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最新中国医学科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赴京书生)分享简介:中国医教科教院是国度卫熟以及规划生养委员会直属的国度级医教科教教术中间以及综合性医教科教研究机构。位于北京市。一九五六年景立,取北京协以及医教院实施院校合1的办理体系体例。下设一八个研究所、7所临床病院、6所教院、1个研究熟院。[一]院校自建立以去一直以引领中国医教科技教诲成长以及维护国民康健为己任,为中国医教卫熟康健职业的成长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位于北京市。1956年成立,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下设18个研究所、七所临床医院、六所学院、一个研究生院。[1]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搜狗百科

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引领中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为中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

公司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

成立时间

1956年

公司性质

公立医院

医院类型

综合医院

总部地点

北京市

经营范围

医疗机构

医院等级

三级甲等

学院概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下称医科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下称协和医大)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医科大学,其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医科院与协和医大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医科院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协和医大为医科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院校设有18个研究所(以及2个分所)、5所分院、7所临床医院(含与北京市共建的天坛医院)、5所学院。

办学特色

协和医大坚持医学精英教育,以小规模招生、高层次培养为办学宗旨,实行高进优教严出。自建校以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坚持实行小规模、严要求,预科、本科分段教学,导师制等独特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协和医大的高等护理教育创办于1920年,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她们已先后成为我国护理界的领导和中坚力量,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就出自协和医大。199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建立了全国首家护理学院,使护理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当前,护理教育已形成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4年,文革期间中断,1978年重新恢复。自1981年国家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研究生教育实行以培养博士生为主的方针。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分为以实验室科学研究能力训练为主的科学学位和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训练为主的专业学位两类,可分别授予医学博士、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工学博士、医学硕士、理学硕士、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等学位。医学继续教育设置了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多年来协和医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学家,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机构设置

院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52个,18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国家级工业试验基地及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院校拥有6所直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和一所共建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病床近5000张,集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于一体,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疑难皮肤病、遗传性疾病、器官再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众多著名医学专家是院校高超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他们是国家医疗保健委员会、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国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国医疗新技术、新标准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科研实力

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医学科研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物以及与医药学有关的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覆盖了医学科学各领域。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和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10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十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639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869项,占项目总数的61.8%;累计获科研项目资助额达7.8亿。“十一五”初期(2006年)新中标课题经费达4.2亿;累计获各类科技奖励成果20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累计获准专利168项,获新药证书81项(其中一类新药证书9项);发表SCI论文1888篇,位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

科研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师资力量

院校拥有一大批在医学卫生领域内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专家、教授。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兼两院院士),国家级和部委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7人,院校特聘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538人。

院校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悠久、藏书最为丰富的医学专业图书馆,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2000年被指定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分中心,也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与生物医学信息合作中心。藏书以生物医学书刊为主,总量超过50万册,其中尤以外文医学期刊较为丰富,许多重要期刊都是从创刊号成套入藏,目前外文医学期刊收订达5000余种。此外,还藏有千余部中医古籍。所拥有的中国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面向全国开放,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信息平台。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院校确立了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建成国际化的研究型医科大学,将中国医学科学院建成国家级医学科学知识创新工程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协和人坚信,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几代协和人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共同努力,我们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我们有能力为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现任领导

王辰:院校长

姚建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李 青:三级职员、副院校长

姚龙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云峰:党委副书记

张抒扬:副院校长

张 勤:副院校长

王健伟:副院校长[3]

历任领导

麦克林(FranklinC.Mclean)1918-1919

胡恒德(HenryS.Houghton)美国人-1942

顾临(RogerS.Greene)1928-1938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代表(代理校长)

刘瑞恒1929-1938中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第一位中国人校长

李宗恩1947-1957

历任院校长

沈其震1956-1958著名医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家驷1959-1983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吴阶平1983-1984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顾方舟1985-1992病毒学教授,六十年代初成功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1992-2001免疫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校徽校歌

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徽创意说明

院校徽章为璧形,寓意为中西合璧,其绿色和白色象征生命的常新与永恒。徽章的内容为盾牌、殿堂、长卷、训辞和院校中英文名称。徽章上方的“协和盾牌”象征抵御疾病、护佑生命。其中蛇杖源于希腊传说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风神赫耳墨斯神杖。这是国际公认的医用标志。其造型取自校名中的“和”,与“U”形盾边中西互补、内外成趣。蛇杖下是翻开的书本,寓意为开卷有益,其左右记载的“1917”、“1956”分别是校奠基和院命名的时间。盾徽既可做为正徽--璧徽的组成部分在正式场合使用,也可做为副微独立使用于平时。院校徽章从整体上体现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团结奋进的精神。

学院合作

院校十分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教育、医疗领域的合作关系,有200余名国外专家学者被授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包括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分别授予马耳他共和国前总统文森特?塔博恩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前主席布坎南、施瓦茨名誉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李钟郁先生都曾到院校访问交流。自1985年以来,我校相继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彼此交换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临床学习。经国家教育部批准,1993年起学校可自行接收政府计划外自费留学生,1997年起又获准招收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学生来校学习。目前,院校已成为国际医学科学研究组织正式成员单位。在2002年教育部、卫生部签署共建协议的基础上,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教育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06年9月,我校与清华大学实行紧密合作办学,可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二名称,学校仍为独立法人单位,并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行列。两校强强联合办学,共同探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

2017年8月31日,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党委书记李国勤等一行,到雄安新区学习交流。在座谈中,提出通过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雄安分院,支持新区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想法。[4]

2018年3月2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八家单位共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