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债券(2023最新全球债券百科介绍)

由网友(帘卷落翠幌)分享简介:寰球债券(Global Bonds)寰球债券是指正在齐世界的首要国际金融市场(首要是美、日、欧)上异时刊行,并正在寰球多个证接所上市,举行二四 小时生意业务的债券。寰球债券正在美国证券生意业务委员会(SEC)挂号,以忘名情势刊行。这类新型债券为欧洲告贷人靠近美国投资者供给了东西,异时其寰球二四 小时生意业务也使寰球债券具备了低度流动性。...

全球债券(Global Bonds)全球债券是指在全世界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美、日、欧)上同时发行,并在全球多个证交所上市,进行24 小时交易的债券。全球债券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登记,以记名形式发行。这种新型债券为欧洲借款人接近美国投资者提供了工具,同时其全球24 小时交易也使全球债券具有了高度流动性。

中文名

全球债券

时间

1989年

外文名

Global Bonds

所属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发起银行

全球债券收益率还要涨 央妈 不要的债券谁敢要

全球债券是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于1989 年首先发起的。在此之前,世界银行的10 年期以内的扬基债券以高于美国财政部债券35 个基点的利差进行交易;而与此同时世界银行相应期限的欧洲债券却仅以高于美国财政部债券25 个基点的利差交易。这就促使世界银行的债务管理人员寻求降低筹资成本的方法。根据传统解释,这种利差的差别是由于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构成不同造成的。在美国国内,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因而乐于接受记名债券;而欧洲债券市场上多是零售投资者,他们购买欧洲债券主要是为了逃税,因而更倾向于无记名债券。

但有关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占了主导地位。在非美国持有的以美元计值的债券中,机构投资者持有约63%;而所谓的“企业零售投资者”持有约17%,真正的零售投资者只持有20%左右。调查还表明,欧洲债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和“企业零售投资者”乐意购买记名债券(如美国国内债券、扬基债券和美国财政部债券),这两类投资者持有的记名债券分别占其资产组合的47%和31%。既然机构投资者占了欧洲债券投资者的大部分,而机构投资者又乐于持有记名债券,因而世行的研究人员认为通过适当的安排可以将扬基债券和欧洲债券这两个平行市场统一起来。为此,他们提出了全球债券的概念,并于1989 年9 月由高盛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联合牵头发行了第一笔全球债券。

进入90 年代以后,全球债券的发行逐渐增加。到1993 年,全球债券市场己基本初具规模。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世界银行才能够发行真正的全球债券,但1993 年以来,全球债券的发行人、发行规模、发行货币和期限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使全球债券市场趋于活跃。 1993 年全年全球债券共发行420 亿美元,而1994 年仅到2 月底就发行了100 亿美元,可见市场规模发展之迅速。全球债券已越来越多地被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所利用,成为其同时进入多个金融市场的有效途径。最初发行全球债券的主要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仅1993 年一年企业发行的全球债券就达53 亿美元。同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利用这一市场。作为信用等级较低的主权借款人,阿根廷发行了10 亿美元的全球债券,为低信用等级借款人打开了这一市场。此后中国也首次发行了全球债券。

币种

全球债券的发行货币也日益多样化。从1989 年世界银行发行第一笔美元全球债券以来,全球债券市场先后出现了加元(1990.12)、澳元(1991.9)、日元(1992.3)、德国马克(1993.10)、芬兰马克(1994)、瑞典克郎(1994)、和ECU(1994)等货币。全球债券的发行金额范围也逐步扩展。在全球债券形成之初,一般发行金额介于10 亿至30 亿美元之间。 1993年阿根廷委托所罗门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为其发行了5 亿美元的全球债券,创下了全球债券发行额最低的纪录。

市场现状

第一笔全球债券发行后,投资银行为了促进市场的发展,力图向借款人说明利用全球债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满足巨额借款需求;同时向投资者保证全球债券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事实也确实如此。

世界银行已经将全球债券作为其主要的融资手段,到1993 年世界银行已通过发行全球债券满足了其近一半的融资需求,并期望将来将这一比重提高至2/3。世界银行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发行全球债券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据估计,发行全球债券可以比发行扬基债券节约10—20 个基点,比发行欧洲美元债券节约近10 个基点。同时在后市(after-market)交易中利差也没有扩大,这主要是是因为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进行大笔交易,因而使全球债券的交易量在欧洲清算系统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

