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中国内地新闻工作者)

由网友(往事并不人烟)分享简介:储安平(一九零九年-?),男,江苏宜兴人,结业于上海光华大教,中海内地新闻事情者。一九三三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纂。一九三六年赴英国伦敦大教从事研究事情。一九三八年归国,历任沉庆《中央日报》撰述编纂、复旦大教传授、中央政事黉舍研究员、《力报》编缉、《中国朝报》编缉。一九四四年正在沉庆开办《主观》周刊。一九四六年正在上海...

储安平(1909年-?),男,江苏宜兴人,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国内地新闻工作者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历任重庆《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力报》主笔、《中国晨报》主笔。1944年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1946年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等职。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同年被划为右派。[1]

中文名

储安平

出生地

江苏宜兴

毕业院校

上海光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性别

职业

新闻工作者

出生日期

1909年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储安平文集、说谎者、英人·法人·中国人

主要成就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新华书店经理

人物生平

我本将心向明月

储安平幼年丧母,14岁丧父,依靠祖母、伯父储南强抚养成人,就读于光华大学新闻系和英国文学系。

1928年,储安平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学习,爱好文学创作,为“新月派”后起之秀。

1929年,曾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投过稿,在《流沙》、《国闻周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1931年,编过一本叫《中日问题各家论见》的政论集。

人物经历

1932年,为《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后又主编过一本月刊《文学时代》。

1931年-1934年,大约写了十二三篇小说,自认为文学才能不高,所以开始转向政治学。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在戏剧学校兼课。

1935年,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系,师从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教授。在英国期间,担任《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无固定薪水,只领稿酬。

1938年,因抗战学业未完,归国,到《中央日报》任主笔兼国际版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大学研究员。

1941年,到湘西“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学校时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教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

抗战时,他在湖南、重庆多所学校任教。

1945年春,在湖南任《中国晨报》主笔,年底到重庆编《客观》杂志,

1946年,到上海创办《观察》。他的政论文字思路清晰,语言犀利,很有一番指点江山、针砭时弊的味道,成为当时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一面旗帜。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讲授《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

1947年,他在题为《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一文中告诉人们:他不惧怕肉体的死亡,惧怕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操之于他人,一切听人摆布,失去表示自我意志的能力。

1948年12月25日,《观察》被国民政府查封,储安平曾批判中国国民党“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

1949年,到北平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并参加民盟和九三学社。1949年11月《观察》复刊,仍任主编。

1950年,储安平调任新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的副总经理。

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

1957年4月1日,经胡乔木推荐,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作了“党天下”的发言。[1]

1957年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

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1957年8月,储安平、徐铸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职并送郊县劳动改造。

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

1958年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了储安平头上。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

1966年8月31日,储安平投湖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

人物逝世

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

主要作品

《客观》

《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创刊于重庆,发行人张稚琴,主编储安平,编辑有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储安平以“安平”署名,为《客观》撰写“客观一周”专栏文章。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认为国民党的腐败已使它失去了革命的活力,尤其以一党专政抗拒国家民主化进程。他也批评共产党,承认共产党有刻苦精神,但不承认极端的社会主义能适行于中国,认为在一个讲究“一致”的政党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因为人民有无思想言论的自由,是一个国家有无民主的前提。他较为笃信英国的民主制度,要求走军队国家化和民主宪政的和平道路,指出用武力相斗是难以走上民主道路的。他还希望大量培养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中产阶级,“为了达到造成一个民主的中国的目的,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以鼓励中国的中产阶级抬头,成为民主政治的干部。其中特别对于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及著作家等,应鼓励他们出面说话,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舆论”(《客观》第12期第1页)《客观》共出17期,储安平主编了12期。13期起改由吴世昌主编。

《观察》

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刊《观察》,杂志封面的英文是:INDEPENDENCE(独立)、NON-PARTY(无党无派)、THE OBSERVER(观察)——这是《观察》的基本立场,“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公平”“独立”“建设”“客观”是该刊物的“基本原则和主张”。解放前共出版5卷113期。该周刊继承了《客观》的自由主义作风,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要求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自由评说,希冀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以此唤起社会的良知。《观察》云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义作者,认为有权利用言论的力量批评政府及各方面力量,以坦率、公允和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读者,销量从400份迅速飙升到10万份,左右着舆论界自由主义运动的风向。

小说及散文

  1. 说谎者(小说集)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2. 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开明书店1936年出版

  3. 英国风采录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4. 英人·法人·中国人 观察丛书1948年出版

  5. 英国和印度科学书店40年代出版

  6. 玛纳斯河垦区-新疆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

  7. 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出版

  8. 关于“睡庙求医”的故事(1928年) 原载《语丝》第4卷第18期,1928

  9. 小病 原载《真美善》第6卷第6期,1930,10月16日

  10. 残花(1930,5月) 同上

  11. 母亲(1930,8月13日) 原载《真美美》第7卷第1号,1930,1月16日

  12. 墙(1930,11月28日) 原载《新月》第3卷第7期

  13. 一条河流般的忧郁(1931年) 原载《新月》第3卷第12期

  14. 一段军行散记(1932年1月1期) 原载《新月》第4卷第1期

  15. 悼志摩先生 同上

  16. 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 原载《观察》第2卷第9期

  17. 来京记(1933年2月) 原载《语丝》第3卷第14期,1933,4月1日

  18. 豁蒙楼暮色 原载《新月》第4卷第7期,1933,6月1日

  19. 记田汉先生 原载1935年《中央日报·文学周刊》第38期

  20.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原载《观察》第1卷第1期,1946,9月1日

政论和报告书

  1. 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个》 原载《北新》1928,5月16日

  2. 《新评论》发刊词 原载《新评论》1940,1月

  3. 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 原载1944,2月15日《力报》

  4. 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 原载1944,2月16日《力报》

  5. 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 原载1944,2月17日《力报》

  6. 《客观》政论 原载《客观》第7期,1945,12月22日

  7. 失败的统治 原载《观察》第1卷第3期,1946,9月14日

  8. 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 原载《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11月9日

