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广州市荔湾区)

由网友(你挺能闹啊)分享简介:芳村,位于广州市西部,北、东面对珠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谈),取黑云区石井镇、荔湾区西闭、海珠区隔江相视;南靠珠江(佛山川谈),取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区桂乡平洲相邻;西取南海盐步、黄岐交界,隶属于广州市荔湾区。齐区共辖九个街谈,总人嘴约为一九八七七五人(截止二零二零年底)。芳村区是岭南盆景艺术发祥地之1,被誉为花草之城。[一]一九二三...

芳村,位于广州市西部,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西关、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区桂城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隶属于广州市荔湾区。全区共辖9个街道,总人口约为198775人(截止2020年末)。芳村区是岭南盆景艺术发祥地之一,被誉为花卉之乡。[1]

芳村大道东198号 芳村大道中20号社保中心

1923年,广州始定市界,今芳村地区的石围塘首先划归广州市;1949年11月15日,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芳村区;1985年,由于市区发展需要,再次成立芳村区;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中文名

芳村

国家/地区

中国

邮政编码

510360

地理位置

广州市荔湾区西部[2]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车牌代码

粤A

主要民族

汉族

外文名

Fangcun District、Fongchuen

电话区号

020

著名景点

毓灵桥、车歪炮台、真光书院、聚龙村等

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火车站

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等

总面积

46.2平方千米[3]

历史沿革

芳村地区原是一片古海。[4]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等4郡,此时芳村地区属南海郡管辖。

明洪武二年(1369),设广东行省广州府,辖南海、番禺等县,芳村地区分属南海、番禺县管辖。即花地河以东之上、下芳村、白鹤洞等属番禺县;花地河以西之石围塘、秀水、海北、海中、海南等属南海县。

民国10年(1921),广州建市。市政厅下设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设区署、分署。芳村花地分设公安分署,芳村部分地区首次直接纳入广州市警察区域。[5]

民国26年(1937)7月,原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之崇文社乡(即崇文二十四乡),[6]划归广州市。较之民国20年广州市公布的“权宜区域”有所扩大,大体包括现芳村区花地河以东区域。民国35年11月,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

凤溪、西滘划归广州市。民国36年,广州市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芳村地区设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自此,芳村首次单独设立区一级政权,直属广州市。

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将其所辖之山村、芳村、花地、冲(涌)口等4镇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沙涌、鹤洞、东滘、西塱、南滘、东漖、茶滘、葵蓬等8乡划入新滘区。1959年4月,龙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从南海县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新滘区已撤销)的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芳村人民公社改为芳村区,受广州市管辖。196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的石井,海珠区的新洲、新风、新滘,越秀区的三元里、嘉禾、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

1962年5月,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85年11月2日,选举产生了芳村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政府领导成员,胜利完成了第三次建区。按市规定,中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中共区纪委的届次从头计算。辖鹤洞区公所和芳村、白鹤洞两个街道办事处。鹤洞区公所领南漖、沙洛、鹤洞、坑口、东漖、茶滘、花地、山村、葵蓬、五眼桥、海中、海南、海北、龙溪、增滘、西塱、东塱等17个大队。1987年1月,撤销鹤洞区公所,改设东漖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芳村街、白鹤洞街调整为花地、白鹤洞、冲口和石围塘街道办事处。

1990年底全区设上述4街1镇,共38个居民委员会(含家属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38个居民委员会是:海龙、西塱、茶滘、东漖、水运(以上属东漖镇)合兴苑、山村、山溪、杉栏、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以上属石围塘街)、鹤松、墩头、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园(以上属冲口街)、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约(以上属花地街)、东塱、鹤洞、山顶、鹤建、坑口、广钢、广船(以上属白鹤洞街)。17个村民委员会是:龙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东沙、沙洛、东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属东漖镇)、山村、五眼桥(以上属石围塘街)、花地(属花地街)、白鹤洞(属白鹤洞街)。

