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

由网友(冰是睡着的水)分享简介:临夏县,隶属甘肃省临夏归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东北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低本取青匿低本的过渡地戴,总面积一二一二.四平方私里;辖二五个州里(一六个城、九个镇)、二一八个行政村、七个社区,九个平易近族,二零二二年末总人嘴四二.六万。二零二二年实现出产总值五六.七亿元。[一]境沿海貌为青匿、黄土低本各半,多山谷,兼有...

临夏县,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7个社区,9个民族,2022年底总人口42.6万。2022年完成生产总值56.7亿元。[1]

境内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质上处于祁连山与秦岭两个褶皱带,地质构造属祁连、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主要河流有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多支坝河;全县已发现的矿产共4类10种;临夏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2]

是兰州通往甘南、青海、四川等地的“黄金通道 ”,东通省会兰州,西接青海牧区,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连接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兰临合高速直达省城 、直通九色甘南,临循高速全程贯通,成为连接青海的大通道,兰永临高速、兰临合铁路、临夏机场即将动工建设,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自然条件独特。[3]临夏县有关滩沟、莲花湖、三岔坪、太子山等景点。[1]

中文名称

临夏县

所属地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政府驻地

临夏县双城

邮政区码

731800

面积

1212.4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行政区类别

县级

下辖地区

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

电话区号

0930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

常住人口

322628人(截止2021年2月10日)[4]

车牌代码

甘N

历史沿革

临夏 甘肃省临夏州

桥寺乡发现的朱家墩遗址和杨家河遗址均属马厂、半山、齐家文化,由此可断,早在五千多年前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羌人住地,受罕羌侯管辖。罕羌侯建邑(今双城),为县境内最早出现的城市。秦朝设陇西郡后,灭罕羌侯,设枹罕县,县治在罕羌侯邑(今双城)。

西汉建国,沿袭秦朝建制,县治未变,仍属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枹罕县改属金城郡。后从枹罕县分置白石县,县治在枹罕县旧址,枹罕县址东移至今新集镇古城村。东汉初年,仍沿西汉制。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枹罕县又归陇西郡管辖。

三国时,陇西郡属秦州,枹罕县属陇西郡。

西晋初仍循魏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护军。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轨据凉州,建前凉政权,在河湟地区建立晋兴郡,辖兴晋、枹罕等10县。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张骏二十一年(344年),因州界辽阔,分置河州(今临夏),河州之名自此始。河州辖兴晋、金城、大夏等10郡。兴晋郡辖枹罕县,郡治县治均在枹罕县址(今新集镇古城村),现有遗迹可辩。前凉亡,河州相继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氐、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所管,枹罕县仍旧。

东晋孝武帝十年(385年),乞伏国仁建立西秦,今县境为西秦河州枹罕郡大部,中间一度曾为前赵、后赵攻取,实际仍由乞伏氏统治。公元412年,乞伏炽磐由谭郊(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迁都至枹罕,置百官将佐,四处征伐,统6州30郡,西秦政权达到极盛。今新集镇古城村既是西秦国都所在地,又为兴晋郡郡治和枹罕县县治所在地。宋文帝八年(431年),西秦被赫连夏所灭,西秦河州全境为吐谷浑占领。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复改为河州,枹罕县仍旧。西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河州统枹罕郡,枹罕郡辖枹罕县,十二年(546年)置凤林县,今县境北部多属凤林县辖地,南部属枹罕县,北周沿之。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年)改周为郡,枹罕县属枹罕郡,废凤林县,其地并入枹罕县。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领枹罕、大夏2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全国分10道,河州属陇右道。贞观七年(633年)于旧凤林县地置乌州,十一年乌州废,置安乡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河州为安乡郡,属陇右道,辖枹罕县。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吐蕃攻取陇右。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河州为吐蕃占领,吐蕃在河州枹罕设军,属东道元帅府统辖,军有衔史、司台等职。

