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理工类 985工程 211工程 双一流 公办)

由网友(半夏ミ忆素颜)分享简介:少安大教(Chang’an University),座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国民共以及国教诲部直属低校,是教诲部以及接通运输部、天然资材部、住房以及乡城设置装备摆设部、陕西省国民当局共修的国度“单1流”设置装备摆设低校,国度“二一一工程”重心设置装备摆设大教,国度“九八五工程上风教科立异平台”设置装备摆设低校;进选国度“一一一规划”、“单万规划”、教诲部...

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双万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任党委书记陈志坚、校长沙爱民[1]校训为“弘毅明德、笃学创新”。[2]

想去西安读大学,西安有哪些211大学 该如何选择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共有南北两大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学校共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共有84个本科专业,土木与交通学科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30名;有24个学院(系),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7大门类;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

1951年起,学校的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3]曾培养出徐冠华孟宪来郭海棠等杰出校友。[4]

截至2022年,长安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9名[5];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63名[6]

中文名

长安大学

外文名

Chang'an University

简称

长大

现任校长

沙爱民[1]

国家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创办时间

2000年4月18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

校址

北校区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尚苑路(渭水校区) 、南校区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碑林校区)

类别

公立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

属性

教育部直属本科重点大学、211工程院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1计划、中俄交通大学联盟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主页

https://www.chd.edu.cn/

本科专业

84个[3]

ABC排名

第63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8]

校训

弘毅明德 笃学创新

校歌

长安大学之歌

校庆日

4月18日

院校代码

10710

主要院系

公路学院、汽车学院、工程机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4个学院(系)(系)

主要专业

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知名校友

徐冠华、冯正霖、常心泰、赵乐秦、杨省世、李睿、谢来发、胡保存、王小民、刘鹤章、魏志敏等

知名教师

彭建兵、沙爱民、赵祥模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9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3]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2个[3]、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流动站

9个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22项(截至2019年7月)、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0余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50余项(截至2019年7月)、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截至2019年7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

党委书记

陈志坚

全国综合排名

第89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7]

历史沿革

长安大学,于2000年4月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历史沿革包含了三所院校共同发展的历程。

西北交通学校

1951年,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一批新中国的开拓者,怀着车行无阻,货畅其流的理想,在兰州市郊的一片荒滩上,创办了西北交通学校,奠定了长安大学的第一块基石。

1952年,西北交通学校东迁西安,更名为西安公路学校。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和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先后成立。

1955年再次更名为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

西安公路学院

1958年,共和国迎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国家将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委员会的教师和设备调往西安,在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西安公路学院,成为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这也是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所学校历经风雨,但师生胸怀建设祖国、扎根西部、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建设人才。同时,学校还承担了援外建设和教育任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外国留学生。

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长安大学

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开创了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新纪元。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统揽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积极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9]

2006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8年,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4月,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创始成员。

2012年,设立研究生院。

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20年4月,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成立;同月,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正式获批。6月,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成立。

2021年8月,长安大学牵头申报的“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的“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长安大学在列。[11]5月16日,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

办学条件

截至2022年5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系),开设8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7大门类。[3][12]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科类

学制

公路学院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理工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工程班)

理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理工

汽车学院

车辆工程

理工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

物流工程

理工

汽车服务工程

理工

工程机械学院

机械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工

机械电子工程

理工

工业设计

理工

经济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理工

工商管理

理工

市场营销

理工

会计学

理工

工程管理

理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工

经济统计学

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

理工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理工

自动化(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机器人工程

理工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理工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理工

通信工程

理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软件工程

理工

物联网工程

理工

人工智能

理工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地质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勘查技术与工程

理工

地球物理学

理工

测绘工程

理工

地理信息科学

理工

遥感科学与技术

理工

安全工程

理工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质学

理工

资源勘查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矿物加工工程(宝玉石学)

理工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理工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理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工程造价

理工

水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工

环境工程

理工

环境科学

理工

水利水电工程

理工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理工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建筑学院

建筑学

文理

城乡规划

文理

风景园林

文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工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理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理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理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理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文史

人文学院

行政管理

文史

公共事业管理

文史

法学

文史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

新闻学

文史

广告学

文史

汉语言文学

文史

运输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

理工

交通工程

理工

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

理工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理工

土地工程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理工

土地整治工程

理工

理学院

工程力学

理工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工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史