投资者对全球债券也极为欢迎,这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且因为全球债券降低了交易成本。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市场,1 亿美元以上的交易的买卖差价仅为3 美分左右,而世行的全球债券流动性仅次于美国国债,其买卖成本低于其他类型债券。买卖主权发行者或国际组织的债券,在扬基债券市场上成本为25 美分以上;在欧洲债券市场上为15 美分,而全球债券的成本仅为10 美分。

全球债券也大大降低了清算和托管成本。这是因为在全球债券交易中,欧洲债券和美国国内债券市场的交易、清算网络得以联通,从而大大缩短了清算和交割时间,节约了占用资金的利息成本。同时,由于全球债券在各大金融中心都没有托管机构,因而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本国的托管机构,而不必求助于国外托管机构,这就成倍地降低了托管成本。

尽管全球债券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在开始的几年中,只有世行被认为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债券,其他发行人所发行的全球债券或是大部分回流到国内市场,或是只在除本国市场外的一个主要金融市场发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要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债券,发行人必须满足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其借款规模足够大,因而能大规模发债;二是发行人必须在至少两个主要的金融中心有良好的信誉,以便利债券的顺利发行。而真正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发行人极少。

为了能够利用全球债券的优势,一些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惜款人采取了一些变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的同时,利用美国的144A 规则在美国国内进行私募发行,从而创造一种类似全球债券的交易。美国发行人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来规避SEC 的登记要求,从而缩短发行的准备时间。根据144A 规则,只要是合格机构投资者(QIBs),就可以购买按144A 规则发行的证券。由于144A 发行只能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其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主权发行人为了提高证券流动性,多不采用144A 发行,而是向SEC 登记,以便能向美国的零售投资者发行。

一些借款人虽不具备发行全球债券的条件,但仍利用这一方式发行以本国货币计值的全球债券。如加拿大的一些公用事业公司就曾发行过约80 亿美元的全球债券,但以加元计值。这些债券发行后大部分流回国内。这类借款人利用全球债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可以满足其巨额的借款需求而不必增加借款成本。因为对外国投资者来说,全球债券比加拿大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要高,因而借款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行。即使惜款人不能在利率上降低借款成本,但由于发行全球债券的佣金明显低于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的佣金,因而仍可以节省大量费用。此外,直接以本国货币发行全球债券也避免了同时必须进行互换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全球债券的发行与某些国家的国内规则可能发生冲突,因而必须事先进行协调。如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辛迪加中必须至少有一家日本证券公司,而日本国内证券公司的佣金都是比较高的,因此会增加全球债券的发行成本。为此,世行获得了日本有关当局的豁免,可以在发行日元全球债券时不必邀请日本证券公司参与。又如在德国,债券都是以无记名形式发行的,而全球债券都是在美国SEC 登记并以记名形式发行的。为了避免发行马克全球债券时出现冲突,世界银行设计了两个永久性的全球证书( Global Certificate)。这两个全球证书都不能换成单个的债券。无记名的全球证书由德国的DKV 持有,代表DKV 所属机构代投资者持有的债券;记名全球证书则由花旗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持有,代表美国的证券托管公司(DTC)所属成员代投资者持有的债券。通过这种方式,马克全球债券就可以在全球自由交易,并可以通过“欧洲清算系统”或塞德尔(欧洲债券市场)、 DTC(美国市场)及DKV(德国市场)所组成的清算网络进行交易的清算,从而降低了马克全球债券的交易成本。

尽管全球债券市场从1993 年以来获得飞速发展,但许多市场参与者仍对此持怀疑态度。欧洲投资银行(EIB)的官员认为,真正能够发行全球债券的发行人只有世界银行集团的三个姊妹组织,而其他的发行人实际上并不是发行真正的全球债券,而只是发行金额较大的欧洲债券,还有人认为只要美国还是一个记名债券市场而欧洲还是一个无记名债券市场,就不能真正形成一个无边界限制的全球债券市场。

虽然各界人士对全球债券意见不一,但全球债券确实代表着未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因此其未来发展是很乐观的。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慢慢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个人投资

中国最新发行的10亿美元和4亿欧元全球债券被投资者争相抢购,原因是投资者热衷于购买新兴市场债券,并对亚洲国家经济前景持乐观预期。此次是中国自2001年5月以来首次发行全球债券。 据这批债券的承销行透露,新发行的美元债券和欧元债券所吸引的投资者需求均大于实际所需,债券发行价超出了最初计划。

