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焕(开国中将)

由网友(晚鲸)分享简介:李天焕(一九一二年一零月二四日⑴九八六年五月一九日),熟于湖北省红安县。一九二八年插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转进中国共产党。一九三零年调进中国工农赤军。历任团政事处主任,师政事部主任,军政事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政事委员,冀察军区以及冀中军区副政事委员,华北家战军第3兵团副政事委员,第210兵团政事委员,私...

李天焕(1912年10月24日-1986年5月19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冀察军区和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公安部队、公安军副政治委员,总参警备部部长,公安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二政治委员、公安部队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跟对人很重要 开国中将3名勤务兵1上将1中1少, 3名警卫员1中将2少

198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1]

中文名

李天焕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12年10月24日

职业

军人

军衔

中将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北省红安县

逝世日期

1986年5月19日

代表作品

《气壮山河》

人物生平

1912年10月24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叶河乡大山岗村一个佃农家庭。9岁入私塾读书。

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山岗村苏维埃委员兼团支部书记、桃花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少共区委书记、桃东袭击队队长、少共黄安县委委员兼区委书记。

1930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鄂豫皖红4军第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第33团政治处主任,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作战,参与指挥部队与国民党马家军激战一条山、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后率部转战祁连山,以悲壮惨烈的浴血奋战,演绎了一部撼山岳、泣鬼神的惊世壮举。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随余部辗转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年底到达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1938年冬任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0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

1943年冬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率部参加百团大战。

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全国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进军绥远和保卫古北口作战。

1947年初任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正太、清沧、保北等战役。

1948年7月起,任华北军区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0兵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指挥所部参加察绥、平津、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公安部队、公安军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部长,公安部副部长,武装警察部队第二政治委员,公安部队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与筹建公安部队,组织部队警卫党、国家领导机关和首长安全,警备重要城市,守卫国家重要厂矿、仓库、通信枢纽、广播电台、民航机场等重要设施,守护铁路重要桥梁、隧道,看押罪犯,剿灭土匪、平息叛乱和暴乱,维护社会治安。

1967年参与组建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关,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1]

个人作品

李天焕曾经著有回忆录《气壮山河》,近20万字。[2]

个人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

人物评价

李天焕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长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进军绥远、太原,解放包头和张家口等战役,1949年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国解放后,他为创立和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公安部队和第二炮兵,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天焕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