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3最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现在大家越来越追求个性)分享简介:西电人工智能教院(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idian Universi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电下设的2级教院。[一]院少是侯彪,党委书忘是魏峻。[二]截至二零二二年四月,西电人工智能教院现设有国度级特点业余、天下尾批1流业余“智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idian University),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1]院长是侯彪,党委书记是魏峻[2]

截至2022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现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首批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及国家级一流专业“人工智能”2个本科专业,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SI1‰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招收硕士。学院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高端人才15人,入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人。[1]

杰出校友有张艳宁,潘进等人。[3]

校训

厚德求真砺学笃行

知名教师

焦李成、石光明、刘芳[4]

硕士招生学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4]

中文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知名校友

张艳宁、方洋旺、罗二平、薄列峰

主要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

本科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等[4]

外文名

SchoolofArtificialIntelligence、XidianUniversity

学院成立

专业实力超清华北大 这三所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实力不容小觑

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系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学院将紧跟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紧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特色与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彰显学科交叉融合与军民深度融合的“双融合”特色,着眼和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师资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

按照建设发展规划,学院未来将依托现有学科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储备,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构筑先发优势,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学院试点示范单位,实现引领发展,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展贡献西电智慧。[5]

学术研究

1. 基于自然智能的学习与优化基础理论

针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应用瓶颈问题有待突破的现状,焦李成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及国家“973”子项等资助下,对基于免疫协同进化和子波神经计算的智能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团队从建立高效、鲁棒的神经网络模型入手,进一步设计了鲁棒、快速的学习方法,并建立了高效、鲁棒的优化方法,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填补国际空白的学术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

针对图像结构表示尚未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视觉感知模型对图像结构的表示机理尚不明确,视觉表观重构与图像结构表达和视觉感知机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尚待发现这一现象,高新波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围绕视觉计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长达十五年的科研攻关。研究团队建立了基于信息-物理-认知三元空间融合的视觉计算框架,提出了图像结构建模新方法、视觉表观重构新模型,以及视觉质量评价新准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视觉计算理论,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编码混叠成像与计算重建理论与方法研究

石光明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围绕图像高分辨率成像重构理论和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持续支持下,历经10余年攻关研究,阐明了用低分辨率探测器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的机制,揭示了图像时空结构相关的计算特性,发现了感知图像结构差异性的机理,提出了适合非线性多空间结构稀疏的计算重构模型。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T. Huang,美国科学院院士S. Osher等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并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 校企协同、教科融合、多元开放,深化现代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存在所学知识落后现代企业需求,高水平实验师资匮乏,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石光明教授牵头的团队自2005年3月以来,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项“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扎实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先进、协同、融合、开放、共享、高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与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协同,教学与科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实验内容、平台与方法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时空全面开放,培养个性化、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路线。

全校每年80%以上专业的近万名学生受益。学生科技作品成千涌现。在全国各类电子信息创新竞赛中,获国家奖134项,名列全国前茅。成果被同行高校应用,名实验在全国推广,获得包括海内外同行好评,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联合建立):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

“信息感知技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平台: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2011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创新团队:

智能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创新团队

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教育部创新团队

影像处理与安全传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计算理论与影像信息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联合共建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惠普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MD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斗军民融合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蒜泥人工智能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速云深度学习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ltera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星图智能认知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大一附院智能医疗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维恩AI Plus联合研究中心[4]

办学概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国家特色专业招收本科生。

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是为了适应信息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把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理论、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系统、智能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各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系统、仪器设备等智能化的研究、设计、开发及应用的高层次、创造性科技人才。

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等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拟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能够利用数据建模、分析与处理、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事大数据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大数据相关的统计、计算机、数学和应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培养既有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又有深刻数据视野的数据科学人才和数据技术人才,满足大数据相关产业对基础人才的需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招生学科方向主要包括:“电路与系统”(全国评估第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全国评估第六)、“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

1. 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工程方向是现代信息工程包括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它一切电子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基础。它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电路及为完成某种功能、采用各种技术所构成的基本系统。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有(1)智能图像处理、核心算法硬件设计与实现;(2)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3)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智能感知技术;(4)计算智能与混合智能系统;(5)量子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免疫系统;(6)复杂网络、网络信息处理等。

2.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类,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并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是人工智能学院招收专业硕士的一个专业,该专业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有计算智能、SAR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方向以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理论为核心,以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途径,研究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分析、构建与完善智能系统,使其对外展现更高级的智能特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海量高维数据处理与分析;(2)复杂影像智能处理与分析;(3)视觉认知理论与计算方法;(4)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等。

4. 智能信息处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构造智能机器的技术与方法,使计算机具有自动知识获取、知识推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该方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机器学习方法,计算智能方法,以及数据与知识工程技术等。

5.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方向围绕遥感图像,视频和网络数据的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类型数据的处理、分析、理解与可视化技术。包括各类遥感图像的目标分类和识别,场景的解译,视频中动态目标的识别和追踪等。

6. 系统工程

该方向从系统整体出发,应用现代数学、计算机、网络计算等工具和手段,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达到系统的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等目标。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理论;(2)复杂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3) 智能优化决策与知识自动化;(4)计算智能理论、方法与应用等。[4]

师资力量

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焦李成,石光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刘静,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王爽、董伟生,新世纪人才谢雪梅、陈为胜、侯彪、杨淑媛、王爽、邓成、李阳阳、张向荣等。

杰出校友

张艳宁:国防“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方洋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和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石光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磊: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陕西省图像与信号处理学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李小平:陕西省测试控制领域学科带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重大专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技术首席、空间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张莉: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苏州大学教授。

陈莉: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大学教授。

秦明新: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副主任、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谭山: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梁雪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英国玛丽皇后学院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情报学研究科教授。

杜海峰: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薄列峰:前美国亚马逊首席科学家、高级研究员,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贾颖:原Intel高级研究员、常州迪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马堃: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