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唃厮啰占据河湟地区,宋真宗赵恒封唃厮唃之孙木征为河州刺史治河州。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以断“西夏占有”为名,王韶进兵“收复”河州。河州先后属熙河路、熙河兰会路、熙河兰湟路、熙河兰廓路等。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年)金国夺取河州地区,设州置县,仍属熙河路。金熙宗完颜 皇统二年(1142年)置临洮路辖河州。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二年(1154年)废枹罕县,是年复置枹罕县,州治县治均在县境。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河州地区为蒙古汗国占领。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四年(1254年)为蒙古巩昌府所辖。完宗五年(1255年)蒙古汗国设吐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河州,管理蒙藏事宜。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建立,在陕西行省下置河州路,领定羌、宁河、安乡3县(今县境为安乡县属地),均隶属于中央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初,沿袭元代旧制。明太祖朱元障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卫,为军政一体制,属西安都卫。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于此,领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西部)、乌斯藏(今西藏自治区)三卫。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西安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翌年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分卫为左卫、右卫。十二年(1379年)七月改左卫为洮州,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年)复置河州,属陕西省临洮府。

清顺治初年,沿用明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归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今临夏县地直辖于兰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兰州府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属兰山道,县治在今临夏市郊城关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改定甘肃省部分县名,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始,并从导河县析出宁河(今和政)、宁定(今广河)、永靖三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属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仍属之。

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26日临夏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在今临夏市),隶属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6月23日从临夏县中分设临夏市,县治由城区迁往韩集。1958年12月撤销临夏县建制,临夏、永靖二县并入临夏市。1961年12月恢复临夏、永靖二县建制,临夏县治又迁韩集。1973年12月,撤销临夏市建制,并入临夏县,县治迁至城关镇(今临夏市内)。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临夏市建制,县市分设,县治再迁至韩集。自此至今,县治在韩集。

2000年,临夏县辖2个镇、23个乡、2个民族乡:韩集镇、土桥镇、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马集乡、漠泥沟乡、刁祁乡、尹集乡、铁寨乡、漫路乡、榆林乡、北塬乡、三角乡、桥寺乡、先锋乡、南塬乡、莲花乡、红台乡、新集乡、黄泥湾乡、路盘乡、民主乡、安家坡东乡民族乡、井沟东乡族乡、河西乡、坡头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809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韩集镇 16549 土桥镇 5255 营滩乡 10991 掌子沟乡 7857 麻尼寺沟乡 18848 马集乡 14775 漠泥沟乡 10669 刁祁乡 22082 尹集乡 15208 铁寨乡 13831 漫路乡 17081 榆林乡 14125 井沟乡 17432 北塬乡 19233 三角乡 10897 坡头乡 6689 桥寺乡 12091 先锋乡 16656 河西乡 8451 安家坡乡 10274 南塬乡 11196 莲花乡 7201 红台乡 15878 新集乡 20337 黄泥湾乡 10487 路盘乡 6699 民主乡 7299。

2004年,临夏县辖6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韩集镇、土桥镇、马集镇、莲花镇、新集镇、尹集镇、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漠泥沟乡、刁祁乡、铁寨乡、漫路乡、榆林乡、井沟东乡族乡、北塬乡、三角乡、坡头乡、桥寺乡、先锋乡、河西乡、安家坡东乡族乡、南塬乡、红台乡、黄泥湾乡、路盘乡、民主乡。

地理位置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黄河南部。东临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南连和政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北抵积石山县,东北一隅与永靖县隔刘家峡水库相望。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万亩,版图呈蝴蝶状。县境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485米。临夏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太子山北麓,小积石山西麓,大夏河下游,刘家峡水库南岸,南北最长59.86公里, 东西最宽53.1公里,总土地面积1212.4平方公里,是一个民族杂居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

气候特点

临夏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性的山地气候特点,气候因素随地形高度变化十分明显。春季温和,秋季凉爽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日照时数为2323.5小时,日照率52%。全年太阳总辐射131.3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5.9℃,年平均无霜期为148天,年均降水量630.6毫米,年均蒸发量为541.9毫米。

行政区划

2020年,临夏县辖9个镇:韩集镇、土桥镇、马集镇、莲花镇、新集镇、尹集镇、刁祁镇、北塬镇、黄泥湾镇,16个乡:营滩乡、掌子沟乡、麻尼寺沟乡、漠泥沟乡、漫路乡、榆林乡、井沟乡、坡头乡、桥寺乡、先锋乡、河西乡、安家坡东乡族乡、南塬乡、红台乡、路盘乡、民主乡。[5]