地区街道

2004年,芳村区辖9个街道。

白鹤洞街道:辖 鹤洞、鹤建里、观鹤一、观鹤二、山顶、金光、金达、鹤平、鹤翔9个社区;广船家委会。

冲口街道:辖 鹤松、沙涌、华丽苑、杏花、联合围、兄弟园、聚龙、罗涌、坑口、汇兴10个社区。

花地街道:辖明心路、陆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个社区。

石围塘街道:辖 山村、山溪、杉栏、如意、南塘、秀水、塞坝口、万盛、桥东、滘口、芳雅苑、逸彩、岭南13个社区。

茶滘街道:辖 茶滘新村、合兴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兰、葵蓬、红棉、茶滘、乐怡居11个社区。

东?amp;#93;街道:辖 芳村花园、芳园、康乃馨、东鹏、东?amp;#93;、西塱6个社区。

海龙街道:辖 增滘、海北、龙溪3个社区。

东沙街道:辖 金宇、东塱、南漖;、沙洛4个社区。

中南街道:辖 海中、海南2个社区。

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交通运输

芳村地处珠江西岸,北部由珠江大桥、珠江隧道与荔湾区的西关地区相连,东部由鹤洞大桥与海珠区相连,南部由东沙大桥与番禺区相接。芳村大道、花地大道横贯芳村南北,龙溪大道、鹤洞路连灌芳村东西。地铁一号线在芳村有芳村、花地湾、坑口、西朗四个站,地铁五号线在芳村有滘口站、地铁广佛线有沙涌、鹤洞、西朗、菊树、龙溪五个站。芳村的滘口客运站和芳村客运站是广州市重要的客运枢纽,班车主要发往粤西、广西等地。

自然环境

1.地质、地貌

芳村地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白垩系地层。多为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出露在本区东部石围塘至白鹤洞,南部东塱、西塱至海南、西部广佛路口、五眼桥、东?amp;#93;、增滘、海南一带。

第三系地层。多为粉砂砂质的砂质泥岩。分布于本区五眼桥以及龙溪村的沙溪一带。

第四系地层。为最新沉积层与残积层,多为淤泥及泥质粘土和残积粘土、亚粘土。

芳村地区主要受北、东向的广从断裂带及北西西向的广三断裂带所控制。由于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次级断裂不甚清楚,近几年从桥东、石围塘等地的工程钻孔资料初步证实,存在一条北西西向的石围塘--白鹤洞断层。

芳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区内偶见几个小小山岗,绝对高程也仅17~25米,相对高差不超过20米。其中海北村的芜蓉岗、海南村的赤岗,岩性为第三纪红色砂岩。由于风化作用及人工破坏严重,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但仍可看到受海水侵蚀的痕迹。此两座山岗具有海蚀残丘性质,是珠江平原之前的古地貌。

珠江南岸的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大体一致的小山岗群,是长期被侵蚀、剥蚀而成的地貌形态,称白鹤洞山顶台地。台地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岩性为第三纪红色砂岩。

2.气候

芳村地处北纬23°,属热带范围;临海,距南海海岸仅100公里左右,受季风环流控制;北部的岭南山脉具有阻止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因而日照充足,气温高,无严冬酷暑,常年不雪,基本无霜,雨量较充沛,春夏之交多雨,夏秋之间多台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8℃,冬季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气温0℃。夏季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气温38.7℃。

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左右,雨量虽充沛,但不稳定。据东?amp;#93;镇观测资料,从1969年到1990年的22年中,年降雨量低于1200毫米的有6年,占27.3%;最低的1986年仅为894.7毫米。高于1700毫米的有4年,占8.2%;,最高的1989年达1889.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日降雨量可达200毫米以上,1969年7月16日降雨量达215毫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季。

广州市年日照时数在1500~2000小时之间变化,据1979~1988年间东?amp;#93;镇的观测数据,晴天平均天数为186天,阴天平均天数为90.8天。晴天最多的1979年达213天,最少的1983年仅144天。

主导风向为北风及东南风。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夏秋季多东南风,春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常有台风侵袭,风速可达28米/秒以上。 3.土壤

耕地土壤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土,属一个土类,15个土种。其中泥肉质泥田、泥田占耕地面积的75.2%以上,属高产田。咸田(发赤田)占区内耕地面积的20%左右,属低产田。非耕地为薄层红壤。

