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化学品(2023最新农用化学品百科介绍)

由网友(人贱自有天收)分享简介:农用化教品是指农业出产中投进的如化瘦、农药、兽药以及熟少调治剂,它们的应用可促成食用农产物的出产,正在农业连续低速成长中起着沉要做用。中文名农用化教品分类化瘦、农药、农膜净化对于泥土形成净化外文名agrochemical市场化瘦市场消费删速陡峭做用促成食用农产物的出产界说农用化教品是指农业出产中投进的如化瘦、农药、兽药以及熟少...

农用化学品是指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如化肥、农药、兽药和生长调节剂,它们的使用可促进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在农业持续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

农用化学品

分类

化肥、农药、农膜

污染

对土壤造成污染

外文名

agrochemical

市场

化肥市场消费增速平缓

作用

促进食用农产品的生产

定义

距巴西农用化学品展览会开幕还有61天

农用化学品是指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如化肥、农药、兽药和生长调节剂,它们的使用可促进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在农业持续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分类

农用化学品可分为化肥、农药、农膜3类。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指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主要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最常见的是氮肥、磷肥、钾肥,这是植物需求量较大的化学肥料。

农药是指为促进、保障农作物健康成长而使用的各种杀菌、杀虫、除草等药品。

农膜主要用于覆盖栽培技术,对农业增产增收、生产反季节作物贡献巨大。[1]

污染问题

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大,化肥对农业土壤的污染日趋加重。大量的化肥流失,使得化肥中的有害物质及过剩的氨、磷等营养元素对土壤造成污染,从而恶化土壤的理化性质。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使土壤酸化或碱化,直接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施肥过量或不当会使土壤微生物受到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衰退。化肥中氮肥约占80%,磷肥约占20%,而资料显示,施入农田的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因此,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氮肥。大量使用氮肥,使得土壤中氮肥残留积累,在土壤的硝化作用下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各种作物、蔬菜和牧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硝酸盐含量高的饲料可引起牲畜疾病或死亡;硝酸盐也可在人体内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再与二级胺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亚硝酸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高铁血红元朊症,使人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窒息致死。此外,过量的化肥还会通过地表径流、淋溶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湖泊、江河、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2]

农药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大多施药者不能合理用药,导致农药利用率降低,滥用农药现象普遍,药害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残留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据统计,在利用农药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有25%~30%能够喷到防治靶标上,喷到靶标害虫上的农药所占比例则不足1%,对害虫起作用的部分还不到全部用药量的0.03%,足见农药的利用率之低;其余的则会有20%~30%进入大气和水体,50%~60%残留在土壤中。近些年来,农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其品种不断增多,高毒、剧毒农药层出不穷,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量不断增大。人们所面临的农药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如何降低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

①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病虫害相联系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或促进的、暂时或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等。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会杀死土壤微生物或抑制其活动。土壤杀菌剂和熏蒸剂则影响土壤微生物体系间的平衡关系。农药通过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及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效率和速度,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同时,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还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将很难恢复。

②农药对害虫及其天敢的影响在自然界中,害虫和天敌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施药使得害虫自身含药量居高不下,天敌捕食害虫后在生物富集作用下其体内农药大量聚积,最终中毒死亡。同时,天敌体内聚积的农药可毒害其后代,使得后代天敌发生各种病变甚至死亡,造成害虫天敌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加之害虫自身的抗药性使害虫种群急剧增长,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大加重。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多数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在杀灭害虫的同时给非靶标昆虫也带来了灭顶之灾。据调查,在日本东北地区,苹果园中使用化学杀虫剂使害虫种类迅速减少,仅仅10年时间,害虫种类由原来的130~180种急剧减少到几种。同时,有40多种害虫天敌灭绝,造成环境生态失衡。

