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广东省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

由网友(江心薄雾起)分享简介:广州南边教院(Nanfang College, Guangzhou,简称南边教院)是经教诲部核准创造的综合性使用型平凡原科高档黉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一]现任党委书忘李修超、院少喻世友。[二]校训为“厚德、真谛、忏思、拼搏”。[三]截至二零二二年五月,教院占高空积一零九二.零九亩,设有一一个院系四五个原科招熟业余,有...

广州南方学院(Nanfang College, Guangzhou,简称南方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1]现任党委书记李建超、院长喻世友[2]校训为“厚德真理忏思拼搏”。[3]

最新出炉 2021年广东省民办大学排名 珠海科技学院领跑

截至2022年5月,学院占地面积1092.09亩,设有11个院系45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1]

学院前身为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成立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

截至2022年,广州南方学院在软科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位列第6名[4]


中文名

广州南方学院

简称

南方学院、南院

办学性质

民办

学校特色

完全学分制,自由转专业

本科专业

45个

校训

厚德、真理、忏思、拼搏

校庆日

10月15日

现任领导

校长:喻世友; 党委书记:李建超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温泉大道882号

外文名

Nanfang College, Guangzhou

创办时间

2006

学校类别

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院系设置

11个

校歌

《广州南方学院校歌》

院校代码

12619

主要奖项

2022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第24名,广东同类院校第一
2022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民办大学全国排名第二,广东省排名第一
2021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中国六星级民办大学全国第四
2020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中国六星级民办大学全国第五
2021年央广网典范民办高校
2021年腾讯网综合实力民办高校
2020年央广网社会影响力独立院校

学校官网

广州南方学院

历史沿革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6]87号),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成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13年,学校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5]

2014年6月,经过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审,学院旅游管理、通信工程、对外汉语3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6]

2015年1月,学校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并作为广东省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高校;[7]

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2019年,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民办高校;[8]

2020年,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学校标识码为4144012619,同时撤销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建制;

2021年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6]

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省内获批本项目的4所高校之一)。[9][10]

2022年率先获批联合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广州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11]

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文学、艺术与工学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交叉的工科、商科和社会短缺的医科(医技类);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强基础、聚特色和显品牌”,努力将学校建成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特色鲜明、位居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1]

办学特色

▪ 全人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培养方案

学校打破知识传承和学生成长“两张皮”的现象,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成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相融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1]

▪ 个性教育,搭建“自主化”的成长平台

学校实行自由转专业、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自主选专业、选课程和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形成了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平台的培养模式。[1]

▪ 全员育人,打造“一体化”的育人队伍

学校打破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的教育界限,成立学生成长教育中心,实施全程导师制,打造教师育人共同体。学校聘请党政军民学各领域有志于从事学生培养工作的具有丰富社会经验者担任首席

学生成长导师;选拔优秀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首席导师、辅导员、学业专业类导师、思政通识类导师、行业导师和朋辈导师形成导师组,打造育人共同体,助力学生能力素质养成。[1]

▪ 协同育人,践行“六共建”的培养机制

学校实现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占90%以上,形成了“政校行企共建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管理咨询团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产学研用平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1]

办学规模

截至2022年5月,广州南方学院设有11个院系45个招生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管理学、文学、工学为主,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1]

学科建设

学校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和“不平衡”扶优发展策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2021年学校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2022年率先获批联合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广州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1]

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自2014年起,先后通过台湾博士专项引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青年博士计划、面向行业引进双师型博士计划、学科带头人及首席学生成长导师招募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教师分类发展计划等人才工程不断加强人才引育,汇聚起了一支以专任中青年教师为主、专兼结合、视野开阔、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以教师为本,为推动教师发展,学校实施了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发展定位和成长路径。[1]

教学建设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入实施“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践行学科专业交叉、产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

机制;建立“政校行企资深人士担任首席导师+学校骨干教职员担任专业导师、通识导师和辅导员”的学生成长导师组,制定“启梦•筑梦•圆梦”的学生成长育人方案,做实“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提升学生内驱力的学生成长机制,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实“专业交叉、科产教融合、通专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在健康、医护、医技和工科类学科专业试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推动采用混合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跨界整合、应用创新和批判思辨等高阶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1]

教学成果

近3年,学校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2]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

赛二等奖(省同类高校唯一)、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全国57个金奖之一)、入围爱思唯尔(Elsevier)“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校学生获得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各1项(省同类高校唯一连续两年获得该奖)。[1]

 学术研究

学校注重科研和产学研工作,拥有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中心

、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部级平台,建设了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近3年,学校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项目,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SSCI、SC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百篇,PNAS发表论文1篇。[1]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000席。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可获取利用的中外文数据库近百种;图书馆24小时开放,全年365天无休,多方位满足读者需求。[1]

文化传统

校徽主图形采用行政楼和图书馆的建筑组合,用简洁精炼的形式体现了广州南方学院的中轴线意象,同时也是学院最具标志性和最容易获得认同感的视觉形象符号。其中,中文字体使用孙中山先生集字,英文字体使用Swiss721字体;标志主色调使用赤沙红,沉稳而热烈,体现出全院师生探索求真、踏实进取的精神。[3]

校歌

《广州南方学院校歌》

曲:李喆

词:集体

南风薰兮,珠水流长。

依山带河,绿树红墙。

寸草春晖,师恩不忘。

鸢飞鱼跃,活力飞扬。

厚德砥行,立身四方。

勤于忏思,愈挫愈强。

追求真理,拼搏向上。

德才兼备,为国栋梁。

校训----厚德、真理、忏思、拼搏[3]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校长、党委副书记

喻世友

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李建超

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唐燕

副校长

黄静波、龚鸣、黄南松

副校长兼财务总监

王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植秀聪

资料来源:[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