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3最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百科介绍)

由网友(浮光深处遇见你i)分享简介:中国第2汗青档案馆是国度档案局所属的国度级档案馆,散中保管中华平易近国期间(一九一二年⑴九四九年)各个中央政权构造及其直属机构档案,建立于一九五一年二月,本名南京史料收拾整顿处。隶属中国社会科教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六四年改隶国度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三零九号。馆内设有保管部、哄骗部、收拾整顿编目部、编研部、平易近国...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

歧视 添堵 开倒车 日前,台湾 国史馆 对大陆学者关上门,公开发表 独 白

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随着国家取消利用档案收费的规定从2013年8月1日施行以来,第二历史档案馆积极配合,取消了证明费和复印费等收费项目,为更好地服务民众做出了表率。

2017年6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中文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主要部门

保管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

隶属

国家档案局

外文名

Secondary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等级

国家级档案馆

机构简介

江苏省南京是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在道路的两侧分布着很多古建筑。在市区中有一条中山东路,位于中山东路309号的一座庭院内,明朝时,这里是朱元璋定都称帝时明皇宫的一部分,而近代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是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的所在地。现在,它被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址在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于1936年建成。档案库房、阅览大厅和业务大楼等建筑均为1950年代后仿照民国建筑风格相继建成。

为集中管理国民政府遗留在南京的档案,1951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其后又从成都、重庆、昆明、广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国民政府中央机构的档案,奠定了馆藏档案的基础。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处改隶国家档案局,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设有保管处、利用处、整理编目处、史料编辑处、研究室(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处、信息化处和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结合缩微复制、数字化扫描等手段,对馆藏档案进行研究、开发与利用。编辑出版了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丛刊、丛书在内共200余种10亿字的档案史料,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接待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国家的中外查档者60万人次以上。[1]

机构历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前身为1936年建成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1951年2月,为集中管理国民政府遗留在南京的档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其后又从成都、重庆、昆明、广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国民政府中央机构的档案。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处改隶国家档案局,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

机构领导

馆长、研究员:马振犊

副馆长、研究员:曹必宏

副馆长、研究员:戚如高

机关党委书记:孙小华[3]

馆藏资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总量为225万余卷,约4500万件。设有保管处、利用处、整理编目处、史料编辑处、研究室(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处、信息化处和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结合缩微复制、数字化扫描等手段,对馆藏档案进行研究、开发与利用。编辑出版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丛刊、丛书在内共140余种的档案史料及《民国档案》杂志。[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原名为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于1951年,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任务是“将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档案和国民党政府遗弃的档案收集集中起来,加以整理,除提供人民政府各部门调用外,进一步将其中有用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之用”。1964年,南京史料整理处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一个整理档案的临时性机构变为一所国家级档案馆。

二史馆是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的专业国家级档案馆,其馆藏档案卷帙浩繁,截至目前,馆藏档案资源已超过220万卷(宗),其中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南京临时政府、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史称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不长,形成的文书档案数量馆藏仅100多卷,但内容极为珍贵,其中有孙中山亲笔批示和签发的文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1923年,在广州成立了大本营。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廖仲恺等于7月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随后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史称武汉国民政府。从护法军政府直至武汉国民政府,这一时期的南方政权所形成的档案数量颇大,其中有不少孙中山亲笔批示和签发的文件以及书信和手稿,有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反映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文件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从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至1927年宁汉合作,南方革命政权所形成的档案,虽几经辗转,散失甚多,但本馆仍保存近700卷。[4]

民国北京政府档案

1912年3月,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取了政权,在北京建立了民国中央政府。自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北洋军阀统治长达16年,史称民国北京政府。馆藏其档共有55个全宗,13万卷。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民国北京政府瓦解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相关档案,并在北京专设机构保管,其后又陆续将这部分档案南迁。由于连年战乱,这部分档案遭受人为和自然的损坏十分严重。但经本馆多年悉心收集和整理,目前已达112个全宗。[4]

南京国民政府档案

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长达22年,其间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档案,其中央政府档案,除部分在全国解放前夕移往台湾外,大部分留存在大陆,我馆所藏南京国民政府档案共有600余个全宗,140万余卷。