日语

文史

体育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

未来交通学院

工科试验班

理工

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13]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理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工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理工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59人、硕士生导师1056人[3];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100余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9]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全职)、张伯声(已故)、徐冠华、杨元喜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全职)、李佩成(全职)、周绪红(全职)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彭建兵[14]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登良、陈荫三、戴经梁、边耀璋等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沙爱民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祥模等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文科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朝云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教学团队(马建)、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沙爱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建朝)[15]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36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稳居中国大学百强,土木与交通学科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30名,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3]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交通新能源与节能工程

地球化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地质工程

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构造地质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第四纪地质学

地学信息系统

工程机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地质灾害科学与工程

建筑安全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油气田地质与开发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资源与环境遥感

水工结构工程

车辆工程

环境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

岩土工程

资源与深部地球物理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结构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市政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

桥梁与隧道工程

物流工程与管理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

计算结构力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交通工程

环境与社会发展

土地工程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地质学

网络空间安全

工商管理

机械工程

水利工程

哲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公共管理

数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统计学

地球物理学

土木工程

城乡规划学

力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风景园林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软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应用经济学

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

地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电气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省部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车辆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岩土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化学

结构工程

地质工程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市政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构造地质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第四纪地质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桥梁与隧道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环境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16]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车辆工程
地质工程地质学
物流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交通运输土木工程
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学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环境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
勘查技术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GPS原理与应用》《道路建筑材料》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Delphi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交通规划》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汽车心脏的诊断》《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水与人类》《新能源、汽车与PM2.5》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

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长安大学—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陕西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7]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

学校育人成果丰硕,累计向海内外输送优秀毕业生近30万人,其中外国留学生7000余人。优秀校友遍及五湖四海,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著称于业界,涌现出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为代表的承担重大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群体”,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为代表的引领学术前沿的“科学家群体”,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为代表的“政界翘楚群体”和造就一批上市公司的“商界精英群体”。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3]

获奖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合并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雷达、黎开谊、王刘华、白华、张骞文等

隧道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陈建勋、徐岳、衡平堂、马天山、王晓谋等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

王毅红、颜卫亨、郑宏、周绪红等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面向21世纪公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魏朗、王生昌、陈焕江、马天山等

西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型资助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

白华、贺宏斌、杨致忻、王立平等

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

汪贵平、赵祥模、韩玲、武奇生等[15]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级“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

长安大学合作办学协议签署单位统计(2002年--2011年)

时间

单位

合作名称

2011.4.17

中交西安筑路机械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7

徐工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7

陕西建工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7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战略合作

2011.4.17

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5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5

宝鸡市人民政府

战略合作

2011.4.12

陕西汽车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1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

战略合作

2011.4.09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战略合作

2011.4.08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

大学科技园

2011.1.21

陕西省测绘局

战略合作

2010.11.24

中国新兴保信集团总公司

战略合作

2010.11.16

中国公路咨询集团公司

战略合作

2009.11.27

陕西省地矿局

成人教育

2009.3.11

福建省地矿局

办学、科技

2007.1.07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10.24

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意向书

2007.11.16

甘肃建工集团

合作

2006.12.08

群光实业(武汉)有限公司

群光奖学金

2006.12.08

台湾蓝天集团

合作

2004.5.24

武警部队

联合培养国防生

2002.5.15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合作

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院校之一,还是中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000余人。2017年,长安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18]

学术研究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89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3]

国家工程实验室

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科研平台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旱区地球关键带多尺度多变量科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交通运输部重点科研平台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运输部认定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

寒冷地区隧道气象与结构力学状态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中心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卫星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自然资源部重点科研平台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陕西西安野外基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科研平台

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重点科研平台

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

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

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部地区公路交通低影响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防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水土污染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四主体一联合”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商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黄河流域中段矿区(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平台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陕西省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基地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交通强国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公众科技素质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汽车综合试验场

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位于渭水校区北侧,占地423亩,总投资近6000万元(不含实验室建设费),其中211工程投资3400万元。基地建有全国高校唯一的、全长2.4km的汽车高速环形跑道,1.1km直线试车道,五种可靠性强化典型试验道路,1.3万平方米的操纵稳定性试验广场,三种低附着系数路面,两种爬坡坡道及涉水路等专用汽车试验道路设施。设有交通部筑路机械测试中心、汽车排放测试中心、汽车结构实验室、公路风洞实验室、大比例沉降实验台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以及专供大学生驾驶实习的训练场。该基地实验设施及保障服务体系完善,设备先进,能够完成全部汽车道路试验任务和汽车公路、工程机械学科的部分科研、试验及检测任务。

