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由网友(躁动)分享简介:《列子》又名《冲虚实经》,是谈野教派经典著述,于前四五零至前三七五年所撰,做者是列御寇,于二零一一年五月一日由中华书局出书,由叶蓓卿翻译。[一]该书共载平易近间小说寓言、神话传奇等一三四则,是东晋人弛湛所编录补充的,是中国现代先秦思惟文明史上闻名的文籍,属于诸子教派著述,是1部智慧之书。[一]做者列子及其门生[二]做品别号...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作者是列御寇,于2011年5月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由叶蓓卿翻译。[1]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该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1]

作者

列子及其弟子[2]

作品别名

冲虚真经

地位

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作品名称

列子

创作年代

战国

思想主旨

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

简介

《 列子》又名《 冲虚经》,属于早期 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 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 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 希腊的《 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 伊索寓言》。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 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 西汉初颇行于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 西晋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 李治尊奉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李隆基立 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 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 冲虚真经》。到了宋代,真宗 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徽宗 政和六年(1116) 赵佶诏立《 内经》、《 道德经》、《列子》、《庄子》 博士。 [3] 全书共载 哲理散文、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 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 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注疏

《 列子》一书作为先秦经典著作,历代研究者不断,据 严灵峰所编(《无求备斋列子集成》、《列子书目》不全面统计)、《子藏 道家部列子卷》(不全面统计)历代列子注疏已经多达百十余部注本。有《统略》,《指归》,《释文》,《音义》,《章句》,《笺释》、《注》、《解》。惜这些列子学著作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留存至今的版本多流散世界各地图书馆或被个人收藏。注疏:

《列子注》张湛撰,为玄学三大支柱之一。

自元代起,便有人将殷、陈《列子释文》混入张湛注中,不知者多将《释文》亦认作张湛注,明顾春校订世德堂本《列子》即为其代表。而近代出土的敦煌本列子古注本节抄至少可证明,今本《列子》书经文中有张湛注文羼入。

《冲虚经解》卢重玄撰,学者向以张湛比况注庄之 郭象,以卢重玄比况注庄之成玄英。

(清,秦恩复一生立志于校勘复原卢重玄《冲虚经解》书,于南北藏书家访求卢《注》十余年,终得书八卷完本。对保存华夏 道家思想。贡献极大)

《列子释文》殷敬顺撰

(殷敬顺为《列子》做释文,以音解字。宋人 陈景元为之补释,但殷、陈二家之作,今已相混为一书,无法区别。)

《列子治要》魏征撰

《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宋微宗撰

《 冲虚至德真经解》江遹撰

《冲虚至德真经注》范致虚撰

《冲虚真经评点》刘辰翁 撰

《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高守元撰(其集 张湛、卢重玄、宋徽宗、范致虚四家《列子》注,存张湛注原貌,卢重玄、范致虚二注赖该书流传,宋徽宗注赖该书存全貌。 贡献极大)

至清朝民国时期还流传有元代 吴澄《列子解》可惜至今还未传于世。

近代

萧登福《列子古注今译》(采集历代各家之注,对《列子》详加校勘、训释,是了解和研究《列子》的优秀读本。)

药默生《先秦诸子文选·列子选注》

张松辉 《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陈广忠《列子 珍藏本》

高晨阳 《冲虚经》

张长法《 列子·国学经典》

目录

天瑞第一

黄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汤问第五

力命第六

杨朱第七

说符第八

名家评说

刘韶在《 文心雕龙》说“ 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

柳宗元在其《辩列子》一文中谓《列子》:“虽不概于孔子道,然其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取焉。其文辞类 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

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赞扬“ 辞旨纵横,若木叶干壳,乘风东西,飘飘乎天地之间,无所不至。”

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序》“《庄》《列》二书羽翼老氏,犹孔门之有颜孟。微言妙理启迪后人,使黄帝之道架然复见,功不在颜孟之下。”

宋祁《新唐书》:若佛者,……大抵与黄老相出入。……华人之谲诞者, 又攘庄周、列御寇之说佐其高,层累架腾,直出其表,以无上不可加为胜,妄相夸 胁而倡其风。

宋.朱熹《朱子语类·释氏》:“释氏书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经,所言甚鄙俚。后来日添月益,皆是中华文士相助撰集。如晋宋间自立讲师,孰为释迦,孰为阿难,孰为迦叶,各相问难,笔之於书,转相欺诳。大抵多是剽窃老子列子意思,变换推衍以文其说。”“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并列举《楞严经》、《圆觉经》等,如《圆觉经》中“四大分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一语,是窃自《列子》的“骨骸反于地,精神入其门”(《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这倒为《圆觉经》的中国撰述提供了一点证据,证明其所依的中国文化的背景资料。但是杨伯峻不知是出于宗教信仰强行扭曲朱熹的意思。