③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各种病虫害后,使植物本身吸附大量农药,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在作物体内高残留,进而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尤其是蔬菜类产品农药残留将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常见的农药残留主要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蚜威和西维因等。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而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死亡。当农药残留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近年来,在各种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中毒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此外,在农作物的进出口环节,我国农作物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致使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大下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④农药的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的自然规律下,生物会从环境介质或食物中不断吸收有毒物质并逐渐在体内积累浓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农药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的传递,逐级浓缩、放大,而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受害最为严重。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最终会影响到生物的发育,诱发胚胎畸形、变异。此外,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通过挥发、扩散、迁移、转化进入大气和水体。水体和土壤中的农药既会与大气中的农药发生交换,即挥发与沉降,又可经过植物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3]

农膜

农膜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相对于化肥、农药而言要小得多,但农膜的主要成分含有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聚乙烯、PCB聚氯联苯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这必然会使田间的塑料残留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即近5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农膜在土壤中不能降解,加之地膜回收工作一直未很好落实,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

未降解的农膜埋入土壤中,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不良影响,将直接影响土壤内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抑制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特性。残留农膜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显著增大;耕层土壤分散系数增大,结构系数降低;试验显示,耕层土壤紧结态碳占总腐碳的百分数在整个生育期明显降低,这表明覆膜处理消耗了耕层土壤中的有机碳,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残膜积累还阻滞上升水流补充到根层。残留覆膜使耕层土壤性状变劣,直接影响了后茬作物的生长。另外,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后会生成有害物质,对土壤造成直接危害,有害物质流入水体也可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研究表明,连续使用农膜2年以上的麦田,每ha残留农膜达103.5 kg,小麦减产9%;连续使用5年的麦田,每ha残留农膜达375 kg,小麦减产26%。[1]

科学使用

加大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知识的宣传

针对当前广大农民对农用化学品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大力宣传相关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农用化学品的认识,深入贯彻科教兴农的政策,做到科学种田、准确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基层部门要加强农民系统学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用化学品的最佳施用时间和施用技巧。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

有关部门应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提前预报、及早预防,针对每次病虫害的发生尽早做好相应预警和防治措施。争取做到每次病虫害发生时,用最有效的方法、最低的用量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开展新型农用化学品研究

努力开发新型产品,对可回收产品加大回收力度,以低毒、高效、绿色、安全为前提,倡导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目前,缓/控释肥料作为一种新型化肥备受青睐,被称为21世纪的理想肥料,具有环境污染少、肥料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新型农药的开发已经转向低毒、低残留、专一性高、不带附属伤害的方向;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卫生农药等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针对农膜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提出的“降解塑料”概念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且已取得显著成果并投入应用,如光降解农膜、生物降解农膜、纤维素农膜等。[4]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新型技术的推广不仅在于提高农民的田间劳作效率,以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能够快速合理地施用农用化学品,大大减少各农用物资的浪费,降低成本,以最少的用量取得最大收益。此外,应开展检测技术研究,规范检测程序,大力推广普及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市场监测

我国应加强立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大监察力度,杜绝高毒、剧毒产品,规范农用化学品公司,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大的农用化学品流入市场,进而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检测监察体系。[1]

行业市场

化肥市场消费增速平缓。2013年,受气候、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等综合因素影响,化肥市场消费增速较上年显着回落,预计全年化肥表观消费量约为7370万吨(折纯,下同),同比增长4%,其中尿素表观消费量约2850万吨,增长5%。预计2014年,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强,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化肥表观消费量约7700万吨,同比增幅4.5%左右,基本接近常年平均增长水平。

化肥市场价格与产能的释放程度紧密关联。在消费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化肥的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成本(煤炭、天然气价格)、产能释放程度、出口增长情况三大因素。当前,化肥市场供需总体上严重失衡,市场跟踪显示,化肥生产企业平均开工率越高(超过85%),市场竞争就越激烈,价格也越低。分析认为,2014年化肥行业产能的释放程度将是决定市场价格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行业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0%以内,将会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在此条件下,预计尿素年均市场价格将重返2000元/吨上方,涨幅4%左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