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2023最新提篮桥百科介绍)

由网友(梦毁泪坠)分享简介:提篮桥区片位于虹嘴区的西北部。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吴淞路,南临黄浦江,北沿周野口路、低阴路、唐山路、船山路、昆亮路。面积二.三六平方私里。二零零一年末有住民三三七二七户,近九.四万人,有二九个住民委员会。街谈服务处设正在新修路一零零号。中文名提篮桥东起大连路北沿周野口路、低阴路西至吴淞路位于虹嘴区的东...

提篮桥区片位于虹口区的东南部。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吴淞路,南临黄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2.36平方公里。2001年底有居民33727户,近9.4万人,有29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设在新建路100号。

中文名

提篮桥

东起

大连路

北沿

周家嘴路、高阳路

西至

吴淞路

位于

虹口区的东南部

人口

9.4万人

南临

黄浦江

面积

2.36平方公里

历史

攻略 上海在建地铁串起哪些景点 地铁沿线景点大全

清朝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在下海庙附近的下海浦上兴建一桥,名为提篮桥,该地因此得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该处被划入上海美租界,由于区内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庙和通往浦东的轮渡,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篮桥地区的华德路(长阳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间的地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部局监狱,俗称为“提篮桥监狱”。

纳粹掌权期间

纳粹在德国掌权期间,大批犹太人前来上海避难,提篮桥即是主要聚居点之一。日本在占领上海期间,将提篮桥划为犹太人隔离区,使得该区域最多曾容纳3万名犹太人。目前,提篮桥区域内的长阳路62号尚有犹太教的华德路摩西会堂一座。

提篮桥原为虹口区主要商业、文化中心之一,但随着下海庙渐废,轮渡停航,逐渐衰落。目前提篮桥的范围大致在杨树浦路、惠民路、黄浦江、东大名路和霍山路之间。区内近年来新建了上海国际客运码头,并借着北外滩概念的提出展开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经济情况有一定的好转。

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今长阳路147号),1903年启用。1949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95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图为租界时期的提篮桥监狱与现今提篮桥监狱的鸟瞰图。

清嘉庆年间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提篮桥的桥址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即在当年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的东区东熙华德路东,茂海路相近),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早期提篮桥周围大多为农田和水渠,附近还有古刹下海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赶集的,进香的,远道而来往返上海市中心的,都要通过此桥。据传当年木桥附近(即今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淘箩而闻名,故人们称该地区为提篮桥。自道光28年(1848年)辟为美租界后,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闹市区,该桥约于民国初年废圮。

上海开埠后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在此围田造屋,填浜筑路,辟建码头。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茂海路(今海门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三路交汇处,逐渐成为商业繁荣地段,菜馆茶楼、咖啡酒吧、五金器材、西服及生活服务业等相继兴盛。上海沦陷后,该地区为德、奥犹太难民居住区。犹太人在此开设理发、鞋帽、服装、五金、面包、小吃等商店和酒吧、夜总会、露天屋顶花园等娱乐场所。舟山路上,小型商店、小商品摊位鳞次栉比,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街,当时上海新闻报刊称之为“小维也纳”。抗日战争胜利后,犹太难民陆续离境。至解放前夕,该地区有商店96家。还建有汇山电影院(今大名电影院)、东海电影院、东山影剧院及汇山公园(今霍山公园),是沪东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

光绪二十七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善余义塾在中虹桥北老三官堂内创立,后改称虹口蒙学堂。20世纪20~40年代,一批中小学校相继创建,东熙华德路上曾有雷士德工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还有一些俄国人和犹太人学校。2002年地境内有5所中学、6所小学、4所幼儿园。

光绪二十九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启用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俗称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上,曾关押、残害过众多革命志士和市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日本战犯,在狱内被处决。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上海市监狱,现改称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宣统元年

宣统元年(1909年),同庆戏院开设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上。1920年,梧州路上有剧、影两用中国影戏馆。以后又建成多所剧场、影院,部分毁于八一三事变,至1949年尚存5所。解放后经几度改造,更新设备,功能达到多样化。长治电影院经1982年改造后,成为全市第二家立体电影院。2002年地境内有电影院5家。

