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理工类 公办 普通本科)

由网友(趁我还在趁我还爱)分享简介:上海理工大教(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座落于上海市,是上海市重心设置装备摆设大教。该校进选国度“一一一规划”“教诲部卓著工程师教诲造就规划”“国度级新工科研究取理论名目”“国度大教熟立异性试验规划”,是上海市尾批深化立异守业教诲鼎新树模低校。现任校少...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于上海市,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任校长丁晓东[1][2]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志远”。[3]

浙江工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实力怎么样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截至2022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有64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

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4]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3]

截至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00名[5]

中文名

上海理工大学

全国综合排名

100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5]

创办时间

1906年

学校类别

理工类

主管部门

上海市

硕士点

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
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博士后

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校训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学校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主要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等

知名校友

纪育沣、涂长望、钱令希、王序、邱式邦、郭慕孙、童夫尧

ABC排名

第124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7]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

USST

办学性质

公办

学校特色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

现任领导

丁晓东(校长)[2]

博士点

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院系设置

17个

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院校代码

10252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学校官网

https://www.usst.edu.cn/

本科专业

64个

历史沿革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

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博士。此后校务发展很快。

1913年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1917年12月3日,学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中国第一家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920年,沪江大学教育科开设幼儿师范专科,为国内大学首创。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

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1932年,在金融界资助下,刘湛恩校长于市中心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创办了商学院分院——城中区商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学院本专科兼招,分设日班和夜班,实行学分制,专业设置多样化,还设置奖学金,又聘请学者和社会名士执教,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遂与军工路本部商学院合并,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1934年,在中国建筑师学会支持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开设两年制建筑科,是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

1938年4月7日,刘湛恩惨遭日伪特务暗杀,樊正康接任校长。

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沪江大学同学会根据校董会等各方面意见,决议成立沪江书院。朱博泉、郑章成先后主持院务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恢复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

1946年2月,学校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出任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校长凌宪扬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6月,沪江大学常务校董会议任命教务长余日宣、张春江、蔡尚思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暂时行使校长职能,同时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文、理、商学院院长等14人组成。8月,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内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有学生代表参加,主任委员为余日宣,副主任委员为蔡尚思。

1950年5月,校董会召开了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修改校董会章程、重新厘定学校的办学方针。此时余日宣任沪江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政治学系主任。

1951年2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学校改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不再接受外国津贴,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校务委员会成立了处理日常校务的常务会议,余日宣任主任委员,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员。同时,章靳以调入沪江大学担任教务长,实际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沪江大学成立思想改造指挥部,余日宣任总指挥,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零任副总指挥。余日宣致信周恩来希望组织沪江大学教授赴北京考察学习,后他们成行,受到周恩来和刘王立明(刘湛恩的遗孀)的接待。同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首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李葵元。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1月,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同年,又另行成立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7月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除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原机器制造、工具制造、热工仪表、光学仪器四个专业外,新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与热处理三个专业,原上海工业管理学校的计划、统计、会计三个专业合并成工业管理专业,全校共设8个专业。8月25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学校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8]

1959年6月,一机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校名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9]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调入湖南大学。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学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恢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

1978年,透平机械、热能工程、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1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项目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0]

1979年,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系统工程专业、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12月,上海机械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中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在规章制度与项目的实际运作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总结了项目建设的经验,制定出一整套外国专家管理条例。[9]

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11]同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中国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学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

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设在1899年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

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同年,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

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

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为1954年接受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9]

1991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本科院校参加,只有三所高专参加,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机械工业部在学校召开高专的科研工作讨论会,并要在全国高专中推广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针。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994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召开,高专中只有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学校也受到国家教委表扬。

合校之后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邵奇惠、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为上海理工大学揭牌。为纪念前身沪江大学,英文校名定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两校部分资源参与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2006年改组为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2007年改组为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同年,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了德国ASIIN评估机构的评估,成为亚洲首家通过ASIIN评估机构的学校。

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同志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签约仪式。

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大学携手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合作创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同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被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年庆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发表贺信,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校庆庆典并致辞。[12]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3]

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4][6]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同年,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建的“智慧医疗光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瑞金医院举行;学校成为中国校企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荣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12月,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成为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学校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口岸安全联合实验室”。同年,学校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机构”。

