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沃尔夫(美国作家)

由网友(断情)分享简介:托马斯·沃我夫(Thomas Clayton Wolfe,一九零零年一零月三日⑴九三八年九月一五日),熟于美国北卡罗去缴州阿什维我,结业于哈佛大教,二零世纪美国文教史上最沉要的故事野之1。[一]托马斯·沃我夫创做于美国大萧条期间的做品形容了美国文明的变迁以及多样。其代表做有《天使,视故里》《时间以及河道》《您不再能归野...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年10月3日-1938年9月15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哈佛大学,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

托马斯·沃尔夫创作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其代表作有《天使,望故乡》《时间和河流》《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等。[2]其作品感情奔放,文字流畅,气势磅礴,作者的主观感受强烈,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感染读者。沃尔夫因染上肺炎于1938年9月15日去世,年仅38岁。[3]

中文名

托马斯·沃尔夫

外文名

Thomas·Wolfe

出生日期

1900年10月3日

性别

国籍

美国

逝世日期

1938年9月15日

人物简介

天才捕手 编辑麦克斯 铂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1938年沃尔夫去世后,威廉·福克纳将他列为他们那一代最好的作家,而将自己列在了沃尔夫的后面。“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也将沃尔夫视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人物经历

托马斯·沃尔夫1900年10月3日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山区小镇阿什维尔。父亲威廉·奥立佛·沃尔夫来自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是荷兰移民后裔,墓碑雕刻匠,嗜酒成性。母亲朱利亚·伊丽莎白·韦斯托尔是当地人,苏格兰移民后裔,做过书籍推销员和教员。

沃尔夫是家里六个活下来的子女中最小的。他十一岁开始在当地上私立学校,十三岁时就读阿什维尔市的北州中学,十五岁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成为家人中受教育层次最高的人。在校期间,沃尔夫任过校报编辑,写过两个剧本,由学生剧社演出并自扮主角。毕业后入哈佛大学深造,师从乔治·皮尔斯·贝克尔学习剧作,两年完成文科硕士学位,并在47号工作室实验一年。192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他父亲去世。

1924年起沃尔夫在纽约大学的华盛顿广场学院教授英语,断断续续有六年之久,同时进行小说创作,其间数次赴欧旅游。在1925年8月,他邂逅阿林·伯斯坦,一位剧院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1930年靠出版商珀金斯的帮助获得古根海姆奖金,之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在一次旅行途中,沃尔夫染上了肺炎,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去世。

作品介绍

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位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作为美国人的全部经验的集中再现。

他共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River,1935)《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均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后两部是作者死后由出版商根据遗稿整理出版的。此外另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包括《远山》(The Hills Beyond,1941)《从死亡到清晨》(From Death To Morning,1935)等。

以上资料参考自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你不能再回家》的译者刘积源所作的序

代表作品简介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展示美国南方生存经验的书,也是一部寻找心灵家园的书。这部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赞誉为“可以和任何美国一流的文艺作品相媲美”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主人公的成长及其思想上的探索,均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作品以甘特一家的生活为核心,描述了美国南方小镇阿尔特蒙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存状况,并着重讲述了尤金·甘特的成长及其决定离开家乡到哈佛深造的过程。小说中,尤金对家庭的冷漠、无情和家乡的偏狭、闭塞深恶痛绝,心中不时泛起“逃出”这种环境的冲动。而小说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就这样,很多时候,故乡真的只能遥望。

《天使望故乡》的结构素来是评论界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像庞德对艾略特的《荒原》进行刀削斧砍一样,沃尔夫的责任编辑珀金斯也删除了《天使望故乡》中大量的芜蔓枝叶,被删除的部分累计达六万六千余字,几乎是手稿三分之一的篇幅,此外沃尔夫还根据他的建议对不少段落和章节进行了重新编排,比如手稿中的第十一章和第二十三章分别被重排到了《天使望故乡》中的第七章和第二十四章, 但是,仍有人不时对它的结构提出质疑,抱怨其仍显松散和拖沓。引发这种歧见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何将这部小说进行定位的问题,那就是,一方面这部小说中运用了不少现代派小说的技巧,但它又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沃尔夫虽然对乔伊斯的小说很着迷,但他并不想把它写成《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那样曲高和寡的作品,它也不像《尤利西斯》一样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蛛网式结构。可以说沃尔夫走的是一条介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他的努力是成功的,《天使望故乡》自出版以来,受到了绝大多数读者和批评家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既有传统小说的可读性,又能满足探求新的表现技法的读者的要求。

人物评价

他很有勇气,他写起来好像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似的。

--[美]威廉·福克纳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

--《纽约客》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我们的最佳作品媲美。

--[美]辛克莱·路易斯

《天使望故乡》语言丰富,充满雄心,颇具美国人的张力。

--[美]查理·弗雷泽

美国男孩作为文学形象早已不为鲜见,我却在《天使望故乡》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影子,并且深深迷恋上了书里充满诗意的语言。

--[美]罗伯特·摩根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