4.自然灾害

区内地势低洼,河涌纵横,每遇台风暴雨,加上北江、东江、西江洪水影响易成洪涝灾害,据建国前306年统计,每10年差不多有4年受灾。较重的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4年(1915)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59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82年等也发生了较重的洪涝。旱灾历来少于洪灾,但也时有发生。据建国前306年的统计,平均每7.1年便发生1次旱灾。且春旱多于秋旱。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2年(1913)、32年、35年的旱情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的4个月仅降雨55.5毫米,旱期长达103天,自清道光元年(1821)起至民国38年(1949)的129年中,共发生较大风灾(主要是台风)23次。建国后,从1951年至1984年的34年中,台风直接威胁芳村的有17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夏季是台风的盛期,约占发生台风总次数的80%。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初五日及九月二十三日、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一日的三次台风,损失惨重。建国后,1957年、1964年、1983年的台风对芳村影响最大。

芳村人口

一、人口数量

建国初期(1950年10月),有8619户,34570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人数分别为15353户、62567人,23209户、104063人,33697户、127325人,42172户、167803人。

二、人口密度

芳村区属城乡结合部,街道人口密度大于村、镇。1990年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39人(按普查人口统计)。

三、人口变动

建国初期人口为34570人,到1990年为167803人,人口增长4.85倍。人口机械增长大于自然增长,如1985~1990年的6年间,按常住人口计算,机械增长7550人,自然增长5493人。

四、人口结构

全区16万多人口,由汉、壮、瑶、回、满、畲、侗、土家、黎、苗、仫佬、白、蒙古、土族等15个民族构成。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人口为397人,占0.23%。

1964年男女性别比为105,1982年为102.64,1990年为113.45,呈上升趋势。

民国24年(1935),12岁以下儿童占24.2%,51岁以上人口占8.19%。1964年14岁以下儿童占38.0%,51岁以上人口占13.37%,1990年14岁以下儿童占18.24%。51岁以上人口占19.18%。儿童比例由低到高再降低,年岁大的人口稳步上升,表明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控制,人口有逐步老龄化的趋势。

民国24年,文盲所占比例为65.3%,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仅占5.37%。1990年文盲率降低为11.01%,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达到56.59%。

1990年,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为114805人,占总人口的68.42%。在业人口99208人,占适龄人口的86.4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7517人,占17.66%;从事第二产业的有48257人,占48.64%;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3434人,占33.7%。

1990年,常住人口为141386人,抽查了112746人的姓氏,占常住人口的79.74%,共有372个姓,其中以陈、梁、何、李、黄、郭、叶、林、卢、周姓为多,这10姓占抽查人数的53.4%。

芳村经济

乡镇工业 芳村兴办乡镇工业始于1958年,先后创办了农机厂、陶瓷厂、建材厂、炼钢厂等6座小厂。60年代初期,原鹤洞公社各生产大队亦先后办起了农机修配厂,形成了农机修配网络。还办起了鹤洞磨光厂(现鞋楦厂)。70年代又兴办了石灰、电镀、汽修厂等9家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区乡镇工业已发展到179家,其中村办工业企业166家。涉及电子、针织、制衣、化工、建树、家具、塑料等1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达5918人,产值达1.1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增滘村与港商共投资人民币1000万元、港币2000万元合资兴建的广州美业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是本村乡镇工业中最大的企业。

街属工业 1954年,街属工业多为竹笔、木器、纸袋、藤器等小厂,有16个手工业工场,职工167人。1963年总产值为33.99万元。70年代先后办起电器、机器制造、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60个社、组,有职工1936人。1972年产值为260.79万元。1990年,全区街道工业发展到72家,职工2383人,产值3924万元,利润146.56万元。

区属工业 1985年10月成立芳村区工业总公司(在此之前无区属工业企业)。1987年街属穗芳消防安全材料厂划归总公司。1990年直属总公司的有广芳科学仪器厂等7家工厂(公司),职工250人。产值603万元,利润7.8万元。

私营工业 1952年有个体工业与手工业户398户。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大都走上集体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工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有293个个体工业户,从业人员568人,产值达1373万元(1980年不变价)。

芳村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很快。1985年以后,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4.9%。70年代末期,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8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2%,到1990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