2018年1月17日,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上海市第一批建设的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3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5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式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国际认证,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6月,学校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7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个最大的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康复机器人联盟,联盟挂靠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11月,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2月,学校“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15]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唯一入围的上海市属高校。4月,学校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5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医工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临床教学基地”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揭牌。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立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航空创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筹)、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揭牌。8月,学校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教育文化执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东京办公室”在日本中央大学成立。9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10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12月,学校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签约共建“USST-SIEMENS智能制造数控装备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中心”。[16][17][18]

2020年1月,学校与杨浦区签约合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2月,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4月,学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月,学校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署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19]8月,学校与仙居县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仙居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学院签约揭牌。9月,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在学校签约成立。[20]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1]

2021年11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2]

2022年8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落成启用,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公利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23]9月26日,学校与与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签署合作协议。[24]

办学条件

截至2022年5月,学校下设17个学院(部),有64个本科专业。[6]

学院名称

专业名单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商管理(中美合作)、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工智能、交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科技翻译)、英语(中美合作)、德语、日语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新媒体技术、包装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画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康复工程、制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用化学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工商管理(中英合作)

会展经济与管理(中英合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英合作)

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合作)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沪江书院

-

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9月,在校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61人次,省部级人才194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21人,博士生导师347人。光电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5]

两院院士(含双聘):庄松林、顾敏、汪应洛、郑平[26]、藤岛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华、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黄典贵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艾连中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庄松林、张华、艾连中、朱亦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刘平、常兆华、陈斌、张华、艾连中、朱亦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朱亦鸣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刘宝林、许键、魏国亮、朱亦鸣、朱钰方、艾连中、豆斌林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刘化鹍、顾敏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张华、常兆华、朱亦鸣、郑时有

上海领军人才:张华、李毅、杨茉、杨俊和、艾连中、张淑平、朱亦鸣、郑时有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彭滟、陈麟

国家级教学名师:华泽钊

国家级教学团队:热工教学团队(2009年获评,团队带头人杨茉)

博士生导师:庄松林、丁晓东、朱亦鸣、张守玉、杨荟楠、杨斌、甘屹、姜晨、丁晓红、刘宝林、王艳、顾长贵、陆威、周骛、干宏程、赵斌、金晶、苏明旭、郑刚、郭强、周溪召、张大伟、马良、来鑫、樊重俊、丁德锐、冯吉军、李春、缪煜清、纪颖、顾铮先、艾连中、霍良安、秦川、马军山、杨会杰、原三领、卜胜利、邬春学、李毅、王永雄、彭滟、郑松林、王朝立、郭汉明、陈庆奎、顾春华、王远军、谷付星、刘一、韩印、张轩雄、张建国、高广阔、熊智强、董庆利、葛玉辉、李凌、胥义、王巍琳、高秀敏、韩森、张峥、杨晖、王光强、李郝林、蔡斌、严广乐、张荣福、叶春明、张振东、郑继红、李琳、张永庆、吴忠、聂生东、郭进利、张道方、孙伟卿、王海凤、黄影平、郭旭光、朱坚民、高岩、刘平、田蔚风、曾和平、雷良海、汪中厚、喻洪流、李保国、卢曦、管骁、孙跃东、宋波、宋良荣、陈麟、程云章、陈世平、柳斌杰、郝振省、沈伟、刘银华、张建平、贾高、何仕荣、佀国宁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辑出版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

ESI全球前1%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热能工程、光学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系统工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学科(培育):数字出版与传播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光学、能源、控制

上海市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印刷工程、医疗器械工程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力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新闻传播学

专业学位硕士国际商务、金融、翻译、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出版、艺术、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27]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19个国家级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辑出版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28][2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代企业运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中美合作)、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卓越工程2.0一流专业发展计划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民艺产品传承复兴与创新转化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柯蒂斯迪亚兹(Diaz)音乐工作室、王水泊影视动画工作室

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生培养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2017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冠军等国内外10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7月,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1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7年,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2009年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组成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2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单位共建“上海市技术服务联盟”;在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和奉贤区,浙江省温州、武义、义乌、萧山、桐乡、宁波,江苏省启东、武进、宜兴、太仓、如皋、苏州、张家港,安徽省蚌埠、芜湖,湖南省长沙等地,分别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分基地。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展了800多项技术开发、转移等项目,合作伙伴近500家企业,合作地区遍及全国20个省市。[30]