太白山实习基地

太白山实习基地(太白校区)位于全国重点旅游景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距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绛汤出口15公里,坐落于法汤汽车专用公路点200米处。太白山实习基地是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交通部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为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投资建设的公路勘测实验、实习基地。

汉中实习基地

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位于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距汉中市约8公里,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包括教室、公寓、食堂等。主要满足地学类各专业学生的野外教学实习,可同时接待300人的实习和生活。[19]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学校矢志原始创新,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年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课题37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300余项。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学校注重成果推广,科研成果应用于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支撑了世界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亚洲最长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诸多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建设。与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20]

据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3800余项,七年总额突破29亿元。获得国家专利370项,发表学术论文9900余篇,SCI、EI、ISTP收录论文2700余篇。2006年以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1项,其中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14项。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长安大学两项成果获奖,其中,谢永利教授团队主要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勤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级科技奖项一览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周绪红(主持)、

刘永健、周天华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

马建(主持)、赵祥模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

汤中立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

折学森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马江洪

2007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

胡长顺、马骉、窦明健

2008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沙爱民

(主持)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

徐岳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

谢永利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刘洪海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王文科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周绪红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隧道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定量识别及其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李貅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灭关键技术

彭建兵

(主持)、

张勤、黄强兵等

201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保型路面技术体系、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沙爱民

(主持)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高江平、

杨晓华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王春生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

冯忠居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

马建、赵祥模

2014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吴涛

2015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谢永利

2018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张勤

201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长安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09.42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数据库平台66个,子库124个。建立了以公路桥梁、工程机械、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21]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汽车驾驶员》等8种全国性期刊,其中2种为国家重点建设期刊,3种Ei数据库收录期刊,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被ESCI数据库收录,已成为交通运输领域三大顶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和《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报》均具有显著的行业影响力。[3]

期刊列表

期刊名称

主管部门

主办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长安大学、中国公路学会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教育部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部

长安大学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交通部

长安大学

《汽车驾驶员》

交通部

长安大学

文化传统

校徽

长安大学的校徽由城墙图案环状包围,里面由繁体字“长”和“安”上下垒砌。其中城墙代表着学校位于著名古都西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长安”二字一是代表“长安大学”,二是形似一把钥匙,寓示着长安大学像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

校训

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校歌

《长安大学之歌》

词:段联合

曲:张艺凡

歌词

秦岭苍苍,八水泱泱,古城之南,有我上庠。特色立校,誉播四方。

志士弘毅路修远,贤才明德天地长。激流千帆竞,长大当自强。

黉宇辉辉,书声朗朗,渭河之滨,有我上庠。英才荟萃,海纳三江。

一生笃学砺干将,矢志创新育栋梁。雄鹰蓄势久,展翅当高翔。

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

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校赋

古老长安,崭新大学。伟哉斯城,美哉斯校。工科沃土,蕴藏浩瀚人文;公路长途,远溯辉煌历史。西方古罗马,东方大长安。日月经天,双子星座;江河行地,两极波峰。西欧谚语,千条道路通罗马;东亚弦歌,万国衣冠拜长安。秦宫汉阙,十三朝首善之区;羌笛胡笳,八千里邦交之路。马萧萧,车辚辚。下续凉州马踏燕,上继咸阳车同轨。秦驰道,秦直道,秦栈道,秦驿道。修路之鼻祖,架桥之先驱。大汉胸襟,盛唐气魄。通商桥牵线,和亲路为媒。张骞乘槎,明妃出塞,文成进藏,玄奘取经。公主琵琶响,使臣节旄飘。队队沙漠之舟,漫漫丝绸之路。史称世界文明主轴,我咏民族精神长虹。大秦岭背景之下,大雁塔题名之侧。西部英才成群而起,长安大学应运而生。