驻区工业 1990年,中央、省、市驻区工厂有大、中型企业70家。其中广州钢铁有限公司(市属)、广州造船厂、广州市珠江钢琴厂、广州柴油机厂、广州百花香料有限公司等都是大、中型企业,1990年年产值都接近或超亿元。

农业

千百年来,芳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卉、蔬菜、甘蔗、水果等。1985年农业产值为253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达3027万元。1985年以后,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花卉、蔬菜、养殖业已逐渐成为农业的三大支柱。

建国以后,大力兴修水利,先后修筑了芳村大围、山村围、葵蓬围、海龙围、五眼桥围等5个大堤围以及沙洛等3座小堤围,水涝灾害大大减轻。

建国前50.5%的土地被占农村人口总数4%的地主所占有,加上灾害频仍,耕作粗放,水稻亩产仅200多公斤左右。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1990年亩产达620公斤,总产达4492吨。

芳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多种名优蔬菜品种享誉于广州。如西塱丝瓜、红金笋(红萝卜)和香芹,南?amp;#93;莲藕、坑口西洋菜、冬瓜等等。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人民政府狠抓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1990年为491.6公顷,总产46843吨。

养殖以养猪、牛、三鸟(鸡、鸭、鹅)与塘鱼为主。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都是个人饲养,养猪约1万头、三鸟约3万只、奶牛约20头,1958年以后多为集体饲养。1979年以后涌现了100多户饲养专业户,1990年全区开始实施养殖全程服务体系(简称3×10工程)。1990年生猪饲养量达10.7万头,出栏量达6.2万关;三鸟饲养量达79.5万只。出栏量达59.3万只,牛奶产量达1514吨;塘鱼产量达909吨。

花卉

芳村是世代的花乡。远在南汉时期(917~971),花埭(花地)就以盛产素馨、茉莉花而闻名于世。明、清以后花卉品种日益增多,清代江南著名园林家沈复,在他所著《浮生六记》中写到;广州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建国后,花卉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1956年,花地的留芳园、纫香园、醉观园等先后并入醉观园,占地3.4公顷,以经营花木为主。1958年,在现东?amp;#93;镇兴建东?amp;#93;大花园,占地24公顷,以种植香花、盆景、苗木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卉种植业备受摧残,只准种植工业用香花。1985年以后,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发展花卉事业。1985年,全区17个村都办起了花卉、苗圃场,涌现了153个花卉生产专业户,有90%以上的农户种植花卉。全区花卉种植面积有193.1公顷。花卉销往22个省市,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西欧等国家和港、澳地区。1985年以后,港商、台商和本地花农陆续兴建和扩建花场,栽花一亩以上的专业户达310户。1990年全区花齐种植面积达244.5公顷。从海内外引进名花异卉,如荷兰郁金香、比利时杜鹃、非洲紫罗兰、巴西铁等等。全区现有花卉品种多达170多个科、480多个属、2000多个品种。从1988年起,连续三年组团参加香港国际花卉展览会,连年获奖。

芳村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芳村盆景艺人已制作古树盆景供人观赏。本世纪20年代,盆景艺人借鉴岭南画派的理论和艺术,潜心研究,开始了变革盆景艺术的探索。在30年代后朗,由于热心变革盆景艺术的岭南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岭南盆景,陆学明、梁深、苏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观赏鱼被称为“水中鲜花”,与花卉、盆景被为芳村“三件宝”。清末,许多花农在种花的同时兼营观赏鱼的养殖。建国初期开始池养,“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加以限制;直到1978年以后,观赏鱼养殖事业才真正发展起来。观赏鱼的品种一般分为两大系列,即金鱼和热带鱼,现有品种已达100多个。1990年养殖面积共达43.5公顷,年收入892万元,有观赏鱼养殖专业户186户。

芳村名胜

(大黄滘)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amp;#93;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车歪炮台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现广州造船厂对出江面,鹤洞大桥的西侧的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中市谢家祠

(南便祠)