2021年,学校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约共建“两院三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1]

2022年,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2]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平台

序号

类别

基地名称

学院

1

国家级平台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光电学院

2

国家工程实验室

分子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版艺学院

3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

4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光电学院

5

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太赫兹精准生物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光电学院

6

国家基础科学中心

太赫兹科学技术前沿基础科学中心

光电学院

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光电学院

8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用光学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学院

9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

光电学院

10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重点实验室

能动学院

11

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

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

光电学院

12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神经功能信息与康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健康学院

13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艺学院

14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版艺学院

15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可信数字版权生态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版艺学院

16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械学院

17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环保制冷剂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能动学院

18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机械学院

19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械学院

20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光电学院

21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煤(气)高效燃烧与超低排放重点实验室

环建学院

22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厂房大空间健康环境与节能重点实验室

环建学院

23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健康学院

24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光学仪器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光电学院

25

新闻出版总署工程研究中心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

版艺学院

26

上海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极端光学制造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

光电学院

27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研究技术中心

材化学院

28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学院

29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健康学院

30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健康学院

31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健康学院

32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食品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健康学院

33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电学院

34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化学院

35

省部级平台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生物物质成药性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理学院

36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超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光电学院

37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LED器件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光电学院

38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低温生物医学技术服务平台

健康学院

39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机械学院

40

上海市军民融合基地

超精密光学制造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光电学院

41

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类脑光子芯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光电学院

42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光电学院

43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

健康学院

44

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

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

材化学院

45

国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粮食产业(城市粮油保障)技术创新中心

健康学院

46

交通运输部研发中心

卫生防疫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能动学院

47

省部级文科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基于互联网+的上海创新发展”

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管理学院

48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49

“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

“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

(民政事业殡葬研究方向)

管理学院

学校设有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33]、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另设有高性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数十个校级研究所(中心)。[34][35][36][37][38][39][40][41][42][43]

截至2017年8月,学校获批以下5个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微创医疗器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建)

产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

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西派埃自动化仪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建)

先进光学制造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光和光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功能性黄酒先进酿造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科研成果

学校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2012年学校获各级科技成果8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特种光栅的精确制备及应用技术获高校科技成果发明二等奖。2010年-2012年学校获授权专利1000多项。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学校各学院(部)科研到款纵向到款2988万元,横向到款2744万元,合计到款5732万元。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6年11月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创意);在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排名第六。

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当中纵向科研到款经费达到1.335亿元,连续4年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6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2项。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在2015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中,学校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全国第21名,上海市第2名的成绩获评优秀。

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0项,同比增长20%。其中近三年引进的教师(含博士后)贡献了54项,占比达到60%。[44]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馆(湛恩纪念图书馆)外,还有军工路1100号校区分馆、军工路南校区分馆和复兴路校区分馆(中英国际学院图书馆)。截至2015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8318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13多种、外文期刊2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48万册,电子图书749万种;订购中外文各类数据库47种;自建学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45]

●学术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学报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46]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80年,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为主、以高等教育研究为辅,面向学术界、教育界以及高等院校广大师生的学术期刊,是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相互沟通的桥梁。本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53/C,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95X。

刊物坚持理论性、研究性和科学性,注重文章的学术价值及整体质量,主要刊登高质量的有关多种外语的语言研究、外语教学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的论文,向中外学术界介绍我国学者以及我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本刊面向教学与科研,强化应用,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语言应用能力为圭臬。与此同时,努力促进语言理论的创新研究,为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学说铺路架桥。每期的主要栏目有:语言研究(以ESP/EST为主、GE为辅)、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材编写、书刊评介等。[47]

《能源研究与信息》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定期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主办,国际及国内统一刊号分别为ISSN 1008-8857和CN 31-1410/TK。

刊物以及时报导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新政策、新规划以及当前国内外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宗旨,迅速反映国内外能源研究的技术动态和最新信息。同时,介绍与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及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设备,为合理利用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贡献。[48]