这部分档案共计1010个全宗。包括国民政府(总统府)、五院、各部及其所属军事、经济、财政、金融、资源、工矿、贸易、教育、科研等机构以及党派社团的档案,是为馆藏档案的主体。[4]

日伪(汪伪)政权档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并在占领区先后成立了若干个伪政权,这些日伪政权形成的档案,主要是汪精卫政权形成的档案,共计158个全宗,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日伪对沦陷区的残酷统治和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的历史状况。[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部分档案曾被国民党政府接收,留存至今,这些档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日伪在沦陷区残酷统治和对华掠夺的历史面貌。

名人档案

馆藏档案中民国政要的个人档案,如蒋介石、冯玉祥、蔡元培、张静江、丁文江、顾维钧等人档案共47个全宗,6000余卷。

馆藏档案形式主要为公文书,此外还有照片、图片、唱片、勋章、印章、股票、钞票、邮票、任命状、商标、字画、家谱、碑贴等。许多档案藏品鲜为人知,属于旷世珍品,它们不论在史学研究、工作参考还是在文物考证、艺术鉴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8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档案,至今已接待了近30万人次来自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许多国家的中外查阅者,调阅提供档案100余万卷次。我馆还编辑出版了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和《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及老城市、老照片等系列丛书在内的共70余种数亿字的档案史料,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定期公布馆藏档案史料,服务于政府工作、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民国档案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

为妥善保管馆藏档案中的部分精品,二史馆特地在馆内开辟了特藏库。1987年,二史馆保管部成立特护组,专门从事珍贵档案的搜集、编目、复制、修裱和特藏,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94年正式建立了特藏库。作为重要珍贵档案的集中保管地,它既是二史馆对馆藏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借助特殊的设备、特别的方式进行精心保护,以延长档案寿命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对这些重要珍贵档案的一种利用。

特藏档案

二史馆还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扩充和完善,如今的特藏库面积约500平方米,集中典藏约60个保管单位1万余卷(件)珍贵档案,包括孙中山、蒋介石、张静江、冯玉祥、汪精卫、宋子文、蔡元培等50位人物的个人全宗和字画、商标、邮票、钞票、照片、印信、证章以及其他珍贵档案汇集等。

通过这些具有鉴赏价值的档案珍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荣辱兴衰。特藏库的建立不仅是档案保管工作的亮点,也是二史馆对外交流、接待工作的一张名片。

其建成以来,不仅时有中央领导同志的视察和参观,同时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档案界同仁和台湾、香港及海外的专家学者、代表团近5000人次的访问,极大地发挥了特藏档案的社会价值。

数字化建设

在二史馆的前身南京史料整理处刚刚接收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档案时,大部分档案资料整理散乱,被弃置在库房中,整理处调动了大批工作人员,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到上世纪80年代,二史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民国档案,组织专家学者赴海外对民国档案进行征集和复制。通过这些工作,二史馆的馆藏档案数量再次实现了突破,逐步达到了现今的逾220万卷(宗)。

在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的同时,二史馆还承担着对外利用的服务工作。但是,由于馆藏档案资料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且大部分档案资料年代久远,纸质早已泛黄老化,有些档案甚至稍一触碰就会破碎,这为档案资料的保管和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二史馆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展我国档案缩微事业》的指示和全国档案缩微工作会议精神,从1985年起,二史馆开始有计划、按步骤地将馆藏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到2000年,二史馆逐步建立了以16毫米卷式银盐片为主,35毫米卷式银盐片和封套(平)片为辅的缩微品摄制管理系统,并逐步替代档案原件对外提供利用。同时,部分缩微品已向海内外发行,满足了中外学者及社会各方面研究参考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档案文献信息的储存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盘已成为信息存储的主要载体,档案部门已逐步开始使用光盘作为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二史馆用光盘技术用于民国档案的管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二史馆与原邮电部文史中心合作开展民国时期邮电档案整理工程,经过认真调研和前期准备,并结合项目实际和合作需求,于当年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扫描数据流水作业工作室和关盘数据刻录系统。经过2年的努力,完成录入馆藏邮电档案的全文信息超过380万页,刻制了一批便于保存和检索的数据光盘。自1997年至2004年,二史馆先后完成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烟草专卖局、黄河水利管委会等多家单位合作的民国档案光盘制作与整理项目。至2004年底,二史馆光盘制作并存贮的总画幅数达760余万画幅。