人口民族

户籍人口242.85万人、常住人口207.14万人(截止2021年2月10日)。州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特有少数民族。[4]

地质地貌

临夏县地质上处于祁连山与秦岭两个褶皱带,地质构造属祁连、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地质岩层的形成,由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

地貌为青藏、黄土两高原地貌参半,山沟居多,山塬川水俱全。地势自西南向北东倾斜,西部最高点达里加山海拔4613米,北部最低点刘家峡水库,海拔1735米。

自然资源

截至2011年,临夏县总土地面积121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园地面积0.3万亩、林地面积47.06万亩、牧草地面积47.0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4.9万亩。

矿产资源

截止2009年底,临夏县已发现的矿产共4类10种,主要有:黑色金属铁,冶金辅料矿产耐火粘土,建材非金属石灰石、小泥粘土、饰面大理岩、花岗岩、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水汽矿产矿泉水、地下水。

已探知矿产地9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2处,矿化点3处(不包括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其中:砂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牛津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大滩涧河、掌子沟河及红水河流域的河床及其阶地,估算地质储量13.5亿米立方米;砖瓦粘土矿产资源普遍存在于县城内的冲积、洪积、风积物中,主要分布在西南片的新集、尹集、韩集、麻尼寺沟,掌子沟、营滩、刁祁、马集、铁寨、黄泥湾等乡(镇),估算总储量约15亿万立方米;石灰石主要分布在三岔沟、麻尼寺沟、漠尼沟等地,探明储量2066.1万吨以上;大理石主要产在尹集镇东西架山,探明地质储量1081万吨;铁矿产在麻泥寺沟八里寺一带,探明地质储量29.93万吨;花岗岩产在卧龙沟一带,初步探明地质储量1078.73万立方米。由于大理石、八里寺铁矿、铁矿和磷矿,藏量小、品味低,尚无开发价值。只对砂石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另外,临夏县韩集、营滩、路盘等乡镇相继发现四棱产齿象、轭产齿象等零星古动物化石资源。[5]

生物资源

临夏县有野生植物8类170多种,有冷生壳状的衣、苔鲜、苔草、雪莲、蒿草、风毛菊、冰草、高山柳、小叶杜鹃、金银腊梅、野百合、野当归、野党参、蕨菜、虫草、箭株、高山柳等。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当归、柴胡、板兰根、大黄等产品产量高、品质好,虫草、鹿茸等药膳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3类11种,其中蓝马鸡、雪鸡、苏门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马麝、林麝、石貂、水獭、血雉、山溪鲵等国家三类保护动物。鱼类有黄河鲤鱼、鳟鱼、兰州鲶、白鲢、花鲢、草鱼、团鲂、鲤鱼、虹鳟鱼等9钟。

经济

2017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8.8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5.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6.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房地产业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下降7.3%。

2017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6.7%、20.1%、63.2%调整为2017年的16.3%、18.1%、65.6%,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

201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7%。

2017年末全州从业人员为126902人,比上年下降1.64%,其中国有单位92172人,比上年增长0.60%;集体单位9979人,比上年下降7.96%;其他经济单位24751人,比上年下降6.79%。全州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5833元,净增5987元,其中国有单位62629元,净增7522元;集体单位39947元,净增4055元;其他经济单位36219元,减少450元。全年累计劳务输转5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82%,劳务收入82.49亿元,比上年增长8.8%。

2017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1.23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89亿元,比上年下降2.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

第一产业

2017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其中,农业产值42.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4%;林业产值 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3 %;牧业产值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9 %;渔业产值0.36 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 8.13%。

201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5.75 万亩,比上年下降0.45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43.71 万亩,比上年下降4.12%,秋粮播种面积152.04 万亩,比上年增长0.66 %。油料种植面积 23.31万亩,同比增长2.65 %,蔬菜种植面积 22.27万亩,比上年增长2.33 %。