《光学仪器》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30多年来,本刊得到了广大光学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栏目主要为:光学系统、设计与研究、基础理论、仪器及装置、测试技术、应用技术、光学材料与元件、薄膜、工艺、综述等。[49]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原名《上海有色金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双月刊,主要报道我国有色金属材料行业的现状、动态和市场趋势,刊登国内外有色金属材料各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报道有色金属材料科技发展最新动向和综述评论以及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有色金属主导产品(铜冶炼、铜加工,铝加工,稀土材料,硅材料,稀贵材料等)在节能、降耗、环保、质量等方面的通用工艺技术成果,上海有色金属的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技术措施等。其目标读者群为有色金属、钢铁、机械、化工、机电、汽车、仪表、轻工、家电、建材、通讯、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等行业的工矿企业的科技人员、有色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和设计开发的科研院所的研究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有色金属材料学科的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等。根据期刊的读者目标。期刊设置的主要版块栏目包括:专论、述评、学术讲座、考察报告、技术革新成果、科技简讯、环保、节能、分析检测。[50]

文化传统

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释义: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

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副书记、校长

丁晓东[2]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道平

党委副书记

顾春华、孙跃东、盛春

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斌、蔡永莲、刘平、盛春、张道方

副校长

张华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赵明[51]

历任领导

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主要负责人

任职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任职时间

柏高德(美)校长

1906-1911

埃里希·宝隆(德)总监兼总理

1907-1909

戴阼施(美)代校长

1911-1911

福沙伯(德)总监督

1909-1917

魏馥兰(美)校 长

1911-1928

梅鹏(法)校长

1920-1924

刘湛恩 校长

1928-1938

亨利·薛潘(法)校长

1924-1940

樊正康 校务长

1938-1939

张保熙 校长

1920-1924

樊正康 校长

1939-1946

胡文耀代理校长

1924-1924

朱博泉 沪江书院院长

1942-1944

朱炎 校长

1924.5-1927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务长(主持工作)

1942-1944

李宗侗代理校长

褚民谊 校/院长

1928-1928

1928-1939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长

1944-1945

农汝惠 代理院长

1939-1940

凌宪扬 代校长

1944-1946

林祖欢 校长

1943-1945

凌宪扬 校长

1946-1949

陈廷骧 校长

1945-1946

余日宣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49-1952

夏述虞 校长

1946-1949

李葵元 校长

1952-1954

杨铭功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49-1951

李葵元 党委书记

1952-1956

薛绍清 校长

1951-1953

肖流 校长

1954-1958

刘列夫 校长

1954

肖流 党委书记

1956-1958

余慧(女)党委书记

1952-1960

卞怀之 校长

1958-1961

余慧(女)校长

1955-1958

卞怀之 党委书记

1958-1961

肖流 校长

1958-1959

魏士珍 院长

1961-1964

徐念初(女)校长

1959-1979

魏士珍 党委书记

1961-1965

张培炎 党委书记

1960-1965

黄耕夫 院长

1964-1977

叶民 党委书记

1965-1971

黄耕夫 党委书记

1965-1973

刘增山 党委书记

1971-1975

侯东升 党委书记

1973-1977

周根生 党委书记

1975-1979

张华 党委书记

1977-1979

徐念初(女)党委书记

1979-1979

王琦 党委书记

1979-1984

阎仁杰党委书记

1979-1983

陈之航 院长

1981-1987

陈恩荣 校长

1979-1983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主要负责人

任职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任职时间

朱佳生 党委副书记

(主持工作)

1984-1987

陈恩荣 党委书记

1983-1993

朱佳生 党委书记

1987-1991

徐强 校长

1983-1991

赵学端 院长

1987-1991

张忠赓 副校长

(主持工作)

1991-1993

汤亚栋 党委书记

1991-1996

张忠赓 党委书记

1993-1996

李燕生 校长

1991-1995

吴益和 校长

1993-1996

上海理工大学

校长/书记

任职时间

吕 贵 党委书记

1996-2004

陈康民 校 长

1995-2004

薛明扬 党委书记

2004-2008

许晓鸣 校 长

2004-2012

燕 爽 党委书记

2009-2012

高德毅党委书记

2012-2013

胡寿根 校 长

2012—2017

沈炜党委书记

2013-2015

吴松党委书记

2015—2019

吴坚勇 党委书记?—2023[2]

