血管造影技术等。

(四)上海光源将产生的社会效益

大科学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海光源的建成是民族自强的体现,它显示了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和意志。可预见到,上海光源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地,国内已建成的大科学工程均已开展这项工作,获得很好的效果。上海光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在中国更是开历史之先河。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构建新体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上海光源的建设将为此增添一份宝贵的经验。

建设大事记

1993年12月,丁大钊等三位院士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共同向国家建议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同步辐射装置。

1997年6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原则同意开展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预制研究。

1998年3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项目,总经费8000万。

1999年7月,决定SSRF落址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无偿提供300亩建设用地,原则同意首批拟建的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

2000年7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要求继续开展研究。

2001年3月,SRF预制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2002年,开始二期预制研究工作。

2003年7月,中科院正式确定启动SSRF立项工作。

2003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咨公司完成项目建议书的评估。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项目建议书。

2004年6月28日,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同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评议。

2004年6月29日,上海光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工程建设指挥部、经理部、科技委、顾问组成立及相关人选,选定主体建筑方案,同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4年7月26日~27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上海光源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

2004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11月17日~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组织专家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光源初步设计报告预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初步设计已达到开工要求。

200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初步设计。

200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开工报告。

2004年12月25日,举行上海光源工程开工典礼。2005年1月26日,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和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项目项目实施框架协议》。

2005年8月26日,综合办公楼结构封顶。

2005年9月7日,35kV变电站结构封顶。

2005年10月28日,动力设备房结构封顶。

2005年11月15日,用户招待所及餐厅结构封顶。

2005年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到上海浦东视察了上海光源工程建设现场。

2006年2月20日~22日,在上海分院交叉研究中心召开了精英科技年同步辐射科学研讨会。会议期间,Diamond Light Source和上海光源(SSRF)/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签署了合作研究谅解备忘录。

2006年3月27日~29日,中科院综合计划局与基础科学局组织国内加速器和光束线站领域的16名专家,对上海光源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2006年4月28日,主体建筑钢结构吊装合拢。

2006年5月16日~18日,工程经理部主持召开了“上海光源工程光束线站调整初步设计评审会”,对调整后的首批7条光束线站初步设计方案逐个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同和肯定了设计方案,并建议尽快进入工程设计阶段。

2006年5月22日,由上海光源工程指挥部主持召开了“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及方守贤、冼鼎昌、陈森玉院士在内的16位科技委委员出席了会议。

2006年5月25日上午,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等一行,到张江视察了上海光源工程。

2006年5月10日,动力设备用房土建完成,交付公用设施安装。

2006年6月5日,综合实验楼土建和安装完成。

2006年6月7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世谦一行,视察了上海光源主体建筑施工现场。

2006年6月10日,主体建筑结构封顶。

2006年6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志一行视察了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6年6月22~23日,“上海光源应用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应用物理所召开。来自上海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余位同步辐射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同步辐射在材料科学、高压科学、凝聚态物理、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等多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前景进行了研讨。

2006年6月22日,上海光源工程加速器集成单元完成了试安装工作(包括储存环机械集成单元和增强器机械集成单元主体设备、隧道墙模型、储存环前端模型、水管和电缆等),并于23日召开“加速器集成单元工艺评估会”,来自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的近10位专家对设备样机(首件)的工艺和集成单元总体工艺进行了综合评估。

2006年6月29日下午,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一行40人,到浦东张江视察了正在建设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6年9月29日上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一行来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视察了正在建设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6年9月30日,用户招待所及餐厅土建和安装工作完成。

2006年10月15日,35kV电站正式受电,开始试运行。

2006年10月18日,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和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一行30人,视察了正在建设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6年10月26~27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科院综合计划局、基础科学局主持召开了“上海光源建设方案调整评审论证会”,组织专家对上海光源工程5条光束线站和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调整方案进行了评审论证。

2006年10月31日,上海光源在张江安装的首个加速器设备——低温氦气储存罐安装完毕。

2006年11月10日,15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部分设备开始在隧道中进行安装,标志着上海光源工程正式进入加速器设备现场安装阶段。

