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武汉大学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无处安放的痛)分享简介:《武汉大教教报》是由武汉大教主理、教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教技能类焦点教术刊物,分人理科教版、哲教社会科教版、理教版、工教版、疑息科教版、医教版、英文版7个版原。二零一八年三月,得到第3届天下“百弱报刊”声誉。中文名武汉大教教报言语中文主理单元武汉大教国际刊号一六七一⑻八三六出书地湖北省武汉市外文名Journal of...

《武汉大学学报》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中文名

武汉大学学报

语言

中文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

国际刊号

1671-8836

出版地

湖北省武汉市

外文名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主管单位

教育部

国内刊号

42-1674/N

邮发代号

38-8

开本

大16开

期刊简介

刊名:武汉大学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主办:武汉大学

周期:双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671-8836

CN:42-1674/N

邮发代号:38-8

人文科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2010年,再次入选“湖北十大名刊”;2002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主要栏目

哲学、历史学、中外语言文学、书评、书评·综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 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
  • 全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
  • 湖北省社科优秀期刊

投稿须知

一、作者必须在文中提供的规范数据项
首页内容包括:标题、基金项目的类别和编号、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不要出现作者的任何个人信息(见样本)。
尾页内容包括:中文标题、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包括学校、院或系、职称、博士学位、邮编)、英文部分(包括标题、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联络方式(见样本)。

  1. 关于论文字数 每篇论文必须7500字以上,每版面1500字,即每篇论文至少5面以上;摘要200字以内,切忌写成内容简介;关键词3-5个。
  2. 关于电子文本 来稿要求一律用方正或Word排版,提供文稿的同时提供文章的电子文本。
  3. 关于数字用法: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年、月、日、时;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记数与计量等;必须用汉文数字的情况:夏历;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惯用语;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4.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见样本)
  • 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等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注释统一放于正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标于注释内容的右上方。
  • 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标于引文后面的右上方;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用圆括号的形式列于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之后;相同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使用同一序号。
  • 参考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正文后的注释之后(如果有注释的话),序号左顶格。
  • 参阅某一文献而在正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文字资料的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前述被具体参引的文献之后。
  • 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共分为几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果存在不同版本,注意一定要用最新版本,且引号内的原话不得有误,如样本的参考文献[1]~[5];
    (2)中文报纸:须在文中标明文章具体来自报纸的第几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6];
    (3)中文著作、中文期刊及外文著作的中译本: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7]~[10];
    (4)中文古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1]~[17];
    (5)外文著作、外文期刊及外文报纸: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8]~[21];
    (6)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2];
    (7)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3];
    (8)中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4];
    (9)外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5];
    (10)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6];
    (11)网络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7]。

社会科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举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和"湖北十大名刊"。主要开设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栏目。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要刊登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编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两刊均为双月刊,逢单月23日出版,大16开本,128页,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两刊均创刊于1930年,分别由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发展而来,并分别继承这两刊的历史,自2001年第1期始,都为第54卷,总第252期;两刊均为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一级期刊、首届全国双十佳社会科学学报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两刊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相匹配。

获得荣誉

从1992年以来,所发文章转载率一直居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前五名;1992年、1995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一级优秀期刊”;199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1998年获湖北省出版优秀佳作奖;现为“中国首届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并在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评优中继续保持了“双十佳”荣誉)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并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人才队伍

两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现有专职和兼职编辑9人,其中4人为教授、3人为副教授、2人为讲师。各位编辑既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又热爱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审稿制度

在审稿方面,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制度,保证及时将本校最新、最高的学术成果向外发布;在校对方面,本刊实行5校和通读清样制度,保证校对差错率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有武汉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作后盾,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有严格的编辑制度,两刊不仅能赢得中国读者,也必将能走向世界。

理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创于刊于193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A4开本,96页,双月24日出版。ISSN:1671-8836,CN:42-1674/N。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致力于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合评述等栏目。在基础数学、空间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析化学、病毒学、植物学、信息安全等方面有独具一格的特色。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始终坚持高学术品位、高编印质量。现为中国自然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1)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 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多种全国性文摘刊物收录,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是影响因子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曾连续两届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4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授予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办刊宗旨

本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武汉大学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主要栏目

本刊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合评述、自然科学史等栏目,在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学、电波传波与空间物理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方面有其特点。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本刊一直被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登的论文中,论文的获奖率、基金产文率、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在同类学报中居于前列。美国的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俄罗斯的文摘杂志(PЖ),英国的科学文摘(SA),德国的数学文摘(Zb1)等文摘杂志以及国内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都将本刊作为固定刊源加以收录。