知名校友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

桑弧

著名导演、编剧,上海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

夏志清

文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程及

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士、美国国立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冯亦代

翻译家、作家、编辑出版家

丁景唐

作家、诗人、出版家

李俍民

作家、翻译家

杨乐云

翻译家,中国最早介绍米兰·昆德拉作品

朱维基

翻译家,但丁《神曲》的中文首译者

江绍原

民俗学家、比较宗教学家

皮千得

韩国著名散文家

周联华

台湾著名神学家

唐涤生

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

黄自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施蛰存

作家、文学翻译家

戴军

著名主持人、演员、歌手、作家

李坚

音乐活动家、教育家,曾任云南省歌舞团团长、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省钢琴学会名誉会长

徐中玉

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原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韦瀚章

音乐家,香港民族音乐学会荣誉会士

黄飞立

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教授、教育家

张邦纶

著名足球守门员,上海足球元老,旧中国国家队和新中国首届国家队队员,被誉为“远东第一铁门”

郑德耀

国家级教练,前中国国家足球队队长,广东足球六十年终身荣誉奖和广东足球70年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赵竹光

健美运动家,中国举重协会原副主席,被誉为“中国健美运动之父”

曾维祺

首任中国健美运动委员会主任

梁丽娟

原《人民日报》记者英国记者站站长,体育外交家何振梁夫人

王鹰豪

魔方速拧职业选手,二阶魔方打破了全国纪录、亚洲纪录

洪海天

电视剧、动画片、游戏配音演员,配音导演

孙信德

书法家,上海百老书画院执行院长

张森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

诸瑛

中国斯诺克唯一顶级女裁判[6]

科教界

张龙翔

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

陈序经

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暨南大学原校长

胡小唐

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

张宏建

浙江大学副校长

吕培明

同济大学副校长

李兆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张国藩

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原津沽大学、天津大学校长

陈立

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工业心理学的奠基人,原杭州大学校长

钟鲁斋

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张资珙

教育家、化学家、科学史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理论体系

龚祥瑞

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董亚芬

英语教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蔡尚思

历史学家、哲学家,复旦大学原副校长

凌宪扬

原沪江大学校长

朱经农

教育家,原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光华大学校长

朱佳生

原上海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上海邦德学院首任院长

潘序伦

会计教育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始人,号称“中国会计之父”

程维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副校长

赵艳云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系终身教授、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

胡壮麒

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斌

光电子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周立伟

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式邦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葆同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煦

通信工程学家,中国光纤通信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立信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谢希德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俊虎

能源动力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闵乃本

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许烺光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田炳耕

电子学家、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涂长望

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元方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纪育沣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序

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法国农业部曾授予农业功勋骑士勋章

汪尔康

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慕孙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祥麟

石油化学工程学家,原石油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令希

工程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

天文学家、光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惠澜

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医学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吴浩青

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仁

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地球动力学之父”

刘高联

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显宅

肿瘤外科医学家,中国肿瘤医学奠基人

苏祖斐

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

方先之

中国骨科先驱,被誉为“骨圣”

徐次达

著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加权残值法计算力学”创立人

孙仲康

雷达信号处理专家,文职少将军衔,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唐镇松

无线电专家,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

林乐义

著名建筑师,建筑学家

陈绍蕃

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联盟主席

孙伟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主席、美国暖通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洁净控制技术分会主席和全球技术转移委员会主席

姚锡福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化工局副局长、国家科委新材料组组员兼有机氟分组组长

虞浦帆

中国计算机领域先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新中国首次“国家发明奖励”获得者,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施旦民

毕昇印刷奖获得者,中国第一台轮转印刷机的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原上海人民机器厂主任工程师

杨其国

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哈尔滨市首届“市长特别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唯一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者

张乾源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建筑师),兼任上海锦江集团、新亚集团、中国信证公司顾问

郭齐胜

专业技术少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耀庆

暖通制冷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樊高定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理事长兼安徽省制冷学会理事长,安徽省科协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政治界

李公朴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孟建柱

高级经济师,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部长、总警监,上海市原副市长

李道豫

外交家,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大使,被授予“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雷洁琼

社会学家,曾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副主席

黄奇帆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市长

徐匡迪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燕荪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前理事长、现终身荣誉会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前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前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前理事长、现荣誉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前会长、现名誉理事长