欧元债券的认购额超过10亿欧元。大约80名投资者直接参与了债券交易,一半以上的债券被法国、英国、德国和瑞士等非亚洲国家的买主抢走,其余部分落在亚洲国家买主的手中。

债券发售收益率与市场掉期利率中值之差为7个基点,早些时候传言为10个基点。1个基点相当于1/100个百分点。

现有的2006年到期债券息差为8个基点,而新债券将于2008年到期,这意味著对投资者来说新债券的风险系数较大。

法国巴黎银行驻伦敦的企业联合业务全球主管马丁·伊根指出,正常来讲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该行与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共同代理欧元债券的发行工作。伊根表示,由于中国债券较难买到,因此投资者不惜花大本钱。

此次债券发行的一家牵头行表示,美元债券也收到普遍欢迎。高盛、美林和JP摩根代理美元债券的发行。

消息人士称,美元债券的认购额为20亿美元左右,有150名投资者直接参与债券交易。一半以上的美元债券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帐户,其余部分被亚洲投资者买走。

美元债券与美国国债的息差为53个基点,此前传言为55个基点。

欧洲和美国的银行业者均表示,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是周三发行的全球债券的主要卖点。

标准普尔公司周三表示,因中国健康的债务水平和良好的经济改革成果,该公司将新债券的评级定为BBB。预计2003年中国外债占经常项目收入的比例将降低到42%左右,从而使整体债务占经常项目收入的比例降低至15%左右。标准普尔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对外商投资政策的放宽应该会使中国的对外竞争力继续提高。

在市场条件下,一个哪怕经济增长不甚强劲的国家所发行的新债券也会受到普遍欢迎。低利率的国际市场环境导致借贷成本降低,令投资者争相抢购新兴市场债券,从而抬高了债券价格。2001年中国发售的欧元债券收益率与市场掉期利率中值之差为32个基点,这表明市场情况较那时要健康得多。

JP摩根新兴市场债券指数(EMBI+)同美国国债的息差周三为470基点,上一次低于480基点是在1998年5月5日。巴西、委内瑞拉和菲律宾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发行全球债券融资的最佳时机。

投资方式

在股市、偏股基金一路走低的时候,债市却异军突起。在风险资产组合中加入债券,能使收益相对增高,风险相对降低。相比黄金、储蓄等单一获利方式的投资,债券有两个获利途径:一是资本利得,到期支付利息;二是价差。尤其在降息通道下,第二种方式收益更稳定。

个人投资债券有直接、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投资——国债、公司债。投资者直接购买发行的债券,自动流通交易或到期兑付利息。

间接投资——银行债券类理财产品、债券基金。投资者通过购买产品,可参与银行间国债、公司信托债券等机构投资者才能涉足的领域。

个人购买流程

如果买债券基金也是到银行,但也可以用网银、基金网站购买或定投,建议购买债券基金,

优点

1.无期限,申购成功后的两天后即可赎回;

2.定投起点低,一般在100-300元之间,这样理财更方便;

3.收益从长远来看远远超过了国债的收益。

缺点

债券基金在短期内是有风险的,可以会有亏损本金的可能,但从长远来看可以说是零风险。

买债券基金方式

1.在基金网站上买,叫基金直销,优点:申购和赎回的费率较低;缺点:定投不是很方便,同时要到很多家基金公司网站注册,如果银行卡丢了,换银行卡帐号非常的麻烦;

2.在银行营业办理买卖基金,优点:安全有保障,基金种类繁多;缺点:1.时间限制,必须在工作日内的9:30-15:00内交易;2.来回跑银行且有还要排队,浪费时间;

3.在网上银行购买, 优点:购买基金方便,基金种类繁多;缺点:不当操作可能会产生安全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很少;

4.其它办法,比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直销处等

网上购买流程

举例用建设银行的网上银行购买基金和定投基金,流程如下:

1.到银行办一张银行卡或现有的银行卡,建议用建行的卡

2.在交易日(周一到周五 9:30-15:00)到银行营业厅开通基金网上定投和申购业务

3.在网上注册后,可以设置定投基金名称/定投日期和金额等,定投一般一只基金一个月最低需要100-300元,也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购基金,最低1000元;

4.赎回更简单,登录网上银行后,点击赎回即可(3-7天即可到帐)

5.查询基金净值/份额/盈亏等,可登录建行网上银行查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