19世纪40年代前

19世纪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阳路上有朱村等集居点,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徐家滩修建码头时,仓库、工商业用房陆续出现。新建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至20世纪初,地境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以南,虹口港以东至华德路(今长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一带已成为居住区。嗣后,延伸到大连路、周家嘴路,并建成一批新式里弄房屋。华德路上有一些外侨居住的西式房屋。1959年10月,对原光裕里、俞林路、平凉路三处旧式里弄房屋改造,建成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新村住宅区——临潼新村,占地3.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19世纪5060年代

19世纪50~60年代,在码头修建期间,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及与之相交的道路陆续建成。同时,相继改建和修建了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中虹桥(今长治路桥)、里虹桥(今汉阳路桥)、新虹桥(今东余杭路)、北新虹桥(今鸭绿江路桥)等一批桥梁。由于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使这一地域内的交通也逐渐发达起来。

境内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徐家滩设立杜那普船坞和泊维船厂。同治四年(1865年)后,英商耶松船厂、国内官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创立,民族资本办的发昌机器厂(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同文书局、云章衫袜厂(今景纶针织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分公司、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和华德灯泡厂等相继创建。地境内还有不少小型机器、五金工厂集中于兆丰路(今高阳路)北段。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一些美国人在百老汇路开设赌场和酒吧。广东、宁波等地的商人也来经营、居住。19世纪末,东熙华德路已成为商业集中地,东百老汇路西段主要为货栈集中点,东段与茂海路、汇山路一带以提篮桥为中心的贸易网点。市面繁荣,商贸兴盛,尤以小五金、皮革为最。

20世纪20年代起

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迁入地境,之后日本、朝鲜等国侨民陆续迁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奥、波等国犹太难民聚居于提篮桥一带,最多时达1.7万人,一度使地区内商业繁荣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迁离。

八一三事变,地境成为战场。在8月20日汇山码头争夺战中,汇山路以西,东百老汇东段附近,很多房屋被毁。抗战胜利后,周家嘴路以南及昆明路一带出现成片棚户简屋。

两次淞沪战争,尤其是八一三事变,使工厂、商店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地境长期在日本海军直接控制之下,居民四处迁徙,厂、店倒闭,或迁入租界和内地,生产萎缩,市面萧条。

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曾一度恢复,并有所发展。新光内衣染织厂和中国标准铅笔厂(今中国铅笔一厂)先后迁入境内,一些规模较小的机器、五金工厂也相继建立。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工商业再度衰落和萎缩。

民主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志士在地境内生活和活动。同盟会司库宋嘉树居住于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孙中山、宋庆龄也曾在此居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张闻天在华德路乾信坊居住和工作。东百老汇路、汇山路设有中共地下印刷所,印刷《红旗》、《捷报》等书刊。

解放前,地境内仅有工部局巡捕医院(今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2002年地境内有海员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航道医院和提篮桥街道地段医院。

解放后,区政府将分散、小型、不完整的商业网点,调整为大中小相结合的、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商业中心。1958年,该地区内鞋帽、百货、文具、烟杂等31家商店合并为大名百货商店;宝记、美达、艺华等26家服装店合并为东风服装商店;天福楼、兰村、鸿兴等3家饭店合并建成两层楼的北京饭店,并扩大经营业务。1959年,维也纳皮鞋店迁至霍山路。1978年,由区商业服务公司独资建造的解放后第一座高18层的大名饭店在提篮桥闹市区开张营业。改革开放后,公平路码头、汇山码头客运量大幅度上升,商业迅猛发展。1988年11月,位于霍山路、东大名路口的27层远洋宾馆开始接待中外宾客。拥有36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大名百货公司于1989年12月迁至现址营业,并于海门路设立黄金饰品行。利群旧货商店成为虹口区最大的日用品调剂商店,友谊交电家电商店、绵阳湖山音响总汇成为骨干企业,三味大酒店、豪门酒家、东虹大酒店、萃华楼、北京饭店装潢豪华,提高档次。万象照相馆、叶大昌公司、一定好炒货店、大丰制衣公司等一批市、区名特商店也在该地区设立分店。维也纳皮鞋店继续发扬“中华老字号”经营特色。提篮桥绸布店地处要津,经营品种门类齐全,花色繁多。此外,该地区还有为民超市、葆康中药店、为民药店、沪江书店、长治小吃店、名士皮革商店、提篮桥花木商店、海港服装商店、翠峰茶叶店、伯特利饭店等大店、名店15家,各类小型商店200余家。提篮桥和东长治路成为区级商业中心,有各类商店700余家,行业较全。