  9. 论上海民乱 原载《观察》第1卷第16期,1946,12月14日

  10. 论张君劢原载《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1月4日

  11. 辛勤·忍耐·向前 原载《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2月8日

  12. 中国的政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期,1947,3月8日

  13. 三百二十位读者意见的分析与解释 原载《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5月17日

  14. 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 同上

  15. 读孙科谈话 原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6月28日

  16. 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原载《观察》第2卷第22期,1947月7日26日

  17. 艰难·风险·沉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8月9日

  18. “为中国农业试探一条出路”刊出后的回应,原载《观察》第3卷第5期,1947,9月27日

  19. 白报纸! 原载《观察》第3卷第9期,1947,10月25日

  20. 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 同上

  21. 评《出版法修正草案》 原载《观察》第3卷第15期,1947,12月6日

  22. 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原载《观察》第3卷第16期,1947,12月13日

  23. 我们建议政府调查并公布白报纸配给情形,原载《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1月3日

  24. 风浪·熬炼·撑住 原载《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2月7日

  25. 论程梦明案兼社会有心人能否合拢来做一点事情 同上

  26. 国大评论 原载《观察》第4卷第9期,1948,4月24日

  27. 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 原载《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5月1日

  28. 评翁文灏内阁 原载《观察》第4 卷第15期,1948,6月5日

  29. 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原载《观察》第4卷第20期,1948,7月17日

  30. 吃苦·苦斗·尽心 原载《观察》第4卷第23、24期1948,8月7日

  31. 一场烂污 原载《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11月6日

  32. 政治失常 原载《观察》第5卷第13期,1948,11月20日

  33. 我们的自我批评·工作任务·编辑方针,原载《观察》第6卷第1期,1949,11月1日

  34. 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工作 原载《观察》第6卷第2期,1949,11月16日

  35. 在哈尔滨所见的新的司法工作和监狱工作,原载《观察》第6卷第4期,1949年12月16日

  36. 旅大农村中的生产、租佃、劳资、税制、互助情况,原载《观察》第6卷第5期,1950年1月1日

出版图书

图书出版时间
出版社
《强国的开端》2014年10月1日群言出版社
《欧行杂记》2013年9月海豚出版社
《民国三大报人文集:储安平集》2011年1月1日东方出版社
《英国采风录》2005年10月1日东方出版社
《储安平文集(上下)》1998年7月东方出版社
《英国采风录(外一种)》1986年岳麓书社
《说谎者》/

本书据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4月版影印

个人生活

妻子:

第一任:端木新民(1933年结婚,后离异,育有四子女)

第二任:易吟先(1949年以后结婚,1957年反右后与储离婚。1960年与宋希濂结婚,1980年后赴美定居)

子女:

储望英(长子)

储望瑞(女儿)

储望华(幼子,音乐家,现居澳大利亚)

储望德

人物轶事

他的小儿子,现居澳大利亚的钢琴家储望华在《父亲,你在哪里?》一文中说:“父亲失踪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31日(与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未遂后一个多星期。当时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是第二次被‘红卫兵’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掠夺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父亲的心便整个地绝望了。于是他踽踽离开家中,走了出去。…… 到了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当时主管‘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日常事务的梁某女士打来的电话,她问我:‘你父亲有没有到你那里去?你知道不知道他在哪里?’我说:‘父亲不是被你们押管着吗?你们不是正在筹备批斗他的大会吗?’到了9月20日,中央统战部下达命令:一定要在10月1日'国庆'之前找到储安平!于是九三学社派了一名干部(中共党员),并要求我和我二哥协助。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东、西城不少街巷转了好几天,查访了过去与父亲曾有来往的朋友们,却毫无结果。

储望华先生记得,早在60年代初,储安平曾和他说起过“想要自杀”的想法。到了1966年秋天,他们寻找父亲的失踪仍然毫无结果。两年之后,又有人来调查储安平的下落,对于这种调查,储安平的家人已完全没有信心了。储望华先生说:“事实上,这是一个‘生死之谜’,如果‘活’着,为什么两年来没有任何活动迹象;如果已‘死’,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又如何得以确证。”储望华先生说,1982年6月,他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时,单位的一位原领导才匆匆拿来一份文档,告诉他:“刚刚接到中央统战部来函,对你父亲正式做出‘死亡结论’。

人物评价

1978年后,55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2]

储安平是个勇士。(《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 评)

人物纪念

衣冠冢

2015年5月18日上午,储安平衣冠冢在江苏宜兴落成,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参加落成仪式,寄托哀思。储望华在作为子女代表发言“今天不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今天是一个纪念、追思和怀念的日子。”著名学者章诒和作为储安平子女邀请的亲友代表发言,其中有“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2]

储安平衣冠冢位于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因为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尸骨无还,落葬无骨灰,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宜兴龙墅公墓已有宜兴籍名人潘汉年、徐悲鸿、蒋南翔、周建南等逝者的陵墓,这些陵墓被安排在这个公共墓园的同一区域,管理方在其中设立了“人文之灵”石碑。其中,徐悲鸿衣冠冢于2011年设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陵墓落成之际把珍藏了近60年的徐悲鸿先生穿的西装放入衣冠冢内。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