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由网友(hobo (流浪者 ))分享简介:体系取入化动物教国度重心试验室(中国科教院动物研究所)位于依托中国科教院动物研究所成立,由中国科教院主管,是中国体系取入化熟物教范畴的第1个国度重心试验室。[一]该所前身是一九八七年景立的中国科教院体系取入化动物教开搁研究试验室;经由过程整合动物标原馆(含古动物馆)、动物分类研究室以及古动物研究室,于二零零五年三月成为国度沉...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位于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建立,由中国科学院主管,是中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6月28日青年论坛第九期预告

该所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整合植物标本馆(含古植物馆)、植物分类研究室和古植物研究室,于2005年3月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科研人员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以及12个专业实验室。[1]

中文名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创办时间

1987年

现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晓亚[1]
实验室主任:孔宏智[1]

地址

北京海淀香山南辛村20号

外文名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LSEB),IB,CAS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

发展历史

1928年,成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植物部。

1929年,成立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了植物分类研究室,为整合北平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植物部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而成立的。

1959年,徐仁创建了古植物学研究室。

1987年,在原分类研究室的基础上,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5年3月,通过整合植物标本馆(含古植物馆)、植物分类研究室和古植物研究室,该实验室成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

科研条件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有固定人员89人,其中研究人员62人,包括研究员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9人), 副研究员23人,助理研究员16人;技术管理人员27人,高级工程(实验)师10人,工程(实验)师19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洪德元、王文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葛颂、汪小全、孔宏智、贺超英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汪小全、孔宏智[3]

科研部门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以及12个专业实验室。[1]

专业实验室:化石分析实验室、结构植物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蛋白质分析实验室、生物信息室、组织培养室、实验温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DNA序列分析室、扫描电子显微镜室、生物显微镜室、生物化学实验室[4]

设备资源

  • 专业仪器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要大型仪器有二代测序仪、半导体芯片测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万能显微镜、AB3730xl基因分析仪、超速离心机、自动化移液工作站、自动化磁珠提取仪、分子互作仪、实时定量PCR仪、双向电泳系统、分子成像系统、蛋白纯化系统、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大型计算机集群等。[1]

  • 植物标本馆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现保存腊叶标本245万份,涵盖了中国高等植物中80%的苔藓植物、95%的蕨类植物和90%的种子植物,这些标本中含模式标本1.5万份,还有24万余份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标本,另有植物种子标本8万份、化石标本7万份,总藏量逾260万份。[5]

科研成就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式样、形成和变化,重建植物的系统发育,揭示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同时面向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研究重要资源植物的特征变异和遗传背景,尤其是关键性状形成的进化和发育机制。[1]

  • 主要研究内容

(1)植物分类与资源保护和利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编撰植物志书,并对重要类群进行分类学修订;建立植物资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及物种快速鉴定体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支撑。

(2)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各大门类的起源和进化历史,重建植物生命之树,为植物生命现象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揭示重要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以及生物和非生物成因;探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善现行分类系统。

(3)适应性进化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分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探讨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生物种间互作,揭示协同进化的机理;开展濒危植物和资源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探讨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

(4)进化发育与基因组学:研究植物器官和结构的起源、变异和发育机理,揭示关键性状的进化机制;研究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探讨重要基因家族的起源、分化及其功能意义,揭示表型、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进化机制。[6]

科研成果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的获奖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1]

国家级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参与者科研项目发表时间
王文采、汤彦承及研究集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1987
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1993
钱崇澍、陈焕镛、吴征镒、王文采等及研究集体《中国植物志》的编研2009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钟补求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1956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关克俭等中国植物志第36、37、38卷(蔷薇科)1989
石铸中国菊科蓝刺头族、莱蓟族及菊苣族系统分类与区系1999
陈心启,吉占和、朗楷永,罗毅波,朱光华中国兰科植物研究2002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汪发缵,唐进,陈心启,梁松筠,戴伦凯,汤彦承等中国植物志第14,15卷(百合科)1987
钟补求,洪德元,杨汉碧,郑斯绪等玄参科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1991
徐仁、李承森,耿宝印中国华南早期维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1997
应俊生,张玉龙,张志松,李良千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999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张金谈,张玉龙,席以珍等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1989
中国科学院奖励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1989
应俊生,张玉龙,张志松,李良千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997
陈心启,吉占和、朗楷永,罗毅波,朱光华中国兰科植物研究200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王文采,潘开玉,李振宇东亚苦苣苔科植物分类与系统1993
徐仁,李承森,耿宝印中国华南早期维管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994
张玉龙,席以珍,张金谈,高桂珍,杜乃秋中国蕨类植物的孢子形态1997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洪德元,廉永善桔梗科植物分类1989
吴鹏程,罗健馨,汪楣芝中国苔藓植物区系的特性及其形成和地理分布规律1965
胡雨帆等新疆二叠纪、三叠纪植物化石及其区系意义1996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关克俭等中国植物志第36,37,38卷(蔷薇科)1987
王伏雄,陈祖铿,胡玉熹,常永祯,李芝莉等裸子植物胚胎学与解剖学1988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汪发缵,唐进,陈心启,梁松筠,戴伦凯,汤彦承等中国植物志14,15卷(百合科)1986
钟补求,洪德元,杨汉碧,郑斯绪等中国植物志第67卷2分册、68卷(玄参科)1988
匡可任、路安民,吴征镒等中国茄科植物1988
陈艺林,石铸中国菊科植物系统分类和区系1998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洪德元婆婆纳族(玄参科)的分类与进化、兼论孢粉学1986
张金谈,张玉龙,席以珍,刘丙伦中国孢粉形态专科专属研究1986
王文采等中国植物志27,28卷(毛茛科)1986
陈明洪,孔昭辰,陈晔川西高原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在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1987
路安民、陈书坤,张志耘,吴征镒,陈宗莲中国葫芦科植物1988
陈心启,李娇兰,朱相云,张志耘,李奕中国植物系统学文献要览1998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吴鹏程,罗健馨,郭木森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下册)1985
张金谈,张玉龙,席以珍等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1985
陈心启,唐进四个原始兰科新属的发现及其在系统发育上的重大意义,兼论中国兰科植物区系1985
徐仁,朱家楠,陈晔,段淑英,胡雨帆等中国晚三叠世宝鼎植物群1985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孙湘君,杜乃秋中国晚白垩-第三纪孢粉区系及植物发展的研究1980
应俊生,马成功,张志松鄂西神农架地区的植被和植物区系1980[7]

人才培养

1981年至2016年,实验室已有博士后22人出站,博士研究生269人、硕士研究生150人通过毕业答辩并获得学位。

据2020年7月实验室官网显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6人,硕士研究生72人。培养的研究生已有3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2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以及多人次获其他各类冠名奖。[8]

文化传统

  • 形象标识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标识由图案和文字两大部分组成;标识主体图案为飘动的树叶,下方为实验室的英文简写和实验室成立时间1987,外围是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英文全写。[1]

现任领导

职务名单
实验室主任兼植物标本馆馆长孔宏智
实验室副主任贺超英
实验室副主任、技术主管冯旻
实验室副主任兼植物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4]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洪德元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晓亚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葛颂、马红[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