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九(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原委员)

由网友(烟比女人好丶只伤肺不伤心)分享简介:李锡9(一八七二年一月一日⑴九五二年三月一零日),本名李长生,曾用名李立3,河北省安平县任庄村人,中央国民当局委员会本委员。李锡9迟年曾赴日原留教,插手中国联盟会。一九二二年经李大钊先容进党,是衡火市第1名党员。进党后,曾受托介入筹修中共逆直省委。一九二七年,任武汉人民当局监察院委员兼军事裁判所所少。一九三零年,任阎...

李锡九(1872年1月1日-1952年3月10日),原名李永生,曾用名李立三,河北省安平县任庄村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原委员

李锡九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是衡水市第一名党员。入党后,曾受托参与筹建中共顺直省委。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兼军事裁判所所长。1930年,任阎锡山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中文名

李锡九

性别

出生日期

1872年1月1日

主要成就

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曾用名

李立三

出生地

河北省安平县

国籍

中国

逝世日期

1952年3月10日

原名

李永生

人物生平

他自幼酷爱读书,善于思考,富有正义感。青少年时代,正是清朝末期,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立志改造社会,振兴国家。为了寻找解救中华民族的真理,他在直隶农务学堂肄业后,毅然赴日留学。在东京与孙中山相识,受其影响,萌生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早期同盟会会员。[1]

1907年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条例。李锡九与中国留学生奋起反抗,因日本政府拒不恢复条例,李锡九愤而归国,在直隶巡警学堂任职。为实现报效国家之志,他利用一切机会,广泛传播民族民主主义思想,进行地下反满活动。1911年,他和许多同志为支援武昌起义,在北方竭尽全力,奔走呼号,进行声援,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保定发展了一批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李锡九当选为顺直省议会议员,后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在国会中,他坚决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和仇视革命的冯国璋。

1913年,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接着解散国会,篡改约法,窃取了革命果实,许多国民党人动摇了革命信念,此时的李锡九仍矢志不移地与封建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1917年,他航海赴广州和孙中山等共商革命大计。为了推翻皖系军阀段琪瑞的北洋政府,孙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维护“临时约法”的战斗号令,李锡九坚决拥护,积极参加了名震一时的“护法运动”。同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了军政府,李锡九担任了非常国会护法委员。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李锡九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十月革命经验,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向共产主义者过渡。

1922年,国会在北平复会,他离穗北上。不久,在北平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并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天津参加筹建中共顺直省委的工作,领导平、津和河北等地的革命斗争。为了贯彻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推进国共合作,他仍保留国民党籍,以国民党员的面目出现,秘密开展共产党的工作。

1923年,曹锟为当选总统,以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贿买国会议员,李锡九坚决反对,在晨报上刊登启示,声明拒绝参加贿选,并揭发曹锟扣留国会经费,非法贿买两院议员的无耻行径,痛斥“猪仔议员”趋炎附势的卑鄙行为,表现了共产党员不畏强暴,不贪私禄,英勇斗争的高尚品德。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后,他愤然回到故乡安平县任庄村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的组织。为了让广大贫雇农和妇女懂得翻身求解放的道理,他变卖了家产,筹集资金,领导广大贫雇农拆旧庙,修建了四间房舍,购置了桌椅板凳、灯油炭火等教学用具,办起了农民夜校和女校,发动进步知识分子李洛擎、李子逊、李纪元等任教,边教文化知识,边宣传革命道理。他亲自宣讲马列主义,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先后发展了本村李少楼、李杏增、李振庭和饶阳县的韩子木等人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中共安平县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动员贫苦农民学习,他首先让自家的长工和女儿带头入校,并给贫苦学员以生活补助,方便其入校,使夜校学生达四十多人,女校学生三十多人。在他们的教育和开导下,学员觉悟迅速提高,不少女学生积极发动妇女,剪辫子、放足,参加革命活动。夜校学员还组织音乐会,进行革命宣传。后来,李锡九离开家乡后,仍十分关心两校情况,每年秋季总要给家和村里写信,询问“收成如何”并说:“如收成不好,可用我家的粮食周济贫苦农民,也可把我的地卖掉,供两校费用,无论如何也要把两校办好。”在李锡九的关心、支持下,两校先后有二三十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少人成了党的外围组织中的骨干,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培养输送了骨干力量。