三校合一,同登花甲;两区成偶,共奔椿龄。葱葱校园,占地三千亩;莘莘学子,在册四万人。名师云集,博导潮涌。工程院士掌杏坛。弘毅明德,笃学创新。八字谆谆校训,满园朗朗书声。六十春秋,千般项目,同侪苦斗于此;廿一世纪,百所大学,本校荣列其中。二一一工程,教育之翘楚;九七三计划,科研之高端。育人修路,授业造桥。桃李花开四海,道路龙行九州。稳步康庄道,瞻望前程锦绣;驱车试验场,回忆来路坎坷。试闯爬坡道,如建校初初起步;勇探涉水路,似创业屡屡弄潮。坑陷鱼鳞,路横卵石,轮走搓板,车踏长波。忽然环形,忽然扭曲。百座难关考验,十年浩劫折腾。文革穷途末路,改革大道阳关。要致富,先修路。有坦途万里奔驰,无公路寸步难行。国之所需,民之所盼。本校有一技之长,师生有用武之地。雨后春笋,修多少高速公路;地上彩虹,建多少立体桥梁。纵横长江南北,贯穿秦岭东西。神州版图之经络,中华巨龙之血脉。校友投身织经纬,同窗以血荐轩辕。赤子不负母校,母校不负长安。当代交通之大庠,中国公路之黄埔也!

学科鼎足立,沿革品字形。土木乃广厦基础,地质乃开路先锋。九州筑楼,八荒探宝。地宫神秘,配合勘测祖龙墓;古柏庄严,参予重建皇帝陵。戈壁荒凉,一锤铿锵定镍矿;山川秀美,八水潺湲绕长安。金娃雀跃,铭记镍都拓荒者;黄土狮舞,礼赞高原引智人。泰斗功勋卓矣,广场塑像岿然。追询寒武纪,论证花岗岩。命名嵩阳运动,创议波浪镶嵌。地质构造,五大学派;高教堂奥,一代宗师。校风煦煦,园丁催绿;师道煌煌,烛影摇红。雨露滋桃润李,梧桐引凤栖凰。异国学生,采取我山之石;友邦教授,传送他乡之经。中东花头巾,西欧蓝眼珠。白人金卷发,赤道黑皮肤。联想扶桑遣唐使,通感贞观游学僧。夜梦秦俑复活,幻觉唐人归来。游高速公路而惊讶,穿终南隧道而震撼。闻雁塔喷泉而共鸣,访长安大学而自豪。

歌咏兮!思考兮!有形之道,路径也;无形之道,精神也。长安大学道路,民族复兴精神。已称黄埔之后继,再忆军校之门联:升官发财,请行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当年黄埔从戎,今日长安攻书。校园无沙场搏斗,学府有考场竞争。理工优势,具备赛先生之科学;人文补充,更需德先生之民主。响应思想解放之召唤,警惕物欲横流之诱惑。醉生梦死,另寻别路;励精图治,请入此门!在校则孜孜勤奋,从业则皎皎清廉。面临渭水,笑谈鸿志;仰望校门,敬撰楹联——负笈长安,进吾校新苗沐雨;建功华夏,出此门大树成材。

作者介绍:

魏明伦,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组部优秀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2]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陈志坚

校长

沙爱民

党委副书记

沙爱民、孟德勇、彪晓红、徐引正、黎开谊

副校长

赵祥模、贺拴海、朱杰君、王建伟、范文、彪晓红

纪委书记

孟德勇[23]

历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陈峰(2019.01- 2020.10)
杜向民(2013.09- 2019.01)
雷达(2000.04-2013.09)
校长陈峰(2017.05-2019.01)
马建(2006.07- 2017.05)
周绪红(2002.05-2006.07)
陈荫三校长(2000.04-2002.05)[24]

知名校友

截至2022年,累计向海内外输送优秀毕业生近30万人,其中外国留学生7000余人。优秀校友遍及五湖四海,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著称于业界,涌现出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为代表的承担重大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群体”,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为代表的引领学术前沿的“科学家群体”,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为代表的“政界翘楚群体”和造就一批上市公司的“商界精英群体”。

党政校友

马尔立

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李爱民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全国劳动模范。

王磊

新疆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

马天嘏

新疆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小民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胡健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国家海洋局通报嘉奖者。

徐张建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余秋生

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宁夏“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省部级校友

刘鹤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

孟宪来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

李登武

陕西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

刘光中

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党组成员。

苏喜春

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

樊根深

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少将。

高校校友代表

魏志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梁金喜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梁乃兴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秦庆华

天津大学教授。

郭小宏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仵彦卿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导。

丁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关宏志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颜东煌

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结构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郝际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结构研发中心主任。

学校荣誉

时间荣誉名称获奖主体
2022年3月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长安大学

获得排名

时间榜单名称排名
2022年5月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63名[8]
2022年4月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9位[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