进入新世纪,档案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要着力抓好档案信息化这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二史馆被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确定为全国档案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试点单位,并在“十五”期间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建立了具有档案数字化、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现代化和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四大功能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参照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及国家有关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部网站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计算机中心网站邮箱保密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计算机中心机房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室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有效确保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009年,根据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要求,二史馆全面加快了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速度,并重点开始启动馆藏民国档案全宗档案整理、全宗及专题(合作开发项目)全文数字化、各类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二史馆利用国家财政专项经费,采用外包形式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在一期工程中与上海强然公司合作完成了249万页馆藏教育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2010年又经过公开招标,与中标的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500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二期工程。目前,每天有100多名数字化工作人员在二史馆内分别进行数字化前整理、档案扫描、数字化处理等相关工作,并由档案馆专业人员负责全程安全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工作场所内也有档案馆的修裱专家对部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前的修复工作,以此确保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编研成果

60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造就了二史馆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60年来,伴随着档案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二史馆的档案编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史馆编研工作依靠其数量浩大的民国档案史料进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以及民国史料学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馆藏档案的特殊性,也在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处时期,编辑民国档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档案馆的议事日程。1956年3月通过的《关于南京史料整理处12年远景规划的意见》,即将开展文献公布工作和编纂出版业务书籍列入了工作计划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为中共中央编写中共党史提供国民党及其旧政权方面活动资料时,指示南京史料整理处根据所藏旧政权档案编辑中国现代政治史档案资料汇编,并提出了编选的原则和方法。据此,南京史料整理处在时任主任王可风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现在政治史资料组,下设资料汇编组和大事月表组两个小组,分别负责《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和《中国现代史大事月表》的编纂。到上世纪50年代末编纂完成,其中《汇编》共编选四辑200册,收录档案文件7000余篇,计约2100万字;《大事月表》共计800余万字。在编纂完成并油印成本后,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学处、国家档案局审阅,并赠送给部分综合性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内部参考。《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等专题资料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上世纪50-80年代的学术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档案资料,其规模宏大、政治性强、史料价值高,在当时学术界无出其右,发挥了巨大的史证作用与资政功能。虽然后来编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顿,但奠定了二史馆编辑档案史料的工作方针与规划,锻炼了新中国第一代民国档案史料编辑队伍,培育了档案史料编辑者科学的治学方法、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优良的史学传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二史馆的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中断达10年之久的编研工作也开始全面恢复。根据实际需求,二史馆决定在《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和专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是“为了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的科学研究与教学需要,就馆藏档案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是在《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油印本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而成。在编纂过程中,编研人员提出了“广采”、“善择”的选材要求,力求在广搜集、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弃粗取精、弃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分类编排方面选取按问题结合年代(时间)顺序分类的编排方式,档案文件汇编形式则采用原件汇编形式,其所辑录的档案文件除对错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注明外,均按原文照录,并加以标点,如此既体现了《汇编》资料的科学性,又力图保持历史档案文件的原来面貌,以示《汇编》资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书共分《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从广州军政府至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五辑,共90册,计5000余万字,被列为国家“七五”社会科学研究与出版重点规划项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