林贝聿嘉

社会活动家,前香港妇女会主席、大学妇女香港协会会长、香港国际妇女协会副会长、香港中国妇女会副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员,香港咨询投诉委员会主席,曾获勋衔S.B.S.银紫荆星章、O.B.E.英帝国官佐勋章、M.B.E.英帝国员佐勋章,太平绅士

李曹秀群

社会活动家,前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大学妇女香港协会、香港中国妇女会会长,香港第一位获得英王颁赠CBE勋街的中国女性,第—位获香港大学颁发荣誉法学博士的中国女性,第—位被委任为香港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的中国女性

张耀忠

曾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会长,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创始人之一

章乃器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经济学家、金融学家、银行家、社会活动家,粮食部首任部长

陈邃衡

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陈元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书记、行长

孙乾

孙中山侄孙,排球国手,民国政府最后一任中山县县长

倪征燠

国际法学家,参与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中国主力法官之一,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

吴经熊

著名法学家,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委员、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席、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驻梵蒂冈教廷公使

李一氓

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诗人和书法家,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朱抚松

台湾当局原“外交部长”

毛人凤

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黄烽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李成云

四川省原副省长

孙家羱

前成都市副市长、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周国雄

原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监事会主席

周宣城

原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寿葆

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刘良模

社会活动家、指挥家

李储文

外交家、社会活动家

杨乃俊

水利专家、河北省前副省长

郭俊民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吕福源

前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陈一鸣

曾任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顾问

倪居华

国资委纺织机关服务局局长

鲍英菁

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副主席

徐月焕

杭州市淳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工商界

荣鸿庆

著名银行家、实业家

俞彪文

中国人民保险创始人

包玉星

香港及新加坡著名企业家

应行久

美国实业家、全美华人总商会会长

常兆华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微创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徐子瑛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朱博泉

上海近代著名金融家,创办了中国首家票据交换所——上海票据交换所

杨霖

香港实业家

马纯济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韦志海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荀逸中

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

童夫尧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柴永森

前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双星集团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刘占杰

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邹孟奇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海涛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胡洪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何木云

原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理事长

王志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秦健

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华谊集团原总裁

林野

前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主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顾问,上海市政协常委,高级工程师

朱晓辉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北电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总载

夏毓灼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晏小江

独立董事,前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建银国际(香港)行政总裁、大新银行(中国)行长

龚兆源

曾任上海市经贸委第一副主任兼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电气集团、华能集团董事长,后担任上海电气集团顾问组组长,上海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塑料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陈海斌

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黄海洲

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董事总经理、股票业务部负责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52]

张科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原所长

梁学峰

光大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伏彩瑞

上海互加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执行会长

柴昭一

上海庞源机械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于清明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亦星

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善平

虹润集团董事长,第十六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53]

王建新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运营官

郑建军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4]

周荣辉

南京久鼎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过建廷

柏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杰

上海精智集团董事长,2018年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55]

校区环境

截至2020年5月,上海理工大学位于上海市区,有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两个校区,其中军工路校区分为军工路516号校区(主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南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北校区),校园总面积近千亩。[56]

主校区共有3个大门: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含军工路460号,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北校区是基础学院所在地。复兴路校区是中英国际学院所在地,地址为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军工路516号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有31幢单体建筑(其中复兴路校区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57]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办公楼。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长办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办公楼。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Library):今公共服务中心。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体育馆。由美国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室(Music Hall):今办公楼。建于1935年,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

水塔(Water Tower):今勤工俭学中心。建成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

麦氏医院(McLeish Hospital):今沪江美术馆。1907年建成,系沪江大学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济医院,同时兼为沪江大学附近乡民诊治,后曾为家属楼211号。

教员住宅区建筑:该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间,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原为沪江大学教员住宅区。2009年起,开始对其中7幢别墅进行维护和改造,于2011年建成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教师别墅也是沪江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立面多有连续拱券,采用斩假石门窗套,室内设有砖砌壁炉,单体别墅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工科讲堂:今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时期作为教学楼使用。

学校荣誉

时间榜单名称排名
2022年5月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24位[7]
2022年4月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

第100位[5]

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201+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