2006年12月22日,“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及方守贤、冼鼎昌、陈森玉院士在内的21位科技委委员出席了会议。

2007年1月4日,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议由路甬祥组长、韩正副组长主持。

2007年4月16日,增强器设备总体安装正式开始。

2007年5月15日,直线加速器开始总体调试,当日实现了电子束出束,标志着直线加速器全面进入调束阶段。

2007年5月20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行视察上海光源工程。

2007年6月2日,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专程来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参观了正在建设的上海光源工程。

2007年6月11日,储存环设备总体安装正式启动。

2007年6月28日,直线加速器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开始运行。

2007年9月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一行150人,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陪同下,视察了建设中的上海光源工程。

2007年9月30日,增强器启动调束,当晚实现束流注入。

2007年10月1日,增强器调束实现束流多圈循环。

2007年10月2日,增强器调束实现150MeV电子束储存。

2007年10月5日,增强器调束实现3.5GeV电子束升能。

2007年10月30日,增强器成功实现3.5GeV电子束引出。

2007年11月9日,储存环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光束线设备(前端区)启动安装。

2007年11月30日,光束线站前端区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2007年12月21日,储存环调束全面启动,当晚实现束流多圈循环。

2007年12月24日,储存环调束成功实现3GeV电子束储存,并观测到同步辐射光。

2007年12月26日,储存环获得10mA储存束流,寿命4~5小时。

2007年12月28日,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光源所在上海应用物理所张江园区召开。

2008年1月3日,储存环成功地获得了100mA@3GeV储存束流。

2008年2月21日,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三次会议在上海光源召开,会议由路甬祥组长、韩正副组长主持。

2008年5月9日,上海光源第一条光束线——小角散射线站(BL16B1)正式启动调试。5月12日,BL16B1调试成功将聚焦的同步辐射单色光引到实验站样品处。

2008年6月4日,X射线衍射线站(BL14B)启动调试。6月5日,BL14B调试成功将聚焦的同步辐射单色光引到实验站样品处。

2008年6月17日,储存环实现200mA@2GeV束流储存(束流寿命11小时)。

2008年6月19日下午,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光召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一行,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陪同下视察SSRF。

2008年6月19日,储存环流强达到300mA@1.5GeV,自然发射度0.71nm·rad。

2008年7月22日下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组织全国31所重点高校的书记、校长考察SSRF。

2008年8月10日,储存环流强达到100mA@3.5GeV。

2008年9月9日,第一台扭摆器插入件(BL13W光束线)安装就位。9月12日,第二台扭摆器插入件(BL14W光束线)安装就位。

2008年9月30日,储存环流强达到201mA@3.5GeV,束流寿命大于13小时,初步达到流强≥200mA、寿命≥10小时的储存环设计指标。

2008年10月4日晚18:00,两条扭摆器光束线——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线站(BL13W1)和 XAFS光束线站(BL14W1)——启动调试。两小时后,成功将同步辐射单色光引到各自实验站样品处。

2008年10月25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提率全国政协“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考察团一行约50人视察SSRF。

2008年10月30日,第一台波荡器插入件——椭圆极化波荡器EPU100安装就位。

2008年12月20日上午,科技部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研讨会代表一行约100人,由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副司长廖小罕、彭以琪带队,参观考察SSRF。

2008年12月23日,上海光源取得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2008年12月26日晚18:00,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BL08U)启动调试。12月27日,BL08U首轮调试成功,在实验站样品前端出射狭缝处观测到EPU辐射的单色光。

2008年12月29日,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上海光源所在的上海应用物理所张江园区召开。

2009年1月28日,由上海光源工程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真空波荡器完成性能测试,顺利安装到储存环上;2月4日调试出光。

2009年2月6日晚18:00,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BL15U1)开始调束,于当晚21:30分实现了首轮调束目标。

2009年3月7日晚20:00,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BL17U1)开始调束,2小时后顺利完成了首轮调束目标。