2017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11万亩,比上年下降9.04%。新栽植花椒4.37万亩,啤特果6.32万亩,核桃1.68万亩,育苗3.32万亩。

2017年,大牲畜年末存栏 40.05万头,比上年增长6.23 %;羊存栏 140.72 万只,比上年下降 2.89%。肉类总产量 6.25万吨,比上年增长 6.49 %。

2017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82万亩,比上年下降0.05%;年末保证灌溉面积70.32万亩,比上年下降0.05%;化肥施用量(折纯)2.06万吨,比上年下降5%。

第二产业

2017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同比下降1.3 %。

2017年,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4.74亿元,比上年增长4%;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州县属企业实现增加值5.83亿元,比上年下降7.1%。

2017年,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比上年下降4.5%。

2017年,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7.4 %;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88亿元,比上年下降5.2%。

2017年,在支柱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3 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 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0.3 %;皮革鞣制加工及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 1.5亿元,比上年增长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增加值 0.26亿元,比上年下降31.6 %;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 1.16亿元,比上年增长 31%。

20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产销率为 97%,比上年下降1.3 个百分点。

2017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34亿元,比上年下降0.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10 亿元,比上年下降47.2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53亿元,比上年下降18.30%;第二产业投资23.59亿元,比上年下降71.59 %;第三产业投资145.99亿元,比上年下降39.71%。

2017全年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5个,本年完成投资94.3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3.9%。

2017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45亿元,比上年下降29.19%。商品房销售面积35.68万平方米,下降 33.9 %;商品房销售额10.79亿元,下降31.29%。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2017年,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31亿元,比上年增长9.1%。

2017年,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8%。

2017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515万元,比上年下降57.44%。其中进口总额为零;出口总额达3515万元,比上年下降57.44%。

旅游

2017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58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87%,其中海外游客455人次;旅游总收入7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万美元。

金融和保险

2017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5.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53%。

2017全年保费收入95898.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313.93万元,比上年下降0.03%;寿险保费收入38584.3万元,比上年增长29.47%。全年赔付额37824.79万元,比上年下降2.36%。其中,财产险赔付32220.29万元,比上年下降4.62%;寿险赔付560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12%。

社会事业

2017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1项,其中国家级、省级29项,州级92项;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6项,其中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年申请专利543件。

教育

2017年末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有1868所,其中幼儿园628所,小学11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初级中学62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4所,电大分校1所,中专及职校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职院校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5527人,比上年增加1001人,其中高中36366人,减少1491人,初中59161人,增加2492人。小学在校学生数198965人,比上年增加9326人。中专及职校在校学生数5544人,比上年减少636人。全州中专及职校专任教师615人,中学专任教师8463人,小学专任教师120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8%,下降0.1个百分点。

文化

2017年末全州拥有州级文化单位民族歌舞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各1个;县(市)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47个,文物管理所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3个,农家书屋1149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8个。全州广播电视转播台11座,千瓦以上广播电视转播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69%,电视人口覆盖率98.86%。

卫生

2017年末全州共有医疗单位313个,其中县级及以上院14个,乡(镇)卫生院129个;病床869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634人。

体育

2017年我州共举办各类群体活动62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95万人(次),建成县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可拆卸式游泳池1个,乡镇和社区健身中心10个,乡镇和社区健身广场8个,笼式足球场5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181个,配发健身路径30套。在甘肃省篮球、足球、射击、田径、乒乓球、游泳、武术、摔跤、跆拳道、柔道、曲棍球、排球16个大项的锦标赛中,获得金牌20枚、银牌24枚、铜牌15枚。

人民生活

201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80.2元,比上年增加1468.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3.0元,比上年增加522.6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50.0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72.8元,比上年增长11.7%。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全州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3667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30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4007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80354人,其中城镇职工11376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69355人,参合率达98.8%;全社会低保户数126991户,其中农村84868户,城镇42123户;低保人数453943人,其中农村332609人,城镇121334人。

环境保护

2017年末全州共有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85人,境内自然保护区4处,面积达到1177.33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面积24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4.94%。全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5个,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8524万元。

自然灾害

2017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25.3万亩,其中成灾面积84万亩。受灾人口92.7万人次,农村发放救灾款4482万元。

