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最新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百科介绍)

由网友(在水伊人)分享简介:医教份子熟物教国度重心试验室是正在国度中持久科教技能成长计划引导下,联合医教研究的特色成立的。它是尔国医教研究范畴内独一的1所综合性开垦试验室,设正在中国医教科教院根蒂根基医教研究所内。因为地处北京市中间区,又取匿书富厚、汗青悠长的中国医教科教院藏书楼、和国际闻名的大型综合性病院——北京协以及病院邻接,于是具有了成长医教根蒂根基研...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医学研究的特点建立的。它是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开发实验室,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内。由于地处北京市中心区,又与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国际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毗邻,因而具备了发展医学基础研究的特殊优异环境。

中文名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2人

中科院院士

3人

博士生导师

18人

简介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医学研究的特点建立的。它是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开发实验室,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内。由于地处北京市中心区,又与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国际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毗邻,因而具备了发展医学基础研究的特殊优异环境。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投资约200万,在动物所原址上改造建成,面积约1500平方米。并于1991年2月25日通过专家论证,1992年4月卫生部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实行编建设编开放;1993年11月通过了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1996年和2001年两次通过由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评估,两次成绩在B级中均名列前茅。
  2003年协和医大新科研教学大楼落成后,重点室迁入,面积达3800平方米,使其更具有现代实验室的规模,为开展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接收国际科研人员进修与开放课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实验室更好地完成承担的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及培养人才方面的任务提供了保证。
  本实验室的基础是原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学系,自50年代初至今40余年中一直从事蛋白质、核酸等有关重要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国内外多渠道基金资助下,逐步形成一支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掌握生物学先进技术与方法,以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队伍。目前本室有正副研究员25人(固定人员),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各研究方向上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现任主任为刘德培院士。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研究方向、建设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评价及基金使用原则的审定。学术委员会成员中2/3由室外专家组成,每届任期3年,现任学委会主任为强伯勤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教材 教材教辅考试

  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人体在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细胞与整体的效应,它与医学基础及临床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本实验室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基因组研究及与重大疾病及细胞重要生物功能相关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表达的研究;
  (2) 与重大疾病及细胞重要生命活动有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3) 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治疗。

创新群体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综合性开放实验室,本研究群体是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带头人刘德培院士和研究骨干沈岩院士在本实验室共同从事医学研究近二十年,朱大海教授和张学教授在国外深造并各自在科研上做出重大成绩后,作为特聘教授加入本研究群体,在实验室重要的研究方向上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本群体研究人员在疾病基因的筛选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多次被评为国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人才”,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在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发病机制方面做出了出色成绩,并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深入发展,各种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应用,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遗传信息。本研究群体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优秀人才,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系统生物学整合性创新思维和高技术平台,瞄准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通过努力,我们希望在疾病基因组学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医学,为重大疾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刘德培院士

  男,1950年5月4日生。1978年至1981年于湖南医学院攻读生化专业硕士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医科大学攻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至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受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遗传基因治疗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SCI收录论文64篇,引用300余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获“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4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人才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曾主持并成功完成多项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重点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Z20-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核基因表子项目珠蛋白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性研究(9893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9525006)、国家九五攻关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96-A23-06-02)、中港合作研究发展一种修饰鼠基因组的新方法(39910161991)。

沈岩院士主要研究骨干

  男,1951年10月生。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863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基因操作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会委员和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朱大海教授主要研究骨干

  男,1956年生,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分子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做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生长和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98年5月至1998年12月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助理研究教授,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3年1月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评委、863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动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细胞学会常务理事、干细胞、细胞分化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杂志的编委。

张学教授主要研究骨干

  男,1964年7月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医疗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在日本国立癌中心研究所进修,1996年-1998年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1994年起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教授,1998年-2002年任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