1924年1月,李锡九南下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民党反动派纷纷反对。李锡九为维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当即抨击反动言论。会后,李锡九被推为国民党直隶省党部主任委员,与江浩、于芳舟(均为共产党员)先后建立了地方国民党组织,做了许多革命工作。

第一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不久,李锡九受国民党中央的派遣,去保定改组国民党,在保定共产党组织的协助下,组织育德中学、直隶女二师、六中、河北大学等学校的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在甲种工业学校礼堂召开国共合作动员大会,作了以国共合作为主题的报告。会后,对国共合作问题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派共产党员张廷瑞、陶永立、孙有曾、刘宪曾和团员唐朴农、郭嘉章首批加入国民党,由郭嘉章、陶永立、唐朴农具体负责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二是协助成立国民党保定市党部。三是派出共产党员到城乡发展国民党员,建立国民党组织。为了便于在国民党内部团结左派,孤立右派,壮大革命力量,在改组国民党工作中,共产党员一般都跨党,巩固和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动了保定革命形势的发展。

1924年9月,爱国将领冯玉祥联系胡景义、孙岳等挥师北平“举行了首都革命”,推翻了直系军阀的统治。此时期,李锡九也先后出任河南火车货捐总局局长和直隶纸烟捐务处处长,他对内改革弊政,安定民生,发展

民族工业,对外不畏强暴,与洋商竞争,坚持革命斗争。

1925年,李锡九在广州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首席监察委员。

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后,他又兼任武汉军事裁判所所长。此时他对违法失职人员,不论权势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了武汉。李锡九和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徐谦二人被武汉军警督查处逮捕,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极力声援营救,反动当局在强大舆论压力下被迫将其释放。李锡九出狱后,由汉口经上海到北京,联合组织三民主义研究社,宣扬三民主义理论,揭露蒋介石叛国叛人民的罪行,积极从事反蒋抗日活动。

抗战前夕,李锡九到西北军冯治安(仰之)部进行革命活动。后几经曲折,到达了陕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从陕北苏区回到河北。几年内,曾一任天水行营顾问,两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在任职期间,为争取地方实力参加抗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八九月奉党中央指示,去孙殿英部建立“学兵团”,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派,孙殿英顽固坚持亲蒋反共立场,李锡九便把“学兵团”中进步人士转送去延安抗大,为我党输送了革命力量。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李锡九弃职到石家庄等地开展解放区工作。后辗转北平,利用同盟会时期的一些老关系,在国民党上层军政官员中进行统战活动,通过耿毅先生做华北补给区司令耿右麟的工作,使其将一批军用物资交给了我军。在我党争取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改编时,李锡九利用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积极进行活动,于1948年11月,受傅作义暗派,与耿寿伯、杜斌丞一起,取道保定、石家庄去西柏坡和党中央商谈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并与各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大约一个月后,他返回北平,为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工作。

平津解放后,李锡九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

1949年9月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后,以他为主,组织筹建了国民党北京市分部和河北省分部。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兼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此时他已年近八十。他看到自己多年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心中非常高兴和欣慰,于是他挥笔写下了《美帝侵朝》、《朝鲜人民及志愿军胜利》、《节约建设》、《速建国防》等革命诗篇,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他曾说,我虽然老了,但决心贡献自己的力量,跟着大家一起前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2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1]

人物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年已77岁高龄的李锡九极为振奋,他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务,积极为新中国建设献计献策。周总理称赞他是“老成谋国”。

1952年3月10日,李锡九病逝于北京,终年80岁。周恩来总理参加了入殓仪式。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主持追悼会,他说:“李锡九一生经历了反对清朝政府、反对北洋军阀、反对日本侵略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的几个历史阶段。在这几个历史转折点上,他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走,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1980年,李锡九的中共党员身份正式公诸于世。[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