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由网友(小叔叔)分享简介:李静海,男,汉族,一九五六年一零月出熟于山西静乐,中共党员,专士,中国科教院院士,研究员。现任北京市科协第10届委员会主席,国度天然科教基金委员会主任,第104届天下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教诲科教文明卫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二][三][四]中文名李静海代表做品颗粒流体庞大体系的多标准摹拟平易近族汉族首要成绩一九九九...

李静海,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于山西静乐,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现任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3][4]

中文名

李静海

代表作品

颗粒流体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毕业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6年10月

出生地

山西静乐

人物履历

1978年3月至1984年9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1984年9月至12月在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

1984年12月至1987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习。

1987年8月至1990年4月分别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4月至2001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

2001年4月至200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2011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4年9月任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主管科学计划与评估,任期为2014年至2017年。[5]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

2018年2月至2018年3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任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22年7月至2022年11月任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3][6]

2022年11月任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7]

中共二十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8][9]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0][4]

任免信息

2022年7月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当选为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3]

2022年11月11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李静海不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职务。[6]

2023年3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李静海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2002年—2014年中国颗粒学会第三、四、五届理事长
2006年—2010年亚洲科学院理事会(AASA)主席
2007年12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4年—2017年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副主席
2015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介尺度科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组组长
2018年—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9年—第五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能源研究会副会长
“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际循环流化床顾问委员会召集人
《Powder Technology》《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国际顾问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李静海提出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并将其扩展到径向分布的计算和两态共存临界条件的确定。阐明两因素控制的流动系统中控制机制之间的协调导致有序结构,表达了其稳定性条件与各控制机制极值趋势之间的关系。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其他系统,并应用于工业计算。此外,还在计算机仿真和洁净煤技术方面开展了工作,开发了中小型设备中抑制氮氧化物的无烟燃煤技术,并推广应用[11]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
2017年02月《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典藏版》江明,李静海,汪尔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年09月《探索介科学 竞争中的协调原理》李静海,黄文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年08月《颗粒流体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李静海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李静海,胡英,袁权,何鸣元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项目名称备注
2009年01月—2011年12月化学工程中复杂系统的结构主持,国家级
2007年07月—2011年12月散体工程的多尺度模拟及分析主持,国家级
2013年07月—2014年05月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尺度机制及调控主持,国家级
2018年01月—2022年12月国际介科学中心主持,部委级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10月,李静海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12]

时间奖励名称
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1年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人才培养

学术建设

2014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李静海用两个“缺乏”直言中国学术界当下存在的“学科交叉融合受多重因素制约”的问题。“交叉平台的缺失,使交叉学科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平台支撑;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科学价值缺乏共识,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李静海说,学科交叉融合仍然面临相当的困难与挑战,除了两个“缺乏”,还有由此衍生的人才培养问题。高等教育机构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他因此建议,应持续支持在国际上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他还说,要切实加强对相关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迎接可能发生的基本理论突破和产业技术革命。

在李静海看来,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导致科学精神缺失,难以做到“坐住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我们不能因为当前有‘帽子化’的现象就对人才计划失去信心。要认识到这是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出了问题。”李静海认为,要合理测算和调整各类人才的资助规模和强度,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项目,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谋划。要更加重视吸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创造具有充分保障和吸引力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原创思想,探索建立特殊的支持机制,使他们能够潜心开展研究,不被“帽子化”,同时要彻底解决人才项目过度与利益挂钩问题[13]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
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化工学会颗粒技术演讲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演讲奖

人物评价

李静海长期从事多尺度方法和颗粒流体两相复杂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提出并发展了多尺度计算模式,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模拟和工业过程仿真[14]。(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

李静海在将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推广应用于不同的多相系统和解决工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多尺度方法,并由此定义了一种新的多尺度计算模式,并应用于各种复杂系统的模拟和工业过程仿真,基于此提出并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介科学。(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