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

花地罗家祠

东漖北路附近花地中学南校所在的大策直街一直行车,或步行到大策五巷一直走。这里就是近三百多年历史的罗氏宗祠,南宋初广东人从北方南迁首领罗贵后人分支移居所建。近年发现的清代碑文中提到的罗家人,从南宋末年便迁居花地,长期从事花卉培育。历经数百年发展,逐渐成为这里的“花坛盟主”,他们很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广州最早从事花卉贸易的人。清代晚期祠内有当时芳村地区4所小学堂之一,养正小学堂。古时祠前有旗杆夹,旗杆夹可惜已在破四旧运动时被破坏。从历史照片看,当时很有水乡特色。有河冲一直通向珠江和茶窖,附近老人讲当年可行小船和龙舟。80年代未河冲已被改造成内街道路。

罗家的宗祠,这里却曾是广州园艺业的摇篮,在1958年8月成立了“广州市园艺学校”,成为培养广州园林人才的基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才停办。现在宗祠尚存三间两进。

罗家祠是花地现存的三座老祠堂之一(招氏、谢氏、罗氏三大宗祠)。重开后村将祠堂修缮一番,现在基本是恢复原貌,目前是村里的民兵团办公之地。现在祠堂前还有百年大榕树,大榕树下建了街心公园。

毓灵桥

该桥横跨芳村大冲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桥,建于清代中叶(一说建于明代)。桥名“毓灵”,是取“钟灵毓秀”之意,历史上这里属钟秀乡。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中间一段主桥长7.06米,其余两段各为6.25米,两头有引桥。整座石桥全由青油麻石构成,石料质地坚硬,结构紧密,造型古朴。80年代区政府曾重修。

聚龙村

聚龙村位于芳村冲口街招村的东北面,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广州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聚龙村别墅群以水而建,西侧的冲口涌全长约1100米。逢端午节,这里都有热闹的起龙船、扒龙船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争相一睹。且冲口涌上有三座石桥:毓灵桥、聚龙桥和跃龙桥。

五眼桥

该桥坐落在石围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桥河)上,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筹建,是芳村区现存古老石桥之一,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道桥孔,俗称“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桥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该桥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观公园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留芳园、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真光中学校内,共5座,始建于1918年,主体建筑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学图书馆)。

芳村教育

芳村地区学校众多,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规模较大的学校有: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真光中学初中部)、广州市汾水中学、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广州市花地中学、广州市金道中学、广州市东漖中学、广州市文伟中学、广州市培英中学(属白云区教育局)、芳村小学、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广州市林风娥小学、广州市正南街小学、广钢小学、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小学)等。

芳村主要学校简介:

真光中学

广州市真光中学坐落在白鹤洞山顶,占地面积79739平方米,建筑面积56311平方米。广州市真光中学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3100多人,教职工222人,专业教师177人,其中特级教师3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研究生学历12人,占教师人数的38.9% 。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有60个课室,90个办公室,实验室,配有1000兆校园网,每个课室都有多媒体平台。学校还拥有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和完善的体育设施。还有能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学生公寓,供4000多名师生就餐的食堂。真光中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872年,前身为真光书院,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曾经培养出著名华人女政治家陈香梅、现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汾水中学

广州市汾水中学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615人,教职工132人。学校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质量目标意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五届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优秀学校、广州市先进学生会、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英语科,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

芳村实验小学

芳村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冲口小学,建于1949年,2003年7月,搬迁至芳村中市南街2号,2003年10月更名为芳村实验小学。2003年2月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2003年7月被评为“芳村一级学校”,2006年4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广州市科技先进单位”,“广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芳村区文明单位”,“芳村区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芳村区先进党支部”,“芳村区先进共青团支部”,“芳村区少先队红旗大队”,是“广东省无烟学校”,科技项目曾获得全国一等奖

芳村小学

芳村小学创办于1905年,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315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472人。学校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学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合兴苑小学

合兴苑小学创办于1991年,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42号。该校从1997年开始进行环境教育的研究,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奋斗与追求,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区联合教育,师生、群众环境意识共同提高”为特色的新路子,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小学。 2006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全校占地面积达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230平方米,校内教学设备先进、完善,建有200米环行跑道,小学生标准型足球场,综合体育运动馆,按一级一类标准配置有电子琴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电脑室、生物园等专用室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