安全生产

2017全年全州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8起,死亡52人,受伤19人,直接经济损失234万元。其中,商贸制造业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44起,死亡47人,受伤19人,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建筑施工领域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72万元;火灾、农机和水上交通领域未发生事故。

交通邮电

2017全年完成客运量364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37944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8%和20%;完成货运量1856.8万吨,货物周转量27483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0%。全州公路里程6743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646公里。

2017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54亿元,比上年下降1.4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6.4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5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9.9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5.5万户。全年各类报刊累计发行量2263.63万份。

旅游资源

临夏县地理位置独特,光照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太子山风景区、莲花度假村、林家河滩森林公园、三岔坪林场、龙首山公园、北山公园、五女山、大西滩、铁寨沟等,同时有可供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半山、马厂文化,还有莲城村遗址,莲花乡大坡沟汉墓,莲花乡鲁家塬汉墓等文物古迹。有土门关、老鸦关、槐树关等重要关口遗址。有桥寺乡出土的文物、王震将军强渡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历史古迹。

临夏县过去曾是“三马”的故乡,侨居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的侨胞和居住中国台湾的台胞较多,来回乡探亲,定居的越来越多,领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众属之望,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古迹

崔家庄遗址

北塬乡崔家庄遗址,属齐家文化,1947你首次发现,1957年出土文物有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重腹罐等,1963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山墩

朱家山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90里处,桥寺乡朱家村境内朱家山顶,海拔2000米。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1976年,临夏州、县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朱家墩村子周围和坡头乡以北的土门湾、曹家洼、大嘴子、东坡和墩把子一带是半山、马厂、齐家等多种文化类型共存的重要原始遗址,面积约有500亩。且在遗址周围发现了一些汉墓。1976年6月15日,临夏县革委会将朱家墩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塬墩

崔家塬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48里处,北塬乡崔家村境内,海拔高2003米。该墩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

梁家山墩

梁家山墩亦称双城墩,位于临夏县城东部约4公里处韩集镇双城村北山顶,海拔2310米。此墩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汇之处之北山巅,“三河四嘴”之梁家山,东临新集镇塘村,南可俯视古罕双城,西与县城相望,北接新集镇杨坪村。

双城

双城又叫白石县,位于县城东约4公里处的韩集镇双城村境内大夏河左岸第二台地。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界处,四周有梁家山、大庙山、太和山、古城山环绕;大夏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在此会合,形成地理位置独特的“三河四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新集古城

新集古城位于新集镇古城村,地处大夏河谷地,南北1400米,东西1200米,今已无城迹。

城庄古城

城庄古城位于麻尼寺沟乡韩家门,南北约500米,东西约400米,今存部分墙迹。该城系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置之天成军驻守之城。居老鸦关上游谷地,形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

尹集古城

尹集古城位于尹集镇桌子山(亦名古城山)顶部,占地约百亩。今有城墙遗迹,基厚约8米,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据民国邓隆诗:“岩邑多兵戈,随处留战迹。西有古城山,传来露骨脉。山巅有遗址,御番自古昔。光绪乙末春,花门造叛逆,乡民无处避,据山造木栅。满山堆骨胳,迄今三十年”。

塘汉墓

塘汉墓在后塘村,位于罕古城(今双城)东8公里处,为砖室墓,出土1件铜弩机及数枚“五铢钱”。

明刘昭墓

明刘昭墓位于民主乡孙家平村老庄社西北侧坟湾。刘氏墓地所在,形似摇篮,墓在正中,座北朝南,上端是刘母余老太夫人墓,其下紧挨着刘昭墓莹,墓地气势若虹,与众殊异。其经历年山洪冲刷,随成沟壕。墓碑、享堂、石兽等遗迹无存,仅有其母余氏墓碑。刘昭墓地现辟为果园,林树茂密,保存良好。[7]

旅游景点

莲花山度假村、林家河滩、太子山林场、凤凰山、土门关、曳湖峡、北塬、大庙山、石佛寺、北山公园、五女山林场、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的尕脑古渡以及刘家峡水库等。

名优特产

花椒、大红蒜、蕨菜、党参、当归、大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