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进行资料汇编的同时,二史馆还运用馆内珍藏的10余万幅有关民国历史的照片和图片资料进行编辑出版,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南京大屠杀图证》《老照片》《中华民国邮政图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等图片集。2002年,规模宏大、第一次以历史图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华民国38年历史变迁的大型图片集《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出版。全书共10册,共收录反映民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中外关系、社会等内容的历史图片和图片资料约30000幅。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出版市场的需求,还为影视拍摄、展览陈列、课堂教学提供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多层面地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对档案馆馆藏档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史学界民国史研究逐渐升温、海峡两岸交流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二史馆在依靠馆藏档案大规模数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编辑档案工作开始转向大型影印档案史料出版工程,这既是编辑工作的专题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对馆藏民国档案的最好保护与积极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总顾问的《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出版,把二史馆大量民国时期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馆藏档案编辑影印成书,在海峡两岸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1年,二史馆又先后推出《北洋政府档案》和《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两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收录了南京临时政府珍档700余件,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由孙中山亲自签发的临时大总统令批,这是有关孙中山史料新的重大发现;二是大总统府电报房电报收文底稿,时间跨度从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这批电报底稿几乎涵盖了南京临时政府处理的所有大事,成为了解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活动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三是外交部档案,这部分档案弥补了二史馆原先典藏的南京临时政府档案中独缺的外交部档案,是反映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斗争的重要档案。该书的面世是对纪念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学术贡献。

在编辑档案史料的同时,二史馆的工作人员还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丰富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历史特别是民国史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或独自撰写了多部史学论著,发表史学论文数百篇,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国史研究群体,为促进民国史研究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缩微品目录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之缩微品目录(2008年底止)

南京临时政府档案,137卷,5盘,9654画幅,16毫米 缩微胶片,1985年摄制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档案,138卷,4盘,7619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85年摄制

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475卷,17盘,37086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86年摄制

北洋政府公报,5663卷,51盘,14251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8年摄制

立法院公报,130期,9盘,20596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89年摄制

立法院公报(汪伪),31期,1盘,3514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89年摄制

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编纂委员会,17370卷,746盘,2029866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0年摄制

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编纂委员会,选编,31盘,20155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1990年摄制

山西省情档案史料选编,524卷,96盘,171579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1年摄制

山西省情档案史料选编,选编,5盘,3250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1991年摄制

山西省情军事档案选编,剪辑,,109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新加坡(马来亚)地区华侨活动与社情档案史料选编,专题,18盘,43748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外交部驻云南特派员公署,2368卷,208盘,511267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山西省情军事档案选编,专题,16盘,115400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国民政府行政院,19380卷,1043盘,2817974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中央大学档案(部分)(原中央大学档案归属南京大学,“文革”期间,出于档案资料安全方面的考虑,南京大学将一部分历史档案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2012年5月15日正式交还南京大学),6885卷,405盘,1004210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4年摄制

南京国民政府统计档案资料选编,专题,4盘,878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5年摄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等专题卷,专题,3盘,810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5年摄制

国民党大事典、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指南、张謇史料,专题,1盘,1764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宁夏地区档案史料选编,134卷,29盘,72677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国民政府(总统府),11584卷,849盘,2297001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国民政府(总统府),选编,6盘,3900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交通部铁路总机厂,134卷,8盘,21604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交通部铁路总机厂,选编,1盘,638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1996年摄制

北京地区档案史料选编,专题,12盘,30499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7年摄制

宗谱,专题,9盘,2388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7年摄制

四联总处理事会会议录,专题,13盘,33610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7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昌会战,专题,4盘,13485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随枣会战,专题,4盘,7944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次长沙会战,专题,4盘,10846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桂南会战,专题,12盘,32518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枣宜会战,专题,13盘,34879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豫南会战,专题,2盘,14215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高会战,专题,4盘,29131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二次长沙会战,专题,7盘,1882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晋南(中条山)会战,专题,2盘,5382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专题,6盘,16321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常德会战,专题,4盘,10748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豫中(中原)会战,专题,4盘,10327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常衡会战,专题,6盘,16232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桂柳会战,专题,4盘,10488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滇缅会战,专题,18盘,48583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1999年摄制

香港地区档案史料选编,专题,84盘,50688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2002年摄制

澳门地区档案史料选编,专题,30盘,18237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2002年摄制

海关档案史料选编,专题,363盘,220832画幅,35毫米缩微胶片,2003年摄制

山西地区档案史料选编,专题,92盘,126341画幅,16毫米缩微胶片,2003年摄制

部门机构设置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