2009年4月1日上午,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李干杰副部长一行10余人,视察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9年4月13~21日,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测试委员会,共邀请了国内30位专家,分别对直线加速器、储存环、增强器和7条光束线站的总体性能指标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光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达到同类装置世界一流水平。

2009年4月26~27日,工程指挥部组织了国际专家评估会,34位国内外中能光源的专家参加评审。结果表明,上海光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达到同类装置世界一流水平。

2009年4月28日上午,上海光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会议在上海光源召开。

2009年4月28日下午,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路甬祥和上海市市长、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韩正共同主持会议并讲话。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施尔畏,秘书长李志刚,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会议。

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取得环境保护部关于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

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正式对国内用户开放试运行。

2009年7月18日,储存环实现300mA@3.5GeV储存束流,束流寿命大于15小时,达到设计指标上限。

2009年7月20~23日,“上海光源第一届运行年会”在浙江建德召开。

2009年8月15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视察上海光源并作重要讲话。

2009年9月9日,取得(通过)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审核意见。

2009年10月,上海光源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100项工程,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2009年10月22~23日,26~27日,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光源工程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2009年11月28~29日,“上海光源第一届用户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国内以及日本、新加坡的80家单位的326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会议。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亚太同步辐射论坛”在上海光源举行,共有来自亚太12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步辐射专家160多人出席,是亚太地区同步辐射界的盛会。

2009年12月7~9日,“上海光源与瑞典MAX-lab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技术双边研讨会”在上海光源举行。

2009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和计划财务局组织工艺鉴定验收专家委员会对上海光源进行工艺鉴定验收。

2009年12月28日,“‘上海光源’竣工”入选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及科技日报读者参与评选的“2009‘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0年1月6~7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通过专业组验收。

2010年1月13日,上海光源迎来第1000位用户。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上海光源以世界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实现了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0年1月20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年3月2日,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nthony J. Leggett访问上海光源。2010年6月28~30日,“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线站研讨会”在江苏常熟顺利召开。

2010年7月23日,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访问上海光源。

2010年8月10~13日,“上海光源第二届运行年会”在浙江舟山召开。

2010年11月3日~4日,“上海光源第二届用户学术年会”在上海光源召开。

2010年11月12日,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率瑞典皇家技术考察团,访问上海光源。

2010年12月28日,“‘上海光源’通过国家验收”入选“2010‘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1年2月25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陪同下,视察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2011年3月8日~14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举行,上海光源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参加展览。

2011年3月25日~27日,“XAFS技术讲习班”在上海光源召开。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约200名学员(其中正式学员100名)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2011年3月28~31日,“2011上海CCP4晶体学培训班”在上海光源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及中国晶体学会大分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162名学员(其中正式学员100名)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2011年4月27日下午,“科普之旅”启动仪式暨第一期活动——神奇光源探秘在上海光源举行。

2011年5月9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托马斯•梅森博士来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并实地参观上海光源。

2011年5月18日~20日,“成像技术讲习班”在上海光源举行。培训班的正式学员100名、旁听30多名。

2011年6月25~26日,“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

2011年7月15~16日,由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和计划财务局主办、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办的“上海光源二期拟建束线站用户研讨会”在上海光源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代表142人出席了会议。

2011年8月9~12日,“上海光源第三届运行年会”在浙江温州召开。

2011年8月22~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主办的第33届国际自由电子激光大会(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ee Electron Lasers)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自由电子激光领域的科学家参会。

2011年8月2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傅成玉、党组成员、副总裁戴厚良一行,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等陪同下,访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并就中石化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11年8月30日,英国Diamond光源副主任理查德•沃克博士访问上海光源,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陪同参观,双方就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2011年9月14日,日本SPring-8工业应用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上海光源,并研究人员就同步辐射在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交流。

2011年10月19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与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就建设精密高压实验专用线站签署合作意向书。

2011年11月3日,美国科学院院长Ralph J. Cicerone先生与美国科学院财务主管Jeremiah P. Ostriker先生来到上海光源参观访问。

2011年11月9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院长Robin Batterham教授一行14人访问上海光源。 2011年11月11日,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等一行访问上海光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