下海庙

昆明路上的下海庙,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1999年又进行扩建整修,2006年外部重新装修,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提篮桥

提篮桥——上海大都市典型的老城厢,成片的旧城区和石库门,老式的住宅,小洋房,交错的弄宅,以及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式公房。这些富有上海风情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是几许怀旧的遐思。

提篮桥——具有开埠早、多元文化汇集的特点。下海庙、摩西会堂、霍山公园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中外游客;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龙头的东大名路,吸引着人流、商流和口岸文化。

提篮桥——昔日的历史名街,今天的黄金街市,它地处北外滩黄金地段,与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老外滩,高楼林立的浦东构成“三足鼎立”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2002年,上海市政府在加快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新一轮发展中,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将北外滩地区建成国际航运商贸区、现代商业区、高档住宅区和滨江休闲区,提篮桥地区新的繁荣,将让历史积淀深厚的名街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提起提篮桥监狱,很多人会说这样一段话,让一个10年刑期的犯人,每天换一间囚室,到出狱的时候还住不完。这句玩笑话道出了这所监狱的规模之大。

提篮桥监狱因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因而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提篮桥监狱最多时曾收押过8000多人,徐家俊说,20世纪30年代,提篮桥监狱也是当时世界上关押犯人人数最多的监狱。能关押数量如此之多的犯人,原因之一是这里的囚室面积很小。

提篮桥监狱的囚室大多是3.3平方米到3.6平方米的小房间,而且是3个人一间。以前犯人都是睡地铺。现在,每个监室有一个高低床,还有活动床,白天拉起来成为一个柜子,晚上放下来作为木床。因地制宜,关押条件比过去大大提高了。

为了分辨如此众多的犯人,租界时期的监狱就将囚服做成不同的样式标记。已决犯囚服的前胸、后背、膝盖等处都印有英文“Y”的字样,不同的刑期段,就有不同的式样,颜色,死刑犯穿的是一边白一边黑的阴阳衣(又称鸳鸯衣),为方便戴脚镣,他们的囚裤下裆到裤脚全都是葡萄扣。看守一看到囚服马上就能识别出犯人的刑期。

提篮桥还有一种8平方米的牢房,设有固定的铁床、铁桌、铁凳和抽水马桶,那是当年英国人设计了用来关押外国人的,被人称为“西人监”。由于是十字形的,更多的被叫做十字楼。

后来这里被改造为上海监狱陈列馆,1999年12月29日正式开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曾经先后关押过几百名日本战犯。解放后,这里一度改为女监,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0年。

另外,在上海监狱陈列馆的3楼,有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地板中间有一个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两侧有两块活动地板。扳动手闸,活动地板就“轰”地一声向两侧分开,露出一个方孔;二楼也有同样的装置。这个方孔可以直通一楼的停尸房,尸体通过它直接吊入楼下的停尸房。

1946年4月22日上午,被判死刑的日本战犯镝木正隆、藤井勉、增进庄造、松井耕一和白井舆三郎在这里被执行绞刑。

监狱的室外刑场

提篮桥监狱的北面,昆明路280号,门框上写着“新岸礼堂”4个金色的大字,这里曾经是与室内刑场相对应的室外刑场。

当记者走访的时候,礼堂的大门外放着几把椅子,炎热的中午主人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几把椅子。旁边的小门上则写着“家属会见”,门外几米长的铁栏杆是囚犯家属排队的地方。