宋.陆九渊《常胜之道曰柔》“御冠之学,得之于老氏者也。老氏驾善胜之说于不争,而御寇托常胜之道于柔,其致一也。是虽圣学之异端,君子所不取,然其为学,固有见乎无死之说,而其为术,又有得于翕张取予之妙。殆未可以浅见窥也。其道之流于说者,为苏张之纵横,流于法者,为申韩之刑名;流于兵者,为孙吴之攻战。……今苞苴竿牍之智,弊精神乎蹇浅者,其于苏张申韩之伦,无论为役,而欲肆其雄臆,以妄议老氏御寇之学,多见其不知量也。”

洪迈《 容斋续笔》“《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

【黄氏日抄】: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生乱离而思寂寞,默察造化消息之运,于是乎轻死生,轻视人间死生之常于是乎遗世事。

明代 屠隆在其《文论》中评价说:“《庄》、《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 怪变幻,能使人骨惊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蒲松龄在《蒲松龄集》《聊斋文集》卷二《庄列选略小引》中说:“千古奇文,至庄、列止矣。世有恶其道而并废其言 者愚,有因其文之可爱而探之于冥冥者则大愚。盖其立教,祖述杨、老,仲尼之徒,所不敢信,而要其文 洋恣 肆,诚足沾溉后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子》:“然考《 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曰:“ 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 若使兼、公、虚、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云云。是当时实有列子,非庄周之 寓名。又《 穆天子传》出于晋 太康中,为汉魏人之所未睹。而此书第三卷《周穆王篇》所叙驾八骏, 造父为御,至巨搜,登昆仑,见 西王母于瑶池事,一一与传相合。此非刘向之时所能伪造,可信确为秦以前书。”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态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 邹衍 侈言天地,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中、韩刑名,皆归赏罚,《春秋》教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口:“《列子》实为《 庄子》所 宗本,其辞之淑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庄》《列》俱有 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

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认为:“书中有伪,而书固不尽伪也,倘因一节而概疑全体,则过矣。”“一事而两说、三说兼存……良由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浅学之徒少所见,多所怪,生二千载后而欲画一二千载以前之人之事,甚非多闻阙疑之意。”认为先秦两汉诸书中事伪而书则非伪。

成书经历

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列子死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2、 汉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 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古代张湛曾说“往往与佛经相参”,隐晦的指出佛经受列子影响。而 杨伯峻〈辨伪文字辑略〉引 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如此断章取义就如同柳宗元与清民疑古派的质疑,列子伪书说是从唐代柳宗元辩列子发端,而实际柳氏也并未断言列子为伪。只是对其中几点略有疑问。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遂积非成是。然而 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 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 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卷126)。

研究著作有武义内雄《列子冤词》、药默生《先秦诸子文选·列子选注》、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张松辉 《新译冲虚至德真经·导读》、高晨阳 《冲虚经》、马达《列子真伪考辨》、萧登福《列子探微》、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权光镐《列子研究》 、张鸿恺《列子对老子思想之继承与发扬》、萧登福《公孙龙子与名家》、管宗昌《列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天野镇雄、小林胜人、三上诚治郎、陈鼓应、汤用彤、胡家聪、陈广忠、马达以及其他诸家等等。单篇论文有郑良树《论近世古籍真伪学的两个趋势-以《列子》为例》、周绍贤〈列子考证〉、罗漫《《列子》不伪和当代辩伪学的新思维》、胡家和 《从《文选》李善注引《列子》论今本《列子》的一些问题》、林义正《论列子之“虚”》、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再论列子真伪》、刘林鹰《列子抄袭佛经论三个硬据之驳议》、《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以及其他主真诸家之说等等。

在国外目前来说,对《列子》全面作考据而最具规模者有二,其一乃日本山口义男《列子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76.12)一书,其书之总结乃推定《庄子》有取于《列子》,见该书页569,及书中池田末利之序文。其二即小林胜人《列子研究》(东京:明治书院,1981.9)作者持非伪书论之立场 [4]

作品

列子 著作为 [5] (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 刘向、 刘歆父子校订而成八篇之数,《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 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

书内有大量先秦 寓言、神话传说、养生故事等,书中旨意本于黄、老,归同于老、庄。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神话传说,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 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当今社会主义的和谐风习与全民健康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里面的 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 列子学射》(《列子·说符》)、《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 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 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 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 无为而治。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 天瑞》、《仲尼》、《 汤问》、《 杨朱》、《 说符》、《 黄帝》、《 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汉朝时刘向所整理之《列子》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全书共载 哲理散文、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 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 哲理。在元朝时曾被禁毁。

作品节选

子列子穷

【原文】

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 列御寇,盖 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 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 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注释]

郑子阳者:郑国叫子阳的君主

秉:古代容量单位

拊心:拍着胸口

作难:作乱

过:探访

受:接受

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 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 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 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 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 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 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 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 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主题】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 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 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越热而越远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 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注:这篇文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第9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