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承传《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武汉水利学院学报》,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CN42-1675/T,国际刊号ISSN1671-8844,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学报编辑部现有编辑5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3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由中国著名水利专家张蔚臻院士任学报主编。40多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学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办刊思路

以“坚持特色,求实创新,培植精品”为目标,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载文的学术性和应用性。为学科建设、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注重为水利水电、电力资(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建设与发展、水利电力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重点报道水利水电、电力、动力类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兼顾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报道。以校内稿件为主,同时也吸纳部分相关专业、质量较高的外稿。读者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单位相关专业的教师、大学生及科技工作者。

特色与优势

⒈学科特色。学报所涵盖的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农田水利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一个(土木水利学)。有些学科,例如水利水电、电力等学科在全国占有优势,这些学科是学报稿件的来源和基础。

⒉行业特色。学报的有关学科横跨了水利、电力行业。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明显的行业优势。因此,应加强同水利、电力行业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既为他们服务,又在服务中发展自己。

取得的成绩

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目前,该刊已被美国Ei page one、《中国水利水电文摘》、《电力科技文摘》、《农业机械文摘》收录。

1996年学报获电力部优秀期刊一等奖 ,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同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

根据《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该刊在“水利水电”类,总被引频次排序为第6位,影响因子排序为第8位。

发展规划

⒈创优质、争名牌。树立精品意识,争取在五年内办成国内名刊,十年办成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期刊。

⒉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借助学科和行业优势,增进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促进学报发展。

⒊深化改革、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门办刊,编辑人员要深入社会实际,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同时,做到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信息科学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即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以测绘学为特色的测绘及信息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主编刘经南院士,柳建乔编审。本刊依托世界最大的测绘高等学府——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办刊。通过发表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创新测绘理论成果,展示中国测绘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促进测绘学术交流并引导测绘理论研究的方向,为中国测绘发展服务。本刊荣获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二等奖)。

栏目内容

本刊栏目包括院士论坛、学术论文、科技新闻等,内容涉及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形图像处理、大地测量与地球重力场、地图制图、地球动力学、GIS、GPS等中国测绘研究的优势领域。

期刊收录

发表的论文,在很多方面领导了国际测绘研究的方向。EI、俄罗斯《文摘杂志》、《国际大地测量文献题录》、《国际制图学文摘》等著名检索系统均收录本刊发表的论文。

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原《湖北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是以刊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前瞻性科研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为双月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主编刘经南院士,常务副主编徐才万(教授)。

收录或以《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为资料来源的国内外数据库有:Dialog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国家科技部万方数据网络信息源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暨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内外检索类期刊有: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荷兰医学文献》(EM)等。本刊是首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立足武汉大学,面向全国,依托武汉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享誉全国的知名度,全面反映我校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现状,及时报道我校重大科研成果和进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刊严格遵循“作者是上帝、稿源是基础、编辑是保证、质量是根本”的20字办刊指导思想,加快了发展步伐,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重要评价指标逐年明显上升,基金论文比例成倍增长,深受广大教学、临床、科研人员的青睐和好评。欢迎校内外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一式两份)。

目录参考

基础医学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

英文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96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7-1202,CN 42-1405/N。主要刊登基础数学、计算机科学、凝聚态物理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遗传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兼收国内外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的优秀论文。

本刊目前是CA,SA,AJ,JQUICK,CSA (ITE/TD/Corr/EC/CIS),MR,ZM,BA,JICST 以及ZR的收录源刊。

主编: 舒红兵

常务副主编:谭辉

副主编:胡敏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is a comprehensive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sponsored by Wuhan University and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It is published bimonthly and distributed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starting publication in 1996 (National Serial Number: CN 42-1405/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1007-1202). The featured topics include mathematics,computer science,condensed matter physics,electric wave propagation,space physics,electrochemistry,polymer chemistry,analyt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genetics,developmental biology,vir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journal is indexed by CA,SA,AJ,JQUICK,CSA (ITE/TD/Corr/EC/CIS),MR,ZM,BA,JICST,and ZR.

Chief Editor: SHU Hongbing

Deputy Chief Editor: TAN Hui

Vice Chief Editor: HU Min

征稿要求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
  2. 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
  3. 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
  4. 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
  5. 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
  6. 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
  7. 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
  8. 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9. 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