每到探视的时间这里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街道对面的弄堂里,记者采访附近的一位居民时,她伸手向远方比划了比划,仿佛正有上百人等在这里。

已经在这里住了70年的陈洪文老先生唏嘘,现在是见亲人的地方,以前是杀头的地方。

汪伪汉奸梁鸿志、常玉清、苏成德、傅式说以及黑泽次男、浅野俊隆、芝原平三郎等十多名日本战犯先后在此枪决;共产党员、革命先烈王孝和也在此就义。

解放初期,监狱内关押了不少犯人,其中有些犯人被上海市军管会军法处或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后,就直接押解到这里执行死刑。

室外刑场原来与提篮桥监狱只有一墙之隔,用竹栅栏围起的刑场外常常站满了附近的居民,包括当时附近的很多小孩子。

室外刑场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停止使用,1956年,在原址周围修建了如今的大礼堂和接见室。

提篮桥的未来

对最近盛传的提篮桥监狱即将关闭的消息,监狱门口值班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有关通知文件。记者电话采访了上海市司法局和监狱管理局,他们也都否认了搬迁的消息。但对处在黄金地段的提篮桥监狱功能转换的考虑和建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瞿琨教授说,正式提出提篮桥监狱功能转换应该是在2012年上海市的“两会”上,虹口区的几位委员提交了关于提篮桥监狱功能转换的提案。“两会”上,他们继续提交了提案。

其实,早在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北外滩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将提篮桥监狱明确纳入城市更新和功能置换,所在地块将置换为商业、文化和商办综合用地。

今虹口区政府提出,根据提篮桥监狱的文化特点,重点保护部分适宜规划成以抗战文化、犹太文化、红色文化等经典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和以监狱文化为主题的法制教育基地。

同时,提篮桥监狱特有的建筑风格以及所在区域的犹太人脉资源,使监狱的局部改造存在多种可能性。虹口区政府提出,利用监舍的私密性特点,将监狱局部改造成钻石等高端文化产品的设计、检测、展示场所;还可参照英国牛津堡监狱改造等成功案例,局部改造成以文化交流和体验为主题的概念酒店,吸引青年旅客入住。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提篮桥监狱已经有部分建筑腾挪了出来,将关闭并得到完整保护是事实,以后可能以博物馆等形式出现。他还透露,提篮桥监狱建筑坚固、安全性高,目前还在使用中的许多建筑物以后将会作些必要的调整,还有周围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将会拆除,目前都在整体规划中。

然而监狱搬迁是实现提篮桥监狱功能置换的前提,目前监狱搬迁问题主要集中在监狱新址的用地规模和资金需求上。根据上海市规土局的提案答复,关于搬迁工作,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提出了“新建两所中型监狱,占地300亩至50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初步需求,但针对这一需求,各有关方面在是否符合上海市情实际、选址等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上海市监狱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从立项、选址、建造到押犯人迁移都是很复杂的事情,至少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闻上曝出即将关闭的消息并不准确。

徐家俊认为,提篮桥监狱是上海地区历史最长、关押犯人最多规模最大的监狱,监狱的搬迁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如果提篮桥监狱要搬迁,至少要遵循两部法律,一是监狱法,二是文物法。

监狱法第11条的规定:监狱的设置、撤销、迁移,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提篮桥监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法第23条规定,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现在有些媒体的报道不够严肃,有的仅仅是没经报批的设想,还有的纯属道听途说。有违监狱法和文物法的规定。”徐家俊指出,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提篮桥监狱,如果搬迁改变其用途的,应该由上海市政府报送国务院批准。提篮桥监狱有3800多间囚室,其中大多数是3.3至3.6平方米、三面是钢骨水泥的墙壁、一面是比手指还粗的铁栏,这些特殊的建筑物究竟如何